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欽定四庫全書
四書講義困勉錄卷三十一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離婁下
舜生于諸馮章總防 此章言道雖是就用上說然君臣父子之倫亦是道之用蒙引謂孟子本意是以其措于天下者言而以雲峰君臣父子一條為不是亦太拘矣但不可專主君臣父子之倫說耳淺說以出乎身加乎民為說極是 古今聖人多矣獨舉舜文者朱氏公遷謂舉其相去之最逺者以為例是也存疑謂以其獨盛者言非也
舜生于諸馮三節 張彥陵曰由生而遷而卒該盡一生履歴後字即去字之意不必泥 周禮八節符節其一耳注乃統言之者意分言之則符節為八節之一合言則八節皆可謂之符節也蒙引意亦似如此然八節不皆用玉而注總雲以玉為之意雖不皆用玉而必飾以玉也然不知朱子何所據矣 又或者注雲以玉為之者乃是舉重而言耳俟再考之 附袁了凡曰器物叢談雲符契也長短有度用以征召古者以竹為之故字從竹節出使操持之物所以為行道之信亦以竹為之或以金玉為之歴考諸書顯然二物注合為一物誤矣以玉為之【雲 雲】乃周禮八節之一耳
先聖後聖節 張彥陵曰按白文其字屬聖人身上注乃雲度之而道無不同隻是解揆的字義若雲人去揆度其字似說不去詳味其揆一也猶雲其軌一也當以活字作死字看指聖人心極協于人之揆度者言 此亦本翼注與劉上玉賽合注俱不同 按劉上玉謂注言度之而道無不同也是言聖人之心其揆度事理者一也此大謬即蒙引所謂差毫厘而謬千裡者矣 附賽合注曰據注雲揆度也言度之而其道無不同也則此揆一是以道度聖人之皆一蓋以時勢揆聖人則先後逺近不同惟以道揆聖人必無先後逺近之不同新說作聖人自揆度事理謂聖有先後而心無先後其取天下事而揆度之無不一也此說詭異 總注逺近二字蒙引謂不可分孰為逺孰為近此隻就舜文看故難分耳其實範氏意乃通論聖人
子産聽鄭國之政章總防 張彥陵曰乘輿濟人一事隻是借來論個政體不是貶駁子産 徐儆?曰子産當日乘輿之濟亦似出于一念恻怛百餘年世人猶傳誦以為美談其究将竊效伯者之驩虞失王政之大體故孟子借此一事以示訓 雖分三段須知上二段又總是不必乘輿濟人之意 湖南講曰子産人物不下管仲管仲時勢可以王天下卻隻成就個伯子産處不可伯王之勢僅堪保國此與三國時諸葛武侯地位相似皆大器小用
子産聽鄭國之政三節 今人多雲子産平日不是隻行小惠者玩朱子及東坡之言則子産平日亦隻是行小惠蓋今人指都鄙有章等為政故謂其平日不是行小惠者此是淺言之也朱子及東坡指都鄙有章等亦為惠故謂其平日亦隻是行小惠此是深言之也合而言之則子産平日所為已是惠而不知為政了況乘輿濟人之事尤其一時無意中所為若就此一節論更見其惠而不知為政矣都鄙有章等君子猶以為惠也況乘輿濟人尤為小惠矣如此説則二說固不相妨 然須知朱子及東坡之言是深一層話非本章正意 蕭漢沖全章文講歲十一月節曰政之所以惠而不費也講君子平其政二句曰政之所以威而不猛也甚巧 雙峰看未字亦是但專主未至于寒說則偏矣注雖雲時将寒沍水有橋梁則民不患于徒涉此亦舉其甚者言耳非謂本文民未病涉隻是不病于冬涉也蒙引以雙峰之説為太泥是矣 趙注專主冬涉言泥矣 袁了凡曰釋名雲杠公也衆所共由也注以為方橋誤徒行之杠何必方哉詩雲造舟為梁疏謂造舟者比船于水加闆于上即今之浮橋
君子平其政兩節 翼注曰平字是極其平妥之意凡當行當止當輕當重斟酌停妥如權衡稱物而無不平也 唐荊川焉得人人而濟之合下節文曰一日之間其望恩于我者不知凡幾也吾欲一 一以周之則先施者獲及時之惠而繼與者已不勝其後時之怨矣是人無窮而日有限也其将何以給之哉 附存疑曰國中之水當涉者衆隻就溱洧說 張彥陵曰日亦不足即日日悅之亦難周徧之意不是說一日之内也 翼注曰隻縁人多覺日少 大全辯芑山張氏曰唐中宗景龍間遣使分道之江淮贖生中書舍人李義谏曰魚鼈之利黎元所資雖雲雨之施有沾于末類而生成之惠未洽于平人不若回收贖之錢物減平民之徭役治國愛人其福勝彼又僖宗幹符間宰相有好施者常以布囊貯錢自随行施丐者朝士以書規之曰今百姓疲敝寇盜充斥宜舉賢任能紀綱庶務捐不急之費杜私谒之門使萬物各得其所何必行此小惠乎愚按贖生施錢非獨無補壞政體實甚
