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道德經序
關燈
小
中
大
世。
佛專于出世。
然究竟雖不同、其實最初一步、皆以破我執為主。
工夫皆由止觀而入。
發明體用 或曰、三教聖人教人、俱要先破我執。
是則無我之體同矣。
奈何其用、有經世、忘世、出世、之不同耶。
答曰、體用皆同、但有淺深小大之不同耳。
假若孔子果有我、是但為一己之私、何以經世。
佛老果絕世、是為自度、又何以利生。
是知由無我方能經世、由利生方見無我、其實一也。
若孔子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用也。
明則誠、體也。
誠則形、用也。
心正意誠、體也。
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用也。
老子無名、體也。
無為而為、用也。
孔子曰、惟天惟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又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欤。
且經世以堯舜為祖、此豈有名有為者耶。
由無我方視天下皆我、故曰、堯舜與人同耳。
以人皆同體、所不同者、但有我私為障礙耳。
由人心同此心、心同則無形礙。
故汲汲為之教化、以經濟之。
此所以由無我而經世也。
老子則曰、常善教人、故無棄人。
無棄人、則人皆可以為堯舜。
是由無我方能利生也。
若夫一書所言為而不宰、功成不居等語。
皆以無為為經世之大用、又何嘗忘世哉。
至若佛、則體包虛空。
用周沙界。
随類現身。
乃曰、我于一切衆生身中成等正覺。
又曰、度盡衆生、方成佛道。
又曰、若能使一衆生發菩提心、甯使我身受地獄苦、亦不疲厭。
然所化衆生、豈不在世間耶。
既涉世度生、非經世而何。
且為一人而不厭地獄之苦、豈非汲汲耶。
若無一類而不現身、豈有一定之名耶。
列子嘗雲、西方有大聖人、不言而信、無為而化、是豈有心要為耶。
是知三聖無我之體、利生之用、皆同。
但用處大小不同耳。
以孔子匡持世道、姑從一身以及家國、後及天下、故化止于中國。
且要人人皆做堯舜、以所祖者堯舜也。
老子因見當時人心澆薄、故思複太古、以所祖者軒黃也。
故件件說話、不同尋常、因見得道大難容、故遠去流沙。
若佛則教被三千世界、至廣至大、無所揀擇矣。
若子思所贊聖人、乃曰、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是知孔子體用、未嘗不大、但局時勢耳。
正是随機之法、故切近人情、此體用之辯也。
惜乎後世學者、各束于教。
習儒者拘。
習老者狂。
學佛者隘。
此學者之弊、皆執我之害也。
果能力破我執、則剖破藩籬、即大家矣。
發明歸趣 愚嘗竊謂孔聖若不知老子、決不快活。
若不知佛、決不柰煩。
老子若不知孔、決不口口說無為而治。
若不知佛、決不能以慈悲為寶。
佛若不經世、決不在世間教化衆生。
愚意孔老、即佛之化身也。
後世學佛之徒、若不知老、則直管往虛空裡看将去。
目前法法都是障礙、事事不得解脫。
若不知孔子、單單将佛法去涉世、決不知世道人情、逢人便說玄妙。
如賣死貓頭、一毫沒用處。
故祖師亦雲、說法不投機、終是閑言語。
所以華嚴經雲或邊地語說四谛、此佛說法未嘗單誇玄妙也。
然随俗以度生、豈非孔子經世之心乎。
又經雲、五地聖人。
涉世度生、世間一切經書技藝、醫方雜論、圖書印玺種種諸法、靡不該練、方能随機。
故曰、世谛語言資生之業、皆順正法。
故儒以仁為本、釋以戒為本。
若曰、孝悌為仁之本、與佛孝名為戒。
其實一也。
以此觀之佛豈絕無經世之法乎。
由孔子攘夷狄、故教獨行于中國。
佛随邊地語說四谛、故夷狄皆從其化。
此所以用有大小不同耳。
是知三教聖人所同者心、所異者迹也。
以迹求心、則如蠡測海。
以心融迹、則似芥含空。
心迹相忘、則萬派朝宗、百川一味。
