《尚書古文疏證》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足矣,奚必黑白而縱橫之,積為四十五,而效《河圖》之為乎?此其不可信者一也。
且《河圖》《洛書》所列者,數也;《洪範》所陳者,理也。
在天惟五行,在人為五事。
五事參五行,天人之合也。
八政者,人之所以因乎天也;五紀者,天之所以示乎人也。
皇極者,人君之所以建極也;三德者,治之所以應變也;稽疑者,以人而聽乎天也;庶征者,推天而征之人也;福極者,人感而天應之也。
是則《九疇》之自一至九所陳者,三才之至理,而聖人所以參讚經綸,極而至於天人證應禍福之際,以為治天下之法者也。
其義豈在數乎?豈如《易》之所謂天一地十者,中含義數,必有《圖》而後明,可以索之無窮,推之不竭乎?漢儒徒見《易》係以《河圖》,與《洛書》並言,而《洛書》之數九遂,以為《九疇》耳。
審如是,則《河圖》之數十也,伏羲畫卦何為止於八乎?此其不可信者二也。
先儒有言《河圖》之自一至十,即《洪範》之五行。
而《河圖》五十有五之數,乃《九疇》之子目。
夫《河圖》固五行之數,而五行特《九疇》之一耳,信如斯,則是復有八《河圖》而後《九疇》乃備也。
若《九疇》之子目,雖合《河圖》五十有五之數,而《洛書》之數乃止於四十有五。
使以《洛書》為《九疇》,則其子目已缺其十矣。
本圖之數不能足,而待他圖以足之,則造化之示人者,不亦既疏且遠乎?而況《九疇》言理不言數,故皇極之一不為少,庶征之十不為多;三德之三不為細,福極之十一不為钜。
今乃類而數之,而幸其偶合五十有五之數,使皇極儕於庶征之恒暘恒雨,六極之憂貧惡弱而亦備一數之列,不其不倫之甚乎?且其數雖五十有五,而於陰陽奇偶方位,將安取義乎?此其不可信者三也。
班固《五行志》舉劉歆之說,以「初一曰五行」,至「威用六極」六十五字為《洛書》之本文,以本文為禹之所敘則可,以為龜之所負而列於背者則不可。
夫既有是六十五字,則《九疇》之理與其次序,亦已粲然明白矣。
豈復有白文二十五,黑文二十,而為戴履左右肩足之形乎?使既有是六十五字,而又有是四十五數,並列於龜背,則其為贅疣不亦甚乎?此其不可信者四也。
且箕子之陳九疇,首以鯀陻洪水發之者,誠以《九疇》首五行,而五行首於水,水未平則三才皆不得其寧,此彜倫之所為斁也。
水既治,則天地由之而立,生民由之而安,政化由之而成,而後《九疇》可得而施,此彜倫所為敘也。
彜倫之敘,即《九疇》之敘者也。
蓋《洪範》《九疇》原出於天,鯀逆水性,汩陳五行,故帝震怒,不以卑之。
禹順水性,地平天成,故天以錫之耳。
先言帝不卑鯀,而後言天錫禹,則可見所謂卑,所謂錫者,即《九疇》所陳三才之至理,治天下之大法。
初非有物之可驗,有跡之可求也。
豈曰平水之後,天果錫禹,神龜而負夫疇乎?仲虺曰:天乃錫王勇智。
《魯頌》曰:天錫公純。
嘏言聖人之資質,天下之上壽,皆天所賦予。
豈必有是物而後可謂之錫乎?使天果因禹功成,錫之神龜以為瑞,如簫韶奏而鳳儀,《春秋》作而麟至,則箕子所敘,直美禹功可矣,奚必以鯀功之不成先之乎?此其不可信者五也。
夫《九疇》之綱,禹敘之,猶羲文之畫卦也;而其目,箕子陳之,猶孔子作彖象之辭以明《易》也。
武王訪之,猶訪太公而受丹書也。
天以是理錫之禹,禹明其理而著之疇,以垂示萬世,為不刊之經,豈有詭異神奇之事乎?鄭康成據《春秋緯》文有雲: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
又雲:河龍圖發洛龜書感。
又雲:《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
夫聖人但言《圖》《書》出於河洛而已,豈嘗言龜龍之事乎?又烏有所謂九篇六篇者乎?孔安國至謂天與禹神龜負文而出,誠亦怪妄也已。
人神接對,手筆粲然者,寇謙之、王欽若之天書也,豈所以言聖經乎?此其不可信者六也。
然則《洛書》果何為者也?曰:《河圖》《洛書》皆天地自然之數,而聖人取之以作《易》者也。
於《洪範》何與焉?群言淆亂,質諸聖而止。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者,非聖人之言歟?吾以聖人之言而斷聖人之經,其有弗信者歟?劉牧氏嘗言:《河圖》《洛書》同出於伏羲之世,而河南程子亦謂聖人見《河圖》《洛書》而畫八卦。
吾是以知孔安國、劉向、歆父子、班固、鄭康成之徒以為《河圖》授羲,《洛書》錫禹者,皆非也。
或曰:《河圖》之數即所謂天一至地十者,固也。
洛書之數,其果何所征乎?曰:《洛書》之數,其亦不出於是矣。
是故朱子於《易學啟蒙》蓋詳言之。
其言曰:《河圖》以五生數,合五成數,而同處其方。
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
