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古文疏證》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已無復母存矣。
昔有人毀直不疑善盜嫂,不疑曰:我乃無兄弟。
問第五倫,聞卿為吏,篣婦公。
倫對曰:臣三娶妻,皆無父。
故柳宗元合而言曰:故有無兄盜嫂,娶孤女雲撾婦翁者。
餘於《五子之歌》之母也亦然。
山公為大笑。
按馮山公又雲:篇名《五子》,子者,有親之稱。
是時父啟已逝,妄意其母尚存,特插入此句,祇要關合子字耳。
不意遇閻徵君發此,一篇虛空粉碎矣。
援據辨駁,亦從十三經注疏來,但□□古人處。
姚際恒立方曰:因五子稱子,憑空撰出一母,仿佛與《凱風》七子相似。
相似者,本意為用此一怨字耳。
蓋《孟子》有「《凱風》何以不怨」,則《凱風》不宜怨。
此與《小弁》之詩親與兄之過大,皆宜怨者也。
又按馮山公雲:鬱陶乎予心,用象思舜之語,又是關合昆弟事,其巧於作偽如此。
不意卻錯認,詳見《疏證》卷四第五十六。
又按穎達《疏》引《說文》曰:羿,帝嚳射官也。
賈逵曰:羿之先祖,世為先王射官,故帝嚳賜羿弓矢,使司射。
此自出二書,蔡《傳》乃雲:賈逵《說文》,羿,帝嚳射官。
是賈景伯又有《說文》矣。
又按蔡《傳》,堯初為唐侯,後為天子,都陶,故曰陶唐。
堯為天子,實先都吾晉陽,後遷平陽府,從不聞有都陶之事,真屬臆語。
即《書》疏、左氏、杜《注》、孔《疏》亦不確,惟《漢書》臣瓚《注》:堯初居於唐,後居陶,故曰陶唐。
師古曰:瓚說非也。
許慎《說文解字》雲:陶丘,再成也,在濟陰,《夏書》曰:東至陶丘。
陶丘有堯城,堯嘗居之,後居於唐,故堯號陶唐氏。
斯得其解矣,吾欲取以易蔡《傳》。
又按杜氏《釋例》雲:晉、大鹵、大原、大夏、參虛、晉陽,一地而六名。
餘謂尚不止此,昭元年曰:唐定四年曰夏虛。
《晉語》曰:實沈之虛。
襄二十四年曰:陶唐(杜《注》,堯所治地大原晉陽縣)。
《世本》曰:鄂(宋忠曰:鄂地今在大夏)。
《詩譜》曰:堯墟(康成曰:成王封母弟叔虞於堯之故墟,曰唐侯)。
又六名,皆是也。
又按《國語》引《書》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
」上讀上聲,《五子之歌》易「上」為「下」,雖義較明,而味浸薄。
吾最愛賈誼《新書》「民者至賤而不可簡也,至愚而不可欺也。
自古至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其言深切,足警世主。
即孟子今而後得反之之注腳耳(姚際恒立方曰:《國語》,夫人,性陵上者也,故引《書》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
此處難用此義,故改為下)。
又按柳宗元言出《魏武帝紀》建安十年九月令。
○第一百五 百篇《序》謂之《小序》,伏生時猶未得。
《小序》,《盤庚》三篇合為一,《康王之誥》合於《顧命》,孔安國始據以序古文《書》兩漢諸儒並以為孔子作(《孔子世家》雲:序書傳,上紀唐虞,下至秦繆。
似以《序》出自孔氏雲),故寧屈經以從《序》,而不顧其說之不可通。
有宋諸儒出,始力排之。
排之,誠是也。
朱子謂是周秦間低手人所作,尤屬特見。
蓋非周秦間不能備知百篇之名,非低手人亦不應說之如是庸且妄也。
餘獨愛百篇名目確然可信,何則?壁中《書》出,除錯亂摩滅及偽《泰誓》,凡得五十五篇,無一篇名溢於《序》之外者,則可證《小序》所載諸目為無遺漏。
朱子亦嘗合為一篇,以附卷末,但仍梅氏之舊本,而未悉復賈逵、鄭康成之次第,猶未古。
餘故厘次之於左: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
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將使嗣位,曆試諸難,作《舜典》。
帝厘下土,方設居方,別生分類,作《汩作》《九共》九篇。
槁飫,臯陶矢厥謨,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臯陶謨》《益(馬、鄭、王本作棄)稷》。
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啟與有扈戰手甘之野,作《甘誓》。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
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告,釐沃,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征之,作《湯征》。
伊尹去亳適夏,既醜有夏,復歸於亳,入自北門,乃遇汝鳩汝方,作《汝鳩汝方》。
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
疑至臣扈,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作《湯誓》。
夏師敗績,湯遂從之,遂伐三厓,俘厥寶玉,誼伯仲伯作《典寶》。
湯歸自夏,至於大,仲虺作誥,湯既黜夏命,復歸於亳,作《湯誥》。