君之視臣如手足章 張彥陵曰相報之說豈臣子所敢言但天下忠臣常少庸臣常多寇雠即舟中皆敵國意也 臣之報君慶源輔氏謂當加厚一等未是濳室陳氏謂當知天下無不是底君父妙 論語言君使臣以禮此章集注兼恩禮言蓋論語言禮則恩在其内矣 翼注曰視如手足愛惜之任用之也視如腹心推戴之捍衞之也如寇雠謂幸其災而樂其禍
禮為舊君有服節 集注所引儀禮據儀禮注乃是指已放而未去者于出疆三年語頗未合集注蓋引以為例耳非本文正解也若檀弓所稱為舊君反服者乃指去國之臣言而儀禮固不載也
谏行言聽兩節 徐儆?曰谏行言聽宜無可去之理然亦或有故而去義也谏不行言不聽宜無可留之理然亦必待有故而去情也 翼注曰君有過則臣谏之臣有善則言于君谏行則弊革言聽則利興故膏澤下于民 有故而去趙岐注謂如華元奔晉随會奔秦是已非與君不合也 又先于其所往蒙引疑我既為人道其賢而欲用之我何故不以為賢而自用之乎若他國以此問則我何以答此疑固是然亦想是自己任過而使賢者去就之義暴白于天下爾要之此等亦已非第一等君道 張彥陵曰隻是重重疊疊有加無己之意
無罪而殺士章 說叢曰穆生之去楚梅福之挂冠上
東門皆是此意 一
君仁莫不仁章 按上章莫不仁義就君心說此章則君仁君義就君身說而莫不仁義主民感化說
非禮之禮章 張彥陵曰正是可與權處 高中?曰非禮之分于禮非義之分于義易辯也唯非禮還叫做禮非義還叫做義是為非禮之禮非義之義此唯大人察理至精觀會通達變化豈為之哉隻說他不為非禮非義不必說他為禮義 湖南講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雖說個非禮非義畢竟是禮義與似是而非的不同以大人對看乃是小禮小義大人者大而化之已造到聖人大賢地位他的識見大作用大故小禮小義在賢人君子所必為者大人卻弗為此如魯男子之閉門不納豈不是禮然設使那女子遇着強人失了節何如栁下惠之坐懐不亂所以說是非禮之禮子路之死于孔悝豈不是義然衞已無父子之倫何如柴也其來所以說是非義之義 中庸所謂智愚賢不肖之過不及者皆兼不能中不能時者在内此謂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專指不能随時者說即所謂可與立未可與權也若其不能中者與夫子莫之似乎中鄉原之似乎庸無忌憚之似乎時則直為非禮非義而非此章所指矣蒙引認得清 按如此則大全程子之說直為非矣蒙引又謂集注意自無不該者何也蓋集注專指不能時中者說而其不能中者不待言矣所謂自無不該者如此
中也養不中章 此章本為父兄知敎而子弟不賢因而棄之者說若未嘗知敎與夫責以難堪反激成其過者此又是一種非此章所指 沈無回曰此責成賢父兄之詞若子弟又當别論 徐岩泉曰中是德性溫良才是英氣發露父兄在家庭之間觀感最近故人于父兄處最得力 陳伯玉曰養之者寛嚴并用特寛之意居多 注涵育薰陶皆重俟其自化之意東陽許氏以寛以容之善以道之分貼恐未是徐儆?曰樂字正從養字來 程竹山曰子弟不賢猶累及父兄也為子弟者奈何不懼 新安陳氏過猶不及之說殊謬玩注自見
人有不為也章 吳因之曰程注知所擇非以決擇正解不為意蓋有不為操守定也是他胸中決擇明乃能如此故雲然 此章麟士之說是出此入彼之意翼注之說是克己複禮之意因之之說是智深勇沈之意皆與存疑不同皆附 附顧麟士曰朱子引橫渠語亦是主知擇說非有守而後可以有為之解諸家皆有毫厘千裡之謬 又附曰為與不為隻在一時而後猶雲然後非後日後字也譬如有一條正路于此有一條邪路于此必能不走邪路方能走正路也豈可曰今日不走邪路待異日方走正路耶仁與不仁義與不義決擇隻在目前亦不容兩騎也 按橫渠所謂不為不仁則可以為仁于存疑翼注麟士之說皆解得去其本防究不知如何也 附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