《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於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
中為主而外為客,故《河圖》以生居中,而成居外,正為君而側為臣,故《洛書》以奇居正而偶居側。
此朱子之說也。
而吾以謂《洛書》之奇偶相對,即河圖之數散而未合者也。
《河圖》之生成相配,即《洛書》之數合而有屬者也。
二者蓋名異而實同也。
謂之實同者,蓋皆本於天一至地十之數;謂之名異者,《河圖》之十,《洛書》之九,其指各有在也。
是故自一至五者,五行也;自六至九者,四象也。
而四象即水、火、金、木也,土為分旺,故不言老少,而五之外無十,此洛書之所以止於九也。
論其方位則一為太陽之位,九為太陽之數,故一與九對也。
二為少陰之位,八為少陰之數,故二與八對也。
三為少陽之位,七為少陽之數,故三與七對也。
四為太陰之位,六為太陰之數,故四與六對也。
是則以《洛書》之數而論《易》,其陰陽之理、奇偶之數、方位之所,若合符節,雖係辭未嘗明言,然即是而推之,如指諸掌矣。
朱子亦嘗言:《洛書》者,聖人所以作八卦。
而復曰:《九疇》復並出焉。
則猶不能不惑於漢儒經緯表裏之說故也。
嗚呼,事有出於聖經,明白可信,而後世弗之信,而顧信漢儒傅會之說。
其甚者,蓋莫如以《洛書》為《洪範》矣。
吾故曰:《洛書》非《洪範》也。
《河圖》《洛書》皆天地自然之數,而聖人取之以作《易》者也。
又按歸熙甫《易圖論》上曰:《易圖》非伏羲之書也,此郤子之學也。
昔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蓋以八卦盡天地萬物之理,宇宙之間洪纖、巨細、往來、升降、生死、消息之故,悉著之於象矣。
後之人,苟以一說求之,無所不通,故雖陰陽小數、納甲飛伏、坎離填補、蔔數隻偶之類,人人盡自以為《易》,而要之皆可以《易》言也。
吾嘗論之,以為《易》不離乎象數,而象數之變,至於不可窮,然而有正焉,有變焉。
卦之所明白而較著者,為正,旁推而衍之者,為變。
卦之所明白而較著者,此聖者之作也,執其無端以冒乎天下,旁推而衍之,是明者之述也。
由其一方以達於聖人,伏羲之作止於八卦,因重之如是而已矣。
初無一定之法,亦無一定之書,而剛柔之上下,陰陽之變態極矣。
夏為《連山》,商為《歸藏》,周為《周易》,經別之卦,其數皆同。
雖三代異名,而伏羲之《易》即《連山》,而在《連山》即《歸藏》,而在《歸藏》即《周易》,而在《周易》未嘗則有所謂伏羲之《易》也。
後之求之者,即其散見於《周易》之六十四卦者是已。
今世所謂圖學者,以此為周之《易》,而非伏羲之《易》,別出橫圖於前,又左右分析之,以象天氣謂之圓圖;於其中交加八宮以象地類,謂之方圖。
夫《易》之於天氣地類,蓋詳矣,奚俟夫圖而後見也?且謂其必出於伏羲,既規橫以為圓,又填圓以為方,前列六十四於橫圖,後列一百二十八於圓圖,太古無言之教,何如是之紛紛耶?諸經遭秦火之厄,《易》獨以蔔筮存。
漢儒傳授甚明,雖於大義無所發越,而保殘守缺,惟恐散失,不應此圖交疊環布,遠出姬周之前,乃棄而不論,而獨流落於方士之家,此豈可據以為信乎?《大傳》曰:神無方,《易》無體。
夫卦散於六十四,可圓可方。
一入於圓方之形,必有曲而不該者,故散圖以為卦。
而卦全紐卦以為圖而卦局。
邵子以步算之法,衍為皇極經世之書,有分秒直事之術。
其自謂先天之學,固以此,要其旨不叛於聖人,然不可以為作《易》之本。
故曰:推而衍之者,變也。
此邵子之學也。
下曰:或曰自孔子讚《易》,今世所傳《易大傳》者,雖不必盡出於孔氏,而豈無一二微言於其間?子之不信夫《易圖》,以為邵子之學,則然矣。
而邵子之所據者,《大傳》之文也。
不曰《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乎?此其所謂橫圖者也。
又不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乎?此其所謂伏羲卦位者也。
又不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緻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乎?此其所謂文王卦位者也。
曰:此非《大傳》之意也,邵子謂之雲耳。
夫《易》之法,自一而兩,兩而四,四而八,其相生之序則然也。
八卦之象莫著於八物,而天地也,山澤也,雷風也,水火也,是八者不求為偶,而不能不為偶者也。
帝之出入,傳固已詳之矣,以八卦配四時。
