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古文疏證》卷卷六下
關燈
小
中
大
至溢決。
而水無不治,則田無不墾,後世舉古溝洫封畛之法盡毀之,水何得不興害也哉?此二段正可參觀。
又按呂成公《大事記》,周成烈王十三年,晉河岸傾,壅龍門至幹底柱。
春秋後河患見史傳,殆於此。
顧氏《川瀆異同》曰:三代時河患見於經傳者絕少,雖盤庚之誥有「蕩析離居」之言,然爾時臣民方且戀戀厥居,不以從遷為樂,蓋止於瀕河侵溢之患,不若後世漂潰田廬,千裡一壑之甚也。
漢代河患漸多,自宋以來,大河未有十年無事者,金及元患且與其國祚相始終。
說者以為天地之氣,古今不同。
豈其然乎? 又按枚乘說吳王轉粟西向,不如海陵之倉。
臣瓚曰:海陵縣名有吳太倉,今泰州東有海陵倉,是修治上林,不如長洲之苑。
《後漢志》,東陽縣有長洲澤,吳王氵鼻太倉在此。
此又一太倉也,不得合而一之。
撰《泰州志》者合一,蓋見後漢無海陵,謂省入東陽,既而覺東陽在今天長縣界中,隔江都縣凡一百九十裡,變其說曰:後漢廢海陵,而移東陽之名於此。
果爾,東漢當有兩東陽矣,何不見也?惟沈約《宋志》,海陵三國時廢。
參以《三國·吳志》,呂岱字定公,廣陵海陵人也,為郡縣吏,避亂南渡,詣孫權幕府。
分明有縣、有人、有吏,則是其縣故在而誌誤脫耳。
廢當於建安以後十載三國鼎立時,故曰三國時廢,晉太康元年復置雲。
又按陳第季立,閩人也,嘗登黃鶴樓,望隔江漢陽府東北山,實名大別,為漢水入江之處。
因憶左氏楚師濟漢而陳,自小別至於大別,蓋近漢也。
杜預土地名至雲大別,闕不知何處,豈未經斯地耶?抑果以未見孔《傳》耶?於是而益信禹之神聖也。
當洪荒時,主名山川,若指諸掌。
後世案經索之,往往錯誤,何耶?蓋禹乘四載,曆九州,皆得諸親見。
儒者雖博稽載籍,口耳而已矣。
無惑乎,言之不詳也哉。
故曰:讀萬卷書,不行萬裡道,不足以知山川。
此足正朱子往往使官屬,去相視山川,具其圖說,以歸作此一書。
又分遣官屬,而不了事底記述得文字不整齊之說之非。
又按陳第季立解「予乘四載」曰:孔《傳》謂水乘舟,陸乘車,泥乘絪,山乘樏。
後儒皆從之,舟車不可易矣。
絪,《史記·夏本紀》作橇,《河渠書》作毳,《漢書·溝洫志》亦作毳,《屍子》作渼,實一物也。
孟康曰,毳形如箕,擿行泥上。
張守節又詳釋之曰,橇形如船而短小,兩頭微起,人曲一腳泥上,擿進,用拾泥上之物。
孟張之解既得其形,又得其用。
今閩越海濱皆有之,泥行之具,必不可易者也。
如淳謂以闆置泥上,以通行路。
夫置闆以行泥,此拙滯之法,不可以變通轉移。
彼蓋未至海濱,而睹所謂橇,特以意度之而已耳。
樏,《史記·夏本紀》作檋,《河渠書》作橋,《漢書·溝洫志》作梮,實一物也。
如淳曰,梮,謂以鐵如錐頭長半寸,施之履下,不蹉跌也。
蔡氏從之。
某見吳下仆夫施鐵環於草屨下,以走沮洳之地,可免顛蹶,俗呼為甲馬,亦呼為腳澀,此仆傭所用,豈以禹而用之?故知如淳之說,舛也。
韋昭曰,梮,木器也,如今輿床,人輿以行。
此說頗近之。
某謂《史記》作橋,橋即今之轎也。
某嘗登泰岱與武當絕頂,其土人以竹兜子施皮絆於肩,遇峻陡則挾之以行,上下嶺阪如飛,山行之具,必不可易者也。
豈以禹而廢之?夫曰「四載」,如舟車乃可以載,惟其可載,故可以乘。
若如淳之說,置闆於泥,施鐵於履闆鐵之類,既不可謂之載,足之所踐,又豈可謂之乘乎?夫禹稱神聖,用物有宜。
水乘舟,不病涉也;陸乘車,可緻遠也;泥乘橇,從者曲其足也;山乘橋,仆者施其錐也。
勞形而有逸形者,在逸形而有勞心者,存此所以地平天成,為萬世利也。
或問:子謂讀書有疑則闕,今不闕「四載」可乎?曰:此無待於闕也。
水陸而廢舟車,泥山而廢橇橋,則沒世不行,尋常矣。
故知大禹決不能舍斯四者,而別有所濟也。
以理斷之也。
又按越明年,予得《吳中水利全書》,載明弘治間水利主事姚文灝答人書曰:書稱禹乘四載,而隨山刊木。
史稱禹手足胼胝,何也?四載雲者,謂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乘絪,山乘樏也。
夫禹以一人而領九州之水,必不得而往,取通衢、巨川,相其大勢可矣。
其他泥淖山徑之處,盡遣其屬以行而已,不勞焉,豈不可哉?而禹方且崎嶇跋涉,惟恐不及意者,救饑拯溺之心橫於中,不暇顧事體之宜不宜也。
胼胝雲者,謂手足皮厚也,是必躬有執作之勞,乃至此。
若但擘畫指揮乎其間,則焦勞或有,而胼胝必無。
《論語》亦稱其躬稼,是知禹之於水,不獨自往,又自為之也。
又曰:政有可以坐理,官有可以堂居,校文聽訟之類是也。
乃若水部農官則不然,必以舟航為衙署,阡陌為幾席,探源索委,度高量卑,然後為無負於人。
苟或不然,皆心之所未盡,義有所未安。
尤足正朱子之說之非。
又按周譜雲:定王五年,河徙,歲在己未,上距禹河功之成,凡一千六百七十七年,而河始變,而患始生。
《宋書·始興王濬傳》,元嘉二十二年,上言二吳、晉陵、義興四郡,同注太湖,而鬆江、灉瀆壅噎不利,故處處湧溢,浸漬成災,欲從武康珝溪開漕穀湖,直出海口一百餘裡,穿渠氵含必無閡滯。
歲在乙酉,上距震澤底定時,凡二千七百二十三年,而震澤所由入海之路始塞,而患始生。
歸熙甫極詆穿鑿之端,蓋自此始。
夫以江之湮塞,宜從其湮塞而治之。
不此之務,而別求他道,所以治之愈力,而失之愈遠也。
餘尤歎人情之不可解。
大河已徙,雖神禹復生,亦不能挽之復故流。
而必仍求九河處穿之,穿之河不復行。
奈何震澤入海之路,不過以鬆江暫塞,去其塞,斯復流矣。
偏欲求新奇可喜,當時功竟不立,豈非永鑒?餘因悟《禹貢》之三江,斷當從蔡《傳》,此震澤所以底定之根也。
宋熙寧間,郟亶言禹時震澤為患,東有岡阜,以隔截其流,禹乃鑿斷岡阜,流為三江,東入於海,而震澤底定。
初聞似覺駭人,不知沿海之地,號為岡身,田土高卬,不比內地,海濱人曆曆言之。
若非遇岡阜處鑿斷,江何由分為東北流,以入海,又分東南流,以入海乎?歸熙甫又曰:惟三江之說明,然後三吳之水可得而治。
三吳水治,國之倉庾充實也。
豈細故哉? 又按三江之解聚訟,其實有三。
一蔡氏、一蘇氏、一明歸氏。
蔡氏雖引庾仲初《揚都賦注》,注實不曾指《禹貢》,指《禹貢》者,唐陸氏、張氏,又前晉顧夷《吳地記》耳。
惜蔡見不及此。
蘇氏雖似安國,而南中北各不同。
前同蘇氏者,實惟康成,見《初學記》引鄭氏《書注》曰:左合漢為江北,右會彭蠡為南江,岷江居其中,則為中江。
故書稱東為中江者,明岷江至彭蠡與南北合,始得稱中也。
歸氏從郭璞來,今實不知郭所指是何書之三江。
前同歸氏者,宋淳熙中邊實《昆山縣志》有是說。
愚嘗反覆參考,蘇、歸二說雖自有理,畢竟以蔡《傳》為定。
蓋江至荊與漢合流,至揚始入海。
於《荊州記》江漢之合不言其合,而言其朝宗於海,蓋雖未入海,而勢已奔趨於海。
