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抄釋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自超出風氣之外。
孟子、莊子文章皆好。
列子在前,便有迂僻處。
左氏亦然,皆好高而少事實。
釋以孟子同莊、列文字并論,恐失之雜。
」 先生曰:「左傳、國語,惟是周室一種士大夫,說得道理大,故細密。
這便是文、武、周、召在王國立學校,教得人恁地,惟是周室人會恁地說。
」釋文、武、周、召初意,豈為是說哉? 唐子西雲:「自漢而下,惟有個子房、孔明耳。
而子房尚黃、老,孔明喜申、韓。
」也說得好。
子房分明是得老子之術,其處己謀人,皆是孔明手寫申、韓之書,以授後生,而治國以嚴,皆此意也。
釋張、葛學雖不同,用亦相似。
子房事業都是黃、老,凡事放退一步,若不得那些清高之意來緣飾遮蓋,則其從衡詭谲,殆與陳平輩一律爾。
釋子房之志忠貞,其詭谲,智也。
召平高于四皓。
釋四皓定一儲,亦何貶于平? 董仲舒所立甚高,後世之所以不如古人者,以道義功利關不透耳。
釋孔門去富貴,處貧賤,義正如此。
問諸葛孔明出處。
曰:「曹操自是賊,既不可從,孫權又是兩間底,劉表、劉璋之徒皆了不得,隻有蜀先主名分正,可與有為,故止得從之也。
」 釋孔明出處固甚正,但作用不似伊、周。
武侯有王佐之心,道則未盡,自比管、樂,非謙。
釋此亦善說。
武候問:「老子之道,曹參、文帝用之皆有效,何故以王、謝之力量,反做不成?」先生曰:「王??、謝安又何曾得老子妙處?然謝安又勝王導。
石林說王導隻是随波逐流底人,謝安卻較有建立,也煞有心于中原。
此說也是。
但謝安也被這清虛絆了,都做不得。
」釋曹參、文帝恐非專學老子。
王、謝若得老子妙處,當更如何?周世宗天資高,于人才中尋得個王樸來用,不數年間,做了許多事業。
釋隻是無關睢、麟趾之意,便弱。
淵明所說者莊、老,然卻簡古。
堯夫辭極卑,道理極密。
釋陶、邵亦可謂見大意。
「仲舒本領純正。
文中子論治體處,高似仲舒,而本領不及;爽似仲舒,而純不及。
釋文中子本亦自好,其不純處,學者誤入之言也。
」義剛曰:「韓公雖有心學問,但于利欲之念甚重。
」先生曰:「他也是不曾去做工夫。
他于外面皮殼子上都見得,隻是不曾向裡面省察,不曾就身上細密做工夫。
釋韓子隻是好文甚,故其道微。
」 道夫問:「伊川于毛公,不知何所主而取之?」曰:「程子不知何所見而然。
嘗考之詩傳,其緊要處有數處。
如關睢所謂:夫婦有别,則父子親;父子親,則君臣敬;君臣敬,則朝廷正;朝廷正,則王化成。
要之,亦不多見,隻是其氣象大概好釋。
毛苌有聞之士, 鄭康成也可謂大儒。
他考禮名數,大故有功,事事都理會得。
如漢律令亦皆有注,盡有精力。
」又曰:「東漢風俗,諸儒煞好。
盧植也好釋。
」以康成為大儒,恐非夫子所謂君子儒。
若盧植,又有得其大者意。
問本朝人物。
曰:「韓範規模大,又粗了。
溫公差細密,又小低。
」曰:「看本朝諸公,如範文正差勝否?」曰:「畢竟許多人物都不似聖賢地位,粗處又粗,細處又細。
」 釋:「粗,隻是不可放過者放過;細,是可放過者不放過。
」 問:「東坡、韓公如何?」先生曰:「平正不及韓公。
東坡說得高妙處,隻是說佛,其他處又皆粗。
」又問:「歐公如何?」先生曰:「淺。
」久之,又曰:「大槩皆以文人自立。
」釋:「既是文人自立,良是,可勿論其粗淺矣。
」蜚卿問荊公與坡公之學。
曰:「二公之學皆不正,但東坡之德行那裡得似荊公?東坡初年若得用,未必其患不甚于荊公。
但東坡後來見得荊公狼狽,所以都自改了。
」 釋。
謂荊公有德行,恐誤看也。
古之三德、六德者,皆有用而無害。
「立之說,君子和而不同,如溫公與範蜀公議論不相下之類。