夫以為四時焉,則東南西北繄是焉。
定非文王易置之而有此位也。
蓋說卦廣論易之象數,自三才以至於八物四時,人身之眾體與天地間之萬物,何所不取,所謂推而衍之者也。
此孰辯其為伏羲文王之別哉?雖《圖》與《傳》無乖刺,然必因《傳》而為此《圖》,不當謂《傳》為《圖》說也。
且邵子謂先天之旨在卦氣,《傳》何為舍而曰:天地定位。
後天之旨在入用,《傳》何為舍而曰:帝出乎震。
《傳》言卦爻象變詳矣,而未嘗一言及於《圖》。
所可指以為近似者,又不過如此。
自漢以來說《易》者,今雖不多見,然王弼、韓康伯之書尚在,其解前所稱諸章,無有以《圖》為說者。
蓋以《圖》說《易》自邵子始。
吾怪夫儒者不敢以文王之《易》為伏羲之《易》,而乃以伏羲之《易》為邵子之《易》也。
不可以不論。
又後曰,或曰:子以《易圖》為非伏羲之舊,固已明矣。
若夫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出地符,所謂《河圖》《洛書》可廢耶?蓋宋儒朱子之說甚詳,揭中五之要,明主客君臣之位,順五行生克之序,辨體用常變之殊,合卦範兼通之妙,縱橫曲直無不相值,可謂精矣。
曰:此愚所以恐其說之過於精也。
夫事有出於聖人,而在學者有不必精求者,《河圖》《洛書》是也。
聖人聰明睿知,德通於天,符瑞之生出於世之所創見,而奇偶法象之妙,足以為作《易》之本,理亦有然者。
然曰《河圖》《洛書》,聖人則之者,此《大傳》之所有也。
通乾流坤,天苞地符之文,五行生成,戴九履一之數,非《大傳》之所有也。
以彼之名合此之跡,以此之跡符彼之名,不與大《易》同行,不藏於博士學官,而千載之下山人野士持盈尺之書,而曰古之圖書者如是。
此其付受固已沈淪詭秘,而為學者之所疑矣。
雖其說自以為無所不通,然此理在人,仁者、知者,皆能見之。
龍虎之經,金石草木之蔔,軌策占算之術,隨其所自為說,而亦無不合,豈必皆聖人之為之乎?《大傳》曰: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夫天地之間,何往非《圖》,而何物非《書》也哉?揭《圖》而示之曰:孰為上下,孰為左右,孰為乾兌離震,孰為巽坎艮坤,天之告人也,何其瀆?因其上下以為上下,因其左右以為左右,因其乾兌離震以為乾兌離震,因其巽坎艮坤以為巽坎艮坤,聖人之效天也,何其拘?且彼所謂效變化則垂象者,毫而析之,又何所當也?使二圖者,果在如今所傳,然其所謂精蘊者,聖人固已取而歸之《易》矣。
求《圖》《書》之說,於《易》可也。
子產曰:天道遠,人道邇。
天者,聖人之所獨得;而人者,聖人之所以告人者也。
告人以天,人則駭而惑;告人以人,人則樂而從。
故聖人之作《易》,凡所謂深微悠勿之理,舉皆推之於庸言庸行之間,而卦爻之象,吉兇悔吝之辭,不亦深切而著明也哉?聖人見轉蓬而造車,觀鳥跡而製字,世之人求為車之說與夫書之義則有矣,而必轉蓬鳥跡之求,愚未見其然也。
孔子讚《易》、刪《連山》《歸藏》而取《周易》,始於乾而終於未濟,則《圖》《書》之列粲然者,莫是過矣。
今夫冶之所貴者範,而用者不求範而求器也;耕之所資者耒,而食者不求耒而求粟也。
有《圖》《書》而後有《易》,有《易》則無《圖》《書》可也。
故《論語》「河不出《圖》」,與鳳鳥同瑞而已;《顧命》「《河圖》在東序」,與和弓乖矢同寶而已。
是故《圖》《書》不可以精,精於《易》者,精於《圖》《書》者也。
惟其不知其不可精而欲精之,是以測度摹擬,無所不至。
故有九宮之法,有八分井文之畫,有坎離交流之卦。
與夫孔安國、向、歆揚雄、班固、劉牧、魏華父、朱子發、張文饒諸儒之論,或九或十,或合或分,紛紛不定,亦何足辨也。
又按歸熙甫《洪範傳略》曰:《洪範》之書起於禹,而箕子傳之。
聖人神明斯道,垂治世之大法。
此必天佑於冥冥之中,而有以啟其衷者。
故箕子以為傳之禹,而禹得之天。
漢儒說經多用緯候之書,遂以為天實有以卑禹。
故以《洛書》為《九疇》者,孔安國之說;以「初一至六極」六十五字為《洛書》者,二劉之說;以「戴九履一」為《洛書》者,關朗之說。
關朗之說,儒者用之。
箕子所言錫禹《洪範》《九疇》,何嘗言其出於《洛書》?禹所第不過言天人之大法,有此九章。
從一而數之至於九,特其條目之數,五行何取於一,而福極何取於九也?就如儒者說,《洛書》之數縱橫變化,其理甚妙,禹顧不用,而姑取自一至九之名,其亦必不然矣。
夫《易》之道甚明,而儒者以《河圖》亂之;《洪範》之義甚明,而儒者以《洛書》亂之。
其始起於緯書,而晚出於養生之家,非聖人語常而不語怪之旨也。
《洪範》之書以天道治人。
聖人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不過行所無事,少有私智於其間,即鯀之汩陳其五行也。
