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關燈
蝦見人則驚此物亦随之而沒以蝦為目故雲目蝦 周室班爵祿也章總防 輔潛庵曰班爵祿之制此先王公天下之大典也一則以土宇與天下共之而不敢私一則以職事與臣下分理之而不敢専也 公天下之利嚴天下之防二意當并用 錫爵诏祿皆自天子出天子二字固重然亦不必専主尊天子説葢通章之意有不盡然者也唯前公天下防天下二意可以貫通章 焦漪園曰天子一位節是班爵之大略一位字極重見得位有一定之分截然而不可亂天子之制六節是班祿之大略千百七十五十裡字俱重見得祿有一定之制多者不可減少者不可増 艾千子曰此章論班爵祿之制天子權輕自是周之末世事與周初定爵祿之制意不甚相涉以班爵祿為主則雖上士中士下士庶人在官皆當布置若専以天子為主則止當于公侯二字感慨波瀾而已以斯知作文當平等還題不必鑪錘費力也 按艾説與餘前説同餘初未見艾説不意其暗合也翼注曰天子一位至五等是班爵之制通于天下君一位至六等是班爵之制施于國中天子之制節是班祿之制施于天下天子之卿五節是班祿之制施于國中天子之卿一節則施于天子之國中下三節則施于諸侯之國中末節輕看因庶人之祿而帶言之耳 周室班爵祿也節 張彥陵曰愚按嘗聞其略一語大有闗系葢諸侯之敢于去籍也謂之皆去正所謂挾朋黨以行私其意不惟無王而已并欲滅其迹以杜天下之口也然而學古之儒或得于傳聞是籍雖去而有不去者在王制雖滅清議猶存正可以黙持天子之統于不墜矣 四書脈曰隻説其略切忌詳字 天子一位節 張彥陵曰天子一位君一位俱提起天子之制節 張彥陵曰天子之制地方千裡提起看居重馭輕強幹弱枝亦是尊無二上之義民功曰庸以治民之功附諸侯以達天子即述職意也 天子之卿節 張彥陵曰此節大抵是尊天子而重王畿意 與天子坐而論道者不有公乎而官不必備則祿宜無定制故斷自天子之卿始 入則為王朝之卿士出則為列國之諸侯此是就班爵中見尊王畿之意視侯視伯雲雲是就班祿中見尊王畿之意附説叢曰受地是受田猶俗言田地也侯田三萬 二千畝卿視之亦三萬二千畝伯田二萬四千畝大夫視之亦二萬四千畝子男田一萬六千畝元士視之亦一萬六千畝若雲視百裡七十裡五十裡之地則天子畿内方千裡六卿八大夫二十一元士等人安得有許多分地【説叢自雲此條出四書講録不知此何人之書】 按先儒之説則所謂視侯視伯者直與列國等非止受田也葢天子之地方千裡為方百裡者百其地自足以給之不必疑也 大國地方百裡三節 張彥陵曰祿寝厚而不殺則地之所出不足以供祿寝薄而複殺則臣之所養不能自給 又曰身不能自耕而凖之以祿必使其足以代耕而後可足以字當味見先王體恤意 又曰問先王時無遊民府史胥徒以何人為之以何祿賦之以一嵗而更耶或終身充之耶鄭節卿曰其在官則祿于四郊其任事則止于一年其受代而去則複業于百畝一人去之一人居之今之為吏者乃昔日之為民者也 附存疑曰大國以下三條雖有君十卿祿字然卻重在臣上與天子之卿受地視侯一般以公侯伯子男班祿已見上故也 附四書脈曰大國三節隻重在臣祿上葢君祿已見于天子之制節故也必言君祿者以之為凖則耳 按存疑與睡庵意同皆謬也謂君祿已見于上而不重隻重臣祿然則班爵節所謂君一位者亦豈不重而隻重臣爵乎以此例之可見矣 附趙注曰公侯之國為大國卿祿居于君祿十分之一也大夫祿居于卿祿四分之一也上士之祿居于大夫祿二分之一也 麟士謂趙注是正説本文是倒裝説此又因存疑重在臣祿之説而益謬者也然則君一位句亦豈倒裝説乎趙注是説大意如此亦未必以本文為倒裝説也此謬則始于麟士矣 總之重在臣祿之説在大全蒙引淺説并無此論若倒裝之説則又謬之謬者矣 麟士又引讀禮疑圖雲與同祿之與猶許也言庶人在官者之祿使得與下士同也此亦即倒裝之説也 耕者之所獲節 李衷一曰昔周先王之班爵祿也王侯國以内外輕重降矣卿大夫士以崇卑大小逓降矣其猶有庶人在官者何也其人起自闾閻畎畝編戶細氓之微所以抽?小善而開其入仕之途其職則極于文法史事猥瑣煩碎之雜所以藏納細流而廣其器使之路 又曰周家封建井田原相表裡四書脈曰末節發明祿足代耕之義隻因上説同祿而未明説同祿之中有不同處故又説此一節 按所謂同祿之中有不同者葢庶人在官雖雲與下士同祿然下士之祿無差而庶人在官之祿有差此其不同也非指九人至五人之不同也 小荀子曰古之祿也備漢之祿也輕夫祿必稱位一物不稱非制也公祿乏則私利生私利生則亷者匮而貪者豐也夫豐貪生利匮亷貶公是亂也先王重之 漢袁宏曰夫百人聚不亂則散以一人為主則治矣有主則治無主則亂故分而主之則諸侯之勢成矣總而君之則王者之權定矣 敢問友章總旨 張彥陵曰此章論交友之道隻是一個友徳而不可挾本文友其徳也一語是通章大綱而末節把尊賢貴貴并言正見得尊賢之義同于貴貴則貴之不可挾明矣孟獻費惠晉平帝堯正以古之不挾貴者立個尊賢的様子不重分人之優劣孟獻費惠晉平無優劣若堯與三人則自有優劣但隻要見雖天子亦不挾耳故雲不重在優劣 翼注曰賢即徳也 敢問友節 萬章一問似因孟子友諸侯而發不是泛問交友葢疑友是敵體之事上下不得交相友有事之雲乎豈曰友之雲乎之意如此説則與孟子所答合與下文交際等章亦仍一類【癸夘三月】 四書脈曰長以齒言貴以位言兄弟以勢言 張彥陵曰按友徳從不挾生來然世惟能不挾者方可與論友世惟能以徳為友者自不可有所挾兩意自相照應 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