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解下篇
關燈
小
中
大
喻。
世人以為小惡不足戒,而不知畏,必緻殺身而後已。
此民不畏威,大威至矣。
喻世人隻知嗜欲養生,而不知養生者,皆足以害生而可畏也。
且若嗜酒色,必死于酒色。
嗜利欲,必死于利欲。
嗜飲食,必死于飲食。
是則但有所嗜,而不知畏,必至于戕生傷性而後已。
此不畏威,故大威至矣。
然人但知嗜而不知畏者,以其止知有身之可愛,有生之可貴,以此為足。
而不知大有過于此者,性也。
且吾性之廣大,與太虛同體,乃吾之真宅也。
苟以性視身,則若大海之一涵,太虛之一塵耳,至微小而不足貴者。
人不知此,而但以蕞爾之身。
以為所居之地。
将為至足,而貴愛之,則狹陋甚矣。
故戒之曰,無狹其所居。
狹其居者,将以此身此生為至足也。
故又戒之曰,無厭其所生。
厭,足也。
若知此身此生之不足貴,則彼物欲固能傷生,亦不足以害我矣,以其無死地也。
故曰夫惟不厭,是以不厭。
厭,棄也。
故聖人自知尊性,而不見生之可養。
自愛遺形,而不見身之可貴。
此聖人之所獨知,世人之所不知也。
故去彼衆人之所知,取彼所不知,以為道之要妙耳。
以此足見世人之所知者,皆病也。
聖人病之而不取,故不病也。
後三章互相發明此章之旨。
七十三章 勇于敢、則殺。
勇于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争善勝。
不言而善應。
不召而自來。
繟(音闌舒緩也)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注】此言天命可畏,報應昭然,教人不可輕忽也。
勇者,決定之志也。
敢者,不計利害而決于為也。
殺活,死生也。
謂凡世人作事,不顧利害,不怕死生,而敢為之。
然敢乃必死之地。
故曰勇于敢則殺。
若用志于不敢為,是足以保身全生。
故曰勇于不敢則活。
此天道必然之理也。
且此二者,亦有敢而生,不敢而死者。
至若顔子夭,而盜跖壽,此乃當害而利,當利而反害者,何耶。
況天道好謙而惡盈,與善而惡惡。
是則為惡者,當惡而不惡,斯豈報應差舛耶。
世皆疑之。
故解之曰,天之所惡,孰能知其故。
故,所以然也。
孔子曰,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由此觀之,生存而仁害,雖生亦死。
身滅而仁成,雖死亦生。
斯則跖非壽,顔非夭矣。
此乃天道所以然之妙,而非世人所易知。
是以聖人于此猶難之,不敢輕忽,而敬畏之。
所謂畏天之威,于時保之也。
故下文曆示天道之所以。
逆天者亡,故不争而善勝。
感應冥符,故不言而善應。
吉兇禍福如影響,故不召而自來。
然報愈遲,而惡愈深,禍愈慘,故繟然而善謀。
以報速者有所警,報緩則不及悔,必至盡絕而後已。
此所謂善謀也。
是則天道昭昭在上,如網之四張,雖恢恢廣大,似乎疏闊。
其實善惡感應,毫發不遺。
此所謂疏而不失也。
世人不知天命之如此,乃以敢以強以争競于名利之場。
将謂一身之謀,不顧利害死生而為之,自謂智力以緻之。
蓋不知命之過,皆取死之道也。
可不畏哉。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将執而殺之。
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手矣。
【注】此承上章天道無言,而賞罰不遺,以明治天下者當敬天保民,不可有心尚殺以傷慈也。
治天下者,不知天道,動尚刑威,是以死懼民也。
老子因而欺之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耶。
以愚民無知,但為養生口體之故。
或因利而行劫奪,或貪欲而嗜酒色。
明知曰蹈死亡,而安心為之,是不畏死也。
如此者衆,豈得人人而盡殺之耶。
若民果有畏死之心,但凡有為奇詭之行者,吾執一人而殺之,則足以禁天下之暴矣。
如此,誰又敢為不法耶。
民既不畏死,殺之無益,适足以傷慈耳。
夫天之生民,必有以養之。
而人不知天,不安命,橫肆貪欲以養生。
甚至不顧利害,而無忌憚以作惡,是乃不畏天威。
天道昭昭,必将有以殺之矣。
是居常自有司殺者殺,無庸有心以殺之也。
所謂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今夫人主,操生殺之權,乃代天之威以保民者。
若民惡貫盈,天必殺之。