讀《洪範》者,當知天人渾合一理。
吾之所為,即天之道。
天之變化昭彰,皆吾之所為。
宇宙之間,充滿辟塞,莫非是氣。
而後知儒者位天地,育萬物之功,初不在吾性之外大陰騭下民。
天錫禹《洪範》《九疇》,與五紀之天,稽疑之天,庶征之天,五福六極之天,其天一也。
《九疇》並陳,若無統紀而義實聯絡通貫。
皇極居中,而以前四疇會為皇極,後四疇皆皇極之所出。
五行,天道之常,敬之於五事,所以修己。
厚之於八政,所以治人。
協之於五紀,所以欽天。
皇極之道,盡之於是。
而後以五事施八政,而時用其鼓舞之權,則謂之三德。
謀及乃心,卿士庶人,而命龜諏筮則謂之稽疑。
察肅皙謀聖之應,則謂之庶征。
以皇極斂福,則有福而無極。
前四疇責之於己,治天下之根本,要會後四疇,取之於外,治天下之枝葉緒餘。
箕子於皇極而言五福,於庶征而言五事,此其可見之端也。
敬農協、建乂明、念向威,各以一字該一疇之義,下文不過敘其目而演之,要無出此九字之中矣。
又按黃太衝《易學象數論序》曰:夫《易》者,範圍天地之書也。
廣大無所不備,故九流百家之學俱可竄入焉。
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說,而於《易》之本意反晦矣。
漢《儒林傳》,孔子六傳至淄川田何,《易》道大興。
吾不知田何之說何如也。
降而焦京,世應飛伏,動爻互體,五行納甲之變,無不具者。
吾讀李鼎祚《易解》,一時諸儒之說穢蕪康莊,使觀象玩占之理盡入於淫瞽方技之流,可不悲夫。
有魏王輔嗣出而注《易》,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日時歲月,五氣相推,悉皆擯落,多所不關,庶幾潦水盡而寒潭清矣。
顧論者謂其《老》《莊》解《易》。
試讀其《注》,簡當而無浮義,何曾籠落玄旨。
故能遠曆於唐,發為《正義》,其廓清之功,不可泯也。
然而魏伯陽之《參同契》,陳希夷之《圖書》,遠有端緒,世之好奇者,卑王《注》之淡薄,未嘗不以別傳私之。
逮伊川作《易傳》,收其昆侖旁薄者散之於六十四卦中,理到語精,《易》道於是而大定矣。
其時康節上接種放、穆修、李之才、之傳,而創為河圖先天之說,是亦不過一家之學耳。
晦庵作《本義》,加之於開卷,讀《易》者從之,後世頒之學宮,初猶兼《易傳》並行,久而止行《本義》。
於是,經生學士信以為羲文周孔其道不同,所謂象數者,又語焉而不詳,將夫子之韋編三絕者,須求之賣醬瑀桶之徒,而《易》學之榛蕪,蓋仍如焦京之時矣。
自科舉之學一定,世不敢復議,稍有出入其說者,即以穿鑿誣之。
夫所謂穿鑿者,必其與聖經不合者也。
摘發傳注之訛,復還經文之舊,不可謂之穿鑿也。
《河圖》《洛書》,歐陽子言其怪妄之尤甚者,且與漢儒異趣,不特不見於經,亦並不見於傳。
先天之方位明與出震齊巽之文相背,而晦翁反緻疑於經文之卦位生十六,生三十二,卦不成卦,爻不成爻,一切非經文所有,顧可謂之不穿鑿乎?晦翁雲:談《易》者譬之燭籠添得一條骨子,則障了一路光明,若能盡去其障,使之統體光明,豈不更好?斯言是也。
奈何添入康節之學,使之統體皆障乎。
世儒過視象數以為絕學,故為所欺。
餘一一疏通之,知其於《易》本了無幹涉,而後反求之程《傳》,或亦廓清之一端也。
又按向讀《論語集注》,《河圖》,河中龍馬負圖,伏羲時出。
輒病以《河圖》專屬伏羲,殊狹隘,與上鳳鳥不一例。
考諸晉宋誌及《水經注》,黃帝時出焉,堯、舜、禹、湯時出焉,成王、周公時出焉,非止伏羲矣。
故《禮記》與膏露、醴泉、器車、鳳麟、龜龍一例,陳之以為瑞。
原朱子意,又以伏羲待此而畫卦,尤狹隘。
不見《易係辭》先言則天生之神物乎?效天地之變化乎?象天垂象之吉兇乎?然後及河之《圖》、洛之《書》。
則《圖》《書》者,不過聖人所由作《易》之一端耳。
故朱子他日曰:《圖》不出,《易》亦須作。
旨哉,是言也。
諸書有雲圖載天子之寶器者,或曰圖載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或曰列宿鬥政之度,帝王錄紀興亡之數,要非止八卦一種矣。
祗緣三代而降,鳳鳥尚有,《河圖》絕無。
魏青龍中圖出,而非龍馬。
宋朱子時龍馬出,而非負圖。
益覺當以《河圖》屬伏羲,伏羲須待此畫卦矣。
甚哉,其說之固。
又按《洪範》篇,二孔俱不言有錯簡,宋蘇子瞻始言之,以「曰王省惟歲」至「則以風雨」八十七字為五紀之傳,係於「五曰曆數」之下。
逮金仁山參以子王子益定,又以「無偏無陂」至「歸其有極」為皇極經文,「曰皇極之敷言」至「以為天下王」為皇極傳文,共一百字,皆係於「皇建其有極」之下。
「斂時五福」至「其作汝用咎」一百四十六字,係於「五曰考終命」下,為五福之傳。
「惟辟作福」至「民用僭忒」四十八字係於「六曰弱」下,為五福六極之總傳。
