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古文疏證》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盛,篇凡三百。
《漢誌》雲:自孔子時而不具。
康成雲:周後世衰,幽厲尤甚,《禮》《樂》之書,稍稍廢棄。
孔子時,在者已重複,雜亂又惡能存其亡者乎?說亦相表裏。
以臆度之,當或百篇。
何則?以《尚書》百篇藏壁中,出時才五十八篇。
則《禮經》出時五十六篇,推其藏,當亦不減百篇。
蓋古書竹簡未有久置於屋壁不錯亂摩滅者。
又其篇首標出《士冠禮》《昏禮》之類,所以奔喪投壺。
康成親見其在《逸禮》內者,亦標首曰《奔喪之禮》《投壺之禮》。
則三百篇居然可知,亦猶《周官經》五篇,皆以“惟王建國”發端耳。
又按:《儀禮》雲者,古行禮者之儀注也。
朱子欲分為章段。
俾其數可知,可知而後可陳記。
臨文不諱,何胤曰:臨文,謂禮執文行事,時可見古人行禮皆執本於前,按而行之,以防有遺忘及疏忽之處。
《周官》大史祭之日,執書以次,位常諸侯。
將幣之日,執書以詔王。
賈《疏》曰:書即上文禮書,若今《儀注》。
詔之使不錯誤,即其事也。
在周公僅為《儀注》,孔子則尊為經。
在當時雖祝史有司之屬皆所通曉所能行。
而昌黎且以奇辭奧旨,苦其難讀。
古今不同如此。
餘嘗謂《儀禮》直《隋誌》中之《儀注篇》:《周禮》直《隋誌》中之《職官篇》耳。
或問:三百固屬篇名,三千亦將為篇名乎?餘曰:此則指微文小節,非篇名。
然亦有在《儀禮》內者,如《冠禮》之始加、再加、三加之類;有不在《儀禮》內,則若今《曲禮》《少儀》《內則》《玉藻》。
弟子職篇所記。
計當時亦必有成書,而不復得見矣。
又按:《禘於大廟禮》,王肅《聖證論》引用。
有昭屍、穆屍,有孝子、孝孫,有皆升合於其祖之文。
《王居明堂禮》,蔡邕《明堂月令論》引用,雲:別陰陽門,東南稱門,西北稱闈。
雖非當日本辭,亦所謂斷圭碎璧者。
○第二十二 《詩》有四家:魯、齊、韓、毛。
三家皆立於學官,而《毛詩》頗晚出且微。
自萇以下,四傳皆一人。
王莽立之,旋廢。
及中興後,始大顯。
講受訓故日以加備,殆與古文《尚書》等。
史稱安國為申公弟子,則所受蓋《魯詩》也。
今《尚書傳》如“以悅使民,民忘其勞”。
“在心為誌,寶賢任能”皆《詩序》之文。
《堯典》“昊天,言元氣廣大”,《大禹謨》“仁覆湣下,謂之旻天”,《益稷》“刊槎其木賡續也”,《禹貢》“九州之澤已陂障”,《伊訓》“湯有功,烈之祖故稱焉”,《泰誓》上中二篇“澤障曰陂,塚,土社也,周至也”,《牧誓》“肆,陳也”,《文侯之命》“彤弓,以講德習射”,皆《毛傳》之文。
嘗考西京諸儒非無兼通五經者,而獨於一經之內分門顓家,莫肯他從。
如劉向受《穀梁》,子歆以左氏難向,向不能非間也,然猶自持其《穀梁》義。
歆欲建左氏等於學官,與博士講論其義。
諸博士或不肯置對,蓋惟恐歆破之,其墨守如此。
故當時董仲舒治《公羊》,其《對策》雲《春秋》大一統,即《公羊》說也。
梅福治《穀梁》,其上書雲:《春秋》宋殺其大夫。
即又引《穀梁》說也。
以至《關雎》之詩,一謂佩玉晏鳴,歎康王之後者,杜欽說也,聞者可知其為魯;謂後夫人之行,侔乎天地者,匡衡說也,聞者可知其為齊。
《商頌》不謂作於商,而謂美襄公之世,司馬遷說也,聞者可知其為韓。
《魯頌》不謂作於史克,而謂公子奚斯作,揚雄說也,聞者可亦知其韓。
其各有流派,號為家法如此。
今安國舍魯而從毛,其不循家法者耶?抑魏晉間《魯詩》已浸微,而《毛詩》方大顯於世,遂不覺出此耶?葉夢得謂漢代文章無引《詩序》,惟黃初四年有“恭公遠君子,近小人”之說,蓋魏後於漢衛宏《詩序》至是始行。
此亦一切證雲。
按:《毛詩》東漢未立。
範書《儒林傳序》自相矛盾。
前雲光武立五經博士凡十四。
《易》,施、孟、梁丘、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毛;《禮》,大小戴;《春秋》,嚴、顏。
細數之卻十五。
疑有衍文。
後雲:古文《尚書》《毛詩》《穀梁》《左氏春秋》不立學官,則所衍者,蓋《毛詩》參以《百官誌》,博士果十四人。
《詩》三,魯、齊、韓氏。
應劭《漢官儀》並同。
益決為衍文。
以知《孔僖傳》雲:自安國以下,世傳古文《尚書》。
《毛詩》毛亦衍文。
何則?安國未聞受《毛詩》,疑《魯詩》之訛。
不然,孔僖以上有別受《毛詩》,因傳安國古文《尚書》,遂連類及之,亦古人文字之常。
又按:叟者,蜀夷別名。
後漢中始見。
故邛都夷傳蘇祈叟二百餘人。
《董卓傳》,呂布軍有叟兵。
《劉焉傳》,遣叟兵五千。
《劉璋傳》,送叟兵三百人。
《李恢傳》賦出叟濮。
《張嶷傳》,叟夷數反。
武侯《出師表》,賨叟青羌。
偏撿《史》《漢·西南夷傳》並無叟字。
蓋出於明章以後。
今安國《傳》於《牧誓》“康蜀羌髳”下曰:西蜀叟也。
豈果武帝時有此稱乎?《禹貢》河入海在碣石,武帝元光三年己酉始更注渤海,計相去五百餘裡。
史遷多疏略,每以後代地名敘前代事。
故於九河之入海也亦然。
蓋其書下訖麟止為太始二年,上距河徙時將四十年,不比安國為博士於元朔,僅隔六、七年。
安國蓋所見者也。
史遷則所聞者也。
所見不容有誤。
今傳《禹貢》曰:同為一大河,入於渤海,得毋反承襲《史記》之誤乎?上世及三代衰皆戎夏錯居。
