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解下篇

關燈
善惡未着,甚脆且微。

    于此着力,所謂治之于未亂也。

    合抱之木以下,三句皆譬喻。

    毫末,喻最初一念。

    累土足下,喻最初一步工夫也。

    上言用心于内,下言作事于外。

    為執二句,言常人不知着力于未然之前,卻在既發之後用心。

    為之則反敗,執之則反失矣。

    聖人見在幾先,安然于無事之時,故無所為,而亦無所敗。

    虛心鑒照,故無所執,而亦無所失。

    以其聖人因理以達事耳。

    常民不知在心上做,卻從事上做,費盡許多力氣,且每至于幾成而敗之。

    此特機巧智謀,有心做來,不但不成,縱成亦不能久,以不知聽其自然耳。

    慎終如始。

    始,乃事之初。

    終,乃事之成。

    天下之事,縱然盈乎天地之間。

    聖人之見,察其始也本來不有。

    以本不有,故将有也,任其自然,而無作為之心。

    及其終也,事雖已成,觀之亦似未成之始,亦無固執不化之念,此所謂慎終如始,故無敗事也。

    是以以下,總結聖人返常合道也。

    若夫衆人之所欲者,功名利祿,玉帛珍奇。

    所學者,權謀智巧。

    火馳于此,往而不返,皆其過也。

    至于道德無為,皆以為賤而所不欲,以為無用而不學。

    故恃智好為,以傷自然之樸。

    聖人離欲釋智,以複衆人之過耳。

    以恃萬物之自然,故終不敢為也。

    莊子内聖外王學問,全出于此。

    吾人日用明此,可以坐進此道。

    以此用世,則功大名顯。

    伊周事業,特緒餘耳。

    豈不至易哉。

     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非以明民。

    将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楷式。

    能知楷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

    與物反矣。

    乃至于大順。

     【注】此言聖人治國之要,當以樸實為本,不可以智誇民也。

    明者,昭然揭示之意。

    愚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意。

    夫民之所趨,皆觀望于上也,所謂百姓皆注其耳目。

    凡民之欲蔽,皆上有以啟之。

    故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也。

    故聖人在上,善能以斯道覺斯民,當先身以教之。

    上先不用智巧,離欲清淨,一無所好,若無所知者。

    則民自各安其日用之常,絕無一念好尚之心。

    而黠滑之智自消,奸盜之行自絕矣。

    所謂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為而民自化。

    故曰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此重在以字。

    前雲衆人皆有以。

    以,如春秋以某師之以。

    謂左右之也。

    此其上不用智,故民易治耳。

    然民之難治者,皆用智之過也。

    足知以智治國者,反為害也,乃國之賊。

    不用智而民自安,則為國之福矣。

    人能知此兩者,可為治國之楷式也。

    楷式,好規模也。

    苟能知此楷式,是謂之玄德矣。

    玄德,謂德之玄妙,而人不測識也。

    故歎之曰,玄德深矣遠矣。

    非淺識者所可知也。

    民之欲,火馳而不返。

    唯以此化民,則民自然日與物相反,而大順于妙道之域矣。

    語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

    猶有智也。

    況玄德乎。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

    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注】此教君天下者,以無我之德,故天下歸之如水之就下也。

    百川之水,不拘淨穢,總歸于江海。

    江海而能容納之,以其善下也。

    此喻聖人在上,天下歸之,以其無我也。

    欲上民,必以言下者。

    言者,心之聲也。

    故君天下者,尊為天子。

    聖人虛心應物,而不見其尊,故凡出言必謙下。

    如日孤寡不谷,不以尊陵天下也。

    欲先人,必以身後之者。

    身者,心之表也。

    君天下者,貴為天子,天下推之以為先。

    聖人忘己與人,而不自見有其貴。

    故凡于物欲,澹然無所嗜好,不以一己之養害天下也。

    重者,猶不堪也。

    是則聖人之心,有天下而不與。

    故雖處上,而民自堪命,不以為重。

    雖處前,而民自遂生,不以為害。

    此所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蓋無我之至,乃不争之德也。

    此争非争鬥之謂,蓋言心不馳競于物也。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莊子所謂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忘己難。

    此則能使天下忘己,故莫能與之争耳。

     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惟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