以「朝宗」二字,狀出水勢之妙,倘再記於揚州,不幾復乎?經文恐不若。
故知三江也者,震澤下之三江爾。
又按鄭端簡曉曰:江漢發源於梁,而荊當其下流之衝,入海於揚,而荊據其上遊之會。
故於此言朝宗,見其上無所壅,下有所洩。
王恭簡樵曰:既言朝宗於海,則入海不俟言。
故知三江既入,不指大江也。
愚又考金氏履祥曰:三江果以彭蠡為一,則上文既出彭蠡,不應下文又出三江。
且經文二既字對舉,皆本效之辭。
三江仍宜屬震澤之下流,並當采入《集傳》。
又按明金藻著《三江水學》,首引《禹貢》「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又引「九川滌源,九澤既陂」,曰:今東江已塞,而鬆江復微,是川源無滌也。
太湖泛濫,堤防不修,是澤無陂障也。
無陂所以靡定,無滌所以靡入。
又曰:三江,流水也。
滌源,流水之所以治也。
震澤止水也,既陂止水之所以定也。
使《禹貢》無此二句總結於後,將謂三江既入,震澤自定矣。
自漢以來,治經者多忽此。
予謂末語似微刺東坡。
又按三江既定,為鬆江、婁江、東江矣。
而此三江亦言人人殊。
茲取明嘉靖中王司業同祖考曰:案太湖自吳江縣長橋東北合龐山湖者為鬆江,又東南分流出白蜆江,入急水港,入澱山湖,迤東入海者,為東江。
此單鍔《吳中水利書》所謂開白蜆江,使水由華亭青龍江入海是也。
但澱湖之東,已塞不復,徑趨入海,而北流乃合吳淞江,故曰東江已塞也。
自龐山湖,過大姚浦,東北流,三折成三江,俗呼為上清江、下清江、吳淞江,其實一江也。
入昆山西南又分為二,一名剿娘江,五裡許復合為一,經昆山南,又東南過石浦,出安亭江,過嘉定縣黃渡入青龍江,由江灣青浦入海者,為婁江。
其安亭江在宋時已塞,單鍔所謂開安亭江,使水由華亭青龍入海者是也。
至吳淞江入海,則今自吳縣西南邐迤而來,過昆山東南以達嘉定縣界,曰吳淞江口甚明。
未曾塞。
自宋以前未有以劉家港為古婁江,以之,自朱長文《續圖經》始,茲不取。
又按王同祖有《太湖考》,太湖即五湖,曰:古人之治太湖也,置五堰於溧陽,以節宣、歙、金陵、九陽江之水,使入蕪湖,以北入於大江。
開夾苧幹於宜興、武進之境,東抵滆湖,北接長塘河,西連五堰,所以洩長蕩湖之水,以入滆湖,洩滆湖以入大吳瀆等處,而入常州運河之北偏十四鬥門,北下江陰之大江,所以殺西來之水,使不入於太湖,而皆歸諸江也。
又以荊溪不能當西來眾流奔注之勢,遂於震澤口疏為百派,謂之百瀆。
而又開橫塘以貫之,約四十餘裡,百瀆在宜興者七十有四,在武進者二十有六,皆西接荊溪而東通震澤者也。
又於烏程長興之間,開七十二漊,在烏程者三十有八,在長興者二十有四,皆自七十二漊通經遞脈,以殺其奔衝之勢,而歸於太湖也。
太湖上流諸水之來源若此。
而所以洩之者,則惟於三江是賴焉。
又曰:以江湖形勢觀之,大要宣溧以上,西北之水可使入於蕪湖,以歸大江,而不可使注於荊溪。
蘇常以下,東南之水,可使趨於吳淞江,歸大海,而不可使積於震澤。
此治水東南之大旨也。
又按王恭簡樵曰:彭蠡未豬,則江西東諸州之水為揚州西偏之患;震澤未定,則浙西諸州之水為揚東偏之患。
揚雖北邊淮而於徐,已書)。
雖中貫江而於荊,已書朝宗。
獨大江之南,西偏莫大於彭蠡,東偏莫大於震澤,二患既平,則揚之土田皆治矣。
故特舉二澤以見揚功之告成。
若其南偏,率是山險,浙亦山谿,計不勞施工,故餘不書也。
此亦是發明三江不指大江之江處。
又按金仁山曰:禹豬彭蠡,廢其旁地為蘆葦,以備浸淫,故陽鳥居之。
如漢築河堤,去河各二十五裡,以防泛濫,其後民頗居作其間,時被漂沒。
以此知禹廢彭蠡之濱,以居陽鳥,其為民防患之意蓋深。
茅氏瑞徵曰:此句正見善治水者,不與水爭利。
豈直見禽鳥之得其居止,而遂其性也哉?餘謂堤防之作,近起戰國,漢當作戰國二字,為是。
又按範文正公撰《張公綸神道碑》雲:海陵郡有古堰,廢既久,海濤為患。
綸請修復,議者謂將有蓄澇之憂。
綸曰:濤之患,歲十而九;澇之患,歲十而一。
護九而亡一,不亦可乎?卒成之。
又江東大水,綸請治五渠以洩於海。
議者謂潮將挾沙而至,欲導終塞。
綸曰:彼日之潮有損與盈,三分其時,損居二焉。
眾川乘其損而趨之,曾莫禦哉。
卒治之。
後範文正知蘇州,上宰相書論吳中水利,宜開鬆江俾歸於海,正從綸得來。
○第九十四 王伯厚嘗謂蔡氏《禹貢傳》曰:鳥鼠,《地志》在隴西郡首陽縣西南,今渭州渭源縣西也。
此以唐之州縣言,若本朝輿地,當雲今熙州渭源堡。
又曰:朱圉,《地志》在天水郡冀縣南,今秦州大潭縣也。
《九域志》,建隆三年,秦州置大潭縣,縣有朱圉山。
熙寧七年,以大潭隸岷州。
今為西和州,當雲今西和州大潭縣。
此二說絕是。
雖然,餘猶憾其掊擊之不盡也。
請廣之。
蔡氏曰:「今滄州之地,比與平州接境,相去五百餘裡。
」今滄州北乃天津衛,宋之清州界,非平州,平州卻在東北五百餘裡,中隔幽州之武清,境不相接。
又曰:「蒙山,《地志》在泰山郡蒙陰縣西南,今沂州費縣也。
」今沂州費縣當作今沂州新泰縣,至「蒙山實在費縣北」,當雲今在沂州費縣新泰二縣之界。
「東海郡祝其縣,今海州朐山縣也」。
朐山縣當作懷仁縣。
「今下邳有石磬山」,當作今下邳縣有石磬山。
「彭蠡在豫章郡彭澤縣東(已正作西),合江西江東諸水,跨豫章、饒州、南康軍三州之地。
」尤為不諳本朝制度,宋制州必兼郡,州而不兼郡者,其州小。
洪饒二州既皆大,當改饒州曰鄱陽,方一例。
蔡氏時豫章久升為隆興府,更當改豫章作隆興府。
「今嶽州巴陵縣,即楚之巴陵」,楚不見有甚巴陵,巴陵二字起於三國,吳有巴丘邸閣城,晉遂於此置巴陵縣。
今按南郡枝江縣有沱水,然其流入江,而非出於江也。
案漢枝江縣注江,沱出西,東入江。
顏師古曰:沱即江,別出者也。
分明已說自江出,何如雲非出於江。
況酈氏又有枝江縣,以江沱枝分而獲名乎?雲夢澤名跨江南北,華容、枝江、江夏、安陸,皆其地。
宋江夏縣,漢沙羨,地在江之東,非古雲夢地。
今興仁府濟陰縣南三裡有菏山,宋濟陰廢縣,在今曹縣西北,其地並無山。
嶓塚山,《地志》在隴西郡氐道縣,又雲在西縣,今興元府西縣三泉縣也。
蓋嶓塚一山跨於兩縣雲。
案氐道縣無考。
漢西縣在宋西和州,今為縣。
宋西縣為漢漢中郡沔陽縣地,後魏置嶓塚縣,隋始改曰西縣,下到宋,去漢之西縣南北相距五六百裡,豈得一山跨其境。
且其水亦分東西二派,宋三泉縣則在今寧羌州,漢廣漢郡葭萌縣地也。
「汶江縣,今永康軍導江縣」,當作今茂州汶山縣。
「安陽縣,今洋州真符縣」,當作今金州漢陰縣。
西傾山在隴西郡臨洮縣西,今洮州臨潭縣西南。
臨潭縣,唐廣德初陷吐蕃,宋大觀二年收復,仍舊為洮州,而不置縣。
當作今洮州城西南扶風杜陽縣。
「今岐山普潤縣之地,亦漢漆縣之境」,當作今鳳翔府麟遊普潤二縣之地,亦漢漆縣地。
「終南在扶風武功縣東(東字今增),今永興軍萬年縣南五十裡也」。