秦始皇兵威天下,始攘走於外。
當時中國無復四夷。
見江統《徙戎論》。
蓋西晉時先識遠量者,特闡明其事。
兩漢人未之及。
僅班書《西域傳序》一及,未詳。
今安國《傳》,淮夷徐戎也卻同,得毋魏晉間有是議論乎?凡此《傳》之為魏晉人所假托,皆歷有明徵,又不獨前所論三年喪用王肅說,及此用《毛傳》文而已也。
又按:所謂《詩序》之文、《毛傳》之文,皆本孔氏《疏》。
雖“說以先民,民忘其勞”《易·兌卦彖傳》有其文,亦不削去者,特仍其舊爾。
又按:《魯詩》亡於西晉,近代復出。
申公培《詩說》,己未在京師,一徵君著《詩論》,多所采獲。
予為證明之曰:班書《杜欽傳》,《關雎》為歎康王之後。
臣瓚曰:此《魯詩》。
《穀永傳》,閻妻驕扇,《注》以為《魯詩》,言厲王無道,內寵熾盛也。
《禮坊記》“先君之思,以畜寡人”,鄭康成注記時尚未得《毛傳》,故用《魯詩》曰:此衛夫人定薑之詩也。
劉向《列女傳》正同。
蓋向家世《魯詩》,故今詩說《關雎》,仍屬太姒,《燕燕》仍莊薑,《十月之交》仍幽王,皆與《毛詩》合。
分明是後人襲用《毛詩》,脫誤如此,不待細攻。
又一徵君自誇家有《世本》,未攜至京師。
予曰:《世本》朱子時已失傳。
據班《誌》凡十五篇,見《周禮》《禮記》注疏者有《作篇》,《左傳》疏者有《氏姓篇》,《史記》注者有《居篇》。
君家本如是否?曰:否。
然則其偽又不待辨。
揚子《法言》有言,夫欲售偽者,必假真。
真之不假,偽將安售?吾知其立敗爾矣。
又按:鄭氏箋《毛詩》“東門之池”《序》引孔安國雲:停水曰池。
不知何從得此訓?安國生平止傳《論語》《孝經》二書,無池字意。
是別有訓說,流東漢,鄭得之,載於此。
古文《泰誓》上有“陂池”。
作《傳》者於“陂”字既用《毛傳》“澤障曰陂”,又於“池”字用鄭箋“停水曰池”若以自實其語,且反見康成之箋原本於此。
心誠苦,學誠博矣。
殊勝撰《世本》《魯詩》說者手段。
○第二十三 古文傳自孔氏後,唯鄭康成所注者得其真;今文傳自伏生後,唯蔡邕石經所勒者得其正。
今晚出孔《書》“宅嵎夷”,鄭曰:“宅嵎,跂昧穀。
”鄭曰:“柳穀。
”“心腹賢腸”,鄭曰:“憂腎陽。
”“劓刵劅剠”,鄭曰:“臏宮劓割頭庶剠”,其與真古文不同,有如此者。
不同於古文,宜同於今文矣。
而石經久失傳,然殘碑遺字猶頗收於宋洪適《隸釋》中。
《盤庚》百七十二字,《高宗肜日》十五字,《牧誓》二十四字,《洪範》百八字,《多士》四十四字,《無逸》百三字,《君奭》十一字,《多方》五字,《立政》五十六字,《顧命》十七字,合五百四十七字。
洪氏以今孔《書》校之,多十字,少二十一字,不同者五十五字,借用者八字,通用者十一字。
孔敘三宗以年多少為先後,碑則以傳序為次。
碑又雲高宗之饗國百年,亦與五十有九年異。
其與今文不同,又有如此者。
餘然後知此晚出於魏晉間之《書》蓋不古不今,非伏非孔,而欲別為一家之學者也。
嗚呼,悠悠千年,學者如林,乃復曾無一人焉為之考辨及此。
京山郝氏嘗發憤歎息,謂千載少讀書人。
誠怪其言之太過,由今思之,抑豈可盡非也乎? 或謂餘:古人經傳或是口授,或是筆錄。
師既不同,字讀亦異,其小小異同,誠有不能免者。
安在遂據以為說邪?餘曰:不然,石經《論語》殘碑載洪氏《隸釋》中者,九百七十一字。
洪氏以今闆本校之,不至甚異。
視《尚書》迥別。
安在不足以為說耶?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
劉陶推三家《尚書》及古文是正文字三百餘事,名曰《中文尚書》。
班、範各著其說於史,以為今古文之別,豈無故哉? 按:“宅嵎夷”四條見孔《疏》雲:出夏侯等書。
是今文也。
而以孔《書》當之者,以與孔《書》合,但微異軿剠為“黥”,然音義亦不相遠雲。
又按:洪氏總計《尚書》《論語》字數頗誤。
當雲《尚書》五百五十五字。
《論語》九百七十三字。
又《無逸》篇百二字,“二”誤為“三”。
又按:張守節《史記正義》論例曰:《史記》文與古文《尚書》同者,則取孔傳注之;與伏生《書》同者,則用馬、鄭、王肅三家。
愚謂三家皆注真古文《書》,不特與今文不同,抑與今孔《書》互異。
安得取三家以當伏生乎?守節唐代人,已不能緻辨於此矣。
又按:楊升庵有《石經考說》,多錯。
餘為刊正之曰:漢靈帝熹平四年,蔡邕書六經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此所謂一字石經也。
魏邵陵厲公正始中,邯鄲淳書石經亦立於太學,此所謂三字石經也。
晉裴甗為祭酒,奏修國學刻石寫經,是為晉石經。
後魏孝明帝神龜元年,祭酒崔光請補漢所立三字石經之殘缺,此魏立也,非漢。
唐文宗開成二年,國子監九經石壁成。
從宰相領祭酒鄭譚之請也。
今尚在孟蜀。
廣政十四年,鐫《周易》。
至宋仁宗皇祐元年,《公羊傳》工畢。
是為石室十三經。
仁宗慶曆初命刻篆、隸二體石經,後僅《孝經》《尚書》《論語》畢工。
是為嘉祐石經。
高宗紹興間親書《易》《書》《詩》《左氏傳》《論語》《孟子》及《禮記》五篇刊石。
孝宗淳熙四年詔建閣以覆之,是為紹興禦書石經。
蓋古來凡七刻矣。
為附其說於此。
○第二十四 其不同於古文不特如前所列而已也。
《漢書·儒林傳》安國授都尉朝,而司馬遷亦從安國問。
故遷書載《堯典》《禹貢》《洪範》《微子》《金縢》諸篇多古文說。
