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禦注道德真經卷上

關燈
或呴或吹,呴,徐徐出氣也。

    吹乃急出也。

    所言急則乏疾,徐則有餘。

    如強羸二字,強勝羸弱,其強必有衰,其羸必壯。

    載隳之比,蓋以有載将有不載,有隳必又将興,故所以戒人,甚勿違天命而妄為,是去甚奢泰之雲耳。

     右第二十五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朕觀老子之為聖人也,亘古今而無雙,夫何故?以其陰隙大焉。

    夫為人臣者,不務以道佐人主,乃務尚兵強,喪人主也。

    當可發兵而猶豫,緻君不發,亦亡君也。

    雲其事好還者,乃非理之為,神天不許也。

    若有此無故損傷物命,非身即子孫報之,理有不可免者。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此又喻君臣焉,謂兇年者何?蓋為凡國家用兵,或轉輸邊境,轉輸則民疲用乏,是有兇年。

    或境内相争,言境内相争,農廢耕植,田野荒蕪,所以荊棘生焉。

    皆乏用,是為兇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

    是謂果而勿強。

     此專複喻君臣若遇卒急與可為,當疾便為之。

    為之而既勝,勿許聲張,即勿矜是也。

    強謂勿愈尚兵也。

    其勿伐、勿驕,皆誇大也。

    果而不得已,是為沒奈何而為之。

    是謂果而勿強,此雲為我不得已而為,豈我強哉?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此再喻用兵若過,是謂老。

    早已,是謂既老必不久也。

    大概不可每每無故尚兵強也。

     夫佳兵者不祥,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謂用兵得勝而歸,常常誇之以為能用兵也。

    才言能用,是謂不祥。

    物或惡之,言兵行處所,非損命則諸物不無被廢。

    物者何?錢糧兵甲旗仗舍宇津渡舟車及馬,無有不損者,故物或惡之。

    為此其上善度之,不處是也。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此言兵兇事也,左乃生氣之方,故君子居左,以其生氣也。

    右乃屬金,金主殺伐,故用兵居右是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兵本是兇器,沒奈何而用之,是以君子不得已而用之,縱使大勝,不過處以尋常。

    所以尋常者,即恬淡也。

    是謂勝不美。

     美之者,是樂殺人也。

    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若人誇善用兵者,是謂喜殺人也。

    如此等不可式天下也。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将軍處左,上将軍處右。

    殺人衆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主之。

     古所以慎人命者,幽哉!蓋為不欲使兇事尚吉,重人命也。

     右第二十六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賓。

     道無名,言仁心大德是也。

    樸淳然於心似乎微,孰敢以為小?樸,真道理也,不敢臣,即不敢小也。

    若王主之,萬物将自賓。

    自賓是人物來臣貢也。

    侯庶能守,将名同天地,可賢也。

    子以侯王并稱,侯乃過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人莫之令而自均。

     言道之功理之妙如是,言甘露降,人莫之令,即不知誰人使令如是均,乃和氣自然而然。

     始制有名。

     德之造化如許,名乃雲甘露,是其名也。

    即前無洛有名之說,所以有名無名,道理未施則無名,既施着物,以物為名,是謂有名。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謂其名因物而有之,乃當止之,何故?蓋謂令君子措事既成,勿再加巧,加巧則複敝,不加巧,是謂知止。

    既能知了足,可以不危,即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道在君子之胸中,能堅持不忘,則如長江大河之水一般。

    世間之雲雨興作,百川泛溢,本海為源,何以見之?海太陰所集,陰升騰而雲雨作。

    如道之行,既行則溢江河,既溢江河,複朝宗於海,乃道之體用也。

     右第二十七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能知人者,有智。

    能知自己何如,是為小善。

    能善勝人者,雖不用力,是謂有力。

    自勝者是為強。

    強然如此,此數事皆能知足為當。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吾有己物,守之而不貪,於我物甚堅,故得當富。

    又強行者,言君子終日慮道不息,是為有志,既有志,事将必成焉。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不失其所者久,謂此數事能常常守之行之,将名垂萬古而不朽,是謂死而不亡者。

    壽孰不知?釋氏雲不生不滅,即此是也。

    然猶恐人愚迷,特言虛無,此雲實行大道得如是。

     右第二十八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言大道大也,其理鴻蒙,安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居。

     道之恩世間,萬物憑此而發生,既生萬物,道何言哉?言君子行道,務不誇為上,所以不誇,即不辭。

    所謂不辭,即事業成而不任己之能是也。

     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矣。

     道如厚纩之衣被,被者蓋覆人物也。

    若言可名,道之德不欲使人名之,故止小也,即可名於小矣。

     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

     大道既施,萬物各得其所,吾不言能,而後萬物歸於我者,可為大,即可名於大矣。

     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聖人善能利濟萬物,又不自誇其功,是謂能成其大。

    因本身不以為大,所以成大,乃不成而成者矣。

     右第二十九章。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執大象者,即道理本體也。

    又王者大位而大名,政事是也。

    又王位民之大寶,持之以常而不妄,則天下歸焉。

    歸者從也,即天下往。

    既衆庶之服歸,加撫以勞之,則天下安和,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君能撫養有方,雖有叛者,亦複歸也。

    過言去,止言複住。

    其謂道,無形無影,口說時無驗,亦無滋味,看又不見,耳聽之又無聲,愚人将謂無有,上善用之,終古不乏,是謂不可既。

     右第三十章。

     将欲歙之,必固張之。

    将欲弱之,必固強之。

    将欲廢之,必固興之。

    将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柔淺而機秘,智者能之。

    絕注。

     右第三十一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治天下,專其志而守之,所守在心,所為居衷,無形無影,乃道常存,即是無為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化。

     大仁大德,常行而不改,久則天下順從,守常而行之。

    自化,言民必從是也。

     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亦将不欲。

     王道布宇内,民從而國風淳。

    久之民富,人将奢侈,是以鎮之。

    謂為王者,身先儉之,以使上行下效,不緻縱欲是也。

     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

     王者身行之,餘者不待化而自化,必然。

     右第三十二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禦注道德真經卷上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