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解上篇

關燈
盈,乃貪得無厭,不知止足之意。

    謂世人但知汨汨于嗜欲,貪得不足。

    殊不知天道忌盈,滿則溢矣。

    所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故此教之以不欲盈也。

    後乃結示知足常足之意,曰,夫惟不盈,是以能敝不新成,故敝。

    物之舊者謂之敝。

    凡物舊者,最持久,能奈風霜磨折。

    而新成者,雖一時鮮明,不久便見損壞。

    老子謂世人多貪好盈,雖一時榮觀快意,一旦禍及,則連本有皆失之矣。

    惟有道者,善知止足。

    雖無新成之名利,而在我故有現成之物,則可常常持之而不失矣。

    故曰能敝不新成。

    觀子房請留辟谷之事,可謂能敝不新成者。

    此餘所謂子房得老之用也。

     十六章 緻虛、極。

    守靜、笃。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歸根曰靜。

    靜曰複命。

    複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沒身不殆。

     【注】此承上章要人作靜定功夫,此示功夫之方法也。

    緻虛極守靜笃者。

    緻,謂推緻推窮之意。

    虛,謂外物本來不有。

    靜,謂心體本來不動。

    世人不知外物本來不有,而妄以為實。

    故逐物牽心,其心擾擾妄動,火馳而不返。

    見利亡形,見得亡真,故競進而不休,所以不能保此道也。

    今學道工夫,先要推窮目前萬物,本來不有。

    則一切聲色貨利,當體全是虛假不實之事。

    如此推窮,縱有亦無。

    一切既是虛假,則全不見有可欲之相。

    既不見可欲,則心自然不亂。

    而永絕貪求,心閑無事。

    如此守靜,可謂笃矣。

    故緻虛要極,守靜要笃也。

    老子既勉人如此做工夫,恐人不信。

    乃自出己意曰,我之工夫亦無他術,唯隻是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如此而已。

    并作,猶言并列于前也。

    然目前萬物本來不有,蓋從無以生有。

    雖千态萬狀,并列于前,我隻觀得當體全無。

    故曰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複,謂心不妄動也。

    向下又自解之曰,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意謂目前萬物雖是暫有,畢竟歸無,故雲各歸其根。

    根,謂根本元無也。

    物既本無,則心亦不有。

    是則物我兩忘,寂然不動。

    故曰歸根曰靜,靜曰複命。

    命,乃當人之自性,賴而有生者。

    然人雖有形,而形本無形。

    能見無形,則不獨忘世,抑且忘身。

    身世兩忘,則自複矣。

    故雲靜曰複命。

    性,乃真常之道也。

    故雲複命曰常。

    人能返觀内照,知此真常妙性,才謂之明。

    故雲知常曰明。

    由人不知此性,故逐物妄生,貪欲無厭。

    以取戕生傷性亡身敗家之禍。

    故曰不知常,妄作兇。

    人若知此真常之道,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此心自然包含天地萬物。

    故曰知常容。

    人心苟能廣大如此,則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其心廓然大公,則全不見有我之私。

    故曰容乃公。

    此真常大道,人若得之于内,則為聖。

    施之于外,則為王。

    故曰公乃王。

    王乃法天行事,合乎天心。

    故曰王乃天。

    天法道,合乎自然。

    故曰天乃道。

    與天地參。

    故曰道乃久。

    人得此道,則身雖死而道常存。

    故曰沒身不殆。

    殆,盡也。

    且此真常之道,備在于我。

    而人不知,返乃亡身殉物,嗜欲而不返,豈不謬哉。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猶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曰我自然。