讀之頗覺如昌黎所謂文從字順,皇甫湜所謂章妥句適雲。
且《河圖》《洛書》所列者,數也;《洪範》所陳者,理也。
在天惟五行,在人為五事。
五事參五行,天人之合也。
八政者,人之所以因乎天也;五紀者,天之所以示乎人也。
皇極者,人君之所以建極也;三德者,治之所以應變也;稽疑者,以人而聽乎天也;庶征者,推天而征之人也;福極者,人感而天應之也。
是則《九疇》之自一至九所陳者,三才之至理,而聖人所以參讚經綸,極而至於天人證應禍福之際,以為治天下之法者也。
其義豈在數乎?豈如《易》之所謂天一地十者,中含義數,必有《圖》而後明,可以索之無窮,推之不竭乎?漢儒徒見《易》係以《河圖》,與《洛書》並言,而《洛書》之數九遂,以為《九疇》耳。
審如是,則《河圖》之數十也,伏羲畫卦何為止於八乎?此其不可信者二也。
先儒有言《河圖》之自一至十,即《洪範》之五行。
而《河圖》五十有五之數,乃《九疇》之子目。
夫《河圖》固五行之數,而五行特《九疇》之一耳,信如斯,則是復有八《河圖》而後《九疇》乃備也。
若《九疇》之子目,雖合《河圖》五十有五之數,而《洛書》之數乃止於四十有五。
使以《洛書》為《九疇》,則其子目已缺其十矣。
本圖之數不能足,而待他圖以足之,則造化之示人者,不亦既疏且遠乎?而況《九疇》言理不言數,故皇極之一不為少,庶征之十不為多;三德之三不為細,福極之十一不為钜。
今乃類而數之,而幸其偶合五十有五之數,使皇極儕於庶征之恒暘恒雨,六極之憂貧惡弱而亦備一數之列,不其不倫之甚乎?且其數雖五十有五,而於陰陽奇偶方位,將安取義乎?此其不可信者三也。
班固《五行志》舉劉歆之說,以「初一曰五行」,至「威用六極」六十五字為《洛書》之本文,以本文為禹之所敘則可,以為龜之所負而列於背者則不可。
夫既有是六十五字,則《九疇》之理與其次序,亦已粲然明白矣。
豈復有白文二十五,黑文二十,而為戴履左右肩足之形乎?使既有是六十五字,而又有是四十五數,並列於龜背,則其為贅疣不亦甚乎?此其不可信者四也。
且箕子之陳九疇,首以鯀陻洪水發之者,誠以《九疇》首五行,而五行首於水,水未平則三才皆不得其寧,此彜倫之所為斁也。
水既治,則天地由之而立,生民由之而安,政化由之而成,而後《九疇》可得而施,此彜倫所為敘也。
彜倫之敘,即《九疇》之敘者也。
蓋《洪範》《九疇》原出於天,鯀逆水性,汩陳五行,故帝震怒,不以卑之。
禹順水性,地平天成,故天以錫之耳。
先言帝不卑鯀,而後言天錫禹,則可見所謂卑,所謂錫者,即《九疇》所陳三才之至理,治天下之大法。
初非有物之可驗,有跡之可求也。
豈曰平水之後,天果錫禹,神龜而負夫疇乎?仲虺曰:天乃錫王勇智。
《魯頌》曰:天錫公純。
嘏言聖人之資質,天下之上壽,皆天所賦予。
豈必有是物而後可謂之錫乎?使天果因禹功成,錫之神龜以為瑞,如簫韶奏而鳳儀,《春秋》作而麟至,則箕子所敘,直美禹功可矣,奚必以鯀功之不成先之乎?此其不可信者五也。
夫《九疇》之綱,禹敘之,猶羲文之畫卦也;而其目,箕子陳之,猶孔子作彖象之辭以明《易》也。
武王訪之,猶訪太公而受丹書也。
天以是理錫之禹,禹明其理而著之疇,以垂示萬世,為不刊之經,豈有詭異神奇之事乎?鄭康成據《春秋緯》文有雲: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
又雲:河龍圖發洛龜書感。
又雲:《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
夫聖人但言《圖》《書》出於河洛而已,豈嘗言龜龍之事乎?又烏有所謂九篇六篇者乎?孔安國至謂天與禹神龜負文而出,誠亦怪妄也已。
人神接對,手筆粲然者,寇謙之、王欽若之天書也,豈所以言聖經乎?此其不可信者六也。
然則《洛書》果何為者也?曰:《河圖》《洛書》皆天地自然之數,而聖人取之以作《易》者也。
於《洪範》何與焉?群言淆亂,質諸聖而止。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者,非聖人之言歟?吾以聖人之言而斷聖人之經,其有弗信者歟?劉牧氏嘗言:《河圖》《洛書》同出於伏羲之世,而河南程子亦謂聖人見《河圖》《洛書》而畫八卦。
吾是以知孔安國、劉向、歆父子、班固、鄭康成之徒以為《河圖》授羲,《洛書》錫禹者,皆非也。
或曰:《河圖》之數即所謂天一至地十者,固也。
洛書之數,其果何所征乎?曰:《洛書》之數,其亦不出於是矣。
是故朱子於《易學啟蒙》蓋詳言之。
其言曰:《河圖》以五生數,合五成數,而同處其方。
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