伊尹作《鹹有一德》。
咎單作《明居》。
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肆命》《徂後》。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復歸於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
沃丁既葬伊尹於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
伊陟相太戊,亳有祥,桑穀共生於朝,伊陟讚於巫鹹,作《鹹乂》四篇。
太戊讚於伊陟,作《伊陟》《原命》。
仲丁遷於囂,作《仲丁》。
河亶甲居相,作《河亶甲》。
祖乙圮於耿,作《祖乙》。
盤庚五遷,將治亳殷,民谘胥怨,作《盤庚》三篇。
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諸野,得諸傅岩,作《說命》三篇。
高宗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雊,祖已訓諸王,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訓》。
殷始咎周,周人乘黎,祖伊恐,奔告於受,作《西伯戡黎》。
殷既錯天命,微子作誥父師少師,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師渡孟津,作《泰(本作大,自顧彪解作泰,孔穎達因之,誤至今)誓》三篇。
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與受戰於牧野,作《牧誓》。
武王伐殷,往伐,歸獸,識其政事,作《武成》。
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範》。
武王既勝殷,邦諸侯,班宗彜,作《分器》。
西旅獻獒,太保作《旅獒》。
巢伯來朝,芮伯作《旅巢命》。
武王有疾(馬本有不豫二字),周公作《金冏》。
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誥》。
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命微子啟代殷後,作《微子之命》。
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王命唐叔歸周公於東,作《歸禾》。
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餘民封康叔,作《康誥》《酒誥》《梓材》。
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誥》。
召公既相宅,周公往營成周,使來告蔔,作《洛誥》。
成周既成,遷殷頑民,周公以王命誥,作《多士》。
周公作《無逸》。
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召公不說,周公作《君奭》。
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作《成王政》(馬本作正)。
成王既踐奄,將遷其君於蒲(馬本作薄)姑,周公告召公作《將蒲姑》。
成王歸自奄,在宗周誥庶邦,作《多方》。
成王既黜殷命,滅淮夷,還歸在豐,作《周官》。
周公作《立政》。
成王既伐東夷,肅(馬本作息)慎來賀,王俾(馬本作辦)榮伯作《賄肅慎之命》。
周公在豐,將沒,欲葬成周,公薨,成王葬於畢,告周公,作《亳姑》。
周公既沒,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作《君陳》。
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馬本有成王崩三字)。
康王既屍天子,遂告諸侯,作《康王之誥》。
康王命作冊畢,分居裏,成周郊,作《畢命》。
穆王命君牙為周大司徒,作《君牙》。
穆王命伯冏為周太僕正,作《冏命》。
蔡叔既沒,王命蔡仲踐諸侯位,作《蔡仲之命》。
魯侯伯禽宅曲阜,徐夷並興,東郊不開(馬本作辟),作《費誓》。
呂命穆王訓夏贖刑,作《呂刑》。
平(馬本無)王錫(馬本作賜)晉文侯鬯圭瓚,作《文侯之命》。
秦穆公伐鄭,晉襄公帥師敗諸崤,還歸作《秦誓》。
按書實百篇,有雲百二篇者,非假造,即緯書。
說見孔穎達《正義》。
又按孔穎達於《盤庚·小序》下引束穀雲:見孔子壁中《尚書》「將治亳殷」作「將始宅殷」,與世行本不同。
益足證西晉人猶見古文經,而東晉則失之矣。
又按《唐書·王勃傳》,初祖通起漢魏盡晉,作書百二十篇,以續古《尚書》,後亡。
其序有錄無書者十篇,勃補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謂《古尚書》百二十篇。
即趙氏岐等說有錄無書者十篇,太史公書如此。
定著二十五篇,又梅氏晚出《書》篇數,何王氏祖孫之學,盡摹仿前人與?抑偶合與? 又按今文《顧命》《康王之誥》合為一。
馬、鄭、王本以「無壞我高祖寡命」以上為《顧命》,下則為《康王之誥》。