人主代天以行殺,故雲代司殺者殺,如代大匠斲也。
且天鑒昭明,毫發不爽。
其于殺也,運無心以合度,揮神斤以巧裁。
不疾不徐,故如大匠之斲,運斤成風而不傷鋒犯手。
至若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手矣。
何也。
夫有心之殺,乃嗜殺也。
嗜殺傷慈。
且天之司殺,實為好生。
然天好生,而人好殺,是不畏天而悖之,反取其殃。
此所以為自傷其手也。
孟子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此語深得老子之餘意。
故轲力排楊墨,而不及老莊,良有以焉。
至哉仁人之言也。
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注】此釋上章民不畏死之所以,教治天下者當以淡泊無欲為本也。
凡厥有生,以食為命。
故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是則上下同一命根也。
然在上之食,必取稅下民。
一夫之耕,不足以養父母妻子。
若取之有制,猶可免于饑寒。
若取之太多,則奪民之食以自奉,使民不免于死亡。
凡賊盜起于饑寒也,民既饑矣,求生不得,而必至于奸盜詐僞,無不敢為之者。
雖有大威,亦不畏之矣。
是則民之為盜,由上有以驅之也。
既驅民以緻盜,然後用智術法以治之。
故法令茲彰,盜賊多有,此民所以愈難治。
雖有斧銊之誅,民将輕死而犯之矣。
由是推之,民之輕死,良由在上求生之厚以緻之,非别故也。
厚,重也。
此句影前當有一上字,方盡其妙。
然重于求生,以但知生之可貴,而以養生為事,不知有生之主。
苟知養生之主,則自不見有身之可愛,有生之可貴。
欲自消而心自靜,天下治矣。
所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故曰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賢,猶勝也。
此中妙處,難盡形容。
當熟讀莊子養生主,馬蹄胠箧諸篇,便是注解。
又當通前四章反複參玩,方見老子吃緊處。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
木強則共(音拱兩手合圍也)。
強大處下。
柔弱處上。
【注】此章傷世人之難化,欲在上者當先自化,而後可以化民也。
結句乃本意,上文皆借喻以明之耳。
經曰,此土衆生,其性剛強,難調難化。
故老子專以虛心無為不敢,為立教之本。
全篇上下,專尚柔弱而斥剛強。
故此雲,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乃借人物草木為喻。
是以兵喻戒懼,木喻心虛。
言兵若臨事而懼,不敢輕敵,故能全師以自勝。
是以全生為上,而多死為下也。
木之枝條,以沖氣為和。
故欣欣向榮,而生意自見。
是以虛心柔弱在上。
若成拱把,則粗幹堅強者在下矣。
以此足知戒懼虛心,柔弱翕受者,方可處于民上也。
若夫堅強自用,敢于好為,則終無有生意矣。
此語大可畏哉。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高者抑之。
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
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功成而不處。
其不欲見賢耶。
【注】此言天道之妙,以明聖人法天以制用也。
弓之為物,本弣高而有餘,弰下而不足,乃弛而不用也。
及張而用之,則抑高舉下,損弣有餘之力,以補弰之不足。
上下均停,然後巧于中的。
否則由基逢蒙,無所施其巧矣。
天之道亦猶是也。
以其但施而不受,皆損一氣之有餘,以補萬物之不足,均調适可,故各遂其生。
人道但受而不施,故人主以天下奉一己。
皆損百姓之不足,以補一人之有餘,裒寡益多,故民不堪其命。
誰能損有餘以奉天下哉。
唯有道者,達性分之至足,一身之外皆餘物也。
故堯舜有天下而不與,即以所養而養民,乃能以有餘奉不足也。
是以聖人與道為一,與天為徒。
故法天制用,雖為而不恃其能,雖成而不居其功,此損之至也。
損之至,故天下樂推而不厭。
雖不欲見賢,不可得也。
其不欲見賢耶一句,謂我心本不欲見賢,而人自以我為賢矣。
此益也,由損而至。
