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别存疑最明蒙引謂如般樂怠傲之類是危道如流連荒亡之類是所以為災如兇暴淫虐之類是所以亡看來不是葢般樂等項俱各有淺深難分屬也
有孺子歌曰節 翼注曰孺子之歌全是無心不可一渉有心語
小子聽之節 徐儆?曰孺子隻言清可以濯纓濁可以濯足夫子卻找足兩個斯字便生許多見解這斯字卻從可以處生來自取字又從斯字生來 莫中江曰玩可以二字葢水之可而非孺子自可之也孔子不是解説孺子之歌乃就其歌而指點之提醒後人隻在自取二字上 翼注曰二斯字重看便見自取之也就水説而意自廣 沈無回曰一説清斯濯纓二句不平歸重濁邊見自取之意殊失圓妙
夫人必自侮兩節 翼注曰身不脩是自侮也家不齊是自毀也國不治是自伐也 張彥陵曰愚按此兩節總發明自取意曰自侮曰自毀曰自伐見世主不得歸其咎于人曰自作孽見世主不得诿其數于天
桀纣之失天下也章總旨 呉因之曰此章是以歆動之辭感發當時諸侯之為仁故主意全在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五句上前三節評論民心歸仁以起其端後二節申明好仁當速以足其意講所欲與聚二句須體貼得至誠恻怛真實為民意思出
桀纣之失天下也節 翼注曰失天下邊輕引起得天下 按所欲不是容易知須去其已私以體察與聚亦不是容易聚須立其法制以經營如田裡桑麻等皆是聚之實際 民有欲而不能言不敢言其欲衣欲食欲安欲逸之念易知也但此以如此為欲彼又以如彼為欲非虛以察之誠以體之未易周知既知矣又有許多阻撓許多煩難或便于民而不便于君不便于臣或便于久遠而不便于一時又必果斷以行之委曲以處之方能聚勿施聚欲勿施惡即仁也王道也須説得醇細勿似專為得民心而設同于伯主固結民心之術
民之歸仁也三節 張彥陵曰三節相連看俱重歸仁意水就下獸走圹是狀其歸仁之勢歸則不待敺而況又有不仁為之敺者其歸豈不益速耶 沈無回曰敺則必有歸況歸又其欲乎 附蒙引曰民之歸仁條是仁而得民得天下為淵敺魚條是不仁而失民失天下 按蒙引此條與其所謂二節隻是一項事者相悖矣此恐未是淺説亦似主此附于後 附淺説曰夫所欲與聚所惡勿施者仁也仁則民歸矣其所以歸化者以其所欲在此如水之就下以其性本下也如獸之走圹以其所欲在圹也不能聚其所欲而反施其所惡者不仁也不仁則民去矣其所以去此者以其所欲在彼仁者而所惡在此不仁也如魚畏獺故歸淵如雀畏鹯故歸叢是為淵敺魚者獺也為叢敺雀者鹯也民畏桀纣故歸湯武是為湯武敺民者桀與纣也民歸仁而去不仁如此 吳因之曰民之歸仁曰諸侯皆為之敺所謂得其心斯得民矣曰雖欲無王不可得已所謂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今之欲王者節 張彥陵曰按據時説言病日已深當急求三年之艾喻民困已極君當急于求仁【此意當補在下三年之艾也下不可即貼求三年句求三年句隻作好仁之晚看】下四句隻反言以見畜之不可不早耳然細玩本文及注則今之欲王者還是慨歎當時好仁之晚意七年之病喻暴虐不喻民困三年之艾喻至仁不喻深仁 李九我曰志字有力人主若立志專确仁心便不肯歇息行仁政便要徹底民有欲惡決然處置停妥匹夫匹婦一或失所不肯放手即此便有緻王之理
自暴者節 此章重二自字總注道本固有而人自失之是也 吳因之曰不可與有言有為此二句是絶之之詞非斷之之辭 翼注曰禮義猶雲道理是通套字仁義二字乃實落故下隻申言仁義 吳因之曰言非禮義處且慢説仁義之為美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處且慢説吾身必能仁義此意自在下節上文須含蓄為妙 又曰凡自謂不能者孟子所深惡葢人皆可以為堯舜正謂其能也然所以謂其必能者全是性善上來故此章自暴自棄之可哀即性善堯舜之防 按因之此條除去自暴二字為妙
仁人之安宅也兩節 吳因之曰仁人之安宅與上孟擇術章要説得有辨葢上孟安宅隻與危反對便了此處安宅正路則自上文言非禮義及吾身不能居仁由義生來見仁義本至美而無可非亦自有而必可能此曠之舍之者所以為可哀也葢論仁義正以重暴棄之罪