餘嘗取遷書所載諸篇讀之,雖文有增損,字有通假,義有補綴,及或隨筆竄易以就成己一家言,而要班固曰“多古文說”,則必出於古文,而非後托名古文者所可並也。
餘故備錄之以俟好古者擇焉。
《五帝本紀》雲:“能明馴德,以親九族。
九族既睦,便(今文作“辯”。
按今文久失傳,此錄從《史記注》)章百姓。
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分命羲仲,居鬱夷,曰暘穀。
敬道日出,便程東作。
日中,星鳥,以殷中春。
其民析,鳥獸字微。
申命羲叔,居南交。
便程南訛,敬緻。
日永,星火,以正中夏。
其民因,鳥獸希革。
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徐廣曰:一作柳)穀。
敬道日入,便程西成。
夜中,星虛,以正中秋。
其民夷易,鳥獸毛毨。
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
便在伏物。
日短,星昴,以正中冬。
其民燠,鳥獸毨毛。
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
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
’堯曰:‘籲,頑兇,不用。
’堯又曰:‘誰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
’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堯又曰:‘嗟,四嶽,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
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
’嶽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
’堯於是聽嶽用鯀。
九歲,功用不成。
堯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嶽應曰:‘鄙德忝帝位。
’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
’眾皆言於堯曰:‘有矜在民間,曰虞舜。
’堯曰:‘然,朕聞之。
其何如?’嶽曰:‘盲者子。
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
’堯曰:‘吾其試哉。
’於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於二女。
舜飭下二女於媯汭,如婦禮。
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
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
實於四門,四門穆穆。
諸侯遠方賓客皆敬。
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
堯以為聖,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
女登帝位。
’舜讓於德不懌(今文作怡)。
正月上日,舜受終於文祖。
文祖者,堯太祖也。
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
舜乃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於山川,辯於群神。
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
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
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
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
皆如初。
歸,至於祖禰廟,用特牛禮。
五歲一巡狩,群後四朝。
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肇十有二州,決川。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
眚災過,赦;怙終賊,刑。
欽哉,欽哉,惟刑之靜(今文作謐)哉。
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
四嶽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嶽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
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
