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禦注道德真經卷上

關燈
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人能專其志,務於道,大者未嘗不非常道。

    有志布德,未嘗不有大德。

    若用邪心奸詭,未嘗不由奸詭而失身。

    所以下文有三同焉,複明此理者何?譬如人之在世,願作何等,必得何等來應,即是好此而此驗,喜彼而彼來,必然。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好此而得此,好彼而得彼,既雲如此,又有且信且不信者,猶豫,甚有全不信者,即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故下文雲跂者不立,跨者不行,亦再此也。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跂跨者,亦比也。

    且跂短足之人,一足不能立也,跨乃躍也,又跳也,又如跨騎未達鞍也。

    如此者,皆不行而不立,由人所好者孰焉。

    其四自字之說,有何難見也?不過使人毋得張聲勢耳。

    我盡作為,惟取自然而已。

    餘食贅行,亦誇也。

    爾既自誇,人誰不笑,所以君子不取,為此也。

     右第二十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以先天地無極之氣理言之,以比君子仁德之心未施之意,井井於心,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以其凝而不妄動,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不殆雲時時省悟其道,不緻有亡,既不亡,安得不利濟萬物?若以此道利濟萬物,豈不為母哉?雖雲強為之名,即太極之道也,故曰大。

     大曰逝,逝日遠,遠曰反。

     大曰逝,所以逝者,謂道成而給於物也。

    物得而道,仍歸於我,豈不反也?遠謂流行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謂天地同造化,王者法天地,執此道居兩間,若比天地王,豈眇然一人而已?何居四大之中一大,蓋其道理之鴻蒙,王乃持之,故雲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四法字,不過明四大也,是謂相繼而持大道焉。

    所以人法地者,君天下,當體地之四序交泰,以為常經而施政。

    地法天者,聽風雨霜露,以生實收斂物焉。

    天法道者,以無極之氣,自然徐成之也。

    道法自然者,和氣沖而物不敝是也,故能自然。

     右第二十一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持身之道如是,凡君子舉事,必先以身為重,然後度所行之事,可全身立名者,方乃施之。

    所以下重、靜、輕、躁四字,乃雲不欲胡為輕發,亦不許猶豫也。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辎重。

     終日行者,行道心也,不離辎重者,以此辎重比身也。

    其道理者,人心也。

    心乃神魂所栖之處,若神魂而妄慮妄為,使不守其心而縱其所欲,是為離辎重也。

    譬如帥師遠行而入敵境,豈有棄其軍糧而先行焉?先行則失糧,所以君子持身若是。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言守身之道甚堅如是,且吾有微寶責持行途間,或曰他處有美玩者,欲與吾同往觀之,此所謂榮觀。

    君子但知守己之微寶耳,持心以靜,不欲他美者,故燕處超然是也。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此言因有發之矣,昔周穆王乘八駿而遊是也。

    豈不萬乘之主以身輕天下?纣乃斮朝涉之胫,剖賢人之心,何止乎躁,其不仁甚也。

    故所以失君。

    不但天下失君,其纣亡其身矣。

     右第二十二章。

     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谪,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君子之道,行人不能知,以其無誇己之言。

    其又不自矜,既不自矜,何有妄言?妄言既無,安有瑕谪?吾心終日守之以理道,小人将欲窺侮之,其來既非理道,安得不為我所制?其為計乎籌乎?吾有天下,而守在四夷,民安物阜,君臣同心,軍民遂其生而同其志,吾雖無關鍵繩約而結者,孰能善可開而善可解?所以善閉善結者,皆譬言道養天下之人,則天下之人為吾閉,而為吾結矣,解之乎?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聖人之心,無善無不善,善者何?蓋謂道常善被於人物者,以其常道而常善也,所以無善者,其非理之人物自不善也。

    所雲無善人物者,聖人未嘗有心棄之,奈何人物自棄焉?所以不棄而常救者,常道也。

    若能從斯道者,是謂不棄也。

    襲明者,聖人因此而終古今承其明耳,故曰襲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善教人者,不為人師,乃能使人為善。

    君子之所在,心善淵,身安乎?蕩蕩然與相處者,其有學乎?故不善人師,而人善也,所以無轍迹是也,汝知資乎?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是謂要妙。

     不教人而習我,是謂不貴其師。

    不與人之物,而人得我之道,是謂不愛其資。

    如此者似乎無知,乃有機,是謂要妙。

     右第二十三章。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

     白乃光明也,将甚必有虧,故先守其黑。

    黑乃明之先兆,是以存其光而不欲盡也。

    如此者君子可為式,但能用此者常,常有德之士,於心不忒,既不忒,當去其私欲,合精神為一,以存乎其中,如先天地之理氣然,即無極是也。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此務教人不尚強而尚柔,乃雲雄雌也,如此者,當以吾腹為天下長江大河,所以長江大河能容百川之波濤。

    故欲君子以心比之,則常有大德。

    大德既有,不可矜誇,複若小兒無知之貌。

    又非真無知之貌,不過使心不妄為耳。

    故小兒不能妄為曰嬰兒。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既富而恐有所辱,守之以嚴,則不辱矣。

    如此者可為天下谷。

    谷乃大山深遠低處是也。

    既若大谷,大谷比心胸腹也。

    又雲若能如是,則常。

    常為之德,既有如許大德而不誇,當以心為淳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樸散而為器,則聖人用之。

    樸,道未行也,散而為器,道布也。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非官長也,雲人主是也。

    淳於此而畜於中,散而為道,周行聚則樸而混一,雖雲散,未嘗曾散,所以雲不割是也。

     右第二十四章。

     将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也,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此老子自歎之辭,朕於斯經乃知老子大道焉。

    老子雲:吾将取天下而将行,又且不行,雲何?蓋天下國家,神器也。

    神器者何?上天後土,主之者國家也。

    所以不敢取,乃曰我見謀人之國,未嘗不敗,然此見主者尚有敗者,所以天命也。

    老子雲:若吾為之,惟天命歸而不得已,吾方為之。

     凡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行随,行乃先,随乃後,先為不讓,後為能弟。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