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古文疏證》卷五下
關燈
小
中
大
康誥》之康為圻內國名,卻是遠勝鄭康成解作諡號者。
嘗證以二事,一定四年,命以《康誥》而封於殷虛。
當既有誥文,輒有篇名,豈待身後之諡,取以冠其篇乎?一《史記·衛世家》,康叔卒,子康伯代,立父諡康,子亦諡康。
將兩代同一易名之典乎?故《世本》宋忠《注》曰:封從畿內之康,徙封衛,衛即殷墟畿內之康,不知所在良然。
《括地志》,故康城在許州陽翟縣西北三十五裡。
又按祝佗言,文武成康之伯猶多。
孔《疏》雲:文武成康皆以處長而立。
予不覺笑曰:武王不有伯邑考之壓其上乎?讀《管蔡世家》雲: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
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又雲:伯邑考其後不知所封。
可知當時伯邑考固有子,文王乃舍伯邑考之子,而立次子發,以遵殷禮。
實與引以況公儀仲子者一例。
鄒平馬公驌告予:衍似微子之次子,故曰微仲,非其弟。
亦以經為例,蓋不信《世家》與流俗本《家語》。
又按:班氏《古今人表》,師古稱其載古人名氏與諸書或不同。
餘讀如《顧命》,彤伯,彤作師;虎臣,虎作龍;仲桓南宮毛,仲作中,毛作髦。
此或出固見古文《書》未可知。
尤愛於微子下自注曰:紂兄。
宋微中下自注曰:啟子。
足輔馬說之不孤。
因思微既屬殷畿內國名,啟封之於此,是為微子,斷無其弟又並封之事。
則微仲也者,子襲父氏,上有伯兄字降而次,殆又一理證雲。
或謂予「無若爾考之違王命」出左氏,「率乃祖文王之彜訓」無所出,試問成王、蔡仲同為文王之孫,而此一孫向彼一孫呼其祖為乃祖,其可通乎?胡不摘出?餘曰:武王、康叔同為文王之子,而此一子向彼一子,《康誥》則曰:「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酒誥》則曰:「乃穆考文王肇國在西土」,亦從而乃之。
武豈自外於文考乎?竊以古人不甚拘。
與或以乃作虛辭用,亦可。
又按:向以二十五篇《書》,惟《微子之命》雖當日真命,《書》不可考。
要此無甚可議。
近方覺純以僖十二年《傳》王命管仲曰:「餘嘉乃勳,應乃懿德,謂督不忘,往踐乃職,無逆朕命」為藍本,而割湊充篇。
且既易「往踐乃職」為「往敷乃訓」,又曰「往哉惟休」;既易「無逆朕命」為「無朁朕命」,上已曰「慎乃服命」,不太復乎? 又按: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皞之虛;命以《唐誥》,而封於夏虛。
《伯禽》《唐誥》皆《書》篇名,皆不見今百篇《書》中,豈夫子所黜去乎?抑聖人亦有未及也。
夫以成王為君,周公為相,而建爾元子與封小弱弟於唐,其訓戒之辭,詎不足幾於道以垂後世,而為所刪耶?殊所不解。
愚曰:蓋嘗反覆詳思,而得其旨矣。
馬端臨之論夫子刪《詩》也曰:於其可知者,雖比興深遠,詞旨迂晦者,亦所不廢,如《芣苡》《鶴鳴》《蒹葭》之類是也;於其所不可知者,雖直陳其事,文義明白者,亦不果錄,如「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之類是也;於其可知者,雖詞意流泆,不能不類於狹邪者,亦所不刪,如《桑中》《溱洧》《野有蔓草》《出其東門》之類是也;於其所不可知者,雖詞意莊重,一出於義理者,亦不果錄,如「周道挺挺,我心扃扃,禮義不愆,何恤於人言」之類是也。
然則,其所可知者,何則?三百五篇之序意是也;其所不可知者,何則?諸逸詩之不以序行於世者是也。
予曾出一論以折之曰:「狐裘厖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此非士曌所作詩乎?宜入《風》;「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此非祭公謀父所作《祈招》之詩乎?宜入《雅》;「天之所支,不可壞也,其所壞,亦不可支也」,此非武王所作《支之》詩乎?宜入《頌》。
今《風》《雅》《頌》皆無焉,其不以序行於世者耶,而馬氏之說絀。
馬氏說絀,而吾之說起,曰:夫子之刪《詩》,其與修《春秋》固無以異也。
《春秋》因魯史成文,魯史所不載者,聖人未嘗增。
魯史以策書赴告為體,赴告所不及者,魯史未嘗增。
當時若晉重耳之入國,與殺懷公於高梁,皆赴告未及,故魯史不書,聖人亦未嘗取晉乘之文以附益之,所以者何?蓋其慎也。
