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句非説人不能掩過説我如此觀人定不為人所掩過耳孔子是徐察法孟子是直截法 張彥陵曰眞僞對照處必須以吾之胸中為主 湖南講謂人當未説話時眼睛不甚動要看他還難一到發言他口裡畧弄些虛頭便眸子閃爍張皇如左傳雲目動而言肆者即有一種人肚裡甚是奸深口裡不吐一詞卻免不得有開口處所謂以言餂以不言餂就他欲吞欲吐之際正好覻他眸子 按此説專就聼言時看眸子難專用而可兼用
恭者不侮人章總防 張彥陵曰此是孟子因世主浮慕恭儉故借其名以誘之要得此意 此章恭儉字隻就實徳上説不侮人奪人則實徳之所發也觀時君之發于事者如彼則其無實徳可知其名為恭儉者不過飾于聲音笑貌者耳非實徳也 意還重在恭儉上葢真恭儉自能不侮奪也
恭者不侮人章 翼注曰不侮人如禮賢下士及匹夫勝予之類不奪人在貢賦上居多作文槩兼臣民亦得 惟恐不順隻是侮奪之甚不是欲掩侮奪之迹又曰聲音是僞為恭儉之言笑貌是僞為恭儉之
态 大全辯少原餘氏曰恭儉之實惟文帝庶幾然愚猶謂其頓辱绛侯為不恭厚賜鄧通為不儉或曰宋仁宗恭儉出于天性故四十二年如一日苟非大臣問疾則無由見其黃絁被漆唾壺也唐明皇即位之初焚珠玉錦繡于前殿是好名之弊也
男女授受不親章總防 翼注曰首節借事引起下二節是正意歸重道字 此章禮字隻作一經字看鄭申甫曰權者稱量輕重以取中之謂也援嫂時避嫌為輕拯溺為重出處時守道為重濟溺為輕孟子之不輕援正其知權處也
男女授受不親節 張彥陵曰髠意不在問禮隻要讨出個權字為下諷言張本 注權而得中是乃禮也即程子權隻是經之説論語主言經權之二則于程子之説補其所未盡此章主言經權之一則全用其意集注之精如此
今天下溺矣節 翼注曰夫子之不援説者多雲病其不見諸侯看來孟子來齊方與髠答問恐已見諸侯矣注枉道求合四字最圓活 枉道求合不專是往見諸侯極是但謂髠之答問在齊則亦難泥也
天下溺節 翼注曰天下溺二句重上句看道字不外仁義 楊複所曰天下溺于邪説孟子以仁義援之天下溺于功利孟子以王道援之 此非正意 張彥陵曰手援是影語非實語 嫂溺援之以手亦是道之所在不可謂嫂溺不須用道隻須援之以手葢援天下者以不失己為道援嫂者以手援為道如髠之所雲則是欲以援嫂者援天下也故曰子欲手援天下乎 湖南講曰若以息邪説正人心就為援天下孟子又何必歴説齊梁急急要得君行道雖曰功在萬世然此乃目前道不得行者之所為若舍目前颠連不顧而逺骛後世則聖賢無此倒行逆施之學問
君子之不敎子章總防 蒙引此章為常人之父子言若父子俱賢則不須易而敎是不易者其經而易者其權也據王氏注及輔氏陳氏之説則子不肖雖不可責善亦須戒之是不責善而易以敎者亦經而戒之者又權也是皆補孟子言外意也 此章大全存疑皆槩言父子唯蒙引則主常人之父子説看來蒙引似優葢周公亦嘗撻伯禽則知父子賢聖者亦不必不親敎也 張彥陵曰子弟賢智者少愚不肖者多此就人情多處説
君子之不敎子兩節 翼注曰勢不行也見非心不欲敎亦非理不當敎也此句總括下文
古者易子而敎之節 翼注曰易子而敎隻重以己子而敎之于人不必泥相易意離隻是情義乖離 沈無回曰古者易子而敎之不得已為不肖子慮也若上智中材則父亦未嘗不敎 此亦本蒙引
父子之間不責善節 末節存疑謂與上文意一般是引成語爾看來上文專就父之敎子説末條則兼父之敎子子之谏父説似又推開一層矣然講家未有如此説者姑志于此以俟再定
事孰為大章總防 守身固即是養志之大者而養志不徒在守身也此章既以守身養志對説則講養志處不必複入守身葢守身養志二者合言之則守身即在養志之内分言之則守身自是守身養志自是養志大全新安陳氏講曾子養曾晳節亦牽守身來説此不可從蒙引存疑及呉因之説得明 新安章末一條亦仍是以守身養志對説也
事孰為大節 翼注曰事字非行事之事乃承事之事又曰不失其身先足為親之榮而親心惬矣又加
奉養子道斯盡一失其身則先足以為親之辱而親心不惬無論奉養厚薄皆是不能事親者如此以親心立説與下養志相關 吳因之曰謂之能事其親還有許多順親于道的事不是一守身便了卻事親但事親關處全在守身一着故特歸重不失其身上
孰不為事節 翼注曰本字與大字有辨大是一件最重本是諸件皆自此一件而生
