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禦注道德真經卷下

關燈
自知其可備之兇,将不自見也。

    又雲自愛不自貴,無他人之自身,豈不愛?以其愛身則先勞身,而後身安,是去彼而取此是也。

     右第六十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手矣。

     治天下務專常道,以利群生,勿尚苛暴。

    若苛暴,民為所殺者多矣。

    若果而行此,是謂勇。

    當法天地,施大道,如四時之常經,居動以時,順其事而賞罰焉。

    則民被恩,活者多矣。

    設問於治天下者,此二事果從何耶?從勇則害,從不敢勇則利。

    又戒曰,天道幽微,惡盈而好謙,惟上帝好生,善與不善,禍福之降,有不可測者。

    雖上古聖人,嚴恭寅畏,乃不敢自安,難之又難。

    天不與萬物争,天常健而不息,萬物順時而自安,四序之交,若赴召者,不期而然。

    若有謀乎?此天道之昭昭。

    為君者,敢侮天下而賤萬物,天憲不昏,雖不速而必報,其有畏乎?民不怕死,乃以極刑以禁之,是為不可。

    若使民果然怕死,國以此為奇。

    老子雲:吾豈不執而殺之?噫!畏天道而孰敢。

    王者陳綱紀,各有所司,司之以道,民有可罪者,乃有司責之,官守法以治之,然如是猶有過誤者,故違者君有所不赦。

    天地以司君,君乃代天而理物,若或妄為,其有救乎?即人主不赦過誤,故違者是也。

     右第六十一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人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

     治國務欲民實,無得重斂而厚科,若重斂而厚科,則民乏用矣。

    民既乏用,則盜賊之心萌,盜賊之心既萌,将必持戈矛而互相戕,是謂難治。

    為天下君,勿過為。

    過為者何?五荒是也。

    若有為此者,民多失養,既多失養,無所不為,尤其難治。

    人皆輕死,所以輕死者,違法冒險以取食用,何故?舍死之甚,以其别無生路也。

    愚民無知,将以違法冒險,可以養生,孰不知亦喪身矣。

    即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

     右第六十二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

    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柔弱、堅強、柔脆、枯槁,設喻也,所謂言生死者以其修救是也。

    能知柔弱柔脆而皆生,堅強枯槁而皆死,其知修救乎?若知修救,則柔弱柔脆之源何?此天地大道之氣,萬物無不禀受之,在乎養與不養,行與不行耳。

    若君及臣庶,君用此道天下治,臣用此道忠孝兩全,匡君不怠,庶人用此,家興焉。

    反此道者,豈不堅強枯槁?然人欲久調氣血以生之,木若久迎春和而植,以水灌之,此人木久矣。

    又雲治家者以道律身,以禮役奴仆,則奴仆驅勞而治家者安。

    木枯根而深固,枝葉榮矣,則幹全而永年。

    豈不知諸事先理道而後成?故奴仆驅而主逸,枝葉繁而幹盛,皆撫綏乘氣之至也。

    故奴仆營而資給於家,枝葉繁而招雨露於幹,其理勢之必然!道哉,堅強下而柔弱上是也。

    譬水最柔弱,金石至堅,言攻堅者複雲莫之能先,乃言無可易水者非也。

    石堅而不堅,水不能入,由氣先而水後,如此者雖堅無不透,雖剛無不柔,雖強無不弱,此即大化流行,不言而治矣。

    君天下者體,為臣下者效,士庶以此而律身,則世無惡矣。

    聖人量同天地,大德不吝,惠及生民,則天下衛社稷矣。

    君能寅畏上下,臣若時懼神明,士庶畏法奉祖,則君君臣臣,海内康甯,樂哉乎士庶,天下王。

     右第六十三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惟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邪。

     君天下者及臣庶,能行大道者,其大道之理,若張新弓乎?或勁弱而不均,則減勁而起弱,此譬雲爾。

    亦天道惡盈而好謙,所以大化如常,無昂而中不下,其功安在?乃損有餘而補不足是也。

    凡治天下,國足用而無餘,若乃有餘,民窮矣。

    誠能以有餘給民之不足者,則天下平,王道昭明焉。

    其臣民無有稱頌者,天相邦家,國永而且昌,何在乎譽美耶?如此者,君身乎上,臣足乎下,長健期朝,豈不恒乎?士庶行此道者則家和鄰裡睦,朋友終身而不惡,貧者給之而不利,乃貞。

     右第六十四章。

     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仇雠不分,雖善與之解,亦不能釋屈者之冤,心尚不謂之善。

    君能釋天下之大怨,則坐朝堂而布大道,修明政刑,釋無事,刑有罪,赈貧乏,而中稅敵,欲使民餘而不盡其所有,則冤解而怨平,上帝可親矣。

    君臣誠能體此而昌乎?不然,若居朝堂而握乾符,虐民以豐其身,斂衆繁科,盡民之所有,豈不司徹乎?天道昭昭,将有咎焉!士庶能為善者,雖解人之奮争,終不能解人之餘怨,所以不謂之善。

    能貸物以濟人,匿約而不利,君子乎?善人乎?若貸人以物利,及本而倍之,盡貧者之所有,淨約而期,來比馮歡,而孟嘗君乎?君子乎?小人乎?於斯之道,於貧者何苦甚?富者何毒堅?皇天無親,常佑善人,君當畏而臣民當善,福乃殷。

     右第六十五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使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居周将末,諸侯奮争,以當時之勢,譬喻後人,言間有能治國者,絕奢去玩,務道恤民,天乃佑,四時序,風雨調,民遂耕營,倉庫實而衣被充,樂其樂而人善終,封疆雖無守而自堅,關鍵不閉而難入,雖有巨舟革乘,力士千鈞,皆無所施,而無所陳。

    彼此之民密迩,終是無棄此而往彼者,彼亦不來,非不來也,乃君之不貪爾。

    若果有貪,即納逋逃,緻鄰邦有問,安得如是耶?如民人豪富者,彼此各有佃田之人,納粟以奉其主家,若富者能綏之以德,所取者微,所與者厚,則人人皆蒙恩而按堵,能安其生業。

    若富民取不以道,役不以時,則其人将挈家而逃於他鄰矣。

    雖大小不同,理勢皆然。

    噫!君道敷民,特聽上天,誠有驗乎! 右第六十六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忠信君子之於世,道行天下,不謂人所驟誇美者,是為上。

    若使人稱美者,即是自張聲勢。

    故美我者,我道不堅,即不美不信是也。

    識我者,道将巧矣,必欲實行,不緻人浮誇,嘗雲明四目,達四聰,此非察察而求之者,才若廣訪多求,不但不知,将有禍焉。

    聖人之明四目,達四聰,觀其自然,聽於不察,在國君則人無橫禍,國無邪殃,即君不苛苛察察,身國自安。

    君子家身安矣,莫不因此而笃乎?不知是為諸事杜,勿博於小人,勿察於奸,知必知於君子,聽必聽於賢人,則家國安矣。

    所以古聖人德不自張,功不自任,以此上天下若己之所有為。

    無者濟之,因濟他人,自己有多矣。

    是故愈與彼則己甚多,所以上帝好生惡殺,聖人君子體而行之,遂得。

    雖終世而人不忘,以其德同天地。

     右第六十七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禦注道德真經卷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