且以吾所載二百四十二年事,其褒其貶,已足明將來之法矣,固不必誇多鬥靡,如後人以無一不載為功也。
此修《春秋》旨也。
其刪《詩》也,必取世所傳某本《詩》,凡今三百五篇鹹在者,從而刪之。
存此三百五篇,以為其美,其刺已足立吾教矣。
雖有《士曌》《祈招》等作見他本者,固不必附益之也。
其刪《書》也,必取世所傳某本《書》,凡今百篇鹹在者,從而刪之。
存此百篇,以為其大經大法已具是爾矣。
雖有《伯禽》《唐誥》見他本者,固不必附益之也。
此夫子刪定旨也。
昔有問《書》何以無宣王?朱子曰:是當時偶然不曾載得。
此句最好。
予竊謂《伯禽》《唐誥》亦若是而已矣。
更譬之蕭統《文選》,偶遺王逸少《蘭亭序》,說者遂吹毛求疵,以為昭明意若何。
昭明豈真有是意?殆不足一笑。
大抵世人愛奇,奇則欲博,博則初無所擇而惟恐遺之也。
聖人愛義,義則從約,約則雖有不及而已無所不包也。
嗚呼,世之侈言撰述者,其尚有鑒於斯哉。
又按:《詩·小序》,久而漸知其不安也與《書序》同。
蘇子由出取其首之一言為有依據。
後說《詩》者多宗之,以排擊紫陽,以復於古。
愚嘗反覆詳考,而覺朱未盡,非毛未全,是至《詩》有不可解處,亦幾與《春秋》等。
蓋《春秋》從魯史來,朱子謂魯史不傳,不得深探聖人筆削之旨。
餘則謂《詩》序具載國史,國史不傳,亦無由知是《詩》之何為而作。
夫既不知所由作,遂學分四家,家各一說。
《關雎》或以為美詩,或以為刺詩;或以為文王之妃,或以為康王之後是也。
或曰:國史固不傳矣,而其說之散見他書者,亦略可言乎?餘曰:莫明征於《金縢》。
書「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
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
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於後。
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鴞》。
王亦未敢誚公」。
此即《鴟鴞》詩之《序》也。
《春秋》隱三年《傳》曰:「衛莊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薑,美而無子。
衛人所為賦《碩人》也」,此即《碩人》詩之《序》也。
閔二年《傳》曰:「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齊人使昭伯烝於宣薑,不可強之,生齊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
文公為衛之多難也先適齊,及敗,宋桓公逆諸河,宵濟,衛之遺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為五千人,立戴公以廬於漕。
許穆夫人賦《載馳》」,此即《載馳》詩之《序》也。
「鄭人惡高克,使帥師次於河上。
久而弗召,師潰而歸。
高克奔陳,鄭人為之賦《清人》」,此即《清人》詩之《序》也。
文六年《傳》曰:「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為殉,皆秦之良也。
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此即《黃鳥》詩之《序》也。
若他非序而說之,得其旨,即從其序來者一。
叔向曰:昊天有成命,是道成王之德也。
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一。
左史倚相曰:昔衛公年數九十有五矣,猶箴儆於國,曰:自卿以下至於師長士,苟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
在輿有旅賁之規,位寧有官師之典,倚幾有誦訓之諫,居寢有執禦之箴,臨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師工之誦。
史不失書,蒙不失誦,以訓禦之。
於是乎,作懿戒以自儆。
及其沒也,謂之睿聖武公。
懿讀為抑,不勝於郊祀天地。
衛武公刺厲王之說乎?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
當是時,《詩》有定說,作之者何代何人?述之者何篇何義?皆眾所通曉,不獨此三千人而已。
