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行類
關燈
小
中
大
門分道,會于法堂;弟子不覺皆随明道。
伊川謂人曰:「此是某不如家兄處。
」 楊翥,字仲舉。
笃行不欺,仁厚絕俗,善處人所不堪。
鄰人作室,檐溜落其家,家人不能平。
翥曰:「晴日多,雨日少也。
」鄰人産子,恐所乘驢鳴驚之,即郁驢步行。
墓碑為田家兒推仆,墓丁奔告。
公曰:「兒傷乎?」曰:「無之。
」曰:「幸矣!」語田家:「善護兒,勿懼也。
」又或侵其址,有「溥天之下皆王土,再過來些也不妨」之句。
嘗夜夢食人二李。
既覺,深自咎曰:「吾必旦晝義利心不明,故至此。
」不餐者三日。
劉寬,字文饒。
性仁恕,雖倉猝,未嘗疾言遽色。
有人失牛,就寬車認之。
寬無所言,下駕步歸。
有頃,認者得牛,送還謝罪。
寬曰:「物有相類,事容錯誤。
幸勞見歸,何為謝之?」一日,當朝會,嚴裝訖,婢奉肉羹,誤污朝衣。
寬神色不異,徐言曰:「羹爛汝手乎?」官侍中,封逯鄉侯。
凡寬以待人,而使人慚愧至無可容身,其不寬孰甚焉!此獨替他開解得甚是平常,全然不覺有人之不是,所以為佳。
宋元豐六年冬祀,群臣導駕,即進辇。
辇中忘設衾褥,遽取未至。
上覺之,乃指顧問他事。
少選,褥至,遂升辇。
以故官吏無罪。
其有意無意,俱不可得而名也。
則又渾然無寬之迹矣! 羅循,号雙泉,吉水人。
會試時,亡其罽褐。
同舍生不自安,物色其竊去者,同循訪之。
比入座,故探其囊,出褐示循。
循趨而出,謂其人曰:「物偶相類,彼醉語耳。
」歸語生曰:「我失褐,初無所損;彼得惡聲,尚得為士人耶?」生始謝不及。
循是年登第。
子即洪先,狀元。
鄭曉為文選時,裡中士宦有饋金首飾者,承筐以将,而上覆以茗;公直謂茗也,受之。
入夫人手,撥茗知之,擊柝語公。
公不動聲色,第整理其茗,覆筐如初。
出召其人,謂曰:「吾初以家适乏茗,故拜君惠。
頃入内詢,家尚有餘茗,心謝尊意矣!」授之,令持歸。
清者極易刻,廉者多好名。
既無二者之病,而又出之從容謙婉,反覺楊伯起四知,直而寡趣。
慶曆間,有李京者為小官,吳鼎臣在侍從,二人相與通家。
京薦其友于鼎臣,鼎臣即繳其書奏之。
京坐貶官,将行。
京妻谒鼎臣妻取别,鼎臣妻慚,不敢出。
京妻召吳仆語曰:「我來,為往還之久,欲求一别。
且乃公嘗有數帖與吾夫禱私事,恐汝家終以為疑。
」索火焚之而去。
江陰徐晞,由縣吏起家,為兵部侍郎。
時同官一主事,少年甲科,每向胥曹,辄罵狗吏,意以辱晞。
晞坦如也。
未幾,主事沒,為棺殓送歸。
人愈服其長者,曆仕至大司馬。
人自薄,我自厚,自處地步甚高。
韓宣子之适楚也,楚人弗逆。
公子棄疾及晉境,晉侯亦将弗逆,叔向曰:「楚僻我衷,若何效僻?」同是此種學問。
楊大年,弱冠,與周翰、朱昂同在禁掖。
二公時已皤然,楊每論事,侮之曰:「二老翁以為何如?」翰大不堪,正色謂曰:「君莫欺我老,老亦終留與君。
」昂從旁搖手曰:「莫與!莫與!免為人侮。
」厥後,楊不及五旬卒,求為老翁何可得也! 巢道卿為浙漕,以母老求養罷。
長子經,從臨江來修谒。
方入客次,聞衆賓聚首言:「道卿被罪去位。
」經問:「得報耶?」曰:「傳聞耳。
」曰:「道卿乃某家君。
以祖母老求便,實無過。