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讙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
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
百姓悲哀,如喪父母。
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
”又雲:“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謀於四嶽,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
舜謂四嶽曰:‘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為司空,可美帝功。
’舜曰:‘嗟,然。
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
’禹拜稽首,讓於稷、契與臯陶。
舜曰:‘然,往矣。
’舜曰:‘棄,黎民始(今文作祖)饑,汝後稷播時百穀。
’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
’舜曰:‘臯陶,蠻夷猾夏,寇賊奸軌,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維明能信。
’舜曰:‘誰能馴予工。
’皆曰垂可。
於是以垂為共工。
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皆曰益可。
於是以益為朕虞。
益拜稽首,讓於諸臣朱虎、熊羆。
舜曰:‘往矣,汝諧。
’遂以朱虎、熊羆為佐。
舜曰:‘嗟,四嶽,有能典朕三禮?’皆曰伯夷可。
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夙夜唯敬,直哉維靜潔。
’伯夷讓夔、龍。
舜曰:‘然。
以夔為典樂,教稚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
詩言意,歌長言,聲依詠,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舜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偽,振驚朕眾,命汝為納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
’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時相天事。
’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遠近眾功鹹興。
分北三苗。
”又雲:“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
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
”《夏本紀》雲:禹“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又雲:“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歧。
既修太原,至於嶽陽。
覃懷緻功,至於衡漳。
其土白壤。
賦上上錯,田中中。
常、衛既從,大陸既為。
鳥夷皮服。
夾右碣石,入於海。
濟、河維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會同,桑土既蠶,於是民得下邱居土。
其土黑墳,草繇木條。
田中下,賦貞,作十有三年乃同。
其貢漆絲,其篚織文。
浮於濟、漯,通於河。
海岱維青州,嵎夷(今文作禺鐵。
鐵,古夷字)既略,濰、淄既道。
其土白墳,海濱廣釐,厥田斥鹵。
田上下,賦中上。
厥貢鹽絺,海物維錯,岱畎絲、枲、鉛、鬆、怪石,萊夷為牧,其篚盦絲。
浮於汶,通於濟。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藝。
大野既都,東原底平。
其土赤埴墳,草木漸包。
其田上中,賦中中。
貢維土五色,羽畎夏狄,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寔珠臬魚,其篚玄纖縞。
浮於淮、泗,通於河。
淮海維揚州,彭蠡既都,陽鳥所居。
三江既入,震澤緻定。
竹箭既布。
其草惟夭,其木惟喬,其土塗泥。
田下下,賦下上上雜。
貢金三品,瑤、琨、竹箭,齒、革、羽、毛,島夷卉服,其篚織貝,其包橘、柚錫貢。
均江海,通淮、泗。
荊及衡陽維荊州,江、漢朝宗於海。
九江甚中,沱、涔已道,雲土夢為治。
其土塗泥。
田下中,賦上下。
貢羽、旄、齒、革,金三品,杶、榦、栝、柏、礪、砥、砮、丹,維箘箘、楛,三國緻貢其名,包匭菁茅,其篚玄纁纁璣組,九江入賜大龜。
