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聖類

關燈
張九成,字子韶。

    年四十,遊郡庠。

    常閉閣終日,比舍生潛穴隙窺之,則俨然斂膝危坐,對大編,若與神明為伍。

    後舉進士第一,為名臣大儒。

     姚若侯曰:若子韶先生者,可謂畏聖人之言者矣!竊怪古人于聖賢書,則肅然敬畏,若與神明為伍;及至觌面見鬼神殊形異相,對之俨然無畏怖心。

    今人二者皆反是,何也?蓋人必有所畏也,然後能無所畏。

    能不畏敵者,畏将者也;能不畏刑者,畏法者也;能不畏鬼神者,畏聖賢者也。

    雖然;畏聖賢者,非不畏鬼神也,不畏之于其殊形異相之時也。

    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者,鬼神之德也;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者,鬼神之法也。

    今人見鬼神形、聞鬼神語,無不畏者;而閑居則一無所畏,反疑報應為荒唐,誣神靈為虛誕。

    問其故,則曰:「我不見也,不聞也。

    夫不可見、不可聞者,鬼神之常也;其可見可聞者,鬼神之變也。

    君子所畏者,不見不聞之鬼神也。

    故顯則畏之于駿奔對越之間,幽則畏之于爾室屋漏之際。

    庸愚所畏者,可見可聞之鬼神也。

    故往往畏之于衰敗之候、笃疾之中。

    然見而後畏,畏而後信焉,晚矣!昔有鬻徐夫人藥匕首者,曰:「以之刺人,血濡縷,立死。

    」愚人不信也。

    久乃竊而試之,急呼人曰:「果然!」聲絕而氣亦絕矣。

    世之待見鬼神而後信者,何以異此? 管甯自遼東浮海而歸。

    風起,将覆舟,舟中人皆呼天忏罪。

    至管甯,雲:「嘗一朝科頭,三晨晏起,一次不冠如廁。

    過必在此耳!」時同行諸舟盡沒,獨甯舟有燈導而前,獲濟。

     以此為過,則其平日謹身之道宜何如!蓋聖賢學問,莫先于敬。

    敬之一字,原徹内徹外、可精可粗之言。

    内而在心,則主一無适;外而容貌,則整肅莊嚴。

    精之至堯舜之欽明溫恭,粗之及小學之唯諾拜跪。

    夫唯諾拜跪,未便能敬,而可以習敬。

    即君子之整肅莊嚴,亦豈便是敬?而程子雲:「緻敬須自此入。

    」張南軒亦雲:「俨若思,雖非敬之道,而于此時可以禮敬。

    」程子又雲:「未有箕踞而心不慢者。

    」一反觀,益可見。

     元珪禅師,唐永淳間,結廬嵩嶽之龐塢。

    忽有異人蛾冠褲褶而至,曰:「我嶽神也。

    知師有廣大智辯,乞受正戒。

    」師曰:「付汝五戒。

    若能奉持,即應曰『能』,不能曰『否』。

    能不淫乎?」神曰:「亦娶也。

    」曰:「非此謂也,言無縱欲也。

    」神曰:「能。

    」曰:「能不盜乎?」神曰:「我正直,焉有盜乎?」曰:「非此謂也。

    言享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

    」神曰:「能。

    」曰:「能不殺乎?」神曰:「實司其柄,焉得不殺?」曰:「非此謂也,言有濫誤疑混也。

    」神曰:「能。

    」曰:「能不妄乎?」神曰:「我正直,焉有妄哉?」曰:「非此謂也,言先後不合天心也。

    」神曰:「能。

    」曰:「能不飲乎?」神曰:「我受祭奠,焉得不飲?」曰:「非此謂也,言不亂性也。

    」神曰:「能。

    」師曰:「此佛五戒也。

    」神曰:「謹受教。

    」 如此說戒,誰人不可受,誰人可不受?其事似于僧戒少寬,其理于僧戒較精矣!司馬溫公有雲:「忿怒如烈火,利欲如鋒铦;終朝長戚戚,是名阿鼻獄。

    顔子安陋巷,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