」衆賓負赧,無可容身。
信知稠人中,不可妄談是非也。
宋肅王與沈元用,同使北地,館于燕山愍忠寺。
見一唐碑,辭甚骈麗,凡三千餘言。
元用素強記,即朗誦一再。
肅王且聽且行,若不經意。
元用歸館,欲矜其能,取筆追書。
不能記者阙之,凡阙十四字。
肅王視之,即取筆盡補所阙,又改元用謬誤四五處。
置筆他語,略無矜色。
元用駭服。
語雲:「休誇我能勝人,勝如我者更多。
」信不誣也。
陳幾亭曰:「君子有二恥:矜所能,恥也。
飾所不能,恥也。
能則謙以居之,不能則學以充之。
君子有二惡:嫉人所能,惡也。
形人所不能,惡也。
能則若己有之,不能則舍之。
」 蕭穎士恃才傲物,嘗攜壺逐勝,憩于逆旅。
風雨暴至,有紫衣翁領二童子避雨于此。
穎士頗輕侮之。
雨止,驺從入,翁上馬呵殿而去,始知為吏部待侍王丘也。
明日造門謝罪,引至庑下,坐而責之。
複曰:「子負名傲物,其止于一第乎?」果終于楊州工曹。
江陰張畏岩,積學能文,有聲藝林。
萬曆甲午,鄉試無名,大罵試官。
有一道者在旁,微哂曰:「相公之文必不佳。
」張怒叱曰:「汝烏知之?」道者曰:「聞作文貴心平氣和;心氣如此,文安得工?」張不覺屈服請教。
道者曰:「文字固要佳,若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
須要自己做個轉變,始得。
」張曰:「命已不中,如何轉變?」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力行善事,廣積陰功,而又加意謙謹,以承休命,何福不可求哉?」張曰:「我貧士也,安得錢來行善事、積陰功乎?」曰:「善事
伊川謂人曰:「此是某不如家兄處。
」 楊翥,字仲舉。
笃行不欺,仁厚絕俗,善處人所不堪。
鄰人作室,檐溜落其家,家人不能平。
翥曰:「晴日多,雨日少也。
」鄰人産子,恐所乘驢鳴驚之,即郁驢步行。
墓碑為田家兒推仆,墓丁奔告。
公曰:「兒傷乎?」曰:「無之。
」曰:「幸矣!」語田家:「善護兒,勿懼也。
」又或侵其址,有「溥天之下皆王土,再過來些也不妨」之句。
嘗夜夢食人二李。
既覺,深自咎曰:「吾必旦晝義利心不明,故至此。
」不餐者三日。
劉寬,字文饒。
性仁恕,雖倉猝,未嘗疾言遽色。
有人失牛,就寬車認之。
寬無所言,下駕步歸。
有頃,認者得牛,送還謝罪。
寬曰:「物有相類,事容錯誤。
幸勞見歸,何為謝之?」一日,當朝會,嚴裝訖,婢奉肉羹,誤污朝衣。
寬神色不異,徐言曰:「羹爛汝手乎?」官侍中,封逯鄉侯。
凡寬以待人,而使人慚愧至無可容身,其不寬孰甚焉!此獨替他開解得甚是平常,全然不覺有人之不是,所以為佳。
宋元豐六年冬祀,群臣導駕,即進辇。
辇中忘設衾褥,遽取未至。
上覺之,乃指顧問他事。
少選,褥至,遂升辇。
以故官吏無罪。
其有意無意,俱不可得而名也。
則又渾然無寬之迹矣! 羅循,号雙泉,吉水人。
會試時,亡其罽褐。
同舍生不自安,物色其竊去者,同循訪之。
比入座,故探其囊,出褐示循。
循趨而出,謂其人曰:「物偶相類,彼醉語耳。
」歸語生曰:「我失褐,初無所損;彼得惡聲,尚得為士人耶?」生始謝不及。
循是年登第。
子即洪先,狀元。
鄭曉為文選時,裡中士宦有饋金首飾者,承筐以将,而上覆以茗;公直謂茗也,受之。
