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王龍溪
關燈
小
中
大
之之功。
若外此而别求所養之豫,即是遺物而遠于人情,非在塵出塵作用,與聖門複性之旨為有聞(當為“間”)矣。
古之所謂豫者,蓋言事有前定,非臨時補湊。
蓋“有物先天地”,言先有此物而後有天地也。
“無形本寂寥”,言其至虛至無也。
“能為萬象主”,言萬物統體一太極也。
“不逐四時凋”,言其不垢不淨、不生不死,真常得性也。
龍溪雲:未應非先,已應非後,即寂而感行焉,即感而寂存焉,正是合本體之工夫。
無時不感,無時不歸于寂也。
若以此為見成而未及學問之功,不知學問之功,又将何如用也?寂非内而感非外。
蓋因世儒以寂為内,感為外,故言此以見寂感無内外之學。
非故以寂為外,以感為内,而于内外之間,别有一片地界可安頓也。
良知之前無未發者,良知即是未發之中,若複求未發,則所謂沉空也。
良知之外無已發者,緻此良知即是發而中節之和,若别有已發,即所謂依識也。
語意似亦了然。
妄意尊見,諺謂夜半吃魚兒,無頭無尾。
甚者謂物亦無内外,以蓋其波。
未應非先,已應非後,本是言心體,尊兄必以說工夫。
龍溪雲:愚則謂良知在人,本無污壞,雖昏蔽之極,苟能一念自反,即得本心。
譬之日月之明,偶為雲霧所翳,謂之晦耳,雲霧一開,明體即見,原未嘗有所傷也。
此原是人人見在具足,不犯做手本領工夫。
“良知在人,本無污壞,雖昏蔽之極,苟能一念自反,即得本心。
”是則有是理,特言之太易耳。
夫以昭昭之多而概廣大無窮之體,能免望洋之歎、管窺之譏乎?來謂“日月之明,偶為不犯做手本領工夫。
”雲雲,此又是論道理。
非困心衡慮,百倍其功而能庶幾于仁智者鮮矣。
若謂一念自反,為進為之端,則可也。
龍溪雲:乾知大始,大始之知,混沌初開之竅,萬物所資以始,知之為義本明,不須更訓主字。
如公等隻以一知字盡天地古今之變,又恐過于易簡者也。
龍溪雲:公謂“”,似于先師緻知之旨,或有所未盡契也。
良知即未發之中,原是不睹不聞,原是莫見莫顯。
明物察倫,性體之覺,由仁義行,覺之自然也。
自然之覺即是虛即是寂,即是無形與聲,即是虛明不動之體,即為易之蘊。
龍溪雲:良知者,自然之覺,微而顯,隐而見,所謂幾也。
良知之實體為誠,良知之妙用為神,幾則通乎體用而寂感一貫。
龍溪雲:先師良知之說,仿于孟子不學不慮,乃所為自然之良知也。
自然之良,即是愛敬之主,即是寂,即是虛,吾人今日緻知之學,不能入微,未免攙入意見知識,無以充其自然之良,則誠有所不免,若謂自然之良未足以盡學,複求有物以主之,且謂覺無未發,亦不可以寂言,将使人并其自然之覺而疑之。
前既以誠為良知之實體,實體便是主物。
必實體呈露而後可以言自然之良,而後有不學不慮之成。
茲不求自然之良于實體之充,則所謂良者,卒成一個野狐精,其與自然之覺遠矣。
既曰覺,便是發,感于物而後有覺。
惟擴充仁體,則四端發見始有火燃泉達之機。
龍溪雲:空空原是道體。
今謂鄙夫的空空與聖人同,即王汝止謂滿街的是聖人之說,徒以長傲而侮聖也。
龍溪雲:良知者,心之靈也,理一而已,性則理之凝聚,心則凝聚之主宰,意則主宰之發動,知則明覺之體,而物則其感應之用也。
寂是心之本體,不可以時言,時有動靜,寂則無分于動靜。
自然之知,即是未發之中。
尊兄所傳,恐皆夜半密語,而傳習錄雲雲,想是為衆僧說法,非上乘所屑也。
龍溪雲:仁是生理,即其化生之元,理與氣未嘗離也。
人之息與天理之息原是一體。
故知幾之學,養心要矣。
不得其養,而曰我之息即天地之息,謂之冒認非過也。
龍溪雲:以未發為本領工夫者,緻知也,發處察識端倪以緻夫擴充之功者,格物也。
龍溪雲:未發不與已發相對 中是性,和是情,中立而和出焉,體用一源也。
龍溪雲:何思何慮,猶雲思慮而未嘗有所思慮也。
何思何慮正是工夫,非以效言也。
龍溪雲: 格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謂是為由中之學是也。
但尊兄之意猶自看得歸于正三字在物上, 龍溪雲:先師教人嘗曰:“至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蓋緣學者根器不同,故用功有難易。
有從心體上立基者,有從意根上立基者。
從心體上立基,心便是個至善無惡的心,意便是至善無惡的意,便是緻了至善無惡的知,格了至善無惡的物。
從意根上立基,意是個有善有惡的意,知便是有善有惡的知,物便是有善有惡的物,而心亦不能無不善之雜矣。
故須格其心之不正以歸于正。
龍溪雲:物是物有本末之物,不誠則無物,故曰精氣為物,是從虛無靈覺凝聚出來的,豈容輕得? 鄙以緻虛守寂、充滿乎虛靈之體為緻知,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為格物,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正與明明德于天下相照應。