浮於江、沱、涔、於漢,逾於雒,至於南河。
荊河惟豫州,伊、雒、、澗既入於河
《漢誌》雲:自孔子時而不具。
康成雲:周後世衰,幽厲尤甚,《禮》《樂》之書,稍稍廢棄。
孔子時,在者已重複,雜亂又惡能存其亡者乎?說亦相表裏。
以臆度之,當或百篇。
何則?以《尚書》百篇藏壁中,出時才五十八篇。
則《禮經》出時五十六篇,推其藏,當亦不減百篇。
蓋古書竹簡未有久置於屋壁不錯亂摩滅者。
又其篇首標出《士冠禮》《昏禮》之類,所以奔喪投壺。
康成親見其在《逸禮》內者,亦標首曰《奔喪之禮》《投壺之禮》。
則三百篇居然可知,亦猶《周官經》五篇,皆以“惟王建國”發端耳。
又按:《儀禮》雲者,古行禮者之儀注也。
朱子欲分為章段。
俾其數可知,可知而後可陳記。
臨文不諱,何胤曰:臨文,謂禮執文行事,時可見古人行禮皆執本於前,按而行之,以防有遺忘及疏忽之處。
《周官》大史祭之日,執書以次,位常諸侯。
將幣之日,執書以詔王。
賈《疏》曰:書即上文禮書,若今《儀注》。
詔之使不錯誤,即其事也。
在周公僅為《儀注》,孔子則尊為經。
在當時雖祝史有司之屬皆所通曉所能行。
而昌黎且以奇辭奧旨,苦其難讀。
古今不同如此。
餘嘗謂《儀禮》直《隋誌》中之《儀注篇》:《周禮》直《隋誌》中之《職官篇》耳。
或問:三百固屬篇名,三千亦將為篇名乎?餘曰:此則指微文小節,非篇名。
然亦有在《儀禮》內者,如《冠禮》之始加、再加、三加之類;有不在《儀禮》內,則若今《曲禮》《少儀》《內則》《玉藻》。
弟子職篇所記。
計當時亦必有成書,而不復得見矣。
又按:《禘於大廟禮》,王肅《聖證論》引用。
有昭屍、穆屍,有孝子、孝孫,有皆升合於其祖之文。
《王居明堂禮》,蔡邕《明堂月令論》引用,雲:別陰陽門,東南稱門,西北稱闈。
雖非當日本辭,亦所謂斷圭碎璧者。
○第二十二 《詩》有四家:魯、齊、韓、毛。
三家皆立於學官,而《毛詩》頗晚出且微。
自萇以下,四傳皆一人。
王莽立之,旋廢。
及中興後,始大顯。
講受訓故日以加備,殆與古文《尚書》等。
史稱安國為申公弟子,則所受蓋《魯詩》也。
今《尚書傳》如“以悅使民,民忘其勞”。
“在心為誌,寶賢任能”皆《詩序》之文。
《堯典》“昊天,言元氣廣大”,《大禹謨》“仁覆湣下,謂之旻天”,《益稷》“刊槎其木賡續也”,《禹貢》“九州之澤已陂障”,《伊訓》“湯有功,烈之祖故稱焉”,《泰誓》上中二篇“澤障曰陂,塚,土社也,周至也”,《牧誓》“肆,陳也”,《文侯之命》“彤弓,以講德習射”,皆《毛傳》之文。
嘗考西京諸儒非無兼通五經者,而獨於一經之內分門顓家,莫肯他從。
如劉向受《穀梁》,子歆以左氏難向,向不能非間也,然猶自持其《穀梁》義。
歆欲建左氏等於學官,與博士講論其義。
諸博士或不肯置對,蓋惟恐歆破之,其墨守如此。
故當時董仲舒治《公羊》,其《對策》雲《春秋》大一統,即《公羊》說也。
梅福治《穀梁》,其上書雲:《春秋》宋殺其大夫。
即又引《穀梁》說也。
以至《關雎》之詩,一謂佩玉晏鳴,歎康王之後者,杜欽說也,聞者可知其為魯;謂後夫人之行,侔乎天地者,匡衡說也,聞者可知其為齊。
《商頌》不謂作於商,而謂美襄公之世,司馬遷說也,聞者可知其為韓。
《魯頌》不謂作於史克,而謂公子奚斯作,揚雄說也,聞者可亦知其韓。
其各有流派,號為家法如此。
今安國舍魯而從毛,其不循家法者耶?抑魏晉間《魯詩》已浸微,而《毛詩》方大顯於世,遂不覺出此耶?葉夢得謂漢代文章無引《詩序》,惟黃初四年有“恭公遠君子,近小人”之說,蓋魏後於漢衛宏《詩序》至是始行。
此亦一切證雲。
按:《毛詩》東漢未立。
範書《儒林傳序》自相矛盾。
前雲光武立五經博士凡十四。
《易》,施、孟、梁丘、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毛;《禮》,大小戴;《春秋》,嚴、顏。
細數之卻十五。
疑有衍文。
後雲:古文《尚書》《毛詩》《穀梁》《左氏春秋》不立學官,則所衍者,蓋《毛詩》參以《百官誌》,博士果十四人。
《詩》三,魯、齊、韓氏。
應劭《漢官儀》並同。
益決為衍文。
以知《孔僖傳》雲:自安國以下,世傳古文《尚書》。
《毛詩》毛亦衍文。
何則?安國未聞受《毛詩》,疑《魯詩》之訛。
不然,孔僖以上有別受《毛詩》,因傳安國古文《尚書》,遂連類及之,亦古人文字之常。
又按:叟者,蜀夷別名。
後漢中始見。
故邛都夷傳蘇祈叟二百餘人。
《董卓傳》,呂布軍有叟兵。
《劉焉傳》,遣叟兵五千。
《劉璋傳》,送叟兵三百人。
《李恢傳》賦出叟濮。
《張嶷傳》,叟夷數反。
武侯《出師表》,賨叟青羌。
偏撿《史》《漢·西南夷傳》並無叟字。
蓋出於明章以後。
今安國《傳》於《牧誓》“康蜀羌髳”下曰:西蜀叟也。
豈果武帝時有此稱乎?《禹貢》河入海在碣石,武帝元光三年己酉始更注渤海,計相去五百餘裡。
史遷多疏略,每以後代地名敘前代事。
故於九河之入海也亦然。
蓋其書下訖麟止為太始二年,上距河徙時將四十年,不比安國為博士於元朔,僅隔六、七年。
安國蓋所見者也。
史遷則所聞者也。
所見不容有誤。
今傳《禹貢》曰:同為一大河,入於渤海,得毋反承襲《史記》之誤乎?上世及三代衰皆戎夏錯居。
秦始皇兵威天下,始攘走於外。
當時中國無復四夷。
見江統《徙戎論》。
蓋西晉時先識遠量者,特闡明其事。
兩漢人未之及。
僅班書《西域傳序》一及,未詳。