終南山西起秦隴,東徹藍田,橫亙關中且八百裡,必欲貼漢武功縣言,當作今鳳翔府郿縣界有故武功城,終南山在郿縣南三十裡,萬年縣至蔡氏時久更名樊川。
「惇物在扶風武功縣東(亦今增),今永興軍武功縣也」,殊屬妄談。
宋武功縣,漢漦縣、美陽二縣地,豈得認為漢故邑?當亦作今鳳翔府郿縣界有故武功城。
惇物山在其東。
「龍門山在馮翊夏陽縣,今河中府龍門縣」,當作在今同州韓城縣及河中府龍門縣之地。
蓋山跨河之西東雲。
「昆侖在臨羌」,漢金城郡臨羌縣,有昆侖山祠,非真山。
司馬彪衍祠字,而蔡氏誤本。
「析支在河關西千餘裡」,當依應劭於西下增南字。
「岍山,《地志》,扶風岍(當從水)縣西。
吳山,古文以為汧山,是班氏合為一山。
」當作今隴州汧源縣西六十裡有汧山,隴州吳山舊縣西南五十裡有吳嶽山,方與《寰宇記》合。
為宋人語又引晁氏曰:「今之隴山、天井、金門、秦嶺山者,皆古之岍也。
」尤非,《括地志》,岍山在隴州汧源縣西六十裡,其山東鄰岐岫,西接隴岡,汧水出焉。
謂隴與汧為一,猶可。
至天井山,在今隴州南一百裡,金門山又在州南百四十裡,秦嶺山雖大,要以在今藍田縣商州者為正。
吾聞終南、秦嶺本一山矣,未聞與岍為一也。
「今陝州陝縣有三門山是也」,陝縣當作硤石縣,三門山在縣東北五十裡。
「太行山在河內郡山陽縣西北,今懷州河內也」,不知漢太行山有二,其在山陽縣者名東太行山,隻當引曰太行山在河內郡野王縣西北,今懷州河內縣北二十五裡也。
漢山陽為宋修武縣,非河內,太華在今華州華陰縣二十裡,《括地志》《元和志》《寰宇記》並雲在華陰縣南八裡。
「今襄陽府南章縣」,章當作漳。
「葉榆澤其地乃在蜀之正西」,非正西,西南也。
又「東北距宕昌不遠」,宕昌雖近雍州西南,然與敦煌縣之三危中隔大河,此條隻當闕疑。
「洛汭在今河南府鞏縣之東」,洛之入河,實在東南,河則自西而東過之。
案杜氏《左傳注》,洛汭在鞏縣南,《帝王世紀》,在鞏縣東北三十裡,二說不同。
考《元和志》,隋時鞏縣移治東界,由是洛水乃在西北也。
《宋·河渠志》,元豐二年,導洛水入汴。
《通志》,今洛水經鞏縣北三裡,又東至縣東北二十裡汜水縣界入河,蓋宋所移雲。
然古時洛口斷在鞏縣之西,作東者非。
「今郢州長壽縣磨石山發源東南流者,名灉水,至復州竟陵縣界來,又名灉水」,來乃者字之訛,及檢明初劉三吾奉旨纂《書傳會選》本,亦是來字,知承訛久矣。
嗚呼,此制舉取士,經筵進講之書也,而作者懵然。
其本朝輿地事跡之粗者,至於如是,豈不令異代以後讀者有秦無人之歎哉? 按黃子鴻極詆蔡《傳》者,偶舉其「華容縣有夏水,首出於江尾,入於沔,亦謂之沱。
」曰:夏水從無沱稱,不知蔡、沈何所自來,應屬臆說。
餘曰:此本鄭康成《注》,蓋此所謂沱也,見孔《疏》者,未為臆說。
即證以酈注夏水雲,江津豫章口東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
計當南宋蔡氏所見本,汜定作沱,何則?水自江出為沱,此正夏水初分出江處也,於沱為合,不然,水決復入為汜,此非夏水至雲杜入沔處也,於汜為不合。
及檢朱謀曈箋,江水至枝江縣曰江汜,汜當作沱。
何實獲我心。
子鴻笑曰:子於蔡《傳》,亦可謂憎而知其善哉。
又按《寰宇記》,羽山在海州朐山縣西北九十裡,正《漢志》祝其縣之羽山。
此止論山所在之縣,不論縣名合於漢與否,此類甚多。
不然漢祝其城在懷仁縣南四十二裡,縣所在,非山所在也,豈得驗曰漢祝其,今懷仁哉?予久而始悟其失,特自掊擊之,以謝蔡氏焉。
又按朱圉山,向所登陟者,山最小。
《元和志》所謂朱圉山在伏羌縣西南最合。
近遍征之,《通典》,天水郡上郿縣有朱圉山,《九域志》秦州成紀縣有朱圉山,岷州大潭縣有朱圉山。
何朱圉之多也?說者遂謂朱圉山連峰疊嶂,綿亙於伏羌縣之西南,皆可以朱圉目之。
予以為否。
班氏明於冀縣下注曰:朱圄山在縣南梧中聚。
一村落中所有之山,他縣寧得而附會去耶?或曰:子言在伏羌西南三十裡,而《元和志》則六十裡,不合者何也?予曰:今之縣治,乃宋熙寧三年以伏羌寨為城者,在秦州西九十裡,見《九域志》,與《元和志》雲縣東南至秦州一百二十裡者,移卻三十裡矣。
或曰:子亦知秦漢冀縣故城乎?在今縣南五十步,亦餘所目睹。
大抵山水澤藪原隰,非身所親曆及文獻之鑿鑿者,都未可憑。
餘猶嫌王伯厚謂朱圉在大潭之不甚確耳。
又按蔡《傳》多有不可考者。
如徐州雲,魚用祭祀,今濠、泗、楚皆貢淮白魚,亦古之遺製與。
因遍考《宋史·地理志》《元豐九域志》《太平寰宇記》,此三州僅吾楚土產淮白魚,不聞其入貢也。
兩誌載楚之入貢者,珝布一十匹。
又上考《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此三州亦不貢淮白魚。
蔡氏將無以口腹之欲,自出令耶?《寰宇記》漣水軍土產有淮白魚,而反不引及。
又按蔡《傳》引《水經》曰: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禹隻自桐柏導之。
酈道元曰:渭水出南穀山,在鳥鼠山西北,禹隻自鳥鼠同穴導之。
熊耳盧氏縣熊耳山,洛水出塚嶺山,禹隻自熊耳導之。
世無異議。
餘謂塚嶺山即讙舉山,在今商州西北一百二十裡。
熊耳山,《括地志》在盧氏縣南五十裡,今相去不及三百裡,猶可曰禹從此導。
若胎簪山在今桐柏縣西北三十裡,去縣東一裡之桐柏山三十裡餘耳,禹當日豈惜此三十裡之勞乎?南穀山在今渭源縣西二十五裡,鳥鼠同穴山則在縣西二十裡,剛少五裡,禹豈惜此五裡之勞也者?道破真堪噴飯。
此非酈氏本文,蔡增出耳。
餘嘗譬蔡氏宛如今童子作小題時文,翻剔字眼,以為新,曾何當於經學?或曰:畢竟作何解?曰:禹主名山川,正初治洪水,多大概統名其山。
後代方漸於一山之間,別標名目。
如桐柏之有胎簪,鳥鼠同穴之有南穀。
禹之時豈有是哉?止統為一山爾。
惟導河跡石、岷山,導江與此導洛、熊耳皆非其源,可如蔡氏解。
又按上謂止論山所在之縣不論縣名合於漢固已孰知又有山所在之縣,隻為縣,不合於漢縣,並山亦不真在此縣,如岷山為江源是也,不可不極論之。
蔡《傳》引《地志》,岷山在蜀郡湔氐道西徼外,在今茂州汶山縣,江水所出也。
豈不大謬?漢湔氐道縣在唐為鬆州,廣德初陷吐蕃,宋亦為吐蕃地。
今為鬆潘衛,在成都府西北七百六十裡。
岷山又在衛西北二百二十裡,曰大分水嶺,江源出焉。
或曰即古羊膊嶺,雲相距五百八十餘裡,豈一地乎?子鴻曰:誤自《元和志》,汶山縣載岷山,而樂史因之,蔡沈又因之。
餘曰:郭璞注《山經》,已言岷山今在廣陽縣西,江所出。
廣陽,晉所更漢汶江縣之名者。
子鴻曰:誠然。
餘曰:誤尚不止此。
漢武帝元鼎六年置汶山郡於此縣曰汶江,已似專指此地。
或曰:然則,岷山不在茂州汶山縣乎?餘考《隋地理志》,汶山郡左封縣有汶山,臨洮郡臨洮縣有岷山。
《元和志》,岷州溢樂縣南有岷山,《括地志》,岷山在溢樂縣南,連綿至蜀幾二千裡,皆名岷山。