《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於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
中為主而外為客,故《河圖》以生居中,而成居外,正為君而側為臣,故《洛書》以奇居正而偶居側。
此朱子之說也。
而吾以謂《洛書》之奇偶相對,即河圖之數散而未合者也。
《河圖》之生成相配,即《洛書》之數合而有屬者也。
二者蓋名異而實同也。
謂之實同者,蓋皆本於天一至地十之數;謂之名異者,《河圖》之十,《洛書》之九,其指各有在也。
是故自一至五者,五行也;自六至九者,四象也。
而四象即水、火、金、木也,土為分旺,故不言老少,而五之外無十,此洛書之所以止於九也。
論其方位則一為太陽之位,九為太陽之數,故一與九對也。
二為少陰之位,八為少陰之數,故二與八對也。
三為少陽之位,七為少陽之數,故三與七對也。
四為太陰之位,六為太陰之數,故四與六對也。
是則以《洛書》之數而論《易》,其陰陽之理、奇偶之數、方位之所,若合符節,雖係辭未嘗明言,然即是而推之,如指諸掌矣。
朱子亦嘗言:《洛書》者,聖人所以作八卦。
而復曰:《九疇》復並出焉。
則猶不能不惑於漢儒經緯表裏之說故也。
嗚呼,事有出於聖經,明白可信,而後世弗之信,而顧信漢儒傅會之說。
其甚者,蓋莫如以《洛書》為《洪範》矣。
吾故曰:《洛書》非《洪範》也。
《河圖》《洛書》皆天地自然之數,而聖人取之以作《易》者也。
又按歸熙甫《易圖論》上曰:《易圖》非伏羲之書也,此郤子之學也。
昔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蓋以八卦盡天地萬物之理,宇宙之間洪纖、巨細、往來、升降、生死、消息之故,悉著之於象矣。
後之人,苟以一說求之,無所不通,故雖陰陽小數、納甲飛伏、坎離填補、蔔數隻偶之類,人人盡自以為《易》,而要之皆可以《易》言也。
吾嘗論之,以為《易》不離乎象數,而象數之變,至於不可窮,然而有正焉,有變焉。
卦之所明白而較著者,為正,旁推而衍之者,為變。
卦之所明白而較著者,此聖者之作也,執其無端以冒乎天下,旁推而衍之,是明者之述也。
由其一方以達於聖人,伏羲之作止於八卦,因重之如是而已矣。
初無一定之法,亦無一定之書,而剛柔之上下,陰陽之變態極矣。
夏為《連山》,商為《歸藏》,周為《周易》,經別之卦,其數皆同。
雖三代異名,而伏羲之《易》即《連山》,而在《連山》即《歸藏》,而在《歸藏》即《周易》,而在《周易》未嘗則有所謂伏羲之《易》也。
後之求之者,即其散見於《周易》之六十四卦者是已。
今世所謂圖學者,以此為周之《易》,而非伏羲之《易》,別出橫圖於前,又左右分析之,以象天氣謂之圓圖;於其中交加八宮以象地類,謂之方圖。
夫《易》之於天氣地類,蓋詳矣,奚俟夫圖而後見也?且謂其必出於伏羲,既規橫以為圓,又填圓以為方,前列六十四於橫圖,後列一百二十八於圓圖,太古無言之教,何如是之紛紛耶?諸經遭秦火之厄,《易》獨以蔔筮存。
漢儒傳授甚明,雖於大義無所發越,而保殘守缺,惟恐散失,不應此圖交疊環布,遠出姬周之前,乃棄而不論,而獨流落於方士之家,此豈可據以為信乎?《大傳》曰:神無方,《易》無體。
夫卦散於六十四,可圓可方。
一入於圓方之形,必有曲而不該者,故散圖以為卦。
而卦全紐卦以為圖而卦局。
邵子以步算之法,衍為皇極經世之書,有分秒直事之術。
其自謂先天之學,固以此,要其旨不叛於聖人,然不可以為作《易》之本。
故曰:推而衍之者,變也。
此邵子之學也。
下曰:或曰自孔子讚《易》,今世所傳《易大傳》者,雖不必盡出於孔氏,而豈無一二微言於其間?子之不信夫《易圖》,以為邵子之學,則然矣。
而邵子之所據者,《大傳》之文也。
不曰《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乎?此其所謂橫圖者也。
又不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乎?此其所謂伏羲卦位者也。
又不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緻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乎?此其所謂文王卦位者也。
曰:此非《大傳》之意也,邵子謂之雲耳。
夫《易》之法,自一而兩,兩而四,四而八,其相生之序則然也。
八卦之象莫著於八物,而天地也,山澤也,雷風也,水火也,是八者不求為偶,而不能不為偶者也。
帝之出入,傳固已詳之矣,以八卦配四時。
夫以為四時焉,則東南西北繄是焉。
定非文王易置之而有此位也。
蓋說卦廣論易之象數,自三才以至於八物四時,人身之眾體與天地間之萬物,何所不取,所謂推而衍之者也。