晚出《書》又斷自「王出在應門之內」。
遂覺諸侯告王,王報誥諸侯,以類相從,勝真古文《書》。
○第一百六 馬、鄭、王三家本係真古文,宋代已不傳,然猶幸見其互異處於陸氏《釋文》及孔《疏》。
愚故得摘出之,整比於後,以竣後聖君子,慨然憤發,悉黜梅氏二十五篇,一以馬、鄭、王所傳三十一篇之本為正。
即不爾,世或有李陽冰其人出,嘗願刻石作篆,備書六經,立於明堂,為不刊之典,號曰《大唐石經》者,請其手一書此三十一篇於石,置諸西安府學宮內,使觀視摹寫者填咽,亦未必非崇正復古之一助雲。
《堯典》:宅嵎夷(鄭本夷作鐵。
馬雲:嵎,海隅也;夷,萊夷也。
則馬本初不異。
又考《釋文》雲:《尚書》考靈曜及《史記》作禺甗,是鄭所改,乃依緯文。
甗,古夷字也)平秩東作(馬本平作蘋,普庚反,雲使也)。
宅南交(鄭雲:夏不言曰明都三字摩滅也。
穎達雲:伏生所誦與壁中舊本並無此字,非摩滅也。
王肅以夏無明都,避敬緻然,即幽,足見明闕文相避。
如肅之言,義可通矣)平秩南訛(馬本平作蘋)曰昧穀(鄭本昧作柳)平秩西成(馬本平作蘋)。
平在朔易(馬本平作蘋)嚚訟可乎(馬本訟作庸)帝曰我其試哉(馬鄭王本皆無「帝曰」二字)。
如西禮(馬本「西禮」二字作初)僉曰益哉(馬鄭王本僉作禹)《臯陶謨》:天敘有典(馬本有作五)。
自我五禮有庸哉(馬本有作五)。
天明畏(馬本畏作威)。
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馬本艱作根,雲:根生之食謂百穀)。
作會(馬鄭本會作繪。
又考孔《疏》雲:鄭康成《注》,會讀為繪。
則鄭本初不異,但讀為繪耳)《禹貢》:島夷皮服(鄭康成《注》,鳥夷東方之民,摶食鳥獸者也。
王肅《注》,鳥夷,東方夷國名。
與孔不同,是鄭、王本島作鳥)。
作十有三載乃同(馬鄭本載作年)。
厥土赤埴墳(鄭本埴作戠,鄭王皆讀曰熾)。
瑤琨筿簜(馬本琨作貫)諲於江海(鄭本掞作鬆,鬆當為掞,馬本作均、雲、均、平)滎波既豬(馬、鄭、王本波作播,謂此澤名,滎播)導岍及岐(馬本岍作開)。
《甘誓》:天用剿絕其命(馬本剿作巢,於小反)。
《盤庚》中:誕告用亶(馬本亶作單,音同,誠也)。
《盤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腎腸(鄭本心腹腎腸作憂腎陽)。
微子用乂讎斂(馬本讎作稠,雲數也)自靖(馬本靖作清,謂潔也)《牧誓》:弗迓克奔以役西土(馬本迓作禦,禁也。
又考孔《疏》雲:王肅讀禦為禦,是王本又作禦)《洪範》:明作穀(王肅《注》及《漢書·五行志》皆雲悊,智也。
是王本抃作悊)無虐煢獨(馬本無虐,作亡侮)曰蒙(王肅《注》,霿,天氣,下地不應暗冥也。
鄭康成以霿者,氣澤。
鬱鬱,冥冥也。
是鄭、王本蒙作霿)。
曰繹(王肅《注》,<囗>、霍驛,消減如雲氣。
鄭康成以為明,言色澤,光明也。
是鄭王本驛作<囗>)曰豫(鄭王本豫作舒,鄭雲,舉,遲也。
王雲,舒,隋也)。
《金縢》:噫公命(馬本噫作懿,猶億也)。
惟朕小子其新逆(馬本新逆作親迎)。
《大誥》:王若曰猷大誥爾多邦(馬本「猷大誥爾多邦」作「大誥繇爾邦多」。
又考孔《疏》雲:鄭、王本猷在誥下。
《漢書》,王莽攝位,東郡太守翟義叛莽,莽依此作《大誥》。
其書亦道在誥下,是鄭、王本仍作猷)。
天降割於我家(馬本割作害)不少延(馬讀此為句,不為弗)。
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後弗棄基(鄭王本於矧肯構下亦有此十二字),《酒誥》:王若曰(馬本作「成王若曰」。
德明雲,衛、賈以為戒成康叔以慎酒,成就人之道也,故曰成。
吾謂此「成」字後錄《書》者加之,未可從。
又考孔《疏》雲,馬、鄭、王、本皆有成字)。
《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馬本付作附)。
《多士》非我小國敢弋殷命(馬鄭王本弋作翼,義同)。
大淫泆有辭(馬本泆作屑,雲過也)。
《無逸》:嚴恭寅畏(馬本嚴作儼)。
文王卑服(馬本卑作俾,使也)。
則皇自敬德(王本皇作況,況,滋,益,用敬德也)。
《君奭》:迪見冒(馬本冒作鄜,勉也)。
《多方》:不克終日勸於帝之迪(馬本迪作攸,雲所也)。
爾罔不克臬(馬本臬作劓)。
《顧命》:王不懌(馬本懌作釋,雲不釋,疾不解也)。
在後之侗(馬本侗作詷,雲共也)。
王崩(馬本作「成王崩」,《注》安民立政曰成)。
四人綦弁執戈上刃(馬本綦作騏,雲青黑色)。
三吒(馬本吒作詫)。
《康王之誥》:王若曰(馬鄭王本從此以下為《康王之誥》)。
《呂刑》:爰始淫為劓刵椓黥(鄭本「劓刵椓黥」作「臏宮劓割頭庶剠」,又考孔《疏》雲,鄭康成《注》,刵,斷耳。
劓,截鼻。
椓,謂椓破陰。
黥為羈黥人麵。
苗民大為此四刑者,言其特深刻,異於臯陶之為。
是鄭本又初不異,未知穎達何自矛盾)。
俾我一日(馬本俾作矜。
矜,哀也)。
王曰籲(馬本籲作於,於於也)。
惟來(馬本來作求,雲有求,請賕也)。
《秦誓》:惟截截善諞言(馬本諞作偏,雲少也。
辭約損明大辨佞之人)。
按唐明皇寫《尚書》,以今字,藏其舊本。
《宋史·藝文志》,遂無三家所注古文《尚書》,宋中葉雖間有出者,要亦未是三家本。
故宋人雲:古文《尚書》作某字。
