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禦注道德真經卷下

關燈
天下貴。

     奧者幽深巨室,囊括萬物之所,大道利濟萬物,君子以為至寶,惡人雖可暫得,不可常保。

    以其心不善也,即不善人之所保是也。

    譬如良言可鬻於市村,有之乎?有之。

    昔孔孟之書真美言也,至今儒士開學市村以訓蒙,為肇家之業,賣乎加乎?其不善之家,有子不為儒者所教,何棄書之有?即人之不善是也。

    古者立天子,爵三公,位已正矣,官已職矣,又以驷馬拱璧以招賢,比若是不如垂衣裳而坐行斯道,彼君臣不務大道,卻乃要名以招賢,及其賢至,賢何所為?又雲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以其不待求尋眼前,可得於心,疾守行之,則往日之非釋矣,此所以天下貴。

     右第五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伴,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為無為,事無事,謂當可為之事,先利時而為之已盡,免緻後多繁為而不安也。

    又無事之時,常恐有非理之事及於身,故先若有事而備之,乃得安於無事也。

    凡食物不過食五味,用平常淡薄之味,則終世可為有味矣。

    若飲食盡其味,則他日家資不及,五味不全,則中平之味,是為無味也。

    若十分難事,以急輕圖,果難也。

    知其難措,所圖之德,務要萬全,一圖便得,即易也。

    凡作大事,若急成功,必多不固,務要精建於初,勿使急而不堅,方乃精細。

    其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繳上文耳。

    又雲其安易持,謂人欲久安者,必做久安之事,方乃易守。

    凡人無事之時,能先知備禦何事,恐及於身者,是謂易知未來者,此數事非大人君子持大道之誠,不能如是。

    此道於有志易學,無志小人似乎難親。

    故又比雲其脆微二物,人皆以為小可,将以為不然。

    老子又比雲:若如此者,雖脆雖微,其物事早有形矣,莫若治之於未有之先。

    恐人不信,複雲滿抱之木,當初生之時,亦從苗芽毫發之中,以至於斯。

    其寺中之塔甚高,由一磚自地而砌起。

    一千裡之路,由當日腳下行将到彼。

    老子戒人不可欺小,不可恃大。

    又言人有求我者,我擅輕許之,及其将應,違之,謂吾有物,不絕儉而易用棄,将不久而又自難,所以戒人,務先子細艱難,然後獲吉。

    經雲大小多少報怨,此六字皆道理之未當,故有此,若能無此六過不足之愆,惟德是應,方成君子,超乎世人之上。

    凡世人之為事,多有中途而罷其事而不為者,往往有之。

    又戒慎終如始,則無敗矣。

    甚不文。

    又老子居周将末,見諸侯互吞,不有王命,數有為者數敗之。

    又見執大位者又失之,故設此以喻世之不道者,使君子堅守其志,勿非天命而妄自為高也。

    又先有學而後無學,反過常人之志,因此若達,施及萬物,物得自然,無有不化者。

     右第五十四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楷式。

    能知楷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於大順。

     上古聖君,道治天下,安民而已。

    豈有将貨财聲色奇巧以示天下,使民明知?若民明知貨财聲色奇巧,君好甚笃,則争浮利,尚奇巧之徒盈市朝朝,皆棄本以逐末矣。

    所以有德之君,絕奇巧,卻異财,而遠聲色,則民不争浮華之利,奇巧無所施其工,皆罷虛務而敦實業,不數年淳風大作,此老子雲愚民之本意也,非實癡民。

    老子言大道之理,務欲使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彜倫攸叙。

    實教民愚,罔知上下,果聖人欤?又言民難治,當哉?若小民知有可取者,彼有千方百計,雖法嚴冰霜,莫知可治。

    老子設喻,故以智治,又不以智治,文何奧哉?非也,蓋謂民多智巧,王若以巧以計治民,則為民禍,臣若以智匡君理政,則君之賊。

    是以樸民絕奇貴為式,呼為玄德,特以遠深二字艱之,惟務儉為主。

     右第五十五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江河湖海至處低,所以能納天下諸山川之小水,戒為君子為國家者,能容而且納,大事成矣。

    若不處卑而處高,物極則反,高者低,低者高,理勢之必然。

    是以昔聖人勞身心而安天下,所以民親之愛之不怨,無有謀者。

    若失此道而他為,将有咎焉,人或争之不解。

     右第五十六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惟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夫。

    我有三寶,寶而持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将救之,以慈衛之。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争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仍無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大道若愚,似乎真愚,若言我真大道,吾道久矣。

    又雲其細,務要守道堅,造化精。

    三寶之說,因慈勇於行道,利濟萬物,因儉倉庫實,不敢為天下先,言諸事物不肯先得先樂,乃成王基。

    器,神器也。

    若舍慈而勇,必貪必奢必狠。

    舍儉且廣,言廣用無時,舍後且先,志盡矣。

    複雲慈者何?蓋謂與前慈異用,再喻之。

    若首将能以慈戰敵,野戰則必勝。

    夫慈戰,非慈而不戰,於心慈於衆士之命,不得已而戰,故守城必堅,縱被困圍,天必加護,何知加護?以其心有所不忍戰傷人命。

    故天鑒之外有四善,吾不審何?智者能之非兇善,盡此四善,笃同天地,此章皆言有道之兵,奉天讨僞,将不妄為,存仁厚德,君将無憂,而禍平矣。

     右第五十七章。

     吾古。

    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甚易知,雲文與字意,甚易行,此大道大德。

    善能知者,不過文内之意,莫能行,言文奧而愚不解者。

    言有宗,文有首也。

    事有君,借物為主也。

    經雲夫惟無知,言人不知我。

    知我者希,老子方貴,戲雲聖人,被布抱,懷抱美玉,以其外賤内貴也。

     右第五十八章。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君子所為惟務無轍迹,果然,使人不知,乃上。

    本不可教人知,使彼知道,是謂之病。

    如此者,人本不知我,将謂人知,把做知道備,乃無病矣。

    故聖人行道,終世而無病,為守道之堅,持身以律。

     右第五十九章。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惟不狎,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謂王臣及士庶修身謹行,止務大道焉。

    經雲民不畏威,大威至矣。

    言君天下者,以暴加天下,初則民若畏,既久不畏,既不畏方生,則國之大禍至矣,莫可釋。

    在士庶平日不可恣意慢法,眇人侮下,一日幹犯刑憲,則身不可保。

    若言王,大禍即大威,士庶則刑憲乃大威矣。

    又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王勿多花囿,勿多離宮,慎勿微行,勿近優伶,勿費民用,非理勿勞,動必以時,臣庶平日勿近愚頑兇暴,勿毀人技藝是也。

    又甚戒人雲,古聖人凡事要先料其備者,備之則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