下逮孟子之時,便不能然。
鹹邱蒙不識《北山》詩之旨,妄摘取其中四言以證天子可得而臣父。
孟子知之,則曰:非是之謂也。
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
竊以勞於王事以下即《北山》詩之《序》也。
他日告萬章以頌古人之詩,輒繼以知其人,論其世。
蓋詩必有所作之人與所當之世。
若《小弁》當幽王危殆之世,作者又屬毛離裏之人,自宜乎怨,不宜乎不怨。
非國史實紀載亦烏乎知之?故毛說之可信,從國史來;其不可信,則雜出講師之傳授。
故曰:非一人作也。
或曰:朱子攻《毛傳》,正在講師之傳授,極中其要害。
子亦可得而略言乎?餘曰:莫不善於抑。
《序》曰:衛武公刺厲王,亦以自警也。
案衛武公以宣王十六年己醜即位,上距厲王流彘之年已三十載,安有刺厲王之詩?或曰:追刺尤非虐君見在,始得出辭,其人已逝,即當杜口是也。
秪緣序詩者見前有《蕩》《闆》《民勞》三篇,鹹刺厲王,後有《桑柔》為芮良夫刺厲王,尤明征,故亦以為刺厲王。
而無柰《國語》有「作懿戒以自儆」一言,隻得續之曰:亦以自警也。
其支綴附會,情見勢詘,不大可笑乎?餘因之而悟,刺某人,美某人,詩專為美刺而作者,不可信一;詩編次後先,有一定之時世者,不可信二。
嗚呼,魯史不傳,朱子怯於說《春秋》。
而《春秋》存,國史不傳,朱子果於說《詩》。
而《詩》亡,我固謂朱子於《詩》亦得失相半爾。
又按:詩必有題,即古之篇名也。
今人覽其題,便知是詩之何為而作。
若古人僅取篇中之字或句以弁首,覽之有茫然弗辨者,故必別須序以顯。
宋晁說之以道論作詩者不必有序,夫既有序,而直陳其事,則詩可以不作矣。
說詩者或不可以無序斷會一詩之旨,而序之庶幾乎發明先民之言,以告後生弟子焉。
今之說者曰:序與詩同作,無乃惑歟,似也而猶未盡。
須知當日大師陳詩,遒人采詩,皆知此詩之所以作。
其所以作之故,錄掌於國史。
既不若今序首一句之寂寥,亦不若今序往往出眾手者之傅會。
觀《金縢》、左氏則可得其體式。
晁氏又曰《山有樞》之《序》「有財不能用,有鍾鼓不能以自樂,有朝廷不能灑掃」,《車攻》之《序》「宣王能內修政事,外攘夷狄,復文武之竟土,修車馬,備器械,會諸侯於東都,因田獵而選車徒焉」。
詩無遺思矣,解頤哉斯言。
至謂岐下石鼓安睹序?《離騷》無序而《序》出於玉逸。
秦漢間古詩有《國風》之遺韻者,亦無序,知之者固自知之。
況先民本人情而有作,人情不亡,則辭不患乎不明。
此則以詩求詩,矯枉過正之論,固先朱子而首發矣。
又按:馬端臨譬之聽訟。
詩者,其事也。
齊、魯、韓、毛,則證驗之人也。
《毛詩》本書具在,流傳甚久,譬如其人親身到官,供指詳明,具有本末者也。
齊、魯、韓三家,本書已亡,於它書中間見一二,真、偽不可知,譬如其人元不到官,又已身亡,無可追對,徒得諸風聞道聽以為其說如是者也。
餘終譬之《春秋》,毛公自謂子夏所傳,譬左氏曾見國史,考事頗精,得經之旨為多。
齊、魯、韓三家,遠遜於毛。
然不無可取。
則譬之公羊氏而已矣,穀梁氏而已矣。
合者,疑聖人之舊;不合者,是雜以己意。
抑豈能一筆抹摋哉?此文公《詩集傳》出,說者謂一洗末師專己守殘之陋,允矣。
又按:公羊、穀梁於襄公二十有一年並書孔子生。
然猶可解曰傳文,非經文也。
若左氏於獲麟之後引經,以至哀公十有六年四月書孔邱卒,此豈可信哉?今《春秋》削去之。
削之誠是。
馬氏謂既續之於獲麟之後,寧保其不增益之於獲麟之前?是亦未敢盡以為信。
餘謂《春秋》有不可解處,意其在斯與?《樂記》雲:「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
其政散,其民流。
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桑間即鄘之桑。
中篇巫臣所謂有桑中之喜,正指竊妻事,一覽之而知為淫者自作,非刺奔。
孔子何人?豈錄淫辭以誨萬世哉。
故程篁墩決然謂今《詩》出漢儒所綴緝,非孔子刪定舊本。
漢儒徒見三百五篇名目,散軼不存,則每取孔子所刪所放之餘一切湊合,以足其數。
而小序者不察,亦一切以其得於師者,概之曰刺淫。
此其所由失也。
王陽明曰:《詩》非孔門之舊本矣,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謂雅樂,皆可奏之郊廟,奏之鄉黨,皆所以宣暢和平,涵泳德性,移風易俗,安得有鄭衛,是長淫導奸矣。
此必秦火之後,世儒附會以足三百篇之數。
蓋淫泆之詞,世俗多所喜傳,如今閭巷皆然。