餘概不之及,惟斷自唐以上之人之書,摘次於後,以補陸、孔二氏所未備焉。
裴泬《史記注集解·五帝本紀》,《堯典》「四嶽」,鄭本作「四狄」。
「三載汝陟帝位」鄭本作「三年」。
「輯五瑞」,馬本「輯」作「揖」,注曰:揖,斂也。
「柴」,鄭本作柴,注曰:柴,燎也。
「贄」,馬本作「摯」。
「眚災肆赦」,鄭本作「眚災過赦」,注曰:眚災為人作患害者也,過失雖有害則赦之。
「俞汝往哉」,鄭本「俞」作「然」。
「寇賊奸宄」,鄭本「宄」作「軌」,「惟明克允」,馬本作「維明能信」,注曰:當明其罪,能使信服之。
「歌永言」,馬本作「歌長言」。
《夏本紀》,《禹貢》「奠高山大川」,馬本「奠」作「定」,注曰:定其差秩,祀禮所視也。
「島夷皮服」,鄭本「島」作「鳥」。
「濟河惟兗州」,鄭本「兗」作「沇」。
「灉沮會同」,鄭本「灉」作「雍」。
「作十有三載乃同」,鄭本「載」作「年」。
「巘於江海」,鄭本「巘」作「均」,注曰:讀為巘。
「沱潛既道」,鄭本「潛」作「涔」。
「惟箘簵楛」,馬鄭本「枿」俱作「簬」。
「三邦底貢厥名」,馬本作「三國緻貢其名」。
「終南惇物」,鄭本「惇」作「敦」,注曰:敦物在右扶風武功。
「至於豬野」,鄭本「豬」作「都」,注曰:都野在武威名休屠澤。
「導岍及岐」鄭本「岍」作「汧」,注曰:汧在右扶風。
「北過洚水」,鄭本「洚」作「降」,注曰:降水,在信都南。
「嶓塚導漾」,鄭本「漾」作「瀁」,注曰:瀁水出隴西氏道。
「又東至於澧」,馬鄭王本「澧」俱作「醴」。
「溢為滎」,鄭本「溢」作「泆」。
「庶土交正底慎財賦」,惟鄭本「庶」作「眾」,「底」作「緻」。
《臯陶謨》:「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鄭本「庶」作「眾」,「邇」作「近」,「天其申命用休」,鄭本「申」作「重」,注曰:天將重命汝以美應謂符瑞也。
「在治忽」,鄭本「忽」作「曶」,注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
君亦有焉,以出內政,教於五官。
《殷本紀》:《湯誓》「有眾率怠弗協」,馬本「弗協」作「不和」。
《西伯戡黎》「不有康食」,鄭本「康」作「安」。
《周本紀》:《牧誓》「弗迓克奔以役西土」,鄭本「弗迓」作「不禦」,注曰:禦強禦謂強暴也。
「奔」作「醿」。
《魯周公世家》:《金縢》「史乃冊祝」,鄭本「冊」作「策」。
「乃命於帝庭」,馬本「於」作「於」。
「我先王亦永有依歸」,鄭本有「下有所」字。
「毋逸爰暨小人」,馬本「爰暨」作「為與」,注曰:與小人從事,知小人艱難勞苦也。
「乃或亮陰」,鄭本作「梁闇」,注曰:楣謂之梁,闇謂廬也。
「言乃雍」,鄭本「雍」作「歡」,注曰:歡,喜悅也。
「舊謂小人」,馬本「舊」作「久」。
「誓魯人三郊三遂」,王本「遂」作「隧」。
《宋微子世家》「微子我其發出狂」,鄭本「狂」作「往」,注曰:發,起也。
我其起作出往也。
「今爾無指告於顛惣」,馬本「惣」作「躋」,注曰:躋,猶墜也。
《鴻範》「威用六極」,馬本「威」作「畏」、注曰:言天所以畏懼人用六極。
「土爰稼穡」,王本「爰」作「曰」「從」作「作」,馬本「治」作「治」。
「錫汝保極」,鄭本「汝」作「女」。
「使羞其行而邦其昌」,王本「邦」作「國」。
「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鄭本「汝」俱作「女」。
「皇極之敷言」,馬本「皇」作「王」。
「於帝其訓」,馬本「訓」作「順」,注曰:於天為順也。
「是訓是行」,王本「訓」作「順」,注曰:民納言於上而得中者,則順而行之。
「乃命蔔筮」,注引鄭曰:蔔,五占之用。
謂雨濟<囗>霧克也。
又曰:雨者、濟者、<囗>者、霧者、克者,則鄭本曰<囗>,在曰霿之上,王本亦然。
又「曰霽」鄭本作「曰濟」。
「衍忒」鄭本「忒」作「貣」。
「立時人作蔔筮」,鄭本「作」作「為」。
「王省惟歲」,馬本「省」作「眚」。
又按鄭氏《周禮注》引《召詔》:「太保朝至於洛」,「洛」作「雒」。
「太保乃以庶殷攻位於洛汭」,作「於雒汭」。
《呂刑》:「度作刑以詰四方」,「作度」作「詳刑」。
《堯典》:「宅西曰昧穀」,作「度西曰柳穀」。
《禹貢》:「羽畎夏翟」,「翟」作「狄」。
《臯陶謨》:「天明畏自我民明威」,「畏」作「威」。
《洪範》:「謀及庶人」,「人」作「民」。
《顧命》「越翼日乙醜王崩」,「翼」作「翌」,「王崩」作「成王崩」。
《臯陶謨》:「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會」作「繢」。
「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絺繡」,「絺」作「希」。
《洪範》:「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作「曰雨曰濟曰蒙曰驛曰克」。
《金縢》:「啟籥見書」,「啟」作「開」。
又「體王其罔害」,「罔」作「無」。
又「以啟金縢之書」,「啟」亦作「開」。
《堯典》:「平秩東作」,四「平」字俱作「辨」。
《顧命》:「大輅在賓階麵」,四「輅」字俱作「路」,「綴」作「贅」。
《禹貢》:「溢為滎」,「溢」作「泆」。
又「滎波既豬」,作「滎播既都」。
又「灉沮會同」,「灉」作「雍」。