此孰辯其為伏羲文王之別哉?雖《圖》與《傳》無乖刺,然必因《傳》而為此《圖》,不當謂《傳》為《圖》說也。
且邵子謂先天之旨在卦氣,《傳》何為舍而曰:天地定位。
後天之旨在入用,《傳》何為舍而曰:帝出乎震。
《傳》言卦爻象變詳矣,而未嘗一言及於《圖》。
所可指以為近似者,又不過如此。
自漢以來說《易》者,今雖不多見,然王弼、韓康伯之書尚在,其解前所稱諸章,無有以《圖》為說者。
蓋以《圖》說《易》自邵子始。
吾怪夫儒者不敢以文王之《易》為伏羲之《易》,而乃以伏羲之《易》為邵子之《易》也。
不可以不論。
又後曰,或曰:子以《易圖》為非伏羲之舊,固已明矣。
若夫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出地符,所謂《河圖》《洛書》可廢耶?蓋宋儒朱子之說甚詳,揭中五之要,明主客君臣之位,順五行生克之序,辨體用常變之殊,合卦範兼通之妙,縱橫曲直無不相值,可謂精矣。
曰:此愚所以恐其說之過於精也。
夫事有出於聖人,而在學者有不必精求者,《河圖》《洛書》是也。
聖人聰明睿知,德通於天,符瑞之生出於世之所創見,而奇偶法象之妙,足以為作《易》之本,理亦有然者。
然曰《河圖》《洛書》,聖人則之者,此《大傳》之所有也。
通乾流坤,天苞地符之文,五行生成,戴九履一之數,非《大傳》之所有也。
以彼之名合此之跡,以此之跡符彼之名,不與大《易》同行,不藏於博士學官,而千載之下山人野士持盈尺之書,而曰古之圖書者如是。
此其付受固已沈淪詭秘,而為學者之所疑矣。
雖其說自以為無所不通,然此理在人,仁者、知者,皆能見之。
龍虎之經,金石草木之蔔,軌策占算之術,隨其所自為說,而亦無不合,豈必皆聖人之為之乎?《大傳》曰: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夫天地之間,何往非《圖》,而何物非《書》也哉?揭《圖》而示之曰:孰為上下,孰為左右,孰為乾兌離震,孰為巽坎艮坤,天之告人也,何其瀆?因其上下以為上下,因其左右以為左右,因其乾兌離震以為乾兌離震,因其巽坎艮坤以為巽坎艮坤,聖人之效天也,何其拘?且彼所謂效變化則垂象者,毫而析之,又何所當也?使二圖者,果在如今所傳,然其所謂精蘊者,聖人固已取而歸之《易》矣。
求《圖》《書》之說,於《易》可也。
子產曰:天道遠,人道邇。
天者,聖人之所獨得;而人者,聖人之所以告人者也。
告人以天,人則駭而惑;告人以人,人則樂而從。
故聖人之作《易》,凡所謂深微悠勿之理,舉皆推之於庸言庸行之間,而卦爻之象,吉兇悔吝之辭,不亦深切而著明也哉?聖人見轉蓬而造車,觀鳥跡而製字,世之人求為車之說與夫書之義則有矣,而必轉蓬鳥跡之求,愚未見其然也。
孔子讚《易》、刪《連山》《歸藏》而取《周易》,始於乾而終於未濟,則《圖》《書》之列粲然者,莫是過矣。
今夫冶之所貴者範,而用者不求範而求器也;耕之所資者耒,而食者不求耒而求粟也。
有《圖》《書》而後有《易》,有《易》則無《圖》《書》可也。
故《論語》「河不出《圖》」,與鳳鳥同瑞而已;《顧命》「《河圖》在東序」,與和弓乖矢同寶而已。
是故《圖》《書》不可以精,精於《易》者,精於《圖》《書》者也。
惟其不知其不可精而欲精之,是以測度摹擬,無所不至。
故有九宮之法,有八分井文之畫,有坎離交流之卦。
與夫孔安國、向、歆揚雄、班固、劉牧、魏華父、朱子發、張文饒諸儒之論,或九或十,或合或分,紛紛不定,亦何足辨也。
又按歸熙甫《洪範傳略》曰:《洪範》之書起於禹,而箕子傳之。
聖人神明斯道,垂治世之大法。
此必天佑於冥冥之中,而有以啟其衷者。
故箕子以為傳之禹,而禹得之天。
漢儒說經多用緯候之書,遂以為天實有以卑禹。
故以《洛書》為《九疇》者,孔安國之說;以「初一至六極」六十五字為《洛書》者,二劉之說;以「戴九履一」為《洛書》者,關朗之說。
關朗之說,儒者用之。
箕子所言錫禹《洪範》《九疇》,何嘗言其出於《洛書》?禹所第不過言天人之大法,有此九章。
從一而數之至於九,特其條目之數,五行何取於一,而福極何取於九也?就如儒者說,《洛書》之數縱橫變化,其理甚妙,禹顧不用,而姑取自一至九之名,其亦必不然矣。
夫《易》之道甚明,而儒者以《河圖》亂之;《洪範》之義甚明,而儒者以《洛書》亂之。
其始起於緯書,而晚出於養生之家,非聖人語常而不語怪之旨也。
《洪範》之書以天道治人。
聖人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不過行所無事,少有私智於其間,即鯀之汩陳其五行也。
讀《洪範》者,當知天人渾合一理。
吾之所為,即天之道。
天之變化昭彰,皆吾之所為。
宇宙之間,充滿辟塞,莫非是氣。
而後知儒者位天地,育萬物之功,初不在吾性之外大陰騭下民。