安在茂州不有岷山與?但蔡氏以班誌「江水所出」四字係西徼外之下者,竄於今茂州汶山縣之下,此倒置其文輒失者是也。
然則,《集傳》當雲何?曰:當作,岷山,《地志》,在蜀郡湔氐道縣西徼外,江水所出。
唐為鬆州嘉誠縣,末陷於吐蕃,本朝未復。
今茂州汶山縣南有岷山,江水則自徼外流入者。
又按蔡《傳》又引晁氏曰:蜀以山近江源者,通為岷山,連峰接岫,重疊險阻,不詳遠近,青城、天彭諸山之所環繞,皆古之岷山,青城乃其第一峰也。
止首二句為足存,餘乃杜光庭《遊青城山記》語「岷山連峰接岫,千裡不絕,青城乃第一峰也。
」又增出「天彭諸山」四句,曾何當於經旨。
餘欲取宋儒王氏炎曰:江漢發源此州,方江漢之源未滌,水或泛濫二山下,其地有荒而不治者,今既可種藝,知二水之順治也。
又《史記·貨殖傳》,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鴟,至死不饑。
汶山即岷山,則岷山之宜樹藝舊矣,二條以補之。
又按蔡《傳》,三苗,國名,在江南荊揚之間。
從《史記》,吳起曰:昔三苗,左洞庭,右彭蠡,來洞庭,屬荊州,彭蠡屬揚州。
此說頗是。
今零陵九疑有舜帟,雲從《史記》,「舜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來,則不是。
蓋以宋輿地當作今道州寧遠縣有九疑山。
為舜所葬雲,帟舊本不從土。
至幽洲止注北裔之地,當引《括地志》,故龔城在檀州燕樂縣界,故老傳雲,舜流共工幽州,居此城。
今鎮遠軍密雲縣也。
三苗在荊揚之間,下亦當補曰:今江州、鄂州、嶽州,皆古三苗地。
又按《寰宇記》雖雲真符縣本漢安陽縣地,蔡《傳》從之。
餘駁其當作今金州漢陰縣者,蓋以《寰宇記》又雲:漢安陽縣在漢陰縣西二十四裡,即今敖口東十裡,漢江之北故城是也。
指漢縣治所在,非泛泛其地而已。
餘之駁《集傳》也,豈得已乎?蔡氏於樂史書,似未讀遍。
又按「和夷厎績」蔡《傳》一段紕繆實甚。
晁氏主水名言雲夷水,出巴郡魚復縣,即漢誌南郡巫縣之夷水,宋為巫山縣,此猶在荊、梁二州之界。
然東去和川水幾二千裡,二水不相距太遠乎?不可從蔡氏主地名言雲。
嚴道以西有夷道,或其地夷道即漢誌南郡之夷道縣,宋為宜都縣,遠在嚴道以東二千餘裡,豈以西乎?且實是荊州域,於梁州曷與乎?尤不可從。
然則,宜作何解?曰:《寰宇記》,和川路在嚴道縣界,西去吐蕃大渡河五日程,從大渡河西郭至吐蕃鬆城四日程。
羌蠻混雜,連山接野,鳥路沿空,不知裡數。
說者謂即《書》之和夷。
餘謂《水經注》,和讀曰桓,自桓水以南為夷,《書》所謂「和夷厎績」也,說似可從。
但今桓水無所考。
或曰:晉《地道記》雲,「梁州南至桓水」,疑指大渡河。
《四川通志》,和夷,今黎雅越巂等處。
案以酈《注》,大渡河果桓水也,則大渡河以南,今建昌衛,為宋藝祖以玉斧畫而棄之者,蓋古和夷雲。
又按地名有前人所未詳,而後人漸知者,從之可也;有前人所不可知,而後人強以指實者,闕之可也。
《禹貢》之蔡山是蔡山,班《志》酈《注》並闕,唐孔穎達、司馬貞並言不知所在。
而謂宋政和中歐陽忞出曰:蔡山在雅州嚴道縣,可信乎?及遍考隋唐《地理志》《元和志》《通典》《寰宇記》《九域志》,嚴道無所謂蔡山也。
忞同時葉少蘊傳《禹貢》,復指嚴道縣東五裡周公山以當之,又可信乎?或曰:然則,蔡山終竟不知耶?曰:要就《禹貢》蒙山以求,最為近之。
如太史河不知所在,就九河間以求。
惇物山不知所在,就漢武功縣東以求。
雖不中,不遠。
而必鑿鑿指實,恐涉傅會,論篤者弗取矣。
又按陳氏大猷曰:古人舉事必祭,況治水大事乎?然旅獨於梁雍言之者,蓋九州終於梁雍,以見前諸州名山皆有祭也。
旅獨於蔡、蒙、荊、岐言之者,蓋紀梁之山終於蔡蒙紀,雍之山始於荊岐,以見州內諸名山皆有祭也。
故下文復以「九山刊旅」總結之,當采入《集傳》。
又按岷山為江源,既得極論之,而積石山為禹導,尤不可不極論焉。
蔡《傳》引《地志》,積石在金城郡河關縣西南羌中,今鄯州龍支縣界也。
非縣非漢縣,並山非漢山之又一見乎?漢河關縣,宣帝神爵二年置,後涼呂光龍飛二年克河關,凡四百五十七年為郡縣,後沒入吐谷渾,遂不復,況積石又在其縣西南羌中乎?當在漢西海郡之外,是真當日大禹導河處。
宋龍支縣近在今西寧衛東南八十裡,為漢金城郡允吾縣,《元和志》,積石山在龍支縣西九十八裡,南與河州枹罕縣分界。
枹罕縣,今臨洮府河州治,積石山在州西北七十裡,積石關則又在州西北百二十裡,所謂兩山如削,河流經其中是。
較禹所導之積石河,隔千有餘裡,豈在其縣界者乎?黃子鴻曰:積石山本在徼外,自唐儀鳳二年置積石軍於靖邊城,始移其名於內地矣。
餘曰:不止此,隋大業五年平吐谷渾,置河源郡,郡治古赤水城,以境有積石山也。
尤移近內地矣。
然此乃小積石山,即酈《注》之唐述山耳。
大小積石之名,莫明辨於唐人,故魏王泰曰:大積石山在吐谷渾界,小積石山在枹罕縣西北。
張守節曰:河自鹽澤潛行,入吐谷渾界大積石山,又東北流至小積石山。
李弘憲曰:河出積石山,在西南羌中,注於蒲昌縣潛行地下,出於積石為中國河,故今人目彼為大積石,此為小積石。
餘癸醜秋客臨洮,欲策馬尋小積石之河源,亦不果,嗟乎。
漢如段壒破西羌,且鬥且行,四十餘日至河首積石山。
唐如李靖等攻吐谷渾,靖逾積石山,任城王道宗、侯君集行空荒之地二千裡,乃次星宿川達柏海,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彼何人哉,吾徒仰麵看屋梁而著書,不可以愧恥乎?或曰:然則,蔡《傳》當雲何?曰:當作,積石,《地志》在金城郡河關縣西南羌中,積石山,漢在羌中,唐在吐谷渾界,今河州枹罕縣、鄯州龍支縣界有積石山,雖河所經,非禹所導者。
又按蔡《傳》引《寰宇記》隻九河一條,已多脫誤矣。
雲胡蘇河在滄州饒安、無棣、臨津三縣。
無棣縣,樂史並未雲有胡蘇河。
又雲鬲津河在樂陵東,西北流入饒安。
原本乃樂陵西,東北流入饒安。
德州安德有馬頰河,德平有馬頰河,滄州樂陵亦有馬頰止及黳河者何?與鬲津河既見安德,又見德州,將陵而止,雲樂陵、饒安又何也?《元和志》止引其及馬頰,若德州安德有鬲津河,將陵有鬲津河,棣州陽信有鉤盤河,概不之引。
《通典》止引其及覆釜,若安德有馬頰河,滄州東光有胡蘇河,亦不之引。
且蔡氏過矣,九河闊二百餘裡,長約四百裡,豈一二縣所能了此一河哉?勢必分播多縣,揚波注海也明矣。
又按蔡《傳》,塗山,國名,在今壽春縣東北。
此用杜氏《左注》。
據《寰宇記》,當作在今濠州鍾離縣西九十五裡。
甘,地名,有扈氏,國之南郊在扶風鄠縣鄠縣,自元魏改屬京兆郡,唐為府,宋因之,當作在今京兆府鄠縣。
《五子之歌》窮國名,當補引《水經注》,在平原郡鬲縣,今德州安德縣也。
《盤庚》下,鄭氏曰:東成臯,南轅,西降穀。
降穀不知所在。
予疑即今永寧縣北六十裡之三崤山,亦曰二崤。