《甘誓》「予則戮汝」,「」作「奴」。
《費誓》:「杜乃擭敜乃阱
昔有人毀直不疑善盜嫂,不疑曰:我乃無兄弟。
問第五倫,聞卿為吏,篣婦公。
倫對曰:臣三娶妻,皆無父。
故柳宗元合而言曰:故有無兄盜嫂,娶孤女雲撾婦翁者。
餘於《五子之歌》之母也亦然。
山公為大笑。
按馮山公又雲:篇名《五子》,子者,有親之稱。
是時父啟已逝,妄意其母尚存,特插入此句,祇要關合子字耳。
不意遇閻徵君發此,一篇虛空粉碎矣。
援據辨駁,亦從十三經注疏來,但□□古人處。
姚際恒立方曰:因五子稱子,憑空撰出一母,仿佛與《凱風》七子相似。
相似者,本意為用此一怨字耳。
蓋《孟子》有「《凱風》何以不怨」,則《凱風》不宜怨。
此與《小弁》之詩親與兄之過大,皆宜怨者也。
又按馮山公雲:鬱陶乎予心,用象思舜之語,又是關合昆弟事,其巧於作偽如此。
不意卻錯認,詳見《疏證》卷四第五十六。
又按穎達《疏》引《說文》曰:羿,帝嚳射官也。
賈逵曰:羿之先祖,世為先王射官,故帝嚳賜羿弓矢,使司射。
此自出二書,蔡《傳》乃雲:賈逵《說文》,羿,帝嚳射官。
是賈景伯又有《說文》矣。
又按蔡《傳》,堯初為唐侯,後為天子,都陶,故曰陶唐。
堯為天子,實先都吾晉陽,後遷平陽府,從不聞有都陶之事,真屬臆語。
即《書》疏、左氏、杜《注》、孔《疏》亦不確,惟《漢書》臣瓚《注》:堯初居於唐,後居陶,故曰陶唐。
師古曰:瓚說非也。
許慎《說文解字》雲:陶丘,再成也,在濟陰,《夏書》曰:東至陶丘。
陶丘有堯城,堯嘗居之,後居於唐,故堯號陶唐氏。
斯得其解矣,吾欲取以易蔡《傳》。
又按杜氏《釋例》雲:晉、大鹵、大原、大夏、參虛、晉陽,一地而六名。
餘謂尚不止此,昭元年曰:唐定四年曰夏虛。
《晉語》曰:實沈之虛。
襄二十四年曰:陶唐(杜《注》,堯所治地大原晉陽縣)。
《世本》曰:鄂(宋忠曰:鄂地今在大夏)。
《詩譜》曰:堯墟(康成曰:成王封母弟叔虞於堯之故墟,曰唐侯)。
又六名,皆是也。
又按《國語》引《書》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
」上讀上聲,《五子之歌》易「上」為「下」,雖義較明,而味浸薄。
吾最愛賈誼《新書》「民者至賤而不可簡也,至愚而不可欺也。
自古至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其言深切,足警世主。
即孟子今而後得反之之注腳耳(姚際恒立方曰:《國語》,夫人,性陵上者也,故引《書》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
此處難用此義,故改為下)。
又按柳宗元言出《魏武帝紀》建安十年九月令。
○第一百五 百篇《序》謂之《小序》,伏生時猶未得。
《小序》,《盤庚》三篇合為一,《康王之誥》合於《顧命》,孔安國始據以序古文《書》兩漢諸儒並以為孔子作(《孔子世家》雲:序書傳,上紀唐虞,下至秦繆。
似以《序》出自孔氏雲),故寧屈經以從《序》,而不顧其說之不可通。
有宋諸儒出,始力排之。
排之,誠是也。
朱子謂是周秦間低手人所作,尤屬特見。
蓋非周秦間不能備知百篇之名,非低手人亦不應說之如是庸且妄也。
餘獨愛百篇名目確然可信,何則?壁中《書》出,除錯亂摩滅及偽《泰誓》,凡得五十五篇,無一篇名溢於《序》之外者,則可證《小序》所載諸目為無遺漏。
朱子亦嘗合為一篇,以附卷末,但仍梅氏之舊本,而未悉復賈逵、鄭康成之次第,猶未古。
餘故厘次之於左: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
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將使嗣位,曆試諸難,作《舜典》。
帝厘下土,方設居方,別生分類,作《汩作》《九共》九篇。
槁飫,臯陶矢厥謨,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臯陶謨》《益(馬、鄭、王本作棄)稷》。
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啟與有扈戰手甘之野,作《甘誓》。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
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告,釐沃,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征之,作《湯征》。
伊尹去亳適夏,既醜有夏,復歸於亳,入自北門,乃遇汝鳩汝方,作《汝鳩汝方》。
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
疑至臣扈,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作《湯誓》。
夏師敗績,湯遂從之,遂伐三厓,俘厥寶玉,誼伯仲伯作《典寶》。
湯歸自夏,至於大,仲虺作誥,湯既黜夏命,復歸於亳,作《湯誥》。
伊尹作《鹹有一德》。
咎單作《明居》。