故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此之謂也。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
以其無以易之也。
故柔之勝剛。
弱之勝強。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是以聖人雲。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正言若反。
【注】此結通篇柔弱之意,欲人知而能行也。
無以易之。
易,輕易也。
即左傳訓師無易敵之易。
謂師之柔弱,則敵人有以料而易之以取勝。
至若水之柔弱,則人莫能料。
莫能料,故無以易之,而卒莫能以取勝。
此所以攻堅強者莫之能先。
莫能先,謂無有過于此也。
世人皆以柔弱為不足取,率輕易之。
故天下皆知之而莫能行,以柔弱為垢辱不美之稱故也。
祥,猶嘉美也。
是以凡稱人君,則曰乾剛能斷有為,遂以為明君。
若夫無為,則國人皆以柔弱為恥辱而不美矣。
故聖人雲,果能以柔弱處上,恬澹無為,能受一國之恥垢者,則為社稷真主。
能受一國不美之名者,則為天下明王矣。
如堯之垂拱無為,則野老讴曰,帝力何有于我哉。
此受國之垢也。
然柔弱無為,乃合道之正言,但世俗以為反耳。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
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
有德司契。
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注】此言聖人無心之恩,但施而不責報,此為當時計利者發也。
然恩生于怨,怨生于恩。
當時諸侯兩相構怨,霸者主盟而為和之。
大怨既和,而必責報。
報之不至,而怨亦随之,是有餘怨也。
莊子雲,賊莫大于德有心。
故曰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無心之德,但施而不責報。
故如貸之執左契,雖有而若無也。
契,貸物之符券也。
合同剖之,而有左右。
貸者執右,物主執左,所以責其報也。
有德司契,但與而不取,徒存虛契。
無德司徹,不計彼之有無,必征其餘,如賦徹耳。
徹,周之賦法。
謂時至必取于民,而無一毫假借之意。
然上責報而下計利,将謂與而不取,為失利也。
殊不知失于人,而得于天。
故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且施而不取,我既善矣。
人不與而天必與之,所謂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豈常人所易知哉。
八十章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複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樂其俗。
鄰國相望。
雞狗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注】此結通篇無為之益,施于治道,可複太古之化也。
什伯之器,并十曰什,兼百曰伯。
器,材也。
老子自謂以我無為之治,試于小國。
縱使有兼十夫百夫之材者,亦無所用之,以民淳而無事故也。
若國多事,煩擾于民。
或窮兵緻亂,重賦緻饑。
民不安其居,則輕死而去之。
今一切無之,故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舟輿,水陸之具。
不遠徙,故雖有舟車無所用。
不尚争,故雖有甲兵無所陳。
陳,列也。
不用智,故可使結繩而用之如太古矣。
民各自足其足,絕無外慕之心。
不事口體,故以尋常衣食為甘美,以平居裡俗為安樂,曰與鄰國雞狗相聞。
至近之地,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
如此,則淳樸之至,乃太古之化也。
老子所言,疾當時之弊,皆有為用智剛強,好争尚利,自私奉己,而不恤于民。
故國亂民貧,而愈難治。
所以治推上古,道合無為,全篇所論,不出乎此,蓋立言之本旨也。
故終篇以此,請試而行之,可以頓見太古鴻荒之化。
言取效之速如此也。
所謂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深有味乎此言也。