天錫禹《洪範》《九疇》,與五紀之天,稽疑之天,庶征之天,五福六極之天,其天一也。
《九疇》並陳,若無統紀而義實聯絡通貫。
皇極居中,而以前四疇會為皇極,後四疇皆皇極之所出。
五行,天道之常,敬之於五事,所以修己。
厚之於八政,所以治人。
協之於五紀,所以欽天。
皇極之道,盡之於是。
而後以五事施八政,而時用其鼓舞之權,則謂之三德。
謀及乃心,卿士庶人,而命龜諏筮則謂之稽疑。
察肅皙謀聖之應,則謂之庶征。
以皇極斂福,則有福而無極。
前四疇責之於己,治天下之根本,要會後四疇,取之於外,治天下之枝葉緒餘。
箕子於皇極而言五福,於庶征而言五事,此其可見之端也。
敬農協、建乂明、念向威,各以一字該一疇之義,下文不過敘其目而演之,要無出此九字之中矣。
又按黃太衝《易學象數論序》曰:夫《易》者,範圍天地之書也。
廣大無所不備,故九流百家之學俱可竄入焉。
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說,而於《易》之本意反晦矣。
漢《儒林傳》,孔子六傳至淄川田何,《易》道大興。
吾不知田何之說何如也。
降而焦京,世應飛伏,動爻互體,五行納甲之變,無不具者。
吾讀李鼎祚《易解》,一時諸儒之說穢蕪康莊,使觀象玩占之理盡入於淫瞽方技之流,可不悲夫。
有魏王輔嗣出而注《易》,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日時歲月,五氣相推,悉皆擯落,多所不關,庶幾潦水盡而寒潭清矣。
顧論者謂其《老》《莊》解《易》。
試讀其《注》,簡當而無浮義,何曾籠落玄旨。
故能遠曆於唐,發為《正義》,其廓清之功,不可泯也。
然而魏伯陽之《參同契》,陳希夷之《圖書》,遠有端緒,世之好奇者,卑王《注》之淡薄,未嘗不以別傳私之。
逮伊川作《易傳》,收其昆侖旁薄者散之於六十四卦中,理到語精,《易》道於是而大定矣。
其時康節上接種放、穆修、李之才、之傳,而創為河圖先天之說,是亦不過一家之學耳。
晦庵作《本義》,加之於開卷,讀《易》者從之,後世頒之學宮,初猶兼《易傳》並行,久而止行《本義》。
於是,經生學士信以為羲文周孔其道不同,所謂象數者,又語焉而不詳,將夫子之韋編三絕者,須求之賣醬瑀桶之徒,而《易》學之榛蕪,蓋仍如焦京之時矣。
自科舉之學一定,世不敢復議,稍有出入其說者,即以穿鑿誣之。
夫所謂穿鑿者,必其與聖經不合者也。
摘發傳注之訛,復還經文之舊,不可謂之穿鑿也。
《河圖》《洛書》,歐陽子言其怪妄之尤甚者,且與漢儒異趣,不特不見於經,亦並不見於傳。
先天之方位明與出震齊巽之文相背,而晦翁反緻疑於經文之卦位生十六,生三十二,卦不成卦,爻不成爻,一切非經文所有,顧可謂之不穿鑿乎?晦翁雲:談《易》者譬之燭籠添得一條骨子,則障了一路光明,若能盡去其障,使之統體光明,豈不更好?斯言是也。
奈何添入康節之學,使之統體皆障乎。
世儒過視象數以為絕學,故為所欺。
餘一一疏通之,知其於《易》本了無幹涉,而後反求之程《傳》,或亦廓清之一端也。
又按向讀《論語集注》,《河圖》,河中龍馬負圖,伏羲時出。
輒病以《河圖》專屬伏羲,殊狹隘,與上鳳鳥不一例。
考諸晉宋誌及《水經注》,黃帝時出焉,堯、舜、禹、湯時出焉,成王、周公時出焉,非止伏羲矣。
故《禮記》與膏露、醴泉、器車、鳳麟、龜龍一例,陳之以為瑞。
原朱子意,又以伏羲待此而畫卦,尤狹隘。
不見《易係辭》先言則天生之神物乎?效天地之變化乎?象天垂象之吉兇乎?然後及河之《圖》、洛之《書》。
則《圖》《書》者,不過聖人所由作《易》之一端耳。
故朱子他日曰:《圖》不出,《易》亦須作。
旨哉,是言也。
諸書有雲圖載天子之寶器者,或曰圖載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或曰列宿鬥政之度,帝王錄紀興亡之數,要非止八卦一種矣。
祗緣三代而降,鳳鳥尚有,《河圖》絕無。
魏青龍中圖出,而非龍馬。
宋朱子時龍馬出,而非負圖。
益覺當以《河圖》屬伏羲,伏羲須待此畫卦矣。
甚哉,其說之固。
又按《洪範》篇,二孔俱不言有錯簡,宋蘇子瞻始言之,以「曰王省惟歲」至「則以風雨」八十七字為五紀之傳,係於「五曰曆數」之下。
逮金仁山參以子王子益定,又以「無偏無陂」至「歸其有極」為皇極經文,「曰皇極之敷言」至「以為天下王」為皇極傳文,共一百字,皆係於「皇建其有極」之下。
「斂時五福」至「其作汝用咎」一百四十六字,係於「五曰考終命」下,為五福之傳。
「惟辟作福」至「民用僭忒」四十八字係於「六曰弱」下,為五福六極之總傳。
讀之頗覺如昌黎所謂文從字順,皇甫湜所謂章妥句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