曾子養曾晳節 吳因之曰首二節言事親必先守身然所以事親之道猶未詳言故舉曾子養志以示事親之則大抵此二節隻申明能事其親意不必惹着守身 曽子固是能守身者然孟子引曽子之意隻是要為飬志之證不重在守身意謂曾子不徒守身而又能飬志也 鄒東郭曰人都把必請所與等當飲食細事看其實看數必字直是無一時一念不在親就是一頓飯間一馂一餘亦看做親意所存才能如此常常問必之雲者無一次不然辭也此豈一時口頭勉強做得來與文王一日三朝問膳同分明是視于無形聼于無聲錫類不匮之孝有守身意在内附張侗初曰養志隻在守身所與必請是守身内
影様無意中做出所謂色難也【壬子】 沈無回曰養志之本不外守身但守猶在我而養則以我通于親養志而守身之理精矣引曾元一段隻欲引出養口體以形養志貶曾元意不重 吳因之曰養志不止酒食一端舉酒食特以見例故講可謂養志處雖承将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來須説得渾融統括為妙能養志與從親之令乃是毫厘千裡要認得真翼注曰養志兼親志未形而曲以探之親志既形
而曲以體之
事親若曾子者節 張彥陵曰事親必如曾子這樣才是可葢隻顯得養志為事親之道耳不重與曾子能事親上 翼注曰程注論可字意精然入孟子口氣不得須融會 陳眉公曰大學如保赤子心誠求之大約父母之于赤子無一件不是養志的人子報父母卻隻養口體此心何安即如曾子養曾晳比之三家村老妪養兒十分中尚不及一分所以僅得稱個可也 耿子庸曰古人論孝獨舉曾子養曾晳一段往以為沒要緊話今尋思難矣難矣曽子嘗芸瓜作業故窭人子也乃毎食必有酒肉何以辦之殚竭心力矣且人家父母質性意趣同者易事乃曾子故恂謹守約人也遐想曽晳之意興襟度高邁恢濶與曾子逈然不同迹其言志樂與人同必呼羣聮類以為常其所樂與未必一一為曾子所樂與者而毎食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豈不難哉葢曽子唯父意之承而已無意也無意則無己矣
人不足與适也章總旨 張彥陵曰此章論相體當從第一義做起人适政間不可謂不忠但救之于末流不若從本原做工夫則用人行政皆舉之矣首二句便覰着格君心說故曰不足言所重不在此規谏上一正君而國定正見定國工夫全在正君上與上文兩不足相呼應 高中?曰在未萌不在已萌在未事不在已事視于無形聽于無聲 須知不但在用人行政之先亦在君心之非之先以李文靖人主當使知四方艱難之言觀之可見
人不足與适也章 王忠文曰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君心之非非一端也莫難強如怠心莫難制如欲心莫難降如驕心莫難平如怒心莫難抑如忌心莫難開如惑心莫難解如疑心莫難正如偏心故必随其非而格之格之之道攻之以言難為從感之以德易為化故非大人莫之能 翼注曰大要是以心格心必己心先正而後君心可正耳 方文伯曰隻把此身做君之格式 大人者雖是正己而物正然其格君心亦須用些力觀朱子引伊川解易一條可見且如說王者過化存神然王者之治天下亦豈絶不用力蒙引因注正己物正之言遂謂格字不是着力字亦太拘 附蒙引曰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此荀卿述孟子之言也便可見孟荀之優劣孟子曰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格字與攻字正相反雖均之為正道而精粗之辨亦昭然矣 按蒙引此說亦即格字不着力之說也 大全辯嘉善陳氏曰格心之道又有因乎人者有因乎政者公仲連進牛畜荀欣徐悅而趙烈侯止歌者之田是心以人格也窦儀見藝祖岸帻跣足不肯進見而藝祖自後對近臣必索冠帶是心由事格也但其機在适間之外視抗論攻堅進一籌耳 翼注曰一正君一字要提出是不必紛紛适間意 一正君專承上君正說而國定矣則承上莫不正而推開説存疑謂一正君包上君正莫不正意似謬
有不虞之譽章 張彥陵曰譽己作好況複不虞毀己作惡況複求全學者須要自信得過 朱子曰天下事隻存一個是與非吾人行事隻防個是的行将去便是若必要回顧得人人道好豈有此理 沈無回曰二有字大有感慨見人情意料之外更有如此不可知者 士翼曰斥松為樗何損于材譽莸為蘭不揜其臭故毀譽之加諸己也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