老氏之學,豈矯世絕俗之謂哉。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注】此結通篇立言之旨,以明老氏立教之宗也。
信言不美者,斯乃釋疑之辭。
以明道本無言,因言顯道之意也。
首章雲,道可道,非常道。
以可道之道,乃言說也。
老子自謂道若可言,即非真道矣。
今上下五千餘字,豈非言耶。
既已有言,則道非真矣。
因于終篇以自解之,以釋後世之疑耳。
然信,舊注實也。
謂真實之言,即由衷之言也。
美言,華美之言,乃巧言也。
老子意謂道本無言,因言以顯。
但我所言者,字字皆從真實理中流出,第藉之以彰道妙,故信實而不美。
非若世人誇誕浮辭,雖美而不信也。
且世衰道微,人心不古。
當時學者不達無言之旨,乃哓哓好辯尚博,各擅專門。
如楊朱墨翟禦寇公孫之徒,祖述相傳,以辯博為宗,自以為善。
殊不知以多歧亡羊,多方喪真,去道轉遠。
老子因而斥之曰,孰知不言之教,不辯之辯哉。
以彼辯者,則不善于道。
果善于道,則自不辯矣。
且道本無言,乃至約也。
但了悟于心,可目擊而喻,妙契無言,自不容聲矣,何事于博哉。
故曰知者不博。
時人不知出此,徒事多聞,增益知見,以博為知,其實不知多言數窮。
故曰博者不知。
以彼不知大道體虛,運而不積。
而彼以積為務,故愈增障礙。
殊不知有積則有散,有散則有窮。
無積則無散,無散則無窮。
由聖人體虛合道,忘言任真,了無所積。
由其不積,則不窮。
所謂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如樞得環中,以應無窮。
故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也。
且天乃無言之聖,聖乃有言之天。
以天道不積,其體至虛。
故四時運而不竭,利盡萬物而不傷其體。
故曰天之道利而不害。
害,非害物之害。
乃不傷己之意。
聖人法天利用,故終日運用,為物作則,而了然無物可當于情。
故曰為而不争。
争,謂與物競也。
斯蓋虛心遊世,超然獨立于萬物之上矣。
老子學問工夫,真實直捷處,盡在于此。
故結全書立言之旨,妙盡于是矣。
學者勉哉。
老子道德經解 下篇終
世人以為小惡不足戒,而不知畏,必緻殺身而後已。
此民不畏威,大威至矣。
喻世人隻知嗜欲養生,而不知養生者,皆足以害生而可畏也。
且若嗜酒色,必死于酒色。
嗜利欲,必死于利欲。
嗜飲食,必死于飲食。
是則但有所嗜,而不知畏,必至于戕生傷性而後已。
此不畏威,故大威至矣。
然人但知嗜而不知畏者,以其止知有身之可愛,有生之可貴,以此為足。
而不知大有過于此者,性也。
且吾性之廣大,與太虛同體,乃吾之真宅也。
苟以性視身,則若大海之一涵,太虛之一塵耳,至微小而不足貴者。
人不知此,而但以蕞爾之身。
以為所居之地。
将為至足,而貴愛之,則狹陋甚矣。
故戒之曰,無狹其所居。
狹其居者,将以此身此生為至足也。
故又戒之曰,無厭其所生。
厭,足也。
若知此身此生之不足貴,則彼物欲固能傷生,亦不足以害我矣,以其無死地也。
故曰夫惟不厭,是以不厭。
厭,棄也。
故聖人自知尊性,而不見生之可養。
自愛遺形,而不見身之可貴。
此聖人之所獨知,世人之所不知也。
故去彼衆人之所知,取彼所不知,以為道之要妙耳。
以此足見世人之所知者,皆病也。
聖人病之而不取,故不病也。
後三章互相發明此章之旨。
七十三章 勇于敢、則殺。
勇于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争善勝。
不言而善應。
不召而自來。
繟(音闌舒緩也)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注】此言天命可畏,報應昭然,教人不可輕忽也。
勇者,決定之志也。
敢者,不計利害而決于為也。
殺活,死生也。
謂凡世人作事,不顧利害,不怕死生,而敢為之。
然敢乃必死之地。
故曰勇于敢則殺。
若用志于不敢為,是足以保身全生。
故曰勇于不敢則活。
此天道必然之理也。
且此二者,亦有敢而生,不敢而死者。
至若顔子夭,而盜跖壽,此乃當害而利,當利而反害者,何耶。
況天道好謙而惡盈,與善而惡惡。
是則為惡者,當惡而不惡,斯豈報應差舛耶。
世皆疑之。
故解之曰,天之所惡,孰能知其故。
故,所以然也。
孔子曰,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由此觀之,生存而仁害,雖生亦死。