不知小人同而不和,卻如誰之類?」先生曰:「一如呂吉甫及王荊公是也。
」陳了翁平生于取舍處看得極分明,從此有入,凡作文字,多好言此理。
釋。
了翁有志于仁。
問:「東萊之學如何?」曰:「合陳君舉、陳同父二人之學問而一之。
」釋。
此恐是先生未友伯恭之前語。
君舉之考究,同父之利欲,伯恭未必然也。
撫學有首無尾,婺學有尾無首,潭學首尾皆無,隻是與人說 江西之學隻是禅,浙學卻專是功利。
浙間有一種學,又是得江西之緒餘,隻管教人合眼端坐,要有所見,然後謂之悟,此大可笑。
陸子靜說良知良能、擴充四端之類,不可謂之不是。
然求本而遺末,其弊至于合理會底事都理會不得,遇事無所依據。
釋子靜遺害不小。
問:「伊川因何而見道?」曰:「他說求之六經而得,但他是于濂溪處見得個大道理,占地位了。
釋濂溪是他的指點,六經是他自尋得。
」伊川好學論,十八府作。
明道十四五便學聖人,二十及第,出去做官,一向長進。
定性書是二十二三時作,是時遊山許多詩甚好。
釋固是天資好,亦是起初不曾錯用功得。
義剛曰:「前輩也多是背處做幾年方成。
」先生曰:「也有不恁地底。
如明道自是二十歲及第,一向出來做官,自恁地便好了。
」釋義剛背地做工,隻是為記誦文辭之學耳。
若天資大段高,則學明道;若不及明道,則且學伊川、橫渠。
釋雖天資高者,亦當自嚴毅方正入。
問:「明道可比顔子,伊川可比孟子否?」曰:「明道可比顔子。
」孟子才高,恐伊川未到孟子處。
然伊川收束檢制處,孟子卻不能到。
釋:孟子比伊川,終是大且熟也。
橫渠說做工夫處,更精切似二程。
釋:亦有不似伊川之近處。
而今看文字,古聖賢說底不差;近世文字,惟程先生、張先生、康節說底不差,至如門人之說,便有病。
釋:從行過處說更不差。
看道理不可不子細。
程門高弟如謝上蔡、遊定夫、楊龜山,下稍皆入禅學去。
釋:如尹彥明,卻立得定,真子路之亞也。
範淳夫純粹精神短,雖知尊敬程子,而于講學處欠阙。
釋:既精神短,講學欠阙,又焉得純粹?恐隻是資
孟子、莊子文章皆好。
列子在前,便有迂僻處。
左氏亦然,皆好高而少事實。
釋以孟子同莊、列文字并論,恐失之雜。
」 先生曰:「左傳、國語,惟是周室一種士大夫,說得道理大,故細密。
這便是文、武、周、召在王國立學校,教得人恁地,惟是周室人會恁地說。
」釋文、武、周、召初意,豈為是說哉? 唐子西雲:「自漢而下,惟有個子房、孔明耳。
而子房尚黃、老,孔明喜申、韓。
」也說得好。
子房分明是得老子之術,其處己謀人,皆是孔明手寫申、韓之書,以授後生,而治國以嚴,皆此意也。
釋張、葛學雖不同,用亦相似。
子房事業都是黃、老,凡事放退一步,若不得那些清高之意來緣飾遮蓋,則其從衡詭谲,殆與陳平輩一律爾。
釋子房之志忠貞,其詭谲,智也。
召平高于四皓。
釋四皓定一儲,亦何貶于平? 董仲舒所立甚高,後世之所以不如古人者,以道義功利關不透耳。
釋孔門去富貴,處貧賤,義正如此。
問諸葛孔明出處。
曰:「曹操自是賊,既不可從,孫權又是兩間底,劉表、劉璋之徒皆了不得,隻有蜀先主名分正,可與有為,故止得從之也。
」 釋孔明出處固甚正,但作用不似伊、周。
武侯有王佐之心,道則未盡,自比管、樂,非謙。
釋此亦善說。
武候問:「老子之道,曹參、文帝用之皆有效,何故以王、謝之力量,反做不成?」先生曰:「王??、謝安又何曾得老子妙處?然謝安又勝王導。
石林說王導隻是随波逐流底人,謝安卻較有建立,也煞有心于中原。
此說也是。
但謝安也被這清虛絆了,都做不得。
」釋曹參、文帝恐非專學老子。
王、謝若得老子妙處,當更如何?周世宗天資高,于人才中尋得個王樸來用,不數年間,做了許多事業。
釋隻是無關睢、麟趾之意,便弱。
淵明所說者莊、老,然卻簡古。
堯夫辭極卑,道理極密。
釋陶、邵亦可謂見大意。
「仲舒本領純正。
文中子論治體處,高似仲舒,而本領不及;爽似仲舒,而純不及。