杜預謂二崤間,南穀中,穀深委曲
而水無不治,則田無不墾,後世舉古溝洫封畛之法盡毀之,水何得不興害也哉?此二段正可參觀。
又按呂成公《大事記》,周成烈王十三年,晉河岸傾,壅龍門至幹底柱。
春秋後河患見史傳,殆於此。
顧氏《川瀆異同》曰:三代時河患見於經傳者絕少,雖盤庚之誥有「蕩析離居」之言,然爾時臣民方且戀戀厥居,不以從遷為樂,蓋止於瀕河侵溢之患,不若後世漂潰田廬,千裡一壑之甚也。
漢代河患漸多,自宋以來,大河未有十年無事者,金及元患且與其國祚相始終。
說者以為天地之氣,古今不同。
豈其然乎? 又按枚乘說吳王轉粟西向,不如海陵之倉。
臣瓚曰:海陵縣名有吳太倉,今泰州東有海陵倉,是修治上林,不如長洲之苑。
《後漢志》,東陽縣有長洲澤,吳王氵鼻太倉在此。
此又一太倉也,不得合而一之。
撰《泰州志》者合一,蓋見後漢無海陵,謂省入東陽,既而覺東陽在今天長縣界中,隔江都縣凡一百九十裡,變其說曰:後漢廢海陵,而移東陽之名於此。
果爾,東漢當有兩東陽矣,何不見也?惟沈約《宋志》,海陵三國時廢。
參以《三國·吳志》,呂岱字定公,廣陵海陵人也,為郡縣吏,避亂南渡,詣孫權幕府。
分明有縣、有人、有吏,則是其縣故在而誌誤脫耳。
廢當於建安以後十載三國鼎立時,故曰三國時廢,晉太康元年復置雲。
又按陳第季立,閩人也,嘗登黃鶴樓,望隔江漢陽府東北山,實名大別,為漢水入江之處。
因憶左氏楚師濟漢而陳,自小別至於大別,蓋近漢也。
杜預土地名至雲大別,闕不知何處,豈未經斯地耶?抑果以未見孔《傳》耶?於是而益信禹之神聖也。
當洪荒時,主名山川,若指諸掌。
後世案經索之,往往錯誤,何耶?蓋禹乘四載,曆九州,皆得諸親見。
儒者雖博稽載籍,口耳而已矣。
無惑乎,言之不詳也哉。
故曰:讀萬卷書,不行萬裡道,不足以知山川。
此足正朱子往往使官屬,去相視山川,具其圖說,以歸作此一書。
又分遣官屬,而不了事底記述得文字不整齊之說之非。
又按陳第季立解「予乘四載」曰:孔《傳》謂水乘舟,陸乘車,泥乘絪,山乘樏。
後儒皆從之,舟車不可易矣。
絪,《史記·夏本紀》作橇,《河渠書》作毳,《漢書·溝洫志》亦作毳,《屍子》作渼,實一物也。
孟康曰,毳形如箕,擿行泥上。
張守節又詳釋之曰,橇形如船而短小,兩頭微起,人曲一腳泥上,擿進,用拾泥上之物。
孟張之解既得其形,又得其用。
今閩越海濱皆有之,泥行之具,必不可易者也。
如淳謂以闆置泥上,以通行路。
夫置闆以行泥,此拙滯之法,不可以變通轉移。
彼蓋未至海濱,而睹所謂橇,特以意度之而已耳。
樏,《史記·夏本紀》作檋,《河渠書》作橋,《漢書·溝洫志》作梮,實一物也。
如淳曰,梮,謂以鐵如錐頭長半寸,施之履下,不蹉跌也。
蔡氏從之。
某見吳下仆夫施鐵環於草屨下,以走沮洳之地,可免顛蹶,俗呼為甲馬,亦呼為腳澀,此仆傭所用,豈以禹而用之?故知如淳之說,舛也。
韋昭曰,梮,木器也,如今輿床,人輿以行。
此說頗近之。
某謂《史記》作橋,橋即今之轎也。
某嘗登泰岱與武當絕頂,其土人以竹兜子施皮絆於肩,遇峻陡則挾之以行,上下嶺阪如飛,山行之具,必不可易者也。
豈以禹而廢之?夫曰「四載」,如舟車乃可以載,惟其可載,故可以乘。
若如淳之說,置闆於泥,施鐵於履闆鐵之類,既不可謂之載,足之所踐,又豈可謂之乘乎?夫禹稱神聖,用物有宜。
水乘舟,不病涉也;陸乘車,可緻遠也;泥乘橇,從者曲其足也;山乘橋,仆者施其錐也。
勞形而有逸形者,在逸形而有勞心者,存此所以地平天成,為萬世利也。
或問:子謂讀書有疑則闕,今不闕「四載」可乎?曰:此無待於闕也。
水陸而廢舟車,泥山而廢橇橋,則沒世不行,尋常矣。
故知大禹決不能舍斯四者,而別有所濟也。
以理斷之也。
又按越明年,予得《吳中水利全書》,載明弘治間水利主事姚文灝答人書曰:書稱禹乘四載,而隨山刊木。
史稱禹手足胼胝,何也?四載雲者,謂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乘絪,山乘樏也。
夫禹以一人而領九州之水,必不得而往,取通衢、巨川,相其大勢可矣。
其他泥淖山徑之處,盡遣其屬以行而已,不勞焉,豈不可哉?而禹方且崎嶇跋涉,惟恐不及意者,救饑拯溺之心橫於中,不暇顧事體之宜不宜也。
胼胝雲者,謂手足皮厚也,是必躬有執作之勞,乃至此。
若但擘畫指揮乎其間,則焦勞或有,而胼胝必無。
《論語》亦稱其躬稼,是知禹之於水,不獨自往,又自為之也。
又曰:政有可以坐理,官有可以堂居,校文聽訟之類是也。
乃若水部農官則不然,必以舟航為衙署,阡陌為幾席,探源索委,度高量卑,然後為無負於人。
苟或不然,皆心之所未盡,義有所未安。
尤足正朱子之說之非。
又按周譜雲:定王五年,河徙,歲在己未,上距禹河功之成,凡一千六百七十七年,而河始變,而患始生。
《宋書·始興王濬傳》,元嘉二十二年,上言二吳、晉陵、義興四郡,同注太湖,而鬆江、灉瀆壅噎不利,故處處湧溢,浸漬成災,欲從武康珝溪開漕穀湖,直出海口一百餘裡,穿渠氵含必無閡滯。
歲在乙酉,上距震澤底定時,凡二千七百二十三年,而震澤所由入海之路始塞,而患始生。
歸熙甫極詆穿鑿之端,蓋自此始。
夫以江之湮塞,宜從其湮塞而治之。
不此之務,而別求他道,所以治之愈力,而失之愈遠也。
餘尤歎人情之不可解。
大河已徙,雖神禹復生,亦不能挽之復故流。
而必仍求九河處穿之,穿之河不復行。
奈何震澤入海之路,不過以鬆江暫塞,去其塞,斯復流矣。
偏欲求新奇可喜,當時功竟不立,豈非永鑒?餘因悟《禹貢》之三江,斷當從蔡《傳》,此震澤所以底定之根也。
宋熙寧間,郟亶言禹時震澤為患,東有岡阜,以隔截其流,禹乃鑿斷岡阜,流為三江,東入於海,而震澤底定。
初聞似覺駭人,不知沿海之地,號為岡身,田土高卬,不比內地,海濱人曆曆言之。
若非遇岡阜處鑿斷,江何由分為東北流,以入海,又分東南流,以入海乎?歸熙甫又曰:惟三江之說明,然後三吳之水可得而治。
三吳水治,國之倉庾充實也。
豈細故哉? 又按三江之解聚訟,其實有三。
一蔡氏、一蘇氏、一明歸氏。
蔡氏雖引庾仲初《揚都賦注》,注實不曾指《禹貢》,指《禹貢》者,唐陸氏、張氏,又前晉顧夷《吳地記》耳。
惜蔡見不及此。
蘇氏雖似安國,而南中北各不同。
前同蘇氏者,實惟康成,見《初學記》引鄭氏《書注》曰:左合漢為江北,右會彭蠡為南江,岷江居其中,則為中江。
故書稱東為中江者,明岷江至彭蠡與南北合,始得稱中也。
歸氏從郭璞來,今實不知郭所指是何書之三江。
前同歸氏者,宋淳熙中邊實《昆山縣志》有是說。
愚嘗反覆參考,蘇、歸二說雖自有理,畢竟以蔡《傳》為定。
蓋江至荊與漢合流,至揚始入海。
於《荊州記》江漢之合不言其合,而言其朝宗於海,蓋雖未入海,而勢已奔趨於海。
以「朝宗」二字,狀出水勢之妙,倘再記於揚州,不幾復乎?經文恐不若。
故知三江也者,震澤下之三江爾。
又按鄭端簡曉曰:江漢發源於梁,而荊當其下流之衝,入海於揚,而荊據其上遊之會。