惡者可懲創人之逸誌,是求其說而不得從而為之辭。
茅鹿門曰:大抵詩之言淫謔者,為裏巷所布,易傳而難滅。
如今南北所傳聲伎之類。
是孔子嘗刪之,不列於經。
而其俗之所傳,固有不能口禁而火熄之者。
秦沒而漢求亡經於天下,則學士大夫各采所傳,以補三百之數。
往往雜出而並見之耳。
某故曰:《詩》非全經,以上三說雖出近代,要為卓然不詭隨先儒者,正可與《漢志》「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相參觀。
又按餘中夜而思《燕禮》記「升歌《鹿鳴》,下管《新宮》」,《新宮》與《鹿鳴》相次,蓋一時之詩,而為燕饗賓客及大射之樂者。
其在《小雅》中無疑。
鄭亦注《新宮》,《小雅》逸篇。
必不為聖人所刪,又必不至孔子時已亡逸。
所以者何?《商頌》十二篇,是正考甫當東遷之前得於周大師,故孔子時亡其大半。
若魯昭公二十五年,宋公享叔孫昭子賦《新宮》,其詩見存。
孔子時年三十五,去孔子年四十三退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僅八年,安得《詩》遂逸?應編列孔門舊本三百篇內耳。
又思鄉射奏《騶虞》,大射奏《狸首》,《周禮》射人王以《騶虞》九節,諸侯以《狸首》七節,孤卿大夫及士以《采蘋》《采蘩》五節。
則《狸首》之詩與《騶虞》《采蘋》《采蘩》相次。
孔穎達所謂當在《召南》者是。
夫既在《召南》,必不為聖人所刪,又必不至孔子時亡逸,所以者何?《射義》出七十子後學者之手,觀記及孔子矍相之圃之射可見,且曆曆舉其詩曰:「曾孫侯氏,四正具舉,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處,禦於君所,以燕以射,則燕則譽。
」豈孔子時反亡逸乎?蓋原編列《召南》,相其辭又頗似二《雅》,秪遭秦火而失之。
餘嘗疑何彼穠矣屬東遷以後之詩,安知非見於《王風》或《齊風》者?而後之學者誤取以充《召南》十四篇之數,方為正風亦未可定。
嗚呼,予之為斯論也,誠知狂瞽,罪不獲辭。
然古文《尚書》首發難於吳才老,計其時之人未信也,而今之信者且漸眾。
朱子本鄭夾漈之辨妄,盡去《序》言詩,同時若呂伯恭,猶疑且駭,而視今之信何如也?餘敢望桓譚其人而輒旦暮遇之也哉。
又按:金仁山述其師王文憲之言曰:今之三百篇,非盡夫子之三百篇也。
夫子刪繁蕪之三千,取雅正者三百。
而三千之中,豈無播詠於世俗之口者?夫子之《詩》既毀於秦火矣,漢興,管弦之聲未衰。
諸儒傳夫子之《詩》而不全,得見世俗之流傳,管弦之濫在者,概以為古詩,取以足夫子三百之數,而不辨其非也。
不然,若孔子之誦詠如《素絢》《唐棣》,諸經書之所傳如《狸首》《轡柔》《先正》《繁渠》諸詩,何以皆不與於今之三百?而夫子已放之鄭聲,何為尚存而不削邪?《宋史·儒林傳》亦載柏之言曰:今詩三百五篇,豈盡定於夫子之手所刪之《詩》?容或有存於閭巷浮薄之口,漢儒取以補亡,乃定二《南》各十有一篇,兩兩相配,退《何彼穠矣》《甘棠》歸之《王風》,削去《野有死麕》,黜鄭、衛淫奔之詩三十有一篇。
說實先篁墩、陽明而發。
蓋亦從《史記》「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悟來(篁墩《皇明文衡》有《王直詩辨》,與此略同。
亦先篁墩發)。
又按:固哉為《詩》,孟子以謂高叟。
由今觀之,亦何必高叟?如《式微》,《詩序》雲:「黎侯寓於衛,其臣勸以歸。
」《旄邱》,《詩序》,「狄人追逐黎侯,黎侯寓於衛,衛不能修方伯連率之職,黎之臣子以責於衛。
」此必有所受之,其實表裏洞達,無復擬議。
而朱子乃曰:詩中無黎侯字,未詳是否。
餘不覺匿笑,昔範景仁不信佛,蘇子瞻詰其所以不信之說,範曰:某平生事非目所見者未嘗信。
蘇曰:公亦安能然哉。
設公有疾,令醫切脈曰:寒則服熱藥;曰:熱則餌寒藥。
公何嘗見脈,而信之如此,何獨至於佛而必待見邪?真通人之言,此亦可以破朱子之見。
又按:錢牧齋注《杜詩》,謂子美深不滿靈武即位之事,詩中多微文以刺,尤標其旨,於《洗兵馬》曰:刺肅宗也,刺其不能盡子道,且不能信任父之賢臣,以緻太平也。
於《收京》三首之二曰:與《洗兵馬》相發明。
吳江朱長孺故反牧齋者,謂靈武即位本非得已,洪容齋所謂收復兩京,非居尊位不足以製命諸將也。
其聽李輔國讒間,乃上元年間事。
公安得逆料而譏之?二注並行。
蓋詩與文不同,文嘗有畫然一定之意,詩則惟人所見。
此可以此說解,彼亦可以彼說解,故曰:詩,活物也。
或曰:錢與朱畢竟,孰為是?餘曰:幸有子美之文之可證矣。