    我有三寶、持而寶之。

    一曰慈。

    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

    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

    以守則固。

    天将救之、以慈衛之。

     【注】此章老子自言所得之道至大,世人不知,其實所守者至約也。

    道大,如巍巍乎惟天為大,蕩蕩乎民無稱焉,言其廣大難以名狀也。

    不肖,如孔子雲不器。

    大史公謂孟子迂遠而不切于事情之意。

    即莊子所謂大有徑庭,不近人情也。

    此蓋當時人見老子其道廣大,皆如下文所雲,以勇廣器長稱之,且不得而名,故又為不肖,即若孔子稱之猶龍也。

    故老子因時人之言,乃自解之曰,天下人皆謂我之道大,似乎不肖,無所可用。

    惟其大,所以似不肖耳。

    肖者,與物相似。

    如俗雲一樣也。

    若肖,作一句。

    久矣其細,作一句。

    倒文法耳。

    謂我若是與世人一樣,則成細人久矣,又安得以道大稱之哉。

    下文釋其大之所以。

    謂世人皆見其物莫能勝我,遂以我為勇。

    見我寬裕有餘,遂以我為廣。

    見其人皆推我為第一等人,遂以我為器長。

    器者,人物之通稱也。

    以此故,皆謂我道大,其實似無所肖。

    殊不知我所守者至約。

    乃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三法而已。

    慈者,并包萬物,覆育不遺,如慈母之育嬰兒。

    儉者,啬也,有而不敢盡用。

    不敢為天下先者,虛懷遊世,無我而不與物對。

    然以慈育物,物物皆己。

    且無己與物敵,物自莫能勝矣。

    故曰慈故能勇。

    心常自足,雖有餘而不用,所處無不裕然寬大矣。

    故曰儉故能廣。

    物我兩忘,超然獨立,而不見有己以處人前。

    故人皆以我為畸人,推為人中之最上者矣。

    故曰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以此故,皆以我為道大似不肖耳。

    以我所守者如此,即前所雲我獨異于人,而貴求食于母也。

    以此三者,乃大道之要妙耳。

    且今世人,舍慈而言勇,舍儉而言廣,舍後而言先,死矣。

    此死字,非生死之死,如禅家所雲死在句下。

    蓋死活之死,言其無生意也。

    以世人不知大道之妙,但以血氣誇侈争勝做工夫。

    故一毫沒用頭,皆死法,非活法也。

    且此三者之中,又以慈為主。

    不但學道,即治天下國家莫不皆然。

    若以戰則勝,以守則固,故王師無敵,民效死而勿去,皆仁慈素有所孚,故為戰勝守固之道。

    此所謂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天下國家。

    以天地之大德曰生。

    故天将救斯民,而純以慈衛之。

    故聖人法天利用,而以慈為第一也,世俗惡足以知之。

    故知治世能用老氏之術,坐觀三代之化。

    所以漢之文景,得糟粕之餘,施于治道,回超百代耳。

    此老子言言皆真實工夫,切于人事,故雲甚易知易行。

    學人視太高,類以虛玄談之,不能身體而力行,故不得其受用耳。

    惜哉。

     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争。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争之德。

    是謂用人之力。

    是謂配天、古之極。

     【注】此言聖人善于下人,以明不争之德,釋上三寶之意也。

    一章主意,隻在善用人者為之下一句。

    乃假兵家戰勝之事,以形容其慈,乃不争之至耳。

    士者,介胄之士。

    武者,武勇。

    然士以武為主。

    戰以怒為主。

    勝敵以争為主。

    三者又以氣為主。

    況善于為士者不用武。

    善于戰者不在怒。

    善于勝敵者不必争。

    即前所雲以慈用兵也。

    意謂武怒争三者,獨兵事所必用。

    若用之而必死,故善者皆不用。

    何況常人,豈可恃之以為用耶。

    乃驕矜恃氣,不肯下人,故人不樂其用,乃不善用人耳。

    故古之善用人者,必為之下,即此是謂不争之德也。

    若以力驅人,能驅幾何。

    若以下驅人,則天下歸之。

    是以下用人,最有力也。

    所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以其有力也。

    是謂配天古之極者。

    幹天,坤地。

    若天地正位,則為否,而萬物不生。

    若幹下坤上,則為泰。

    是知天在上而用在下也。

    聖人處民上而心在下,可謂配天之德。

    此古皇維極之道,置百姓于熙皞至樂之中。

    斯豈不争之德以治天下,而為力之大者與。

    此章主意,全在不用氣上做工夫。

    即前雲專氣緻柔,能如嬰兒。

    純和之至,則形化而心忘。

    不見物為對,則不期下而自下矣。

    殆非有心要下,而為用人之術也。

    然學人有志于謙德,則必尊而光,況聖人無我之至乎。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音杭戶剛反)。