釋文中子本亦自好,其不純處,學者誤入之言也。
」義剛曰:「韓公雖有心學問,但于利欲之念甚重。
」先生曰:「他也是不曾去做工夫。
他于外面皮殼子上都見得,隻是不曾向裡面省察,不曾就身上細密做工夫。
釋韓子隻是好文甚,故其道微。
」 道夫問:「伊川于毛公,不知何所主而取之?」曰:「程子不知何所見而然。
嘗考之詩傳,其緊要處有數處。
如關睢所謂:夫婦有别,則父子親;父子親,則君臣敬;君臣敬,則朝廷正;朝廷正,則王化成。
要之,亦不多見,隻是其氣象大概好釋。
毛苌有聞之士, 鄭康成也可謂大儒。
他考禮名數,大故有功,事事都理會得。
如漢律令亦皆有注,盡有精力。
」又曰:「東漢風俗,諸儒煞好。
盧植也好釋。
」以康成為大儒,恐非夫子所謂君子儒。
若盧植,又有得其大者意。
問本朝人物。
曰:「韓範規模大,又粗了。
溫公差細密,又小低。
」曰:「看本朝諸公,如範文正差勝否?」曰:「畢竟許多人物都不似聖賢地位,粗處又粗,細處又細。
」 釋:「粗,隻是不可放過者放過;細,是可放過者不放過。
」 問:「東坡、韓公如何?」先生曰:「平正不及韓公。
東坡說得高妙處,隻是說佛,其他處又皆粗。
」又問:「歐公如何?」先生曰:「淺。
」久之,又曰:「大槩皆以文人自立。
」釋:「既是文人自立,良是,可勿論其粗淺矣。
」蜚卿問荊公與坡公之學。
曰:「二公之學皆不正,但東坡之德行那裡得似荊公?東坡初年若得用,未必其患不甚于荊公。
但東坡後來見得荊公狼狽,所以都自改了。
」 釋。
謂荊公有德行,恐誤看也。
古之三德、六德者,皆有用而無害。
「立之說,君子和而不同,如溫公與範蜀公議論不相下之類。
不知小人同而不和,卻如誰之類?」先生曰:「一如呂吉甫及王荊公是也。
」陳了翁平生于取舍處看得極分明,從此有入,凡作文字,多好言此理。
釋。
了翁有志于仁。
問:「東萊之學如何?」曰:「合陳君舉、陳同父二人之學問而一之。
」釋。
此恐是先生未友伯恭之前語。
君舉之考究,同父之利欲,伯恭未必然也。
撫學有首無尾,婺學有尾無首,潭學首尾皆無,隻是與人說 江西之學隻是禅,浙學卻專是功利。
浙間有一種學,又是得江西之緒餘,隻管教人合眼端坐,要有所見,然後謂之悟,此大可笑。
陸子靜說良知良能、擴充四端之類,不可謂之不是。
然求本而遺末,其弊至于合理會底事都理會不得,遇事無所依據。
釋子靜遺害不小。
問:「伊川因何而見道?」曰:「他說求之六經而得,但他是于濂溪處見得個大道理,占地位了。
釋濂溪是他的指點,六經是他自尋得。
」伊川好學論,十八府作。
明道十四五便學聖人,二十及第,出去做官,一向長進。
定性書是二十二三時作,是時遊山許多詩甚好。
釋固是天資好,亦是起初不曾錯用功得。
義剛曰:「前輩也多是背處做幾年方成。
」先生曰:「也有不恁地底。
如明道自是二十歲及第,一向出來做官,自恁地便好了。
」釋義剛背地做工,隻是為記誦文辭之學耳。
若天資大段高,則學明道;若不及明道,則且學伊川、橫渠。
釋雖天資高者,亦當自嚴毅方正入。
問:「明道可比顔子,伊川可比孟子否?」曰:「明道可比顔子。
」孟子才高,恐伊川未到孟子處。
然伊川收束檢制處,孟子卻不能到。
釋:孟子比伊川,終是大且熟也。
橫渠說做工夫處,更精切似二程。
釋:亦有不似伊川之近處。
而今看文字,古聖賢說底不差;近世文字,惟程先生、張先生、康節說底不差,至如門人之說,便有病。
釋:從行過處說更不差。
看道理不可不子細。
程門高弟如謝上蔡、遊定夫、楊龜山,下稍皆入禅學去。
釋:如尹彥明,卻立得定,真子路之亞也。
範淳夫純粹精神短,雖知尊敬程子,而于講學處欠阙。
釋:既精神短,講學欠阙,又焉得純粹?恐隻是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