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肆命》《徂後》。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復歸於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
沃丁既葬伊尹於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
伊陟相太戊,亳有祥,桑穀共生於朝,伊陟讚於巫鹹,作《鹹乂》四篇。
太戊讚於伊陟,作《伊陟》《原命》。
仲丁遷於囂,作《仲丁》。
河亶甲居相,作《河亶甲》。
祖乙圮於耿,作《祖乙》。
盤庚五遷,將治亳殷,民谘胥怨,作《盤庚》三篇。
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諸野,得諸傅岩,作《說命》三篇。
高宗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雊,祖已訓諸王,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訓》。
殷始咎周,周人乘黎,祖伊恐,奔告於受,作《西伯戡黎》。
殷既錯天命,微子作誥父師少師,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師渡孟津,作《泰(本作大,自顧彪解作泰,孔穎達因之,誤至今)誓》三篇。
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與受戰於牧野,作《牧誓》。
武王伐殷,往伐,歸獸,識其政事,作《武成》。
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範》。
武王既勝殷,邦諸侯,班宗彜,作《分器》。
西旅獻獒,太保作《旅獒》。
巢伯來朝,芮伯作《旅巢命》。
武王有疾(馬本有不豫二字),周公作《金冏》。
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誥》。
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命微子啟代殷後,作《微子之命》。
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王命唐叔歸周公於東,作《歸禾》。
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餘民封康叔,作《康誥》《酒誥》《梓材》。
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誥》。
召公既相宅,周公往營成周,使來告蔔,作《洛誥》。
成周既成,遷殷頑民,周公以王命誥,作《多士》。
周公作《無逸》。
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召公不說,周公作《君奭》。
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作《成王政》(馬本作正)。
成王既踐奄,將遷其君於蒲(馬本作薄)姑,周公告召公作《將蒲姑》。
成王歸自奄,在宗周誥庶邦,作《多方》。
成王既黜殷命,滅淮夷,還歸在豐,作《周官》。
周公作《立政》。
成王既伐東夷,肅(馬本作息)慎來賀,王俾(馬本作辦)榮伯作《賄肅慎之命》。
周公在豐,將沒,欲葬成周,公薨,成王葬於畢,告周公,作《亳姑》。
周公既沒,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作《君陳》。
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馬本有成王崩三字)。
康王既屍天子,遂告諸侯,作《康王之誥》。
康王命作冊畢,分居裏,成周郊,作《畢命》。
穆王命君牙為周大司徒,作《君牙》。
穆王命伯冏為周太僕正,作《冏命》。
蔡叔既沒,王命蔡仲踐諸侯位,作《蔡仲之命》。
魯侯伯禽宅曲阜,徐夷並興,東郊不開(馬本作辟),作《費誓》。
呂命穆王訓夏贖刑,作《呂刑》。
平(馬本無)王錫(馬本作賜)晉文侯鬯圭瓚,作《文侯之命》。
秦穆公伐鄭,晉襄公帥師敗諸崤,還歸作《秦誓》。
按書實百篇,有雲百二篇者,非假造,即緯書。
說見孔穎達《正義》。
又按孔穎達於《盤庚·小序》下引束穀雲:見孔子壁中《尚書》「將治亳殷」作「將始宅殷」,與世行本不同。
益足證西晉人猶見古文經,而東晉則失之矣。
又按《唐書·王勃傳》,初祖通起漢魏盡晉,作書百二十篇,以續古《尚書》,後亡。
其序有錄無書者十篇,勃補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謂《古尚書》百二十篇。
即趙氏岐等說有錄無書者十篇,太史公書如此。
定著二十五篇,又梅氏晚出《書》篇數,何王氏祖孫之學,盡摹仿前人與?抑偶合與? 又按今文《顧命》《康王之誥》合為一。
馬、鄭、王本以「無壞我高祖寡命」以上為《顧命》,下則為《康王之誥》。
晚出《書》又斷自「王出在應門之內」。
遂覺諸侯告王,王報誥諸侯,以類相從,勝真古文《書》。
○第一百六 馬、鄭、王三家本係真古文,宋代已不傳,然猶幸見其互異處於陸氏《釋文》及孔《疏》。
