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禦注道德真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
若或不知常,不知序,妄為則兇矣。
所以知常者,容。
知謂知常道也。
容謂悅貌也。
天下既悅,乃公。
若能執此公道而行之,則君天下也。
善能君天下者,道也。
既守其道,王無不善終者,故不殆。
右第十五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上等君子,道布天下,人莫知其功,而有功矣。
此太上也。
中等之人道未行時,欲人矜其己能,是謂譽之。
下等之人,以力服人,将不服焉,是謂侮之。
此事古今明驗,尚有不信者,故雲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即此是也。
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言君子之用事也,事成不欲使人揚其己能,故事遂。
若揚能者,必巧其事,将不久必累成功矣。
但人不言好而又不言否,則事平而且穩,雖不言,久日百姓将必美之,豈不自然?故自然也。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僞。
六親不和,有孝子。
國家昏亂,有忠臣。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此仁義、智慧、大僞、孝子、忠臣,吾觀老子雲妙哉,雲何?蓋此等忠臣、孝子、智慧者,始自成湯,及周父子時,以及秦漢,至今疊出,此等猶甚不多,故老子所言無他,必欲有大道耳。
所以大道何?昔三皇五帝堯舜者,當是時,大道行焉,六親和,民無不孝,君天下者,為民而讓位,臣忠安用賢臣在位?王者樸實,奇巧何施?大道廢自禹不讓之後,成湯放,武王伐,所以有無仁義而顯仁義,有愚昧者顯智慧,有不孝者顯孝子。
老子戒人,絕仁棄義,絕聖棄智,絕巧棄利,以此三絕示後人,使朝無争位,即君臣安矣。
若以常人言,去此化義孝慈聖智巧利,卻乃天下安,豈不言未之有也?所以老子自雲:三者文不足,言人必不識其意也。
故再有所屬,令人務尚儉而淳實,少私寡欲,是為之屬也。
右第十六章。
絕學無憂。
罄世務以充吾腹,所以絕學無憂。
妙哉!嘗聞孔子無常師,蓋世人之學,未嘗能備其世事者。
志士不過知世事之三五而已。
惟世間之諸善,世之賢愚者,雖多少之不同,皆能有之。
常人不能備習,惟太上者獨能取諸人之善為己之善,故為非常道非常名。
經雲太上,非道家之虛言。
此雲最上之人,言人不可與齊肩是也。
又孔子無常師,以其博學也,博之既盡,其世事朗然矣。
所以雲四十而不惑,乃絕學無憂是也。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世人愚而不學,故設唯阿之詞以戒之。
相去幾何,言此二字即是應聲而已,於此應聲之間,不能分别是非,緻人言惡,豈學者之所為?其善之與惡,為文不過表前文之深意。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老子所以非常人者,為此。
且世人聞有可畏之事,人皆知有畏者,然猶不甚荒亂。
至其極也,乃甚荒,其荒無解也。
所以老子聞有此,而事未極先荒極,故能不荒而不畏也。
草廬雲:央猶盡也。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此所以老子高出世人者為此,及其習道也如是。
至於他人奢華者,老子卻乃不如是,為何?蓋謂學道與物樂不同也。
所以不同者,道乃無形之理,善用無乏焉,故盈之而弗厭。
其遊賞宴樂,乃用物而驕盈也。
既盈而有虧,以蕩志而用物過也。
是以老子懷素而守常,非如嬰兒之無知未兆,非心不知此之為樂,蓋持道而不妄為,以守天經地式也。
乘乘兮若無所歸,衆人皆有餘,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漂乎其若海,飂兮若無所止,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乘乘兮若無所歸,雲如乘舟之貌,非無所歸,言樂自然耳。
言衆人皆有餘,我獨若遺,言衆皆樂,獨不遇,其中似乎有失於歡,若無物之狀,非也,乃守道也。
所以雲:我豈愚人之心也哉?沌沌乎,昏濁之狀,以其忘機也。
如昭昭察察,其常人之所為,昏昏悶悶,乃守道之如是。
豈昏昏而悶悶?雲漂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所止,此非海非飂,言其守道如是,人莫知其所之。
海,曠也。
飂,蕩騷也,長風。
又雲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有以雲人皆如是。
頑似鄙,俗癡薄也。
非示此笃衷如是。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食,養也,哺也。
此二字無他,修道之堅也。
右第十七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 不去,以閱衆甫。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孔德之容者,言大德之貌,若行道者能踵斯以為式,可不非常道也。