故於此言朝宗,見其上無所壅,下有所洩。
王恭簡樵曰:既言朝宗於海,則入海不俟言。
故知三江既入,不指大江也。
愚又考金氏履祥曰:三江果以彭蠡為一,則上文既出彭蠡,不應下文又出三江。
且經文二既字對舉,皆本效之辭。
三江仍宜屬震澤之下流,並當采入《集傳》。
又按明金藻著《三江水學》,首引《禹貢》「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又引「九川滌源,九澤既陂」,曰:今東江已塞,而鬆江復微,是川源無滌也。
太湖泛濫,堤防不修,是澤無陂障也。
無陂所以靡定,無滌所以靡入。
又曰:三江,流水也。
滌源,流水之所以治也。
震澤止水也,既陂止水之所以定也。
使《禹貢》無此二句總結於後,將謂三江既入,震澤自定矣。
自漢以來,治經者多忽此。
予謂末語似微刺東坡。
又按三江既定,為鬆江、婁江、東江矣。
而此三江亦言人人殊。
茲取明嘉靖中王司業同祖考曰:案太湖自吳江縣長橋東北合龐山湖者為鬆江,又東南分流出白蜆江,入急水港,入澱山湖,迤東入海者,為東江。
此單鍔《吳中水利書》所謂開白蜆江,使水由華亭青龍江入海是也。
但澱湖之東,已塞不復,徑趨入海,而北流乃合吳淞江,故曰東江已塞也。
自龐山湖,過大姚浦,東北流,三折成三江,俗呼為上清江、下清江、吳淞江,其實一江也。
入昆山西南又分為二,一名剿娘江,五裡許復合為一,經昆山南,又東南過石浦,出安亭江,過嘉定縣黃渡入青龍江,由江灣青浦入海者,為婁江。
其安亭江在宋時已塞,單鍔所謂開安亭江,使水由華亭青龍入海者是也。
至吳淞江入海,則今自吳縣西南邐迤而來,過昆山東南以達嘉定縣界,曰吳淞江口甚明。
未曾塞。
自宋以前未有以劉家港為古婁江,以之,自朱長文《續圖經》始,茲不取。
又按王同祖有《太湖考》,太湖即五湖,曰:古人之治太湖也,置五堰於溧陽,以節宣、歙、金陵、九陽江之水,使入蕪湖,以北入於大江。
開夾苧幹於宜興、武進之境,東抵滆湖,北接長塘河,西連五堰,所以洩長蕩湖之水,以入滆湖,洩滆湖以入大吳瀆等處,而入常州運河之北偏十四鬥門,北下江陰之大江,所以殺西來之水,使不入於太湖,而皆歸諸江也。
又以荊溪不能當西來眾流奔注之勢,遂於震澤口疏為百派,謂之百瀆。
而又開橫塘以貫之,約四十餘裡,百瀆在宜興者七十有四,在武進者二十有六,皆西接荊溪而東通震澤者也。
又於烏程長興之間,開七十二漊,在烏程者三十有八,在長興者二十有四,皆自七十二漊通經遞脈,以殺其奔衝之勢,而歸於太湖也。
太湖上流諸水之來源若此。
而所以洩之者,則惟於三江是賴焉。
又曰:以江湖形勢觀之,大要宣溧以上,西北之水可使入於蕪湖,以歸大江,而不可使注於荊溪。
蘇常以下,東南之水,可使趨於吳淞江,歸大海,而不可使積於震澤。
此治水東南之大旨也。
又按王恭簡樵曰:彭蠡未豬,則江西東諸州之水為揚州西偏之患;震澤未定,則浙西諸州之水為揚東偏之患。
揚雖北邊淮而於徐,已書)。
雖中貫江而於荊,已書朝宗。
獨大江之南,西偏莫大於彭蠡,東偏莫大於震澤,二患既平,則揚之土田皆治矣。
故特舉二澤以見揚功之告成。
若其南偏,率是山險,浙亦山谿,計不勞施工,故餘不書也。
此亦是發明三江不指大江之江處。
又按金仁山曰:禹豬彭蠡,廢其旁地為蘆葦,以備浸淫,故陽鳥居之。
如漢築河堤,去河各二十五裡,以防泛濫,其後民頗居作其間,時被漂沒。
以此知禹廢彭蠡之濱,以居陽鳥,其為民防患之意蓋深。
茅氏瑞徵曰:此句正見善治水者,不與水爭利。
豈直見禽鳥之得其居止,而遂其性也哉?餘謂堤防之作,近起戰國,漢當作戰國二字,為是。
又按範文正公撰《張公綸神道碑》雲:海陵郡有古堰,廢既久,海濤為患。
綸請修復,議者謂將有蓄澇之憂。
綸曰:濤之患,歲十而九;澇之患,歲十而一。
護九而亡一,不亦可乎?卒成之。
又江東大水,綸請治五渠以洩於海。
議者謂潮將挾沙而至,欲導終塞。
綸曰:彼日之潮有損與盈,三分其時,損居二焉。
眾川乘其損而趨之,曾莫禦哉。
卒治之。
後範文正知蘇州,上宰相書論吳中水利,宜開鬆江俾歸於海,正從綸得來。
○第九十四 王伯厚嘗謂蔡氏《禹貢傳》曰:鳥鼠,《地志》在隴西郡首陽縣西南,今渭州渭源縣西也。
此以唐之州縣言,若本朝輿地,當雲今熙州渭源堡。
又曰:朱圉,《地志》在天水郡冀縣南,今秦州大潭縣也。
《九域志》,建隆三年,秦州置大潭縣,縣有朱圉山。
熙寧七年,以大潭隸岷州。
今為西和州,當雲今西和州大潭縣。
此二說絕是。
雖然,餘猶憾其掊擊之不盡也。
請廣之。
蔡氏曰:「今滄州之地,比與平州接境,相去五百餘裡。
」今滄州北乃天津衛,宋之清州界,非平州,平州卻在東北五百餘裡,中隔幽州之武清,境不相接。
又曰:「蒙山,《地志》在泰山郡蒙陰縣西南,今沂州費縣也。
」今沂州費縣當作今沂州新泰縣,至「蒙山實在費縣北」,當雲今在沂州費縣新泰二縣之界。
「東海郡祝其縣,今海州朐山縣也」。
朐山縣當作懷仁縣。
「今下邳有石磬山」,當作今下邳縣有石磬山。
「彭蠡在豫章郡彭澤縣東(已正作西),合江西江東諸水,跨豫章、饒州、南康軍三州之地。
」尤為不諳本朝制度,宋制州必兼郡,州而不兼郡者,其州小。
洪饒二州既皆大,當改饒州曰鄱陽,方一例。
蔡氏時豫章久升為隆興府,更當改豫章作隆興府。
「今嶽州巴陵縣,即楚之巴陵」,楚不見有甚巴陵,巴陵二字起於三國,吳有巴丘邸閣城,晉遂於此置巴陵縣。
今按南郡枝江縣有沱水,然其流入江,而非出於江也。
案漢枝江縣注江,沱出西,東入江。
顏師古曰:沱即江,別出者也。
分明已說自江出,何如雲非出於江。
況酈氏又有枝江縣,以江沱枝分而獲名乎?雲夢澤名跨江南北,華容、枝江、江夏、安陸,皆其地。
宋江夏縣,漢沙羨,地在江之東,非古雲夢地。
今興仁府濟陰縣南三裡有菏山,宋濟陰廢縣,在今曹縣西北,其地並無山。
嶓塚山,《地志》在隴西郡氐道縣,又雲在西縣,今興元府西縣三泉縣也。
蓋嶓塚一山跨於兩縣雲。
案氐道縣無考。
漢西縣在宋西和州,今為縣。
宋西縣為漢漢中郡沔陽縣地,後魏置嶓塚縣,隋始改曰西縣,下到宋,去漢之西縣南北相距五六百裡,豈得一山跨其境。
且其水亦分東西二派,宋三泉縣則在今寧羌州,漢廣漢郡葭萌縣地也。
「汶江縣,今永康軍導江縣」,當作今茂州汶山縣。
「安陽縣,今洋州真符縣」,當作今金州漢陰縣。
西傾山在隴西郡臨洮縣西,今洮州臨潭縣西南。
臨潭縣,唐廣德初陷吐蕃,宋大觀二年收復,仍舊為洮州,而不置縣。
當作今洮州城西南扶風杜陽縣。
「今岐山普潤縣之地,亦漢漆縣之境」,當作今鳳翔府麟遊普潤二縣之地,亦漢漆縣地。
「終南在扶風武功縣東(東字今增),今永興軍萬年縣南五十裡也」。
終南山西起秦隴,東徹藍田,橫亙關中且八百裡,必欲貼漢武功縣言,當作今鳳翔府郿縣界有故武功城,終南山在郿縣南三十裡,萬年縣至蔡氏時久更名樊川。
「惇物在扶風武功縣東(亦今增),今永興軍武功縣也」,殊屬妄談。