今安國《傳》,淮夷徐戎也卻同,得毋魏晉間有是議論乎?凡此《傳》之為魏晉人所假托,皆歷有明徵,又不獨前所論三年喪用王肅說,及此用《毛傳》文而已也。
又按:所謂《詩序》之文、《毛傳》之文,皆本孔氏《疏》。
雖“說以先民,民忘其勞”《易·兌卦彖傳》有其文,亦不削去者,特仍其舊爾。
又按:《魯詩》亡於西晉,近代復出。
申公培《詩說》,己未在京師,一徵君著《詩論》,多所采獲。
予為證明之曰:班書《杜欽傳》,《關雎》為歎康王之後。
臣瓚曰:此《魯詩》。
《穀永傳》,閻妻驕扇,《注》以為《魯詩》,言厲王無道,內寵熾盛也。
《禮坊記》“先君之思,以畜寡人”,鄭康成注記時尚未得《毛傳》,故用《魯詩》曰:此衛夫人定薑之詩也。
劉向《列女傳》正同。
蓋向家世《魯詩》,故今詩說《關雎》,仍屬太姒,《燕燕》仍莊薑,《十月之交》仍幽王,皆與《毛詩》合。
分明是後人襲用《毛詩》,脫誤如此,不待細攻。
又一徵君自誇家有《世本》,未攜至京師。
予曰:《世本》朱子時已失傳。
據班《誌》凡十五篇,見《周禮》《禮記》注疏者有《作篇》,《左傳》疏者有《氏姓篇》,《史記》注者有《居篇》。
君家本如是否?曰:否。
然則其偽又不待辨。
揚子《法言》有言,夫欲售偽者,必假真。
真之不假,偽將安售?吾知其立敗爾矣。
又按:鄭氏箋《毛詩》“東門之池”《序》引孔安國雲:停水曰池。
不知何從得此訓?安國生平止傳《論語》《孝經》二書,無池字意。
是別有訓說,流東漢,鄭得之,載於此。
古文《泰誓》上有“陂池”。
作《傳》者於“陂”字既用《毛傳》“澤障曰陂”,又於“池”字用鄭箋“停水曰池”若以自實其語,且反見康成之箋原本於此。
心誠苦,學誠博矣。
殊勝撰《世本》《魯詩》說者手段。
○第二十三 古文傳自孔氏後,唯鄭康成所注者得其真;今文傳自伏生後,唯蔡邕石經所勒者得其正。
今晚出孔《書》“宅嵎夷”,鄭曰:“宅嵎,跂昧穀。
”鄭曰:“柳穀。
”“心腹賢腸”,鄭曰:“憂腎陽。
”“劓刵劅剠”,鄭曰:“臏宮劓割頭庶剠”,其與真古文不同,有如此者。
不同於古文,宜同於今文矣。
而石經久失傳,然殘碑遺字猶頗收於宋洪適《隸釋》中。
《盤庚》百七十二字,《高宗肜日》十五字,《牧誓》二十四字,《洪範》百八字,《多士》四十四字,《無逸》百三字,《君奭》十一字,《多方》五字,《立政》五十六字,《顧命》十七字,合五百四十七字。
洪氏以今孔《書》校之,多十字,少二十一字,不同者五十五字,借用者八字,通用者十一字。
孔敘三宗以年多少為先後,碑則以傳序為次。
碑又雲高宗之饗國百年,亦與五十有九年異。
其與今文不同,又有如此者。
餘然後知此晚出於魏晉間之《書》蓋不古不今,非伏非孔,而欲別為一家之學者也。
嗚呼,悠悠千年,學者如林,乃復曾無一人焉為之考辨及此。
京山郝氏嘗發憤歎息,謂千載少讀書人。
誠怪其言之太過,由今思之,抑豈可盡非也乎? 或謂餘:古人經傳或是口授,或是筆錄。
師既不同,字讀亦異,其小小異同,誠有不能免者。
安在遂據以為說邪?餘曰:不然,石經《論語》殘碑載洪氏《隸釋》中者,九百七十一字。
洪氏以今闆本校之,不至甚異。
視《尚書》迥別。
安在不足以為說耶?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
劉陶推三家《尚書》及古文是正文字三百餘事,名曰《中文尚書》。
班、範各著其說於史,以為今古文之別,豈無故哉? 按:“宅嵎夷”四條見孔《疏》雲:出夏侯等書。
是今文也。
而以孔《書》當之者,以與孔《書》合,但微異軿剠為“黥”,然音義亦不相遠雲。
又按:洪氏總計《尚書》《論語》字數頗誤。
當雲《尚書》五百五十五字。
《論語》九百七十三字。
又《無逸》篇百二字,“二”誤為“三”。
又按:張守節《史記正義》論例曰:《史記》文與古文《尚書》同者,則取孔傳注之;與伏生《書》同者,則用馬、鄭、王肅三家。
愚謂三家皆注真古文《書》,不特與今文不同,抑與今孔《書》互異。
安得取三家以當伏生乎?守節唐代人,已不能緻辨於此矣。
又按:楊升庵有《石經考說》,多錯。
餘為刊正之曰:漢靈帝熹平四年,蔡邕書六經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此所謂一字石經也。
魏邵陵厲公正始中,邯鄲淳書石經亦立於太學,此所謂三字石經也。
晉裴甗為祭酒,奏修國學刻石寫經,是為晉石經。
後魏孝明帝神龜元年,祭酒崔光請補漢所立三字石經之殘缺,此魏立也,非漢。
唐文宗開成二年,國子監九經石壁成。
從宰相領祭酒鄭譚之請也。
今尚在孟蜀。
廣政十四年,鐫《周易》。
至宋仁宗皇祐元年,《公羊傳》工畢。
是為石室十三經。
仁宗慶曆初命刻篆、隸二體石經,後僅《孝經》《尚書》《論語》畢工。
是為嘉祐石經。
高宗紹興間親書《易》《書》《詩》《左氏傳》《論語》《孟子》及《禮記》五篇刊石。
孝宗淳熙四年詔建閣以覆之,是為紹興禦書石經。
蓋古來凡七刻矣。
為附其說於此。
○第二十四 其不同於古文不特如前所列而已也。
《漢書·儒林傳》安國授都尉朝,而司馬遷亦從安國問。
故遷書載《堯典》《禹貢》《洪範》《微子》《金縢》諸篇多古文說。
餘嘗取遷書所載諸篇讀之,雖文有增損,字有通假,義有補綴,及或隨筆竄易以就成己一家言,而要班固曰“多古文說”,則必出於古文,而非後托名古文者所可並也。