     【注】此言上古無知無識,故不言而信。

    其次有知有識,故欺僞日生。

    老子因見世道日衰,想複太古之治也。

    大上下知有之者,謂上古洪荒之世,其民渾然無僞,與道為一,全不知有。

    既而混沌日鑿,與道為二,故知有之。

    是時雖知有,猶未離道,故知而不親。

    其世再下,民去道漸疏,始有親之之意。

    是時雖知道之可親,但親于道,而人欲未流,尚無是非毀譽之事。

    其世再下,而人欲橫流,盜賊之行日生。

    故有桀跖之非毀,堯舜之是譽。

    是時雖譽,猶且自信而不畏。

    其世再下,而人欲固蔽,去道益遠,而人皆畏道之難親。

    故孔子十五而志于學,至七十而方從心。

    即顔子好學,不過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

    可見為道之難,而人多畏難而苟安也。

    是時雖畏,猶知道之不敢輕侮。

    其世再下,則人皆畔道而行。

    但以功名利祿為重,全然不信有此道矣。

    老子言及至此,乃歎之曰,此無他,蓋由在上者自信此道不足,故在下者不信之耳。

    然民既已不信矣,而在上者,就當身體力行無為之道,以啟民信。

    清淨自正,杜民盜賊之心,可也。

    不能如此,見民奸盜日作,猶且多彰法令,禁民為非。

    而責之以道德仁義為重,愈責愈不信矣,豈不謬哉。

    故曰猶兮其貴言。

    貴,重也。

    此上乃曆言世道愈流愈下。

    此下乃想複太古無為之治。

    曰,斯皆有為之害也。

    安得太古無為之治,不言而信,無為而成。

    使其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人人功成事遂,而皆曰我自然耶。

    蓋老氏之學,以内聖外王為主。

    故其言多責為君人者,不能清靜自正,啟民盜賊之心。

    苟能體而行之,真可複太古之治。

     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僞。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注】此承上章言世道愈流愈下,以釋其次親之譽之之意也。

    大道無心愛物,而物物各得其所。

    仁義則有心愛物,即有親疏區别之分。

    故曰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謂聖人治天下之智巧。

    即禮樂權衡鬥斛法令之事。

    然上古不識不知,而民自樸素。

    及乎中古,民情日鑿。

    而治天下者,乃以智巧設法以治之。

    殊不知智巧一出,而民則因法作奸。

    故曰智慧出,有大僞。

    上古雖無孝慈之名,而父子之情自足。

    及乎衰世之道,為父不慈者衆,故立慈以規天下之父。

    為子不孝者衆,以立孝以教天下之子。

    是則孝慈之名,因六親不和而後有也。

    蓋忠臣以谏人主得名。

    上古之世,君道無為而天下自治。

    臣道未嘗不忠,而亦未嘗以忠立名。

    及乎衰世,人君荒淫無度,雖有為而不足以治天下。

    故臣有殺身谏诤,不足以盡其忠者。

    是則忠臣之名,因國家昏亂而有也。

    此老子因見世道衰微,思複太古之治,殆非憤世勵俗之談也。

     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絕巧棄智、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