宋武功縣,漢漦縣、美陽二縣地,豈得認為漢故邑?當亦作今鳳翔府郿縣界有故武功城。
惇物山在其東。
「龍門山在馮翊夏陽縣,今河中府龍門縣」,當作在今同州韓城縣及河中府龍門縣之地。
蓋山跨河之西東雲。
「昆侖在臨羌」,漢金城郡臨羌縣,有昆侖山祠,非真山。
司馬彪衍祠字,而蔡氏誤本。
「析支在河關西千餘裡」,當依應劭於西下增南字。
「岍山,《地志》,扶風岍(當從水)縣西。
吳山,古文以為汧山,是班氏合為一山。
」當作今隴州汧源縣西六十裡有汧山,隴州吳山舊縣西南五十裡有吳嶽山,方與《寰宇記》合。
為宋人語又引晁氏曰:「今之隴山、天井、金門、秦嶺山者,皆古之岍也。
」尤非,《括地志》,岍山在隴州汧源縣西六十裡,其山東鄰岐岫,西接隴岡,汧水出焉。
謂隴與汧為一,猶可。
至天井山,在今隴州南一百裡,金門山又在州南百四十裡,秦嶺山雖大,要以在今藍田縣商州者為正。
吾聞終南、秦嶺本一山矣,未聞與岍為一也。
「今陝州陝縣有三門山是也」,陝縣當作硤石縣,三門山在縣東北五十裡。
「太行山在河內郡山陽縣西北,今懷州河內也」,不知漢太行山有二,其在山陽縣者名東太行山,隻當引曰太行山在河內郡野王縣西北,今懷州河內縣北二十五裡也。
漢山陽為宋修武縣,非河內,太華在今華州華陰縣二十裡,《括地志》《元和志》《寰宇記》並雲在華陰縣南八裡。
「今襄陽府南章縣」,章當作漳。
「葉榆澤其地乃在蜀之正西」,非正西,西南也。
又「東北距宕昌不遠」,宕昌雖近雍州西南,然與敦煌縣之三危中隔大河,此條隻當闕疑。
「洛汭在今河南府鞏縣之東」,洛之入河,實在東南,河則自西而東過之。
案杜氏《左傳注》,洛汭在鞏縣南,《帝王世紀》,在鞏縣東北三十裡,二說不同。
考《元和志》,隋時鞏縣移治東界,由是洛水乃在西北也。
《宋·河渠志》,元豐二年,導洛水入汴。
《通志》,今洛水經鞏縣北三裡,又東至縣東北二十裡汜水縣界入河,蓋宋所移雲。
然古時洛口斷在鞏縣之西,作東者非。
「今郢州長壽縣磨石山發源東南流者,名灉水,至復州竟陵縣界來,又名灉水」,來乃者字之訛,及檢明初劉三吾奉旨纂《書傳會選》本,亦是來字,知承訛久矣。
嗚呼,此制舉取士,經筵進講之書也,而作者懵然。
其本朝輿地事跡之粗者,至於如是,豈不令異代以後讀者有秦無人之歎哉? 按黃子鴻極詆蔡《傳》者,偶舉其「華容縣有夏水,首出於江尾,入於沔,亦謂之沱。
」曰:夏水從無沱稱,不知蔡、沈何所自來,應屬臆說。
餘曰:此本鄭康成《注》,蓋此所謂沱也,見孔《疏》者,未為臆說。
即證以酈注夏水雲,江津豫章口東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
計當南宋蔡氏所見本,汜定作沱,何則?水自江出為沱,此正夏水初分出江處也,於沱為合,不然,水決復入為汜,此非夏水至雲杜入沔處也,於汜為不合。
及檢朱謀曈箋,江水至枝江縣曰江汜,汜當作沱。
何實獲我心。
子鴻笑曰:子於蔡《傳》,亦可謂憎而知其善哉。
又按《寰宇記》,羽山在海州朐山縣西北九十裡,正《漢志》祝其縣之羽山。
此止論山所在之縣,不論縣名合於漢與否,此類甚多。
不然漢祝其城在懷仁縣南四十二裡,縣所在,非山所在也,豈得驗曰漢祝其,今懷仁哉?予久而始悟其失,特自掊擊之,以謝蔡氏焉。
又按朱圉山,向所登陟者,山最小。
《元和志》所謂朱圉山在伏羌縣西南最合。
近遍征之,《通典》,天水郡上郿縣有朱圉山,《九域志》秦州成紀縣有朱圉山,岷州大潭縣有朱圉山。
何朱圉之多也?說者遂謂朱圉山連峰疊嶂,綿亙於伏羌縣之西南,皆可以朱圉目之。
予以為否。
班氏明於冀縣下注曰:朱圄山在縣南梧中聚。
一村落中所有之山,他縣寧得而附會去耶?或曰:子言在伏羌西南三十裡,而《元和志》則六十裡,不合者何也?予曰:今之縣治,乃宋熙寧三年以伏羌寨為城者,在秦州西九十裡,見《九域志》,與《元和志》雲縣東南至秦州一百二十裡者,移卻三十裡矣。
或曰:子亦知秦漢冀縣故城乎?在今縣南五十步,亦餘所目睹。
大抵山水澤藪原隰,非身所親曆及文獻之鑿鑿者,都未可憑。
餘猶嫌王伯厚謂朱圉在大潭之不甚確耳。
又按蔡《傳》多有不可考者。
如徐州雲,魚用祭祀,今濠、泗、楚皆貢淮白魚,亦古之遺製與。
因遍考《宋史·地理志》《元豐九域志》《太平寰宇記》,此三州僅吾楚土產淮白魚,不聞其入貢也。
兩誌載楚之入貢者,珝布一十匹。
又上考《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此三州亦不貢淮白魚。
蔡氏將無以口腹之欲,自出令耶?《寰宇記》漣水軍土產有淮白魚,而反不引及。
又按蔡《傳》引《水經》曰: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禹隻自桐柏導之。
酈道元曰:渭水出南穀山,在鳥鼠山西北,禹隻自鳥鼠同穴導之。
熊耳盧氏縣熊耳山,洛水出塚嶺山,禹隻自熊耳導之。
世無異議。
餘謂塚嶺山即讙舉山,在今商州西北一百二十裡。
熊耳山,《括地志》在盧氏縣南五十裡,今相去不及三百裡,猶可曰禹從此導。
若胎簪山在今桐柏縣西北三十裡,去縣東一裡之桐柏山三十裡餘耳,禹當日豈惜此三十裡之勞乎?南穀山在今渭源縣西二十五裡,鳥鼠同穴山則在縣西二十裡,剛少五裡,禹豈惜此五裡之勞也者?道破真堪噴飯。
此非酈氏本文,蔡增出耳。
餘嘗譬蔡氏宛如今童子作小題時文,翻剔字眼,以為新,曾何當於經學?或曰:畢竟作何解?曰:禹主名山川,正初治洪水,多大概統名其山。
後代方漸於一山之間,別標名目。
如桐柏之有胎簪,鳥鼠同穴之有南穀。
禹之時豈有是哉?止統為一山爾。
惟導河跡石、岷山,導江與此導洛、熊耳皆非其源,可如蔡氏解。
又按上謂止論山所在之縣不論縣名合於漢固已孰知又有山所在之縣,隻為縣,不合於漢縣,並山亦不真在此縣,如岷山為江源是也,不可不極論之。
蔡《傳》引《地志》,岷山在蜀郡湔氐道西徼外,在今茂州汶山縣,江水所出也。
豈不大謬?漢湔氐道縣在唐為鬆州,廣德初陷吐蕃,宋亦為吐蕃地。
今為鬆潘衛,在成都府西北七百六十裡。
岷山又在衛西北二百二十裡,曰大分水嶺,江源出焉。
或曰即古羊膊嶺,雲相距五百八十餘裡,豈一地乎?子鴻曰:誤自《元和志》,汶山縣載岷山,而樂史因之,蔡沈又因之。
餘曰:郭璞注《山經》,已言岷山今在廣陽縣西,江所出。
廣陽,晉所更漢汶江縣之名者。
子鴻曰:誠然。
餘曰:誤尚不止此。
漢武帝元鼎六年置汶山郡於此縣曰汶江,已似專指此地。
或曰:然則,岷山不在茂州汶山縣乎?餘考《隋地理志》,汶山郡左封縣有汶山,臨洮郡臨洮縣有岷山。
《元和志》,岷州溢樂縣南有岷山,《括地志》,岷山在溢樂縣南,連綿至蜀幾二千裡,皆名岷山。
安在茂州不有岷山與?但蔡氏以班誌「江水所出」四字係西徼外之下者,竄於今茂州汶山縣之下,此倒置其文輒失者是也。