餘故備錄之以俟好古者擇焉。
《五帝本紀》雲:“能明馴德,以親九族。
九族既睦,便(今文作“辯”。
按今文久失傳,此錄從《史記注》)章百姓。
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分命羲仲,居鬱夷,曰暘穀。
敬道日出,便程東作。
日中,星鳥,以殷中春。
其民析,鳥獸字微。
申命羲叔,居南交。
便程南訛,敬緻。
日永,星火,以正中夏。
其民因,鳥獸希革。
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徐廣曰:一作柳)穀。
敬道日入,便程西成。
夜中,星虛,以正中秋。
其民夷易,鳥獸毛毨。
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
便在伏物。
日短,星昴,以正中冬。
其民燠,鳥獸毨毛。
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
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
’堯曰:‘籲,頑兇,不用。
’堯又曰:‘誰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
’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堯又曰:‘嗟,四嶽,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
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
’嶽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
’堯於是聽嶽用鯀。
九歲,功用不成。
堯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嶽應曰:‘鄙德忝帝位。
’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
’眾皆言於堯曰:‘有矜在民間,曰虞舜。
’堯曰:‘然,朕聞之。
其何如?’嶽曰:‘盲者子。
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
’堯曰:‘吾其試哉。
’於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於二女。
舜飭下二女於媯汭,如婦禮。
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
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
實於四門,四門穆穆。
諸侯遠方賓客皆敬。
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
堯以為聖,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
女登帝位。
’舜讓於德不懌(今文作怡)。
正月上日,舜受終於文祖。
文祖者,堯太祖也。
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
舜乃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於山川,辯於群神。
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
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
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
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
皆如初。
歸,至於祖禰廟,用特牛禮。
五歲一巡狩,群後四朝。
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肇十有二州,決川。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
眚災過,赦;怙終賊,刑。
欽哉,欽哉,惟刑之靜(今文作謐)哉。
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
四嶽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嶽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
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
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讙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