    少思寡欲。

     【注】此承前章而言智不可用,亦不足以治天下也。

    然中古聖人,将謂百姓不利,乃為鬥斛權衡符玺仁義之事,将利于民,此所謂聖人之智巧矣。

    殊不知民情日鑿,因法作奸。

    就以鬥斛權衡符玺仁義之事,竊以為亂。

    方今若求複古之治,須是一切盡去,端拱無為,而天下自治矣。

    且聖智本欲利民,今既竊以為亂,反為民害。

    棄而不用,使民各安其居,樂其業,則享百倍之利矣。

    且仁義本為不孝不慈者勸,今既竊之以為亂,苟若棄之,則民有天性自然之孝慈可複矣。

    此即莊子所謂虎狼仁也。

    意謂虎狼亦有天性之孝慈,不待教而後能。

    況其人為物之靈乎。

    且智巧本為安天下,今既竊為盜賊之資,苟若棄之,則盜賊無有矣。

    然聖智仁義智巧之事,皆非樸素,乃所以文飾天下也。

    今皆去之,似乎于文則不定,于樸素則有餘。

    因世人不知樸素渾全之道,故逐逐于外物,故多思多欲。

    今既去華取實,故令世人心志,有所系屬于樸素之道。

    若人人果能見素抱樸,則自然少思寡欲矣。

    若知老子此中道理,隻以莊子馬蹄胠箧作注解,自是超足。

     二十章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乘乘兮、若無所歸。

    衆人皆有餘。

    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

    俗人昭昭。

    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

    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

    飂兮似無所止。

    衆人皆有以。

    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于人。

    而貴求食于母。

     【注】此承前二章言聖智之為害,不但不可用,且亦不可學也。

    然世俗無智之人,要學智巧仁義之事。

    既學于己,将行其志。

    則勞神焦思,汲汲功利,盡力于智巧之間。

    故曰巧者勞而智者憂。

    無知者又何所求。

    是則有學則有憂,絕學則無憂矣。

    然聖人雖絕學,非是無智。

    但智包天地而不用。

    順物忘懷,澹然無欲,故無憂。

    世人無智而好用。

    逐物忘道,汨汨于欲,故多憂耳。

    斯則憂與無憂,端在用智不用智之間而已。

    相去不遠,譬夫唯之與阿,皆應人之聲也,相去能幾何哉,以唯敬而阿慢。

    憂與無憂,皆應物之心也,而聖凡相隔,善惡相反,果何如哉。

    此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裡也。

    老子言及至此,恐世俗将謂絕學,便是瞢然無知。

    故曉之曰,然雖聖人絕學,不是瞢然無知,其實未嘗不學也。

    但世俗以增長知見,日益智巧,馳騁物欲以為學。

    聖人以泯絕知見,忘情去智,遠物離欲以為學耳。

    且夫聲色貨利,皆傷生害道之物,世人應當可畏者。

    我則不可不畏懼而遠之。

    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苟不知畏,汨沒于此,荒淫無度,其害非細。

    故曰荒兮其未央哉。

    央,盡也。

    由是觀之,世人以增益知見為學。

    聖人以損情絕欲為學。

    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耳。

    衆人忘道逐物,故汨汨于物欲之間。

    酷嗜無厭,熙熙然如享太牢之味,以為至美。

    方且榮觀不休,如登春台之望,以為至樂。

    老子謂我獨離物向道,泊于物欲未萌之前,不識不知,超然無欲。

    故曰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

    兆,念之初萌也。

    嬰兒,乃無心識愛惡之譬。

    孩,猶骸骨之骸。

    未骸,所謂骨弱筋柔。

    乃至柔之譬。

    衆人見物可欲,故其心執着而不舍。

    老子謂我心無欲,了無系累。

    泛然應物,虛心遊世,若不系之舟。

    故曰乘乘兮若無所歸。

    乘乘,猶泛泛也。

    衆人智巧多方,貪得無厭,故曰有餘。

    我獨忘形去智,故曰若遺。

    遺,猶忘失也。

    然我無知無我,豈真愚人之心也哉。

    但隻渾渾沌沌,不與物辨,如此而已。

    故俗人昭昭,而我獨昏昏。

    昭昭,謂智巧現于外也。

    俗人察察,而我獨悶悶。

    察察,即俗謂分星擘兩,絲毫不饒人之意。

    昏昏悶悶,皆無知貌。

    我心如此,澹然虛明,若海之空闊不可涯量。

    飕然無着,若長風之禦太虛。

    衆人皆自恃聰明知見,各有所以。

    以,猶自恃也。

    我獨無知無欲,頑而且鄙,亦似庸常之人而已。

    然我所以獨異于人者,但貴求食于母耳。

    凡能生物者,謂之母。

    所生者,謂之子。

    且此母字,不可作有名萬物之母的母字。

    此指虛無大道,能生天地萬物,是以道為母,而物為子。

    食,乃嗜好之意。

    衆人背道逐物,如棄母求食于子。

    聖人忘物體道,故獨求食于母。

    此正絕學之學。

    聖人如此,所以憂患不能入也。

    前章絕聖棄智,乃無用之用。

    此章絕學無憂,乃無學之學。

    後章孔德之容一章,乃無形名之形名耳。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其中有象。

    恍兮惚、其中有物。

    窈兮冥、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注】此章言道乃無形名之形名也。

    孔,猶盛也。

    謂道本無形,而有道之士,和氣集于中,英華發現于外,而為盛德之容。

    且此德容,皆從道體所發,即是道之形容也。

    故曰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然此道體本自無形,又無一定之象可見。

    故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恍惚,謂似有若無,不可定指之意。

    然且無象之中,似有物象存焉。

    故曰惚兮恍,其中有象。

    恍兮惚,其中有物。

    其體至深至幽,不可窺測。

    且此幽深窈冥之中,而有至精無妄之體存焉。

    故曰窈兮冥,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此正楞嚴所謂唯一精真。

    精色不沈,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也。

    學者應知。

    然此識體雖是無形,而于六根門頭,應用不失其時。

    故曰其中有信。

    此上皆無形之形。

    下言無名之名。

    謂世間衆美之名自外來者,皆是假名無實,故其名易去。

    惟此道體有實有名,故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也。

    閱,猶經曆。

    甫,美也。

    謂衆美皆具。

    是以聖人功流萬世而名不朽者,以其皆從至道體中流出故耳。

    其如世間王侯将相之名,皆從人欲中來,故其功亦朽,而名亦安在哉。

    唯有道者,不期于功而功自大,不期于名而名不朽。

    是知聖人内有大道之實,外有盛德之容,衆美皆具,惟自道中而發也。

    故曰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二十二章 曲則全。

    枉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