且道德之為物,聽視皆不見,忽有之,故下惟恍惟惚,恐學者之難窮而忘之。
雲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其又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慮人指為真,虛而不實,特雲有象,使知道德之理無不實也。
亦言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有精者然也。
精,英華也。
使夫守此而不改,則信同天地,則其中精甚,更有信焉。
有信者何?亘古至今,其道未嘗有損,所以言其名不去,是為不朽。
以閱衆甫者,言道常存而萬物勝,所言觀物也。
甫者,美麗也。
又何以觀衆甫之然哉?雲:道不失信,常經以四時,源源不絕,生物之繁,以為必然,故所以教人守此道,行以誠者,如影随身,如響疾應是也。
右第十八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此教人持身行事勿過。
學道修誠以分真僞,所以曲、枉、窪、敝、少喻勿太過,惟多則惑正,為學者雖能廣覽,而不分真僞,何如絕學也?真僞不分,則僞有禍焉,僞累善焉,所以唯阿是也。
故雲相去幾何。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擇善去惡,而為之道,諸善一而諸惡摩,故為天下式,豈不去多惑也?非常道由此而出焉。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此四自字之設文,不過明前曲枉窪敝少多六字之機也。
但前通則後亦然矣。
縱使盡知,不過泛文耳。
右第十九章。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此雲小人之仿行道者如是,且政事方施於心,早望稱頌,故謂希言。
希言者,希望人言好也。
又自然者,複以非常道戒之,故董仲舒有言: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所以自然。
義既正,道既明,他日自然乎!此自然者,戒也。
道者,非非常之人安能如是?曰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此設意以喻。
孰為此者?天地,乃曰:誰雲天地之勢不能終朝而風雨驟欤?此所以不知道者,故又雲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所以言者,比希言若驟風雨之狀,縱有也不能久,故出雲。
故從事於道
若或不知常,不知序,妄為則兇矣。
所以知常者,容。
知謂知常道也。
容謂悅貌也。
天下既悅,乃公。
若能執此公道而行之,則君天下也。
善能君天下者,道也。
既守其道,王無不善終者,故不殆。
右第十五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上等君子,道布天下,人莫知其功,而有功矣。
此太上也。
中等之人道未行時,欲人矜其己能,是謂譽之。
下等之人,以力服人,将不服焉,是謂侮之。
此事古今明驗,尚有不信者,故雲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即此是也。
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言君子之用事也,事成不欲使人揚其己能,故事遂。
若揚能者,必巧其事,将不久必累成功矣。
但人不言好而又不言否,則事平而且穩,雖不言,久日百姓将必美之,豈不自然?故自然也。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僞。
六親不和,有孝子。
國家昏亂,有忠臣。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此仁義、智慧、大僞、孝子、忠臣,吾觀老子雲妙哉,雲何?蓋此等忠臣、孝子、智慧者,始自成湯,及周父子時,以及秦漢,至今疊出,此等猶甚不多,故老子所言無他,必欲有大道耳。
所以大道何?昔三皇五帝堯舜者,當是時,大道行焉,六親和,民無不孝,君天下者,為民而讓位,臣忠安用賢臣在位?王者樸實,奇巧何施?大道廢自禹不讓之後,成湯放,武王伐,所以有無仁義而顯仁義,有愚昧者顯智慧,有不孝者顯孝子。
老子戒人,絕仁棄義,絕聖棄智,絕巧棄利,以此三絕示後人,使朝無争位,即君臣安矣。
若以常人言,去此化義孝慈聖智巧利,卻乃天下安,豈不言未之有也?所以老子自雲:三者文不足,言人必不識其意也。
故再有所屬,令人務尚儉而淳實,少私寡欲,是為之屬也。
右第十六章。
絕學無憂。
罄世務以充吾腹,所以絕學無憂。
妙哉!嘗聞孔子無常師,蓋世人之學,未嘗能備其世事者。
志士不過知世事之三五而已。
惟世間之諸善,世之賢愚者,雖多少之不同,皆能有之。
常人不能備習,惟太上者獨能取諸人之善為己之善,故為非常道非常名。
經雲太上,非道家之虛言。
此雲最上之人,言人不可與齊肩是也。
又孔子無常師,以其博學也,博之既盡,其世事朗然矣。
所以雲四十而不惑,乃絕學無憂是也。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世人愚而不學,故設唯阿之詞以戒之。