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
百姓悲哀,如喪父母。
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
”又雲:“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謀於四嶽,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
舜謂四嶽曰:‘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為司空,可美帝功。
’舜曰:‘嗟,然。
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
’禹拜稽首,讓於稷、契與臯陶。
舜曰:‘然,往矣。
’舜曰:‘棄,黎民始(今文作祖)饑,汝後稷播時百穀。
’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
’舜曰:‘臯陶,蠻夷猾夏,寇賊奸軌,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維明能信。
’舜曰:‘誰能馴予工。
’皆曰垂可。
於是以垂為共工。
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皆曰益可。
於是以益為朕虞。
益拜稽首,讓於諸臣朱虎、熊羆。
舜曰:‘往矣,汝諧。
’遂以朱虎、熊羆為佐。
舜曰:‘嗟,四嶽,有能典朕三禮?’皆曰伯夷可。
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夙夜唯敬,直哉維靜潔。
’伯夷讓夔、龍。
舜曰:‘然。
以夔為典樂,教稚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
詩言意,歌長言,聲依詠,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舜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偽,振驚朕眾,命汝為納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
’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時相天事。
’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遠近眾功鹹興。
分北三苗。
”又雲:“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
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
”《夏本紀》雲:禹“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又雲:“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歧。
既修太原,至於嶽陽。
覃懷緻功,至於衡漳。
其土白壤。
賦上上錯,田中中。
常、衛既從,大陸既為。
鳥夷皮服。
夾右碣石,入於海。
濟、河維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會同,桑土既蠶,於是民得下邱居土。
其土黑墳,草繇木條。
田中下,賦貞,作十有三年乃同。
其貢漆絲,其篚織文。
浮於濟、漯,通於河。
海岱維青州,嵎夷(今文作禺鐵。
鐵,古夷字)既略,濰、淄既道。
其土白墳,海濱廣釐,厥田斥鹵。
田上下,賦中上。
厥貢鹽絺,海物維錯,岱畎絲、枲、鉛、鬆、怪石,萊夷為牧,其篚盦絲。
浮於汶,通於濟。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藝。
大野既都,東原底平。
其土赤埴墳,草木漸包。
其田上中,賦中中。
貢維土五色,羽畎夏狄,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寔珠臬魚,其篚玄纖縞。
浮於淮、泗,通於河。
淮海維揚州,彭蠡既都,陽鳥所居。
三江既入,震澤緻定。
竹箭既布。
其草惟夭,其木惟喬,其土塗泥。
田下下,賦下上上雜。
貢金三品,瑤、琨、竹箭,齒、革、羽、毛,島夷卉服,其篚織貝,其包橘、柚錫貢。
均江海,通淮、泗。
荊及衡陽維荊州,江、漢朝宗於海。
九江甚中,沱、涔已道,雲土夢為治。
其土塗泥。
田下中,賦上下。
貢羽、旄、齒、革,金三品,杶、榦、栝、柏、礪、砥、砮、丹,維箘箘、楛,三國緻貢其名,包匭菁茅,其篚玄纁纁璣組,九江入賜大龜。
浮於江、沱、涔、於漢,逾於雒,至於南河。
荊河惟豫州,伊、雒、、澗既入於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