    攘無臂。

    仍無敵。

    執無兵(兵者五兵器械謂戈矛殳戟幹也)。

    禍莫大于輕敵。

    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注】此重明前章不争之德,以釋上三寶以慈為本之意也。

    然慈,乃至仁之全德也。

    所謂大仁不仁。

    以其物我兼忘,内不見有施仁之心,外不見有受施之地。

    故凡應物而動,皆非出于有心好為,蓋迫不得已而後應。

    故借用兵以明慈德之至也。

    何以知之。

    且如古之用兵者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以此觀之,足可知也。

    古之用兵,如涿鹿孟津之師是也。

    兵主,如春秋征伐之盟主。

    蓋專征伐,主于兵者,言以必争必殺為主也。

    客,如諸侯應援之師。

    本意絕無好殺之心。

    今雖迫不得已而應之,然亦聽之待之,若可已則已。

    以無心于功利,故絕無争心,所以進之難而退之易。

    故曰不敢進寸而退尺。

    言身進而心不進,是以退心進也。

    以無争心,故雖行而如不在行陣,雖攘而若無臂之人。

    仍,相仍,猶就也。

    言彼以我為敵,而我以彼為敵也。

    雖就,亦似無敵可對。

    雖執,猶若無兵可揮。

    戒懼之至,而不敢輕于敵。

    由不敢輕敵,所以能保全民命,不傷好生之仁。

    然禍之大者莫大于輕敵。

    以輕敵則多殺,多殺則傷慈,故幾喪吾寶矣。

    抗兵,乃兩敵相當,不相上下,難于決勝。

    但有慈心哀之者,則自勝矣。

    何則,以天道好生,助勝于慈者也。

    由是觀之,兵者對敵,必争必殺以取勝。

    今乃以不争不殺而勝之,蓋以慈為本故也。

    足見慈乃不争之德,施于必争地,而以不争勝之,豈非大有力乎。

    用之于敵尚如此。

    況乎聖人無物為敵,而以平等大慈,并包萬物,又何物而可勝之耶。

    故前雲不争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此章舊解多在用兵上說,全不得老子主意。

    今觀初一句,乃借用兵之言。

    至輕敵喪寶,則了然明白。

    是釋上慈字,以明不争之德耳。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

    事有君。

    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

    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彼褐懷玉。

     【注】此章示人立言之指,使知而行之,欲其深造而自得也。

    老子自謂我所言者,皆人人日用中最省力一着工夫。

    明明白白,甚容易知,容易行。

    隻是人不能知,不能行耳。

    以我言言事事,皆以大道為主,非是漫衍荒唐之說。

    故曰言有宗,事有君。

    宗,君,皆主也。

    且如一往所說,絕聖棄智,虛心無我,謙下不争,忘形釋智,件件都是最省力工夫,放下便是,全不用你多知多解。

    隻在休心二字,豈不最易知最易行耶。

    然人之所以不能知者,因從來人人都在知見上用心。

    除卻知字,便無下落。

    以我無知無識一着,極難湊泊,所以人不知我耳。

    故曰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然無知一着,不獨老子法門宗旨,即孔子亦同。

    如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此豈不是孔聖亦以無知為心宗耶。

    此夫子見老子後,方得妙悟如此。

    故稱猶龍,正謂此耳。

    然以無知契無知,如以空合空。

    若以有知求無知,如以水投石。

    所以孔老心法,千古罕明。

    故曰知我者希。

    若能當下頓悟此心,則立地便是聖人,故曰則我者貴。

    則,謂法則。

    言取法也。

    聖人懷此虛心妙道以遊世。

    則終日與人周旋,對面不識。

    故如披褐懷王。

    永嘉雲,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此一章書,當在末後結束。

    蓋老子向上一往所言天人之蘊,至此已發露太盡,故着此語。

    後章隻是要人在日用着力做工夫,以至妙悟而後已。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不病。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此承上言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恐人錯認無知,故重指出無知之地也。

    然世人之知,乃敵物分别之知,有所知也。

    聖人之知,乃離物絕待,照體獨立之知,無所知也。

    故聖人之無知,非斷滅無知,乃無世人之所知耳。

    無所知,乃世人所不知也。

    世人所不知,乃聖人之獨知。

    人能知其所不知之地,則為上矣。

    故曰知不知上。

    若夫臆度妄見,本所不知,而強自以為知。

    或錯認無知為斷滅,同于木石之無知。

    此二者皆非真知,适足為知之病耳。

    故曰不知知病。

    若苟知此二者為知之病,則知見頓亡,可造無知之地,而無強知妄知之病矣。

    故曰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但無強妄之知,故稱無知,非是絕然斷滅無知也。

    故曰聖人不病。

    此段工夫,更無别樣玄妙。

    唯病其妄知強知是病而不用。

    是以不堕知病之中,而名無知。

    此無知,乃真知。

    苦如此真知,則終日知而無所知。

    斯實聖人自知之明,常人豈易知哉。

    此所以易知易行,而世人不能知不能行也。

    古雲,知之一字,衆妙之門。

    知之一字,衆禍之門。

    然聖人無知之地,必假知以入。

    若悟無知,則妄知自泯。

    此乃知之一字,衆妙之門也。

    若執有知以求無知,則反增知障,此乃衆禍之門。

    正是此中知之病也。

    知不知上,最初知字,正是入道之要。

    永嘉雲,所謂知者,但知而已,此句最易而難明。

    學者日用工夫,當從此入。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

    無狹其所居。

    無厭(平聲)其所生。

    夫惟不厭、是以不厭(去聲)。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

    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注】此章教人遺形去欲,為入道之工夫,以造聖人無知之地也。

    凜然赫然而可畏者,謂之威。

    如雲寒威,炎威,是也。

    是則凡可畏者,皆謂之威。

    唯國之大罰,與天地之肅殺,乃大威也。

    此借以為戕生傷性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