身滅而仁成,雖死亦生。
斯則跖非壽,顔非夭矣。
此乃天道所以然之妙,而非世人所易知。
是以聖人于此猶難之,不敢輕忽,而敬畏之。
所謂畏天之威,于時保之也。
故下文曆示天道之所以。
逆天者亡,故不争而善勝。
感應冥符,故不言而善應。
吉兇禍福如影響,故不召而自來。
然報愈遲,而惡愈深,禍愈慘,故繟然而善謀。
以報速者有所警,報緩則不及悔,必至盡絕而後已。
此所謂善謀也。
是則天道昭昭在上,如網之四張,雖恢恢廣大,似乎疏闊。
其實善惡感應,毫發不遺。
此所謂疏而不失也。
世人不知天命之如此,乃以敢以強以争競于名利之場。
将謂一身之謀,不顧利害死生而為之,自謂智力以緻之。
蓋不知命之過,皆取死之道也。
可不畏哉。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将執而殺之。
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手矣。
【注】此承上章天道無言,而賞罰不遺,以明治天下者當敬天保民,不可有心尚殺以傷慈也。
治天下者,不知天道,動尚刑威,是以死懼民也。
老子因而欺之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耶。
以愚民無知,但為養生口體之故。
或因利而行劫奪,或貪欲而嗜酒色。
明知曰蹈死亡,而安心為之,是不畏死也。
如此者衆,豈得人人而盡殺之耶。
若民果有畏死之心,但凡有為奇詭之行者,吾執一人而殺之,則足以禁天下之暴矣。
如此,誰又敢為不法耶。
民既不畏死,殺之無益,适足以傷慈耳。
夫天之生民,必有以養之。
而人不知天,不安命,橫肆貪欲以養生。
甚至不顧利害,而無忌憚以作惡,是乃不畏天威。
天道昭昭,必将有以殺之矣。
是居常自有司殺者殺,無庸有心以殺之也。
所謂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今夫人主,操生殺之權,乃代天之威以保民者。
若民惡貫盈,天必殺之。
人主代天以行殺,故雲代司殺者殺,如代大匠斲也。
且天鑒昭明,毫發不爽。
其于殺也,運無心以合度,揮神斤以巧裁。
不疾不徐,故如大匠之斲,運斤成風而不傷鋒犯手。
至若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手矣。
何也。
夫有心之殺,乃嗜殺也。
嗜殺傷慈。
且天之司殺,實為好生。
然天好生,而人好殺,是不畏天而悖之,反取其殃。
此所以為自傷其手也。
孟子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此語深得老子之餘意。
故轲力排楊墨,而不及老莊,良有以焉。
至哉仁人之言也。
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注】此釋上章民不畏死之所以,教治天下者當以淡泊無欲為本也。
凡厥有生,以食為命。
故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是則上下同一命根也。
然在上之食,必取稅下民。
一夫之耕,不足以養父母妻子。
若取之有制,猶可免于饑寒。
若取之太多,則奪民之食以自奉,使民不免于死亡。
凡賊盜起于饑寒也,民既饑矣,求生不得,而必至于奸盜詐僞,無不敢為之者。
雖有大威,亦不畏之矣。
是則民之為盜,由上有以驅之也。
既驅民以緻盜,然後用智術法以治之。
故法令茲彰,盜賊多有,此民所以愈難治。
雖有斧銊之誅,民将輕死而犯之矣。
由是推之,民之輕死,良由在上求生之厚以緻之,非别故也。
厚,重也。
此句影前當有一上字,方盡其妙。
然重于求生,以但知生之可貴,而以養生為事,不知有生之主。
苟知養生之主,則自不見有身之可愛,有生之可貴。
欲自消而心自靜,天下治矣。
所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故曰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賢,猶勝也。
此中妙處,難盡形容。
當熟讀莊子養生主,馬蹄胠箧諸篇,便是注解。
又當通前四章反複參玩,方見老子吃緊處。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
木強則共(音拱兩手合圍也)。
強大處下。