子美《祭清河房公文》曰:「
嘗證以二事,一定四年,命以《康誥》而封於殷虛。
當既有誥文,輒有篇名,豈待身後之諡,取以冠其篇乎?一《史記·衛世家》,康叔卒,子康伯代,立父諡康,子亦諡康。
將兩代同一易名之典乎?故《世本》宋忠《注》曰:封從畿內之康,徙封衛,衛即殷墟畿內之康,不知所在良然。
《括地志》,故康城在許州陽翟縣西北三十五裡。
又按祝佗言,文武成康之伯猶多。
孔《疏》雲:文武成康皆以處長而立。
予不覺笑曰:武王不有伯邑考之壓其上乎?讀《管蔡世家》雲: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
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又雲:伯邑考其後不知所封。
可知當時伯邑考固有子,文王乃舍伯邑考之子,而立次子發,以遵殷禮。
實與引以況公儀仲子者一例。
鄒平馬公驌告予:衍似微子之次子,故曰微仲,非其弟。
亦以經為例,蓋不信《世家》與流俗本《家語》。
又按:班氏《古今人表》,師古稱其載古人名氏與諸書或不同。
餘讀如《顧命》,彤伯,彤作師;虎臣,虎作龍;仲桓南宮毛,仲作中,毛作髦。
此或出固見古文《書》未可知。
尤愛於微子下自注曰:紂兄。
宋微中下自注曰:啟子。
足輔馬說之不孤。
因思微既屬殷畿內國名,啟封之於此,是為微子,斷無其弟又並封之事。
則微仲也者,子襲父氏,上有伯兄字降而次,殆又一理證雲。
或謂予「無若爾考之違王命」出左氏,「率乃祖文王之彜訓」無所出,試問成王、蔡仲同為文王之孫,而此一孫向彼一孫呼其祖為乃祖,其可通乎?胡不摘出?餘曰:武王、康叔同為文王之子,而此一子向彼一子,《康誥》則曰:「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酒誥》則曰:「乃穆考文王肇國在西土」,亦從而乃之。
武豈自外於文考乎?竊以古人不甚拘。
與或以乃作虛辭用,亦可。
又按:向以二十五篇《書》,惟《微子之命》雖當日真命,《書》不可考。
要此無甚可議。
近方覺純以僖十二年《傳》王命管仲曰:「餘嘉乃勳,應乃懿德,謂督不忘,往踐乃職,無逆朕命」為藍本,而割湊充篇。
且既易「往踐乃職」為「往敷乃訓」,又曰「往哉惟休」;既易「無逆朕命」為「無朁朕命」,上已曰「慎乃服命」,不太復乎? 又按: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皞之虛;命以《唐誥》,而封於夏虛。
《伯禽》《唐誥》皆《書》篇名,皆不見今百篇《書》中,豈夫子所黜去乎?抑聖人亦有未及也。
夫以成王為君,周公為相,而建爾元子與封小弱弟於唐,其訓戒之辭,詎不足幾於道以垂後世,而為所刪耶?殊所不解。
愚曰:蓋嘗反覆詳思,而得其旨矣。
馬端臨之論夫子刪《詩》也曰:於其可知者,雖比興深遠,詞旨迂晦者,亦所不廢,如《芣苡》《鶴鳴》《蒹葭》之類是也;於其所不可知者,雖直陳其事,文義明白者,亦不果錄,如「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之類是也;於其可知者,雖詞意流泆,不能不類於狹邪者,亦所不刪,如《桑中》《溱洧》《野有蔓草》《出其東門》之類是也;於其所不可知者,雖詞意莊重,一出於義理者,亦不果錄,如「周道挺挺,我心扃扃,禮義不愆,何恤於人言」之類是也。
然則,其所可知者,何則?三百五篇之序意是也;其所不可知者,何則?諸逸詩之不以序行於世者是也。
予曾出一論以折之曰:「狐裘厖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此非士曌所作詩乎?宜入《風》;「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此非祭公謀父所作《祈招》之詩乎?宜入《雅》;「天之所支,不可壞也,其所壞,亦不可支也」,此非武王所作《支之》詩乎?宜入《頌》。
今《風》《雅》《頌》皆無焉,其不以序行於世者耶,而馬氏之說絀。
馬氏說絀,而吾之說起,曰:夫子之刪《詩》,其與修《春秋》固無以異也。
《春秋》因魯史成文,魯史所不載者,聖人未嘗增。
魯史以策書赴告為體,赴告所不及者,魯史未嘗增。
當時若晉重耳之入國,與殺懷公於高梁,皆赴告未及,故魯史不書,聖人亦未嘗取晉乘之文以附益之,所以者何?蓋其慎也。
且以吾所載二百四十二年事,其褒其貶,已足明將來之法矣,固不必誇多鬥靡,如後人以無一不載為功也。
此修《春秋》旨也。