愚故得摘出之,整比於後,以竣後聖君子,慨然憤發,悉黜梅氏二十五篇,一以馬、鄭、王所傳三十一篇之本為正。
即不爾,世或有李陽冰其人出,嘗願刻石作篆,備書六經,立於明堂,為不刊之典,號曰《大唐石經》者,請其手一書此三十一篇於石,置諸西安府學宮內,使觀視摹寫者填咽,亦未必非崇正復古之一助雲。
《堯典》:宅嵎夷(鄭本夷作鐵。
馬雲:嵎,海隅也;夷,萊夷也。
則馬本初不異。
又考《釋文》雲:《尚書》考靈曜及《史記》作禺甗,是鄭所改,乃依緯文。
甗,古夷字也)平秩東作(馬本平作蘋,普庚反,雲使也)。
宅南交(鄭雲:夏不言曰明都三字摩滅也。
穎達雲:伏生所誦與壁中舊本並無此字,非摩滅也。
王肅以夏無明都,避敬緻然,即幽,足見明闕文相避。
如肅之言,義可通矣)平秩南訛(馬本平作蘋)曰昧穀(鄭本昧作柳)平秩西成(馬本平作蘋)。
平在朔易(馬本平作蘋)嚚訟可乎(馬本訟作庸)帝曰我其試哉(馬鄭王本皆無「帝曰」二字)。
如西禮(馬本「西禮」二字作初)僉曰益哉(馬鄭王本僉作禹)《臯陶謨》:天敘有典(馬本有作五)。
自我五禮有庸哉(馬本有作五)。
天明畏(馬本畏作威)。
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馬本艱作根,雲:根生之食謂百穀)。
作會(馬鄭本會作繪。
又考孔《疏》雲:鄭康成《注》,會讀為繪。
則鄭本初不異,但讀為繪耳)《禹貢》:島夷皮服(鄭康成《注》,鳥夷東方之民,摶食鳥獸者也。
王肅《注》,鳥夷,東方夷國名。
與孔不同,是鄭、王本島作鳥)。
作十有三載乃同(馬鄭本載作年)。
厥土赤埴墳(鄭本埴作戠,鄭王皆讀曰熾)。
瑤琨筿簜(馬本琨作貫)諲於江海(鄭本掞作鬆,鬆當為掞,馬本作均、雲、均、平)滎波既豬(馬、鄭、王本波作播,謂此澤名,滎播)導岍及岐(馬本岍作開)。
《甘誓》:天用剿絕其命(馬本剿作巢,於小反)。
《盤庚》中:誕告用亶(馬本亶作單,音同,誠也)。
《盤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腎腸(鄭本心腹腎腸作憂腎陽)。
微子用乂讎斂(馬本讎作稠,雲數也)自靖(馬本靖作清,謂潔也)《牧誓》:弗迓克奔以役西土(馬本迓作禦,禁也。
又考孔《疏》雲:王肅讀禦為禦,是王本又作禦)《洪範》:明作穀(王肅《注》及《漢書·五行志》皆雲悊,智也。
是王本抃作悊)無虐煢獨(馬本無虐,作亡侮)曰蒙(王肅《注》,霿,天氣,下地不應暗冥也。
鄭康成以霿者,氣澤。
鬱鬱,冥冥也。
是鄭、王本蒙作霿)。
曰繹(王肅《注》,<囗>、霍驛,消減如雲氣。
鄭康成以為明,言色澤,光明也。
是鄭王本驛作<囗>)曰豫(鄭王本豫作舒,鄭雲,舉,遲也。
王雲,舒,隋也)。
《金縢》:噫公命(馬本噫作懿,猶億也)。
惟朕小子其新逆(馬本新逆作親迎)。
《大誥》:王若曰猷大誥爾多邦(馬本「猷大誥爾多邦」作「大誥繇爾邦多」。
又考孔《疏》雲:鄭、王本猷在誥下。
《漢書》,王莽攝位,東郡太守翟義叛莽,莽依此作《大誥》。
其書亦道在誥下,是鄭、王本仍作猷)。
天降割於我家(馬本割作害)不少延(馬讀此為句,不為弗)。
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後弗棄基(鄭王本於矧肯構下亦有此十二字),《酒誥》:王若曰(馬本作「成王若曰」。
德明雲,衛、賈以為戒成康叔以慎酒,成就人之道也,故曰成。
吾謂此「成」字後錄《書》者加之,未可從。
又考孔《疏》雲,馬、鄭、王、本皆有成字)。
《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馬本付作附)。
《多士》非我小國敢弋殷命(馬鄭王本弋作翼,義同)。
大淫泆有辭(馬本泆作屑,雲過也)。
《無逸》:嚴恭寅畏(馬本嚴作儼)。
文王卑服(馬本卑作俾,使也)。
則皇自敬德(王本皇作況,況,滋,益,用敬德也)。
《君奭》:迪見冒(馬本冒作鄜,勉也)。
《多方》:不克終日勸於帝之迪(馬本迪作攸,雲所也)。
爾罔不克臬(馬本臬作劓)。
《顧命》:王不懌(馬本懌作釋,雲不釋,疾不解也)。
在後之侗(馬本侗作詷,雲共也)。
王崩(馬本作「成王崩」,《注》安民立政曰成)。
四人綦弁執戈上刃(馬本綦作騏,雲青黑色)。
三吒(馬本吒作詫)。
《康王之誥》:王若曰(馬鄭王本從此以下為《康王之誥》)。
《呂刑》:爰始淫為劓刵椓黥(鄭本「劓刵椓黥」作「臏宮劓割頭庶剠」,又考孔《疏》雲,鄭康成《注》,刵,斷耳。
劓,截鼻。
椓,謂椓破陰。
黥為羈黥人麵。
苗民大為此四刑者,言其特深刻,異於臯陶之為。
是鄭本又初不異,未知穎達何自矛盾)。
俾我一日(馬本俾作矜。
矜,哀也)。
王曰籲(馬本籲作於,於於也)。
惟來(馬本來作求,雲有求,請賕也)。
《秦誓》:惟截截善諞言(馬本諞作偏,雲少也。
辭約損明大辨佞之人)。
按唐明皇寫《尚書》,以今字,藏其舊本。
《宋史·藝文志》,遂無三家所注古文《尚書》,宋中葉雖間有出者,要亦未是三家本。
故宋人雲:古文《尚書》作某字。
餘概不之及,惟斷自唐以上之人之書,摘次於後,以補陸、孔二氏所未備焉。
裴泬《史記注集解·五帝本紀》,《堯典》「四嶽」,鄭本作「四狄」。
「三載汝陟帝位」鄭本作「三年」。