入夫人手,撥茗知之,擊柝語公。
公不動聲色,第整理其茗,覆筐如初。
出召其人,謂曰:「吾初以家适乏茗,故拜君惠。
頃入内詢,家尚有餘茗,心謝尊意矣!」授之,令持歸。
清者極易刻,廉者多好名。
既無二者之病,而又出之從容謙婉,反覺楊伯起四知,直而寡趣。
慶曆間,有李京者為小官,吳鼎臣在侍從,二人相與通家。
京薦其友于鼎臣,鼎臣即繳其書奏之。
京坐貶官,将行。
京妻谒鼎臣妻取别,鼎臣妻慚,不敢出。
京妻召吳仆語曰:「我來,為往還之久,欲求一别。
且乃公嘗有數帖與吾夫禱私事,恐汝家終以為疑。
」索火焚之而去。
江陰徐晞,由縣吏起家,為兵部侍郎。
時同官一主事,少年甲科,每向胥曹,辄罵狗吏,意以辱晞。
晞坦如也。
未幾,主事沒,為棺殓送歸。
人愈服其長者,曆仕至大司馬。
人自薄,我自厚,自處地步甚高。
韓宣子之适楚也,楚人弗逆。
公子棄疾及晉境,晉侯亦将弗逆,叔向曰:「楚僻我衷,若何效僻?」同是此種學問。
楊大年,弱冠,與周翰、朱昂同在禁掖。
二公時已皤然,楊每論事,侮之曰:「二老翁以為何如?」翰大不堪,正色謂曰:「君莫欺我老,老亦終留與君。
」昂從旁搖手曰:「莫與!莫與!免為人侮。
」厥後,楊不及五旬卒,求為老翁何可得也! 巢道卿為浙漕,以母老求養罷。
長子經,從臨江來修谒。
方入客次,聞衆賓聚首言:「道卿被罪去位。
」經問:「得報耶?」曰:「傳聞耳。
」曰:「道卿乃某家君。
以祖母老求便,實無過。
」衆賓負赧,無可容身。
信知稠人中,不可妄談是非也。
宋肅王與沈元用,同使北地,館于燕山愍忠寺。
見一唐碑,辭甚骈麗,凡三千餘言。
元用素強記,即朗誦一再。
肅王且聽且行,若不經意。
元用歸館,欲矜其能,取筆追書。
不能記者阙之,凡阙十四字。
肅王視之,即取筆盡補所阙,又改元用謬誤四五處。
置筆他語,略無矜色。
元用駭服。
語雲:「休誇我能勝人,勝如我者更多。
」信不誣也。
陳幾亭曰:「君子有二恥:矜所能,恥也。
飾所不能,恥也。
能則謙以居之,不能則學以充之。
君子有二惡:嫉人所能,惡也。
形人所不能,惡也。
能則若己有之,不能則舍之。
」 蕭穎士恃才傲物,嘗攜壺逐勝,憩于逆旅。
風雨暴至,有紫衣翁領二童子避雨于此。
穎士頗輕侮之。
雨止,驺從入,翁上馬呵殿而去,始知為吏部待侍王丘也。
明日造門謝罪,引至庑下,坐而責之。
複曰:「子負名傲物,其止于一第乎?」果終于楊州工曹。
江陰張畏岩,積學能文,有聲藝林。
萬曆甲午,鄉試無名,大罵試官。
有一道者在旁,微哂曰:「相公之文必不佳。
」張怒叱曰:「汝烏知之?」道者曰:「聞作文貴心平氣和;心氣如此,文安得工?」張不覺屈服請教。
道者曰:「文字固要佳,若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
須要自己做個轉變,始得。
」張曰:「命已不中,如何轉變?」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力行善事,廣積陰功,而又加意謙謹,以承休命,何福不可求哉?」張曰:「我貧士也,安得錢來行善事、積陰功乎?」曰:「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