柔弱處上。
【注】此章傷世人之難化,欲在上者當先自化,而後可以化民也。
結句乃本意,上文皆借喻以明之耳。
經曰,此土衆生,其性剛強,難調難化。
故老子專以虛心無為不敢,為立教之本。
全篇上下,專尚柔弱而斥剛強。
故此雲,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乃借人物草木為喻。
是以兵喻戒懼,木喻心虛。
言兵若臨事而懼,不敢輕敵,故能全師以自勝。
是以全生為上,而多死為下也。
木之枝條,以沖氣為和。
故欣欣向榮,而生意自見。
是以虛心柔弱在上。
若成拱把,則粗幹堅強者在下矣。
以此足知戒懼虛心,柔弱翕受者,方可處于民上也。
若夫堅強自用,敢于好為,則終無有生意矣。
此語大可畏哉。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高者抑之。
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
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功成而不處。
其不欲見賢耶。
【注】此言天道之妙,以明聖人法天以制用也。
弓之為物,本弣高而有餘,弰下而不足,乃弛而不用也。
及張而用之,則抑高舉下,損弣有餘之力,以補弰之不足。
上下均停,然後巧于中的。
否則由基逢蒙,無所施其巧矣。
天之道亦猶是也。
以其但施而不受,皆損一氣之有餘,以補萬物之不足,均調适可,故各遂其生。
人道但受而不施,故人主以天下奉一己。
皆損百姓之不足,以補一人之有餘,裒寡益多,故民不堪其命。
誰能損有餘以奉天下哉。
唯有道者,達性分之至足,一身之外皆餘物也。
故堯舜有天下而不與,即以所養而養民,乃能以有餘奉不足也。
是以聖人與道為一,與天為徒。
故法天制用,雖為而不恃其能,雖成而不居其功,此損之至也。
損之至,故天下樂推而不厭。
雖不欲見賢,不可得也。
其不欲見賢耶一句,謂我心本不欲見賢,而人自以我為賢矣。
此益也,由損而至。
故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此之謂也。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
以其無以易之也。
故柔之勝剛。
弱之勝強。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是以聖人雲。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正言若反。
【注】此結通篇柔弱之意,欲人知而能行也。
無以易之。
易,輕易也。
即左傳訓師無易敵之易。
謂師之柔弱,則敵人有以料而易之以取勝。
至若水之柔弱,則人莫能料。
莫能料,故無以易之,而卒莫能以取勝。
此所以攻堅強者莫之能先。
莫能先,謂無有過于此也。
世人皆以柔弱為不足取,率輕易之。
故天下皆知之而莫能行,以柔弱為垢辱不美之稱故也。
祥,猶嘉美也。
是以凡稱人君,則曰乾剛能斷有為,遂以為明君。
若夫無為,則國人皆以柔弱為恥辱而不美矣。
故聖人雲,果能以柔弱處上,恬澹無為,能受一國之恥垢者,則為社稷真主。
能受一國不美之名者,則為天下明王矣。
如堯之垂拱無為,則野老讴曰,帝力何有于我哉。
此受國之垢也。
然柔弱無為,乃合道之正言,但世俗以為反耳。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
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
有德司契。
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注】此言聖人無心之恩,但施而不責報,此為當時計利者發也。
然恩生于怨,怨生于恩。
當時諸侯兩相構怨,霸者主盟而為和之。
大怨既和,而必責報。
報之不至,而怨亦随之,是有餘怨也。
莊子雲,賊莫大于德有心。
故曰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無心之德,但施而不責報。
故如貸之執左契,雖有而若無也。
契,貸物之符券也。
合同剖之,而有左右。
貸者執右,物主執左,所以責其報也。
有德司契,但與而不取,徒存虛契。
無德司徹,不計彼之有無,必征其餘,如賦徹耳。
徹,周之賦法。