相去幾何,言此二字即是應聲而已,於此應聲之間,不能分别是非,緻人言惡,豈學者之所為?其善之與惡,為文不過表前文之深意。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老子所以非常人者,為此。
且世人聞有可畏之事,人皆知有畏者,然猶不甚荒亂。
至其極也,乃甚荒,其荒無解也。
所以老子聞有此,而事未極先荒極,故能不荒而不畏也。
草廬雲:央猶盡也。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此所以老子高出世人者為此,及其習道也如是。
至於他人奢華者,老子卻乃不如是,為何?蓋謂學道與物樂不同也。
所以不同者,道乃無形之理,善用無乏焉,故盈之而弗厭。
其遊賞宴樂,乃用物而驕盈也。
既盈而有虧,以蕩志而用物過也。
是以老子懷素而守常,非如嬰兒之無知未兆,非心不知此之為樂,蓋持道而不妄為,以守天經地式也。
乘乘兮若無所歸,衆人皆有餘,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漂乎其若海,飂兮若無所止,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乘乘兮若無所歸,雲如乘舟之貌,非無所歸,言樂自然耳。
言衆人皆有餘,我獨若遺,言衆皆樂,獨不遇,其中似乎有失於歡,若無物之狀,非也,乃守道也。
所以雲:我豈愚人之心也哉?沌沌乎,昏濁之狀,以其忘機也。
如昭昭察察,其常人之所為,昏昏悶悶,乃守道之如是。
豈昏昏而悶悶?雲漂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所止,此非海非飂,言其守道如是,人莫知其所之。
海,曠也。
飂,蕩騷也,長風。
又雲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有以雲人皆如是。
頑似鄙,俗癡薄也。
非示此笃衷如是。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食,養也,哺也。
此二字無他,修道之堅也。
右第十七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 不去,以閱衆甫。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孔德之容者,言大德之貌,若行道者能踵斯以為式,可不非常道也。
且道德之為物,聽視皆不見,忽有之,故下惟恍惟惚,恐學者之難窮而忘之。
雲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其又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慮人指為真,虛而不實,特雲有象,使知道德之理無不實也。
亦言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有精者然也。
精,英華也。
使夫守此而不改,則信同天地,則其中精甚,更有信焉。
有信者何?亘古至今,其道未嘗有損,所以言其名不去,是為不朽。
以閱衆甫者,言道常存而萬物勝,所言觀物也。
甫者,美麗也。
又何以觀衆甫之然哉?雲:道不失信,常經以四時,源源不絕,生物之繁,以為必然,故所以教人守此道,行以誠者,如影随身,如響疾應是也。
右第十八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此教人持身行事勿過。
學道修誠以分真僞,所以曲、枉、窪、敝、少喻勿太過,惟多則惑正,為學者雖能廣覽,而不分真僞,何如絕學也?真僞不分,則僞有禍焉,僞累善焉,所以唯阿是也。
故雲相去幾何。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擇善去惡,而為之道,諸善一而諸惡摩,故為天下式,豈不去多惑也?非常道由此而出焉。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此四自字之設文,不過明前曲枉窪敝少多六字之機也。
但前通則後亦然矣。
縱使盡知,不過泛文耳。
右第十九章。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此雲小人之仿行道者如是,且政事方施於心,早望稱頌,故謂希言。
希言者,希望人言好也。
又自然者,複以非常道戒之,故董仲舒有言: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所以自然。
義既正,道既明,他日自然乎!此自然者,戒也。
道者,非非常之人安能如是?曰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此設意以喻。
孰為此者?天地,乃曰:誰雲天地之勢不能終朝而風雨驟欤?此所以不知道者,故又雲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所以言者,比希言若驟風雨之狀,縱有也不能久,故出雲。
故從事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