「輯五瑞」,馬本「輯」作「揖」,注曰:揖,斂也。
「柴」,鄭本作柴,注曰:柴,燎也。
「贄」,馬本作「摯」。
「眚災肆赦」,鄭本作「眚災過赦」,注曰:眚災為人作患害者也,過失雖有害則赦之。
「俞汝往哉」,鄭本「俞」作「然」。
「寇賊奸宄」,鄭本「宄」作「軌」,「惟明克允」,馬本作「維明能信」,注曰:當明其罪,能使信服之。
「歌永言」,馬本作「歌長言」。
《夏本紀》,《禹貢》「奠高山大川」,馬本「奠」作「定」,注曰:定其差秩,祀禮所視也。
「島夷皮服」,鄭本「島」作「鳥」。
「濟河惟兗州」,鄭本「兗」作「沇」。
「灉沮會同」,鄭本「灉」作「雍」。
「作十有三載乃同」,鄭本「載」作「年」。
「巘於江海」,鄭本「巘」作「均」,注曰:讀為巘。
「沱潛既道」,鄭本「潛」作「涔」。
「惟箘簵楛」,馬鄭本「枿」俱作「簬」。
「三邦底貢厥名」,馬本作「三國緻貢其名」。
「終南惇物」,鄭本「惇」作「敦」,注曰:敦物在右扶風武功。
「至於豬野」,鄭本「豬」作「都」,注曰:都野在武威名休屠澤。
「導岍及岐」鄭本「岍」作「汧」,注曰:汧在右扶風。
「北過洚水」,鄭本「洚」作「降」,注曰:降水,在信都南。
「嶓塚導漾」,鄭本「漾」作「瀁」,注曰:瀁水出隴西氏道。
「又東至於澧」,馬鄭王本「澧」俱作「醴」。
「溢為滎」,鄭本「溢」作「泆」。
「庶土交正底慎財賦」,惟鄭本「庶」作「眾」,「底」作「緻」。
《臯陶謨》:「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鄭本「庶」作「眾」,「邇」作「近」,「天其申命用休」,鄭本「申」作「重」,注曰:天將重命汝以美應謂符瑞也。
「在治忽」,鄭本「忽」作「曶」,注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
君亦有焉,以出內政,教於五官。
《殷本紀》:《湯誓》「有眾率怠弗協」,馬本「弗協」作「不和」。
《西伯戡黎》「不有康食」,鄭本「康」作「安」。
《周本紀》:《牧誓》「弗迓克奔以役西土」,鄭本「弗迓」作「不禦」,注曰:禦強禦謂強暴也。
「奔」作「醿」。
《魯周公世家》:《金縢》「史乃冊祝」,鄭本「冊」作「策」。
「乃命於帝庭」,馬本「於」作「於」。
「我先王亦永有依歸」,鄭本有「下有所」字。
「毋逸爰暨小人」,馬本「爰暨」作「為與」,注曰:與小人從事,知小人艱難勞苦也。
「乃或亮陰」,鄭本作「梁闇」,注曰:楣謂之梁,闇謂廬也。
「言乃雍」,鄭本「雍」作「歡」,注曰:歡,喜悅也。
「舊謂小人」,馬本「舊」作「久」。
「誓魯人三郊三遂」,王本「遂」作「隧」。
《宋微子世家》「微子我其發出狂」,鄭本「狂」作「往」,注曰:發,起也。
我其起作出往也。
「今爾無指告於顛惣」,馬本「惣」作「躋」,注曰:躋,猶墜也。
《鴻範》「威用六極」,馬本「威」作「畏」、注曰:言天所以畏懼人用六極。
「土爰稼穡」,王本「爰」作「曰」「從」作「作」,馬本「治」作「治」。
「錫汝保極」,鄭本「汝」作「女」。
「使羞其行而邦其昌」,王本「邦」作「國」。
「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鄭本「汝」俱作「女」。
「皇極之敷言」,馬本「皇」作「王」。
「於帝其訓」,馬本「訓」作「順」,注曰:於天為順也。
「是訓是行」,王本「訓」作「順」,注曰:民納言於上而得中者,則順而行之。
「乃命蔔筮」,注引鄭曰:蔔,五占之用。
謂雨濟<囗>霧克也。
又曰:雨者、濟者、<囗>者、霧者、克者,則鄭本曰<囗>,在曰霿之上,王本亦然。
又「曰霽」鄭本作「曰濟」。
「衍忒」鄭本「忒」作「貣」。
「立時人作蔔筮」,鄭本「作」作「為」。
「王省惟歲」,馬本「省」作「眚」。
又按鄭氏《周禮注》引《召詔》:「太保朝至於洛」,「洛」作「雒」。
「太保乃以庶殷攻位於洛汭」,作「於雒汭」。
《呂刑》:「度作刑以詰四方」,「作度」作「詳刑」。
《堯典》:「宅西曰昧穀」,作「度西曰柳穀」。
《禹貢》:「羽畎夏翟」,「翟」作「狄」。
《臯陶謨》:「天明畏自我民明威」,「畏」作「威」。
《洪範》:「謀及庶人」,「人」作「民」。
《顧命》「越翼日乙醜王崩」,「翼」作「翌」,「王崩」作「成王崩」。
《臯陶謨》:「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會」作「繢」。
「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絺繡」,「絺」作「希」。
《洪範》:「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作「曰雨曰濟曰蒙曰驛曰克」。
《金縢》:「啟籥見書」,「啟」作「開」。
又「體王其罔害」,「罔」作「無」。
又「以啟金縢之書」,「啟」亦作「開」。
《堯典》:「平秩東作」,四「平」字俱作「辨」。
《顧命》:「大輅在賓階麵」,四「輅」字俱作「路」,「綴」作「贅」。
《禹貢》:「溢為滎」,「溢」作「泆」。
又「滎波既豬」,作「滎播既都」。
又「灉沮會同」,「灉」作「雍」。
《甘誓》「予則戮汝」,「」作「奴」。
《費誓》:「杜乃擭敜乃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