老子道德經解上篇明建邺憨山道者德清着
佛專于出世。
然究竟雖不同、其實最初一步、皆以破我執為主。
工夫皆由止觀而入。
發明體用 或曰、三教聖人教人、俱要先破我執。
是則無我之體同矣。
奈何其用、有經世、忘世、出世、之不同耶。
答曰、體用皆同、但有淺深小大之不同耳。
假若孔子果有我、是但為一己之私、何以經世。
佛老果絕世、是為自度、又何以利生。
是知由無我方能經世、由利生方見無我、其實一也。
若孔子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用也。
明則誠、體也。
誠則形、用也。
心正意誠、體也。
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用也。
老子無名、體也。
無為而為、用也。
孔子曰、惟天惟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又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欤。
且經世以堯舜為祖、此豈有名有為者耶。
由無我方視天下皆我、故曰、堯舜與人同耳。
以人皆同體、所不同者、但有我私為障礙耳。
由人心同此心、心同則無形礙。
故汲汲為之教化、以經濟之。
此所以由無我而經世也。
老子則曰、常善教人、故無棄人。
無棄人、則人皆可以為堯舜。
是由無我方能利生也。
若夫一書所言為而不宰、功成不居等語。
皆以無為為經世之大用、又何嘗忘世哉。
至若佛、則體包虛空。
用周沙界。
随類現身。
乃曰、我于一切衆生身中成等正覺。
又曰、度盡衆生、方成佛道。
又曰、若能使一衆生發菩提心、甯使我身受地獄苦、亦不疲厭。
然所化衆生、豈不在世間耶。
既涉世度生、非經世而何。
且為一人而不厭地獄之苦、豈非汲汲耶。
若無一類而不現身、豈有一定之名耶。
列子嘗雲、西方有大聖人、不言而信、無為而化、是豈有心要為耶。
是知三聖無我之體、利生之用、皆同。
但用處大小不同耳。
以孔子匡持世道、姑從一身以及家國、後及天下、故化止于中國。
且要人人皆做堯舜、以所祖者堯舜也。
老子因見當時人心澆薄、故思複太古、以所祖者軒黃也。
故件件說話、不同尋常、因見得道大難容、故遠去流沙。
若佛則教被三千世界、至廣至大、無所揀擇矣。
若子思所贊聖人、乃曰、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是知孔子體用、未嘗不大、但局時勢耳。
正是随機之法、故切近人情、此體用之辯也。
惜乎後世學者、各束于教。
習儒者拘。
習老者狂。
學佛者隘。
此學者之弊、皆執我之害也。
果能力破我執、則剖破藩籬、即大家矣。
發明歸趣 愚嘗竊謂孔聖若不知老子、決不快活。
若不知佛、決不柰煩。
老子若不知孔、決不口口說無為而治。
若不知佛、決不能以慈悲為寶。
佛若不經世、決不在世間教化衆生。
愚意孔老、即佛之化身也。
後世學佛之徒、若不知老、則直管往虛空裡看将去。
目前法法都是障礙、事事不得解脫。
若不知孔子、單單将佛法去涉世、決不知世道人情、逢人便說玄妙。
如賣死貓頭、一毫沒用處。
故祖師亦雲、說法不投機、終是閑言語。
所以華嚴經雲或邊地語說四谛、此佛說法未嘗單誇玄妙也。
然随俗以度生、豈非孔子經世之心乎。
又經雲、五地聖人。
涉世度生、世間一切經書技藝、醫方雜論、圖書印玺種種諸法、靡不該練、方能随機。
故曰、世谛語言資生之業、皆順正法。
故儒以仁為本、釋以戒為本。
若曰、孝悌為仁之本、與佛孝名為戒。
其實一也。
以此觀之佛豈絕無經世之法乎。
由孔子攘夷狄、故教獨行于中國。
佛随邊地語說四谛、故夷狄皆從其化。
此所以用有大小不同耳。
是知三教聖人所同者心、所異者迹也。
以迹求心、則如蠡測海。
以心融迹、則似芥含空。
心迹相忘、則萬派朝宗、百川一味。
老子道德經解上篇明建邺憨山道者德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