謂時至必取于民,而無一毫假借之意。
然上責報而下計利,将謂與而不取,為失利也。
殊不知失于人,而得于天。
故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且施而不取,我既善矣。
人不與而天必與之,所謂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豈常人所易知哉。
八十章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複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樂其俗。
鄰國相望。
雞狗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注】此結通篇無為之益,施于治道,可複太古之化也。
什伯之器,并十曰什,兼百曰伯。
器,材也。
老子自謂以我無為之治,試于小國。
縱使有兼十夫百夫之材者,亦無所用之,以民淳而無事故也。
若國多事,煩擾于民。
或窮兵緻亂,重賦緻饑。
民不安其居,則輕死而去之。
今一切無之,故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舟輿,水陸之具。
不遠徙,故雖有舟車無所用。
不尚争,故雖有甲兵無所陳。
陳,列也。
不用智,故可使結繩而用之如太古矣。
民各自足其足,絕無外慕之心。
不事口體,故以尋常衣食為甘美,以平居裡俗為安樂,曰與鄰國雞狗相聞。
至近之地,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
如此,則淳樸之至,乃太古之化也。
老子所言,疾當時之弊,皆有為用智剛強,好争尚利,自私奉己,而不恤于民。
故國亂民貧,而愈難治。
所以治推上古,道合無為,全篇所論,不出乎此,蓋立言之本旨也。
故終篇以此,請試而行之,可以頓見太古鴻荒之化。
言取效之速如此也。
所謂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深有味乎此言也。
老氏之學,豈矯世絕俗之謂哉。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注】此結通篇立言之旨,以明老氏立教之宗也。
信言不美者,斯乃釋疑之辭。
以明道本無言,因言顯道之意也。
首章雲,道可道,非常道。
以可道之道,乃言說也。
老子自謂道若可言,即非真道矣。
今上下五千餘字,豈非言耶。
既已有言,則道非真矣。
因于終篇以自解之,以釋後世之疑耳。
然信,舊注實也。
謂真實之言,即由衷之言也。
美言,華美之言,乃巧言也。
老子意謂道本無言,因言以顯。
但我所言者,字字皆從真實理中流出,第藉之以彰道妙,故信實而不美。
非若世人誇誕浮辭,雖美而不信也。
且世衰道微,人心不古。
當時學者不達無言之旨,乃哓哓好辯尚博,各擅專門。
如楊朱墨翟禦寇公孫之徒,祖述相傳,以辯博為宗,自以為善。
殊不知以多歧亡羊,多方喪真,去道轉遠。
老子因而斥之曰,孰知不言之教,不辯之辯哉。
以彼辯者,則不善于道。
果善于道,則自不辯矣。
且道本無言,乃至約也。
但了悟于心,可目擊而喻,妙契無言,自不容聲矣,何事于博哉。
故曰知者不博。
時人不知出此,徒事多聞,增益知見,以博為知,其實不知多言數窮。
故曰博者不知。
以彼不知大道體虛,運而不積。
而彼以積為務,故愈增障礙。
殊不知有積則有散,有散則有窮。
無積則無散,無散則無窮。
由聖人體虛合道,忘言任真,了無所積。
由其不積,則不窮。
所謂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如樞得環中,以應無窮。
故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也。
且天乃無言之聖,聖乃有言之天。
以天道不積,其體至虛。
故四時運而不竭,利盡萬物而不傷其體。
故曰天之道利而不害。
害,非害物之害。
乃不傷己之意。
聖人法天利用,故終日運用,為物作則,而了然無物可當于情。
故曰為而不争。
争,謂與物競也。
斯蓋虛心遊世,超然獨立于萬物之上矣。
老子學問工夫,真實直捷處,盡在于此。
故結全書立言之旨,妙盡于是矣。
學者勉哉。
老子道德經解 下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