其刪《詩》也,必取世所傳某本《詩》,凡今三百五篇鹹在者,從而刪之。
存此三百五篇,以為其美,其刺已足立吾教矣。
雖有《士曌》《祈招》等作見他本者,固不必附益之也。
其刪《書》也,必取世所傳某本《書》,凡今百篇鹹在者,從而刪之。
存此百篇,以為其大經大法已具是爾矣。
雖有《伯禽》《唐誥》見他本者,固不必附益之也。
此夫子刪定旨也。
昔有問《書》何以無宣王?朱子曰:是當時偶然不曾載得。
此句最好。
予竊謂《伯禽》《唐誥》亦若是而已矣。
更譬之蕭統《文選》,偶遺王逸少《蘭亭序》,說者遂吹毛求疵,以為昭明意若何。
昭明豈真有是意?殆不足一笑。
大抵世人愛奇,奇則欲博,博則初無所擇而惟恐遺之也。
聖人愛義,義則從約,約則雖有不及而已無所不包也。
嗚呼,世之侈言撰述者,其尚有鑒於斯哉。
又按:《詩·小序》,久而漸知其不安也與《書序》同。
蘇子由出取其首之一言為有依據。
後說《詩》者多宗之,以排擊紫陽,以復於古。
愚嘗反覆詳考,而覺朱未盡,非毛未全,是至《詩》有不可解處,亦幾與《春秋》等。
蓋《春秋》從魯史來,朱子謂魯史不傳,不得深探聖人筆削之旨。
餘則謂《詩》序具載國史,國史不傳,亦無由知是《詩》之何為而作。
夫既不知所由作,遂學分四家,家各一說。
《關雎》或以為美詩,或以為刺詩;或以為文王之妃,或以為康王之後是也。
或曰:國史固不傳矣,而其說之散見他書者,亦略可言乎?餘曰:莫明征於《金縢》。
書「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
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
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於後。
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鴞》。
王亦未敢誚公」。
此即《鴟鴞》詩之《序》也。
《春秋》隱三年《傳》曰:「衛莊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薑,美而無子。
衛人所為賦《碩人》也」,此即《碩人》詩之《序》也。
閔二年《傳》曰:「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齊人使昭伯烝於宣薑,不可強之,生齊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
文公為衛之多難也先適齊,及敗,宋桓公逆諸河,宵濟,衛之遺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為五千人,立戴公以廬於漕。
許穆夫人賦《載馳》」,此即《載馳》詩之《序》也。
「鄭人惡高克,使帥師次於河上。
久而弗召,師潰而歸。
高克奔陳,鄭人為之賦《清人》」,此即《清人》詩之《序》也。
文六年《傳》曰:「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為殉,皆秦之良也。
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此即《黃鳥》詩之《序》也。
若他非序而說之,得其旨,即從其序來者一。
叔向曰:昊天有成命,是道成王之德也。
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一。
左史倚相曰:昔衛公年數九十有五矣,猶箴儆於國,曰:自卿以下至於師長士,苟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
在輿有旅賁之規,位寧有官師之典,倚幾有誦訓之諫,居寢有執禦之箴,臨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師工之誦。
史不失書,蒙不失誦,以訓禦之。
於是乎,作懿戒以自儆。
及其沒也,謂之睿聖武公。
懿讀為抑,不勝於郊祀天地。
衛武公刺厲王之說乎?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
當是時,《詩》有定說,作之者何代何人?述之者何篇何義?皆眾所通曉,不獨此三千人而已。
下逮孟子之時,便不能然。
鹹邱蒙不識《北山》詩之旨,妄摘取其中四言以證天子可得而臣父。
孟子知之,則曰:非是之謂也。