若外此而别求所養之豫,即是遺物而遠于人情,非在塵出塵作用,與聖門複性之旨為有聞(當為“間”)矣。
古之所謂豫者,蓋言事有前定,非臨時補湊。
蓋“有物先天地”,言先有此物而後有天地也。
“無形本寂寥”,言其至虛至無也。
“能為萬象主”,言萬物統體一太極也。
“不逐四時凋”,言其不垢不淨、不生不死,真常得性也。
龍溪雲:未應非先,已應非後,即寂而感行焉,即感而寂存焉,正是合本體之工夫。
無時不感,無時不歸于寂也。
若以此為見成而未及學問之功,不知學問之功,又将何如用也?寂非内而感非外。
蓋因世儒以寂為内,感為外,故言此以見寂感無内外之學。
非故以寂為外,以感為内,而于内外之間,别有一片地界可安頓也。
良知之前無未發者,良知即是未發之中,若複求未發,則所謂沉空也。
良知之外無已發者,緻此良知即是發而中節之和,若别有已發,即所謂依識也。
語意似亦了然。
妄意尊見,諺謂夜半吃魚兒,無頭無尾。
甚者謂物亦無内外,以蓋其波。
未應非先,已應非後,本是言心體,尊兄必以說工夫。
龍溪雲:愚則謂良知在人,本無污壞,雖昏蔽之極,苟能一念自反,即得本心。
譬之日月之明,偶為雲霧所翳,謂之晦耳,雲霧一開,明體即見,原未嘗有所傷也。
此原是人人見在具足,不犯做手本領工夫。
“良知在人,本無污壞,雖昏蔽之極,苟能一念自反,即得本心。
”是則有是理,特言之太易耳。
夫以昭昭之多而概廣大無窮之體,能免望洋之歎、管窺之譏乎?來謂“日月之明,偶為不犯做手本領工夫。
”雲雲,此又是論道理。
非困心衡慮,百倍其功而能庶幾于仁智者鮮矣。
若謂一念自反,為進為之端,則可也。
龍溪雲:乾知大始,大始之知,混沌初開之竅,萬物所資以始,知之為義本明,不須更訓主字。
如公等隻以一知字盡天地古今之變,又恐過于易簡者也。
龍溪雲:公謂“”,似于先師緻知之旨,或有所未盡契也。
良知即未發之中,原是不睹不聞,原是莫見莫顯。
明物察倫,性體之覺,由仁義行,覺之自然也。
自然之覺即是虛即是寂,即是無形與聲,即是虛明不動之體,即為易之蘊。
龍溪雲:良知者,自然之覺,微而顯,隐而見,所謂幾也。
良知之實體為誠,良知之妙用為神,幾則通乎體用而寂感一貫。
龍溪雲:先師良知之說,仿于孟子不學不慮,乃所為自然之良知也。
自然之良,即是愛敬之主,即是寂,即是虛,吾人今日緻知之學,不能入微,未免攙入意見知識,無以充其自然之良,則誠有所不免,若謂自然之良未足以盡學,複求有物以主之,且謂覺無未發,亦不可以寂言,将使人并其自然之覺而疑之。
前既以誠為良知之實體,實體便是主物。
必實體呈露而後可以言自然之良,而後有不學不慮之成。
茲不求自然之良于實體之充,則所謂良者,卒成一個野狐精,其與自然之覺遠矣。
既曰覺,便是發,感于物而後有覺。
惟擴充仁體,則四端發見始有火燃泉達之機。
龍溪雲:空空原是道體。
今謂鄙夫的空空與聖人同,即王汝止謂滿街的是聖人之說,徒以長傲而侮聖也。
龍溪雲:良知者,心之靈也,理一而已,性則理之凝聚,心則凝聚之主宰,意則主宰之發動,知則明覺之體,而物則其感應之用也。
寂是心之本體,不可以時言,時有動靜,寂則無分于動靜。
自然之知,即是未發之中。
尊兄所傳,恐皆夜半密語,而傳習錄雲雲,想是為衆僧說法,非上乘所屑也。
龍溪雲:仁是生理,即其化生之元,理與氣未嘗離也。
人之息與天理之息原是一體。
故知幾之學,養心要矣。
不得其養,而曰我之息即天地之息,謂之冒認非過也。
龍溪雲:以未發為本領工夫者,緻知也,發處察識端倪以緻夫擴充之功者,格物也。
龍溪雲:未發不與已發相對 中是性,和是情,中立而和出焉,體用一源也。
龍溪雲:何思何慮,猶雲思慮而未嘗有所思慮也。
何思何慮正是工夫,非以效言也。
龍溪雲: 格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謂是為由中之學是也。
但尊兄之意猶自看得歸于正三字在物上, 龍溪雲:先師教人嘗曰:“至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蓋緣學者根器不同,故用功有難易。
有從心體上立基者,有從意根上立基者。
從心體上立基,心便是個至善無惡的心,意便是至善無惡的意,便是緻了至善無惡的知,格了至善無惡的物。
從意根上立基,意是個有善有惡的意,知便是有善有惡的知,物便是有善有惡的物,而心亦不能無不善之雜矣。
故須格其心之不正以歸于正。
龍溪雲:物是物有本末之物,不誠則無物,故曰精氣為物,是從虛無靈覺凝聚出來的,豈容輕得? 鄙以緻虛守寂、充滿乎虛靈之體為緻知,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為格物,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正與明明德于天下相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