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禦注道德真經卷下

關燈
乃餘。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此章不文,直述也。

    善建者,挺然立物之狀,雖有力之士不可拔,此雲以德治天下。

    言吾有物,日夕堅持,終世而不脫,比雲懷抱大道也。

    如是若能持此二事甚堅,天地敵享之事,雖子孫百世亦未絕焉。

    若修身、修家、修鄉、修邦、修天下,此五修備而天下安,則王乃吉,乘乾元之無休。

    複雲五觀者,老子之教甚明,奈何意淺而機深,所以五觀者以取其驗,使洽天下之君,務行其道焉。

    更言: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蓋謂必然道可行,天下可治故也。

    老子雲:噫!爾見否知否?前五修者未嘗不應乎道,修此而得此,修彼而得彼是也。

    五觀者,大概不欲君天下者以身為身,而國為國是也。

    當以身為國,以國為身,終子孫不壞也,所以雲天下之然哉以此。

     右第四十六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

    終日号而嗌不嘎,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含德之厚,即養德也。

    比於赤子者,言初生小兒無知,天性未曾開之,故老子以此為首,發章之端。

    為何?不過教人持身行道如是而已。

    恐時人不信,故又以禽獸蜂虿至猛擊毒者複驗之,故雲蜂者能以尾梢刺人甚毒,虎狼能咬食物者,雕鷹善擊搏者,此四物使蜂子未出房,虎子方脫胎,雕鷹裸而未翎,其有知乎?不知也,以其天性未散不覺也。

    老子之意,欲人守道,心當以為比,方成大人君子,莫不又有不信者,又再比雲此數物,當骨嫩筋軟之時,其持物也不能拏緊,固即緊也。

    道言握訣,先儒符道者,非仲尼之學也。

    因其不能握緊,即無知,是以不雌雄之交,乃言未知牝牡之合歧作是也。

    以其精淳,故又朝夕啼泣,咽喉不啞為何?亦是初生不知用力,所泣不過自然耳。

    此乃和氣也。

    喻君子能守自然之常道,則用事不乏無非,豈不若小兒之泣不啞然?特雲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此雲守道知此将久,大理恍然而必通無疑。

    又益生曰祥,祥雲非祥,益乃非自然而添力為之者,是為強為将不祥妖也。

    又比雲以心使氣乃有力也,力出於氣,氣盡而力亡,驗乎?言諸事勿強為乃貞,若強為,即是壯,壯即是盡,又老,既老必衰,既衰必亡,言如此者非道也。

    雲早已,早已,盡也。

     右第四十七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知者不言,謂君子能行道也,何哉?以其事物未至無可應者,雖知也不妄言。

    其不知大道之徒,平昔略不曾涉曆諸事,與人相處終日,喃喃雲知,自以為辯,及其臨事,不能也。

    此小人學道未達是也。

    又塞、閉、挫、解、和、同,此六字,前三字言不張聲勢,後三字言謙下也。

    所以謂之玄同,言此幾事皆屬玄也。

    又六不字,蓋言前數事皆是大人君子幽微之大道,人欲親,不可見着。

    若欲疏,其形無。

    若欲得,其象不實。

    若欲害,則無體。

    若欲尊之,則無從。

    若欲賤之,則不得。

    微分之影可蹂,此所以天下貴。

     右第四十八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好靜而民自正,我無為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複為奇,善複為談。

    民之迷,其日固已久矣。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此以正治國,老子着迹言之,下文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文奇矣。

    正謂端正,治國文實,奇非谲詐用兵,謂施仁德於外,及盈布於敵,使慕而效順來歸,則彼此不傷物命。

    善平禍亂,善安天下,即以奇用兵。

    奇,奇於布德也。

    以無事取天下,無事,無事於戰也。

    又不得已而以奇用兵者,奇於師出以律,彼屈而我直,王者之師,奇於不殺物命。

    經雲:吾何以知其然哉?此言若依大道,事乃必興,故雲其然哉。

    又雲天下人民貧者多,民間鋒刃器械廣,盜賊多,此皆始亂之源。

    王昏多尚技巧,務虛不務國之正實,則獻奇物朝朝,刑政不明,法令彰彰,則冤屈有變。

    是以聖人絕奇用,務樸直,伸冤枉,誅讒佞,數事既行,黔黎鹹甯,區宇清而風淳。

    故複雲悶悶,言淳樸守無事,民俗實,君福也。

    亦言察察,謂苛政也。

    民多不足,此君之禍也。

    老子教君天下者,勿甚前奇,人将謂真用奇也。

    若言奇者,天下不巧者,安能常久?雖雲奇,實正之妙也。

    謂世人不知久,謂妄說為奇,於斯之道,果奇耶正耶?此奇字,古今人名之錯矣。

    故聖人守正而不改,強不恃能。

    道行焉,道成焉,民安物阜。

     右第四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如啬。

    夫惟啬,是謂早複。

    早複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治人苛以法,事天祈乃福,苛則人變,祈疊禍生。

    若能治人省苛,事天祀以理,廣德以安民,則其德厚矣。

    雖不祈於天福,乃天福也。

    既感天如此,其福莫知其垠,則國穩矣。

    即有國早複。

    又雲有國之母,其母即是君心大道,日夕勤練於丹衷,措國既固,可以久視,視者何?即社稷常存是也。

    所以常存者,即道之見用也。

     右第五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莅天下者,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善治天下者,務不奢侈,以廢民财,而勞其力焉。

    若奢侈者,必宮室台榭諸等徭役并興擅動,生民農業廢,而乏用國危,故設以烹小鮮之喻,為王者馭天下之式。

    内有四其字設喻,蓋謂鬼本不神,因時君無道,故依草附木,共興為怪,以兆将來,亦有戒焉。

    時君若知怪非常,能革非心,以正道心,則天意可招回焉。

    不然則天雖不叙,必假手於可命者,則社稷移而民有他從,不可留也。

    故雲神不傷人,非神不傷人,為此也。

    若使神不降禍,君安民阜,則君之德達天,必天之恩下施,永無患矣。

    是有兩不相傷是也,故二德互歸焉。

     右第五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天下之交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凡治國家,其德宜厚,其用宜儉,其法宜平,其勢常下,使天下民心若水,務要流來,此謂民順從,賢者趨之,則京師交集,豈不天下壯觀?故所以用雌雄比焉。

    凡世間諸物,皆雄動雌靜,是以靜得動失,言治國體此道行之,則民富,非此則民貧國危。

    所以更言大國治小國,十分以撫懷之,則小國永臣而悅進焉。

    若大國失此道而他求,或欲取其國,則大國亦将不保焉,此謂大國生事於小國,欲兼并其地是也。

    若小國能守臣分,朝貢以時,務其理則永保分茅胙土於一方,則常親大國矣。

    不然忽起貪心,欲有大國,則小國亡焉。

    經雲我見謀人之國必敗,執者失之,而況加兵者乎?吾見其不得已而為之,老子之雲不過,豈非天命可乎?朕知老子之教人,務使大者小之,小者微之,則永無玼矣。

     右第五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驷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