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
竊以勞於王事以下即《北山》詩之《序》也。
他日告萬章以頌古人之詩,輒繼以知其人,論其世。
蓋詩必有所作之人與所當之世。
若《小弁》當幽王危殆之世,作者又屬毛離裏之人,自宜乎怨,不宜乎不怨。
非國史實紀載亦烏乎知之?故毛說之可信,從國史來;其不可信,則雜出講師之傳授。
故曰:非一人作也。
或曰:朱子攻《毛傳》,正在講師之傳授,極中其要害。
子亦可得而略言乎?餘曰:莫不善於抑。
《序》曰:衛武公刺厲王,亦以自警也。
案衛武公以宣王十六年己醜即位,上距厲王流彘之年已三十載,安有刺厲王之詩?或曰:追刺尤非虐君見在,始得出辭,其人已逝,即當杜口是也。
秪緣序詩者見前有《蕩》《闆》《民勞》三篇,鹹刺厲王,後有《桑柔》為芮良夫刺厲王,尤明征,故亦以為刺厲王。
而無柰《國語》有「作懿戒以自儆」一言,隻得續之曰:亦以自警也。
其支綴附會,情見勢詘,不大可笑乎?餘因之而悟,刺某人,美某人,詩專為美刺而作者,不可信一;詩編次後先,有一定之時世者,不可信二。
嗚呼,魯史不傳,朱子怯於說《春秋》。
而《春秋》存,國史不傳,朱子果於說《詩》。
而《詩》亡,我固謂朱子於《詩》亦得失相半爾。
又按:詩必有題,即古之篇名也。
今人覽其題,便知是詩之何為而作。
若古人僅取篇中之字或句以弁首,覽之有茫然弗辨者,故必別須序以顯。
宋晁說之以道論作詩者不必有序,夫既有序,而直陳其事,則詩可以不作矣。
說詩者或不可以無序斷會一詩之旨,而序之庶幾乎發明先民之言,以告後生弟子焉。
今之說者曰:序與詩同作,無乃惑歟,似也而猶未盡。
須知當日大師陳詩,遒人采詩,皆知此詩之所以作。
其所以作之故,錄掌於國史。
既不若今序首一句之寂寥,亦不若今序往往出眾手者之傅會。
觀《金縢》、左氏則可得其體式。
晁氏又曰《山有樞》之《序》「有財不能用,有鍾鼓不能以自樂,有朝廷不能灑掃」,《車攻》之《序》「宣王能內修政事,外攘夷狄,復文武之竟土,修車馬,備器械,會諸侯於東都,因田獵而選車徒焉」。
詩無遺思矣,解頤哉斯言。
至謂岐下石鼓安睹序?《離騷》無序而《序》出於玉逸。
秦漢間古詩有《國風》之遺韻者,亦無序,知之者固自知之。
況先民本人情而有作,人情不亡,則辭不患乎不明。
此則以詩求詩,矯枉過正之論,固先朱子而首發矣。
又按:馬端臨譬之聽訟。
詩者,其事也。
齊、魯、韓、毛,則證驗之人也。
《毛詩》本書具在,流傳甚久,譬如其人親身到官,供指詳明,具有本末者也。
齊、魯、韓三家,本書已亡,於它書中間見一二,真、偽不可知,譬如其人元不到官,又已身亡,無可追對,徒得諸風聞道聽以為其說如是者也。
餘終譬之《春秋》,毛公自謂子夏所傳,譬左氏曾見國史,考事頗精,得經之旨為多。
齊、魯、韓三家,遠遜於毛。
然不無可取。
則譬之公羊氏而已矣,穀梁氏而已矣。
合者,疑聖人之舊;不合者,是雜以己意。
抑豈能一筆抹摋哉?此文公《詩集傳》出,說者謂一洗末師專己守殘之陋,允矣。
又按:公羊、穀梁於襄公二十有一年並書孔子生。
然猶可解曰傳文,非經文也。
若左氏於獲麟之後引經,以至哀公十有六年四月書孔邱卒,此豈可信哉?今《春秋》削去之。
削之誠是。
馬氏謂既續之於獲麟之後,寧保其不增益之於獲麟之前?是亦未敢盡以為信。
餘謂《春秋》有不可解處,意其在斯與?《樂記》雲:「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
其政散,其民流。
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桑間即鄘之桑。
中篇巫臣所謂有桑中之喜,正指竊妻事,一覽之而知為淫者自作,非刺奔。
孔子何人?豈錄淫辭以誨萬世哉。
故程篁墩決然謂今《詩》出漢儒所綴緝,非孔子刪定舊本。
漢儒徒見三百五篇名目,散軼不存,則每取孔子所刪所放之餘一切湊合,以足其數。
而小序者不察,亦一切以其得於師者,概之曰刺淫。
此其所由失也。
王陽明曰:《詩》非孔門之舊本矣,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謂雅樂,皆可奏之郊廟,奏之鄉黨,皆所以宣暢和平,涵泳德性,移風易俗,安得有鄭衛,是長淫導奸矣。
此必秦火之後,世儒附會以足三百篇之數。
蓋淫泆之詞,世俗多所喜傳,如今閭巷皆然。
惡者可懲創人之逸誌,是求其說而不得從而為之辭。
茅鹿門曰:大抵詩之言淫謔者,為裏巷所布,易傳而難滅。
如今南北所傳聲伎之類。