然則,《集傳》當雲何?曰:當作,岷山,《地志》,在蜀郡湔氐道縣西徼外,江水所出。
唐為鬆州嘉誠縣,末陷於吐蕃,本朝未復。
今茂州汶山縣南有岷山,江水則自徼外流入者。
又按蔡《傳》又引晁氏曰:蜀以山近江源者,通為岷山,連峰接岫,重疊險阻,不詳遠近,青城、天彭諸山之所環繞,皆古之岷山,青城乃其第一峰也。
止首二句為足存,餘乃杜光庭《遊青城山記》語「岷山連峰接岫,千裡不絕,青城乃第一峰也。
」又增出「天彭諸山」四句,曾何當於經旨。
餘欲取宋儒王氏炎曰:江漢發源此州,方江漢之源未滌,水或泛濫二山下,其地有荒而不治者,今既可種藝,知二水之順治也。
又《史記·貨殖傳》,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鴟,至死不饑。
汶山即岷山,則岷山之宜樹藝舊矣,二條以補之。
又按蔡《傳》,三苗,國名,在江南荊揚之間。
從《史記》,吳起曰:昔三苗,左洞庭,右彭蠡,來洞庭,屬荊州,彭蠡屬揚州。
此說頗是。
今零陵九疑有舜帟,雲從《史記》,「舜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來,則不是。
蓋以宋輿地當作今道州寧遠縣有九疑山。
為舜所葬雲,帟舊本不從土。
至幽洲止注北裔之地,當引《括地志》,故龔城在檀州燕樂縣界,故老傳雲,舜流共工幽州,居此城。
今鎮遠軍密雲縣也。
三苗在荊揚之間,下亦當補曰:今江州、鄂州、嶽州,皆古三苗地。
又按《寰宇記》雖雲真符縣本漢安陽縣地,蔡《傳》從之。
餘駁其當作今金州漢陰縣者,蓋以《寰宇記》又雲:漢安陽縣在漢陰縣西二十四裡,即今敖口東十裡,漢江之北故城是也。
指漢縣治所在,非泛泛其地而已。
餘之駁《集傳》也,豈得已乎?蔡氏於樂史書,似未讀遍。
又按「和夷厎績」蔡《傳》一段紕繆實甚。
晁氏主水名言雲夷水,出巴郡魚復縣,即漢誌南郡巫縣之夷水,宋為巫山縣,此猶在荊、梁二州之界。
然東去和川水幾二千裡,二水不相距太遠乎?不可從蔡氏主地名言雲。
嚴道以西有夷道,或其地夷道即漢誌南郡之夷道縣,宋為宜都縣,遠在嚴道以東二千餘裡,豈以西乎?且實是荊州域,於梁州曷與乎?尤不可從。
然則,宜作何解?曰:《寰宇記》,和川路在嚴道縣界,西去吐蕃大渡河五日程,從大渡河西郭至吐蕃鬆城四日程。
羌蠻混雜,連山接野,鳥路沿空,不知裡數。
說者謂即《書》之和夷。
餘謂《水經注》,和讀曰桓,自桓水以南為夷,《書》所謂「和夷厎績」也,說似可從。
但今桓水無所考。
或曰:晉《地道記》雲,「梁州南至桓水」,疑指大渡河。
《四川通志》,和夷,今黎雅越巂等處。
案以酈《注》,大渡河果桓水也,則大渡河以南,今建昌衛,為宋藝祖以玉斧畫而棄之者,蓋古和夷雲。
又按地名有前人所未詳,而後人漸知者,從之可也;有前人所不可知,而後人強以指實者,闕之可也。
《禹貢》之蔡山是蔡山,班《志》酈《注》並闕,唐孔穎達、司馬貞並言不知所在。
而謂宋政和中歐陽忞出曰:蔡山在雅州嚴道縣,可信乎?及遍考隋唐《地理志》《元和志》《通典》《寰宇記》《九域志》,嚴道無所謂蔡山也。
忞同時葉少蘊傳《禹貢》,復指嚴道縣東五裡周公山以當之,又可信乎?或曰:然則,蔡山終竟不知耶?曰:要就《禹貢》蒙山以求,最為近之。
如太史河不知所在,就九河間以求。
惇物山不知所在,就漢武功縣東以求。
雖不中,不遠。
而必鑿鑿指實,恐涉傅會,論篤者弗取矣。
又按陳氏大猷曰:古人舉事必祭,況治水大事乎?然旅獨於梁雍言之者,蓋九州終於梁雍,以見前諸州名山皆有祭也。
旅獨於蔡、蒙、荊、岐言之者,蓋紀梁之山終於蔡蒙紀,雍之山始於荊岐,以見州內諸名山皆有祭也。
故下文復以「九山刊旅」總結之,當采入《集傳》。
又按岷山為江源,既得極論之,而積石山為禹導,尤不可不極論焉。
蔡《傳》引《地志》,積石在金城郡河關縣西南羌中,今鄯州龍支縣界也。
非縣非漢縣,並山非漢山之又一見乎?漢河關縣,宣帝神爵二年置,後涼呂光龍飛二年克河關,凡四百五十七年為郡縣,後沒入吐谷渾,遂不復,況積石又在其縣西南羌中乎?當在漢西海郡之外,是真當日大禹導河處。
宋龍支縣近在今西寧衛東南八十裡,為漢金城郡允吾縣,《元和志》,積石山在龍支縣西九十八裡,南與河州枹罕縣分界。
枹罕縣,今臨洮府河州治,積石山在州西北七十裡,積石關則又在州西北百二十裡,所謂兩山如削,河流經其中是。
較禹所導之積石河,隔千有餘裡,豈在其縣界者乎?黃子鴻曰:積石山本在徼外,自唐儀鳳二年置積石軍於靖邊城,始移其名於內地矣。
餘曰:不止此,隋大業五年平吐谷渾,置河源郡,郡治古赤水城,以境有積石山也。
尤移近內地矣。
然此乃小積石山,即酈《注》之唐述山耳。
大小積石之名,莫明辨於唐人,故魏王泰曰:大積石山在吐谷渾界,小積石山在枹罕縣西北。
張守節曰:河自鹽澤潛行,入吐谷渾界大積石山,又東北流至小積石山。
李弘憲曰:河出積石山,在西南羌中,注於蒲昌縣潛行地下,出於積石為中國河,故今人目彼為大積石,此為小積石。
餘癸醜秋客臨洮,欲策馬尋小積石之河源,亦不果,嗟乎。
漢如段壒破西羌,且鬥且行,四十餘日至河首積石山。
唐如李靖等攻吐谷渾,靖逾積石山,任城王道宗、侯君集行空荒之地二千裡,乃次星宿川達柏海,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彼何人哉,吾徒仰麵看屋梁而著書,不可以愧恥乎?或曰:然則,蔡《傳》當雲何?曰:當作,積石,《地志》在金城郡河關縣西南羌中,積石山,漢在羌中,唐在吐谷渾界,今河州枹罕縣、鄯州龍支縣界有積石山,雖河所經,非禹所導者。
又按蔡《傳》引《寰宇記》隻九河一條,已多脫誤矣。
雲胡蘇河在滄州饒安、無棣、臨津三縣。
無棣縣,樂史並未雲有胡蘇河。
又雲鬲津河在樂陵東,西北流入饒安。
原本乃樂陵西,東北流入饒安。
德州安德有馬頰河,德平有馬頰河,滄州樂陵亦有馬頰止及黳河者何?與鬲津河既見安德,又見德州,將陵而止,雲樂陵、饒安又何也?《元和志》止引其及馬頰,若德州安德有鬲津河,將陵有鬲津河,棣州陽信有鉤盤河,概不之引。
《通典》止引其及覆釜,若安德有馬頰河,滄州東光有胡蘇河,亦不之引。
且蔡氏過矣,九河闊二百餘裡,長約四百裡,豈一二縣所能了此一河哉?勢必分播多縣,揚波注海也明矣。
又按蔡《傳》,塗山,國名,在今壽春縣東北。
此用杜氏《左注》。
據《寰宇記》,當作在今濠州鍾離縣西九十五裡。
甘,地名,有扈氏,國之南郊在扶風鄠縣鄠縣,自元魏改屬京兆郡,唐為府,宋因之,當作在今京兆府鄠縣。
《五子之歌》窮國名,當補引《水經注》,在平原郡鬲縣,今德州安德縣也。
《盤庚》下,鄭氏曰:東成臯,南轅,西降穀。
降穀不知所在。
予疑即今永寧縣北六十裡之三崤山,亦曰二崤。
杜預謂二崤間,南穀中,穀深委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