道在爾而求諸逺章 張彥陵曰此為人之思以道術易天下者發道以本體言事即體道之工夫 姚元素曰此隻舉一近易的道理指防與人看見得親長便是道親之長之便是事而天下之平即此而在何必求之逺且難也不得以平天下做逺且難看 翼注曰人人各親其親各長其長天下皆孝子悌弟道徳一風俗同此即是天下平非由此而後可平也徐儆?曰天下平不是逺且難親親長長而天下自平見不必求之逺且難
居下位而不獲于上章總防 此章存疑雖雲與中庸孔子告哀公之言隻一般然中庸在下位節隻歸重在身上葢誠字意上文已有也此章則重在誠上矣微不同 又中庸誠者天之道二句是承上文而推原其所以當誠之故此章誠者天之道二句是承上文而言其不可不誠亦不同玩白文是故二字可見淺説過文與中庸同殊不是
居下位而不獲于上節 翼注曰首節獲上治民悅親信友總先于明善以誠其身須以誠身作主 張彥陵曰誠身屬在悅親是歩歩逓下的文法其實各件都本于此而明善又誠身的工夫 朱子小注説有道字極好存疑反病其太深不知何故 大全辯嘉善陳氏曰士君子徳業已隆郡邑矜式如溫公處洛中橫渠在關西官其地者悅服而模範之當有格過于未形之妙豈必待失而後诤乎獲上信友其先務在明善誠身诤友诤臣皆非其至 首節未嘗無效驗在内然隻是逐節逓推之驗遊氏注預透末節意説不宜混入
是故誠者節 方文伯曰此與自成自道例看 思字與中庸慎思之思字不同蒙引説得明覺軒蔡氏説不是 思誠依小注既兼知行則脩身工夫盡于是矣乃又曰思誠為脩身之本何也葢曰脩身則兼内外曰思誠則主内而言也 近日時文有以思誠思字作明善之明字看者真大謬矣
至誠而不動者節 末節固是説驗但其所以説此驗者則有責成于人之意是其不容自己也因之謂末節不作能誠之驗看不是 誠不誠之驗首節内已有但末節則又推極言之極誠之效則至于無不動極不誠之效則言其斷斷不能動然主意歸重在誠一邉 又中庸言動變化此章末節一動字亦該得變化矣蔡氏説亦拘 吳因之曰凡人意念一到真實處則天地可格鬼神可通金石可流禽獸可化況人乎 翼注曰如夫子溫良恭儉讓則邦君不覺傾動 首節與末節分别處雙峰説得極明細玩可見葢逐節逓推與一節貫通大凡説效驗處皆當以此二意推之輔氏以大學次序中庸極功合看妙甚吳因之曰不誠非全然不誠隻未到至誠境界申生無所逃而待烹隻緣誠非至誠故不能格晉獻公
伯夷辟纣章總防 張彥陵曰此章不為文王説是勉諸侯行文王之政以收天下之人望重在末條 翼注曰此章重勉諸侯行文王之政上不專重養老也
伯夷辟纣節 翼注曰作屬文王興屬伯夷 鶴林玉露曰太公進而以功業濟世伯夷退而以名節勵世二老各為世間辦一大事可謂無負文王所養矣張彥陵曰問二老同歸文王一則為鷹?之勇一則為扣馬之谏何其不同也曰太公是憫當日之無君而救之切伯夷是恐後日之無君而慮之深
二老者節 翼注曰其子焉往亦是不約而同之理按蒙引則是視大老為向背之意與此不同似亦可兼用 翼注又曰齒徳不平説齒者凡老之所同徳者二老之所獨
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節 翼注曰行文王之政泛就包飬老在内
求也為季氏宰章總防 張彥陵曰首節是例次節是案末節是斷 末節亦有例在内 翼注曰通章以強兵作主上二節即富國之罪以甚強兵之罪下一節即連諸侯辟草萊之刑以甚善戰之刑也
求也為季氏宰章 張彥陵曰此節隻分兩等兩次之亦次于善戰者耳 第二個次之亦承首句來謂次于善戰者耳不可謂又次于連諸侯者也 董氏彜曰土地辟田野治則有慶辟草萊任土地者則次上刑孟子論人臣功罪隻原其心葢治地而主于利民則守國之功可以論治地而主于利國則殃民之罪不可逃 富國者雖亦有助戰之意然不可專主此説觀存疑可見
存乎人者章 陸實府曰天地通竅于日月故隂陽薄蝕則日月代着其昏明人心通竅于兩眸故邪正未形兩眸預呈其了眊 徐儆?曰寐則神處于心寤則神依于目 吳因之曰不能掩其惡不能掩其心之惡也不要泛了人焉廋哉亦是心之善惡不能匿大凡聖賢觀人觀其心也聖賢知人知其心也古今以來隻為心迹兩字糊塗過了多少人 翼注曰正不正兩項重不正邉方應上不能掩其惡 又曰人焉廋哉廋字重不善一邉世無自匿其善之理 張彥陵曰知言是孟子一生大學問此非把聼言撇卻玩本文也字口氣則聼言隻據現成説如雲以言而參之眸子則人必無可躱閃處人焉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