是孔子嘗刪之,不列於經。
而其俗之所傳,固有不能口禁而火熄之者。
秦沒而漢求亡經於天下,則學士大夫各采所傳,以補三百之數。
往往雜出而並見之耳。
某故曰:《詩》非全經,以上三說雖出近代,要為卓然不詭隨先儒者,正可與《漢志》「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相參觀。
又按餘中夜而思《燕禮》記「升歌《鹿鳴》,下管《新宮》」,《新宮》與《鹿鳴》相次,蓋一時之詩,而為燕饗賓客及大射之樂者。
其在《小雅》中無疑。
鄭亦注《新宮》,《小雅》逸篇。
必不為聖人所刪,又必不至孔子時已亡逸。
所以者何?《商頌》十二篇,是正考甫當東遷之前得於周大師,故孔子時亡其大半。
若魯昭公二十五年,宋公享叔孫昭子賦《新宮》,其詩見存。
孔子時年三十五,去孔子年四十三退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僅八年,安得《詩》遂逸?應編列孔門舊本三百篇內耳。
又思鄉射奏《騶虞》,大射奏《狸首》,《周禮》射人王以《騶虞》九節,諸侯以《狸首》七節,孤卿大夫及士以《采蘋》《采蘩》五節。
則《狸首》之詩與《騶虞》《采蘋》《采蘩》相次。
孔穎達所謂當在《召南》者是。
夫既在《召南》,必不為聖人所刪,又必不至孔子時亡逸,所以者何?《射義》出七十子後學者之手,觀記及孔子矍相之圃之射可見,且曆曆舉其詩曰:「曾孫侯氏,四正具舉,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處,禦於君所,以燕以射,則燕則譽。
」豈孔子時反亡逸乎?蓋原編列《召南》,相其辭又頗似二《雅》,秪遭秦火而失之。
餘嘗疑何彼穠矣屬東遷以後之詩,安知非見於《王風》或《齊風》者?而後之學者誤取以充《召南》十四篇之數,方為正風亦未可定。
嗚呼,予之為斯論也,誠知狂瞽,罪不獲辭。
然古文《尚書》首發難於吳才老,計其時之人未信也,而今之信者且漸眾。
朱子本鄭夾漈之辨妄,盡去《序》言詩,同時若呂伯恭,猶疑且駭,而視今之信何如也?餘敢望桓譚其人而輒旦暮遇之也哉。
又按:金仁山述其師王文憲之言曰:今之三百篇,非盡夫子之三百篇也。
夫子刪繁蕪之三千,取雅正者三百。
而三千之中,豈無播詠於世俗之口者?夫子之《詩》既毀於秦火矣,漢興,管弦之聲未衰。
諸儒傳夫子之《詩》而不全,得見世俗之流傳,管弦之濫在者,概以為古詩,取以足夫子三百之數,而不辨其非也。
不然,若孔子之誦詠如《素絢》《唐棣》,諸經書之所傳如《狸首》《轡柔》《先正》《繁渠》諸詩,何以皆不與於今之三百?而夫子已放之鄭聲,何為尚存而不削邪?《宋史·儒林傳》亦載柏之言曰:今詩三百五篇,豈盡定於夫子之手所刪之《詩》?容或有存於閭巷浮薄之口,漢儒取以補亡,乃定二《南》各十有一篇,兩兩相配,退《何彼穠矣》《甘棠》歸之《王風》,削去《野有死麕》,黜鄭、衛淫奔之詩三十有一篇。
說實先篁墩、陽明而發。
蓋亦從《史記》「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悟來(篁墩《皇明文衡》有《王直詩辨》,與此略同。
亦先篁墩發)。
又按:固哉為《詩》,孟子以謂高叟。
由今觀之,亦何必高叟?如《式微》,《詩序》雲:「黎侯寓於衛,其臣勸以歸。
」《旄邱》,《詩序》,「狄人追逐黎侯,黎侯寓於衛,衛不能修方伯連率之職,黎之臣子以責於衛。
」此必有所受之,其實表裏洞達,無復擬議。
而朱子乃曰:詩中無黎侯字,未詳是否。
餘不覺匿笑,昔範景仁不信佛,蘇子瞻詰其所以不信之說,範曰:某平生事非目所見者未嘗信。
蘇曰:公亦安能然哉。
設公有疾,令醫切脈曰:寒則服熱藥;曰:熱則餌寒藥。
公何嘗見脈,而信之如此,何獨至於佛而必待見邪?真通人之言,此亦可以破朱子之見。
又按:錢牧齋注《杜詩》,謂子美深不滿靈武即位之事,詩中多微文以刺,尤標其旨,於《洗兵馬》曰:刺肅宗也,刺其不能盡子道,且不能信任父之賢臣,以緻太平也。
於《收京》三首之二曰:與《洗兵馬》相發明。
吳江朱長孺故反牧齋者,謂靈武即位本非得已,洪容齋所謂收復兩京,非居尊位不足以製命諸將也。
其聽李輔國讒間,乃上元年間事。
公安得逆料而譏之?二注並行。
蓋詩與文不同,文嘗有畫然一定之意,詩則惟人所見。
此可以此說解,彼亦可以彼說解,故曰:詩,活物也。
或曰:錢與朱畢竟,孰為是?餘曰:幸有子美之文之可證矣。
子美《祭清河房公文》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