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心類

關燈
趙康靖公概,嘗置瓶豆于幾案間,每一念起,必随善惡,以豆别之。

    善則投一白豆于瓶,惡則投一黑豆于瓶。

    初則黑豆絕多,既而漸少。

    久則善惡二念俱忘,瓶豆二物,亦棄而不用。

     治心之法,先儒有省察、克治二義。

    趙公以黑白豆分别善惡,似專屬省察一邊;然既省,則自思克矣。

    初則黑豆絕多,既而漸少,克治之效也。

    中庸以誠意必先緻知;古哲雲:「不怕念起,隻怕覺遲。

    」同旨哉!人非上哲,必須有所借以自檢。

    固當與趙閱道焚香告帝,同奉為克己楷模。

     金陵有數十人渡江,中流風驟,忽聞空中語曰:「黑額者!」黑額者自思:空中既指我,何為累衆人?遂跳入水。

    舟随覆。

    黑額者附一漂木至岸,不死。

    人異而問其素行,曰:「生平亦無善可紀。

    每思人生壞一「貪」字;「貪」字纔起念,便以「恕」字壓之,不敢作便宜事耳。

    」 平常道理,精細學問。

     衛仲達初為館職,被攝至冥司,官命具呈善惡二錄。

    比至,則惡錄盈庭,善錄僅如箸小。

    官色變,索秤稱之,則小軸乃能壓起惡錄。

    官善曰:「君可出矣!」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之多?」官曰:「不然。

    但一念不正,此即書之,不待其犯也。

    」曰:「然則小軸中所書何事?」曰:「朝廷嘗大興工役,修三山石橋,君上疏谏止之;此谏稿也。

    」曰:「某雖言之,朝廷不從,于事何益,而能有如是之力?」官曰:「朝廷雖不從,然念之在君者已是。

    向使聽從,則君善力何止如是,将乘此而獲度世矣,尚得而攝君乎?奈惡念過多,力已減半,不可複望大拜。

    」後果止于吏部尚書。

     此君使由此而更行善焉,成就又何可量;若由此而一為惡焉,吏部尚書其複可得乎?善惡之報,節節增減,當無一定之局也。

    閱者須作如是觀。

     孫叔敖,楚人。

    兒時出遊還,告其母曰:「人言見兩頭蛇者死;兒今見之,死無日矣!」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見,已殺而埋之矣!」母曰:「汝不死矣!吾聞有陰德者,必有陽報;德勝百殃,仁除百禍。

    」及長,為楚令尹。

     方遇蛇時,正憂死之不暇也,而遽為後人計若此,其用心何如!豈止相位,相業所自來矣! 庾亮乘馬有的盧,相馬經所雲妨主者也。

    或語令賣去,庾曰:「賣之,必有買者。

    甯有己之不安,而可移之人哉?昔孫叔敖埋蛇以免後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卒留之,不害其為将軍元舅也。

     【注】的盧:兇馬。

    相馬經:「馬白額入口齒者,名曰『的盧』,奴乘客死,主乘棄市,兇馬也。

    」(出版者) 叔敖,誠心自發者也。

    元規思效之,未免心着于善矣!然其事亦自可傳,茍能為善,不嫌襲迹也。

     吳次魯,年五十餘。

    有一子名國彥,已受室,自念孱弱,欲其父更舉子為宗祧計,請于母。

    母語次魯。

    魯曰:「貧家有子足矣,安用多為?」母子乃私罄衣飾餘赢,置一妾。

    比入門,則赢然病婦也。

    醫雲不治;但亟賣,猶可得值。

    母子乃令元媒改遣。

    議已成,次魯知之,曰:「我既為人誤,安可複誤他人?且此妾在吾家,猶可望生;一出吾門,萬無生理。

    所得不過十金,安忍棄之?」具實以告買者,還其值而去。

    妾自是病日愈。

    忽有身,踰年,産一子。

     顔光衷曰:「轉賣亦是常情;一指點出,便覺無限殘忍。

    」 锺離仙,初授丹于呂純陽,點鐵為金,可以濟世。

    純陽問終變否?曰:「五百年後,當複本質。

    」純陽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

    」锺離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

    此一言,三千功行俱滿矣!」 锺離之丹,本以濟世也,尚不忍以五百年後之人而易現在之人;若思得之以利身肥家者,造物豈容之哉?而世且萬無其術也。

    江北有監司某者,謝事懸車。

    嘗苦宦囊不足,延一丹士,信如锺呂。

    其夫人頗知書,戲問曰:「丹成,何以謝方士?」監司曰:「渠自能點化,不須謝。

    」夫人曰:「不須謝,何故以丹法傳君?」監司曰:「渠謂我有仙風道骨耳。

    」夫人曰:「君垂涎點化,志在得金;豈蓬萊仙島有貪财神仙耶?」既而其垿來谒,夫人曰:「垿貧,丹成可分之。

    」監司有難色。

    夫人曰:「君不肯以丹分垿;君非方士垿,獨肯相私耶?」監司終不悟。

    一日,方士摯丹鼎夜遁。

    夫人戲之曰:「夜來方士赴蟠桃會,未知乘黃鶴去否?」監司默然長籲曰:「勿言勿言,吳命應貧耳!」展閱至此,真可冁然一笑。

    尚有惑而不悟者,何哉? 朱文公嘗忠足疾,有道人為針熨,旋覺輕便。

    公喜,贈以詩曰:「幾載相扶藉瘦笻,一針還覺有奇功。

    出門放杖兒童笑,不似從前勃窣翁。

    」數日後,足疾大作,追尋道人,莫知所往。

    公歎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