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行類

關燈
登,從惡如崩,古人歎善難而惡易也。

    朱子雲:「要做好人,則上面煞有等級。

    做不好人,則立地便至。

    隻在把住放行之間耳。

    」攀跻,分寸不得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學者可不畏哉? 武林張恭懿公,名瀚。

    釋褐,觀政都察院。

    其時廷相王公為台長,一見即器重公。

    延坐,語之曰:「昨雨後出街衢,一輿人蹑新履,自灰廠曆長安街,皆擇地而蹈,兢兢恐污其履。

    轉入贳城,漸為泥濘,偶一沾濡,更不複顧惜。

    居身之道,亦猶是爾;倘一失足,無所不至矣!」公佩其言,終身弗忘。

     蘇叔黨過,讀南史。

    東坡因語之曰:「王僧虔居建業中馬糞巷,子孫笃實謙和。

    時人稱馬糞諸王為長者。

    東漢贊論李固雲:『觀胡廣趙戒如糞土。

    』糞之穢也,一經僧虔,便為佳号;而比胡趙,則糞有時而不幸。

    汝可不知乎?」與王公此喻,同一真切微婉,得風人之遺。

     張九成初年貧寒,衣衾不備。

    有送襲衣者。

    卻不受,曰:「士當貧苦,正是做功夫持節。

    若不痛自砥砺,則貪欲心生,廉恥喪矣,功夫何在?」 伊庵權禅師用功甚銳,在晝若未嘗與人作一方便,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隻恁麼空過!」 西域有脅尊者,年八十出家,少年诮之。

    尊者聞而誓曰:「我若不通三藏,不斷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脫,終不以脅至席。

    」乃晝則研窮教理,夜則靜慮凝神,三年悉證所誓。

    時人敬仰,号為脅尊者。

     蓮池師雲:「世間即一技一藝,其始學不勝其難,似萬不可成者;若置而不學,則終無成矣。

    故最初貴有決定不疑之心。

    雖能決定,而優遊遲緩,則亦不成;故其次貴有精進勇猛之心。

    雖能精進,然或得少而足,或時久而疲,或遇順境而迷,或逢逆境而堕,則亦不成;故其次貴有貞常永固不退轉之心。

    誠能如此存心,何事不辦哉?」 周孝侯諱處,陽羨人。

    少不修行檢,常出遊。

    遇父老,問曰:「今時和年豐,而人不樂,何也?」父老曰:「三害未除,何樂之有?」侯問:「何為三害?」父老曰:「南山白額虎、長橋下蛟,與子而三矣!」侯曰:「若是,吾能除之。

    」乃射虎斬蛟,折節好修,就機雲學問。

    基年,州郡交辟。

     人孰無過,過而能改,乃大賢矣!然如此之決捷勇猛者,實罕其俦。

    顧泾陽雲:「李延平,初間是豪邁人,後來琢磨得與田夫野老一般;這便是一個善涵養氣質的樣子。

    呂東萊,少褊急。

    一日,誦論語『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平時悁忿,渙然冰釋;這便是一個善變化氣質的樣子。

    」近聞一朝士,生平善怒,其母與一戒闆戒之。

    怒發,便持此戒闆擊人。

    大堪發哂! 李文正昉,丁太夫人憂,起複充職。

    窦俨責之曰:「魚袋之設,取夙夜匪懈之義。

    以金為飾者,亦身之華也。

    子居憂,雖恩诏抑奪,不當有金玉之飾。

    」文正遽謝不敏,且志于心曰:「為人子者,喪禮固非預習,然茍不中禮,非惟有虧名教,亦何面目處缙紳之列乎?固知窦兄真長者也。

    」 【注】魚袋之制始于唐,蓋以為符契也。

    其始曰魚符,左一右一,左者進内,右者随身,刻官姓名,出入合之,因盛以袋,故曰魚袋。

    宋因其制,以金銀飾為魚形,公服則系于帶而垂于後,以明貴賤,非複如唐之符契也。

    ~出版者注~ 徐存齋階,由翰林督學浙中,年未三十。

    一士子文中,用顔苦孔之卓。

    徐批雲:杜撰,置四等。

    此生将領責,執卷請曰:「苦孔之卓,出揚子法言,實非生員杜撰也。

    」徐起立曰:「本道僥幸太早,未嘗學問,今承教多矣!」改置一等。

    人服其雅量。

     【注】顔苦孔之卓:顔回苦孔子之卓然不可及也。

    揚子法言學行:「顔不孔雖得天下,不足以為樂。

    然亦有苦乎?曰:顔苦孔卓之至也。

    」 凡用古書,須使不覺其為古書方妙。

    且古書亦自有疵累處。

    苦孔之卓,入之制義,斷乎不妥。

    但「杜撰」二字,批得欠确耳。

    徐公之改等。

    多隻悔己少學,若以能用古即佳。

    竊未之許也。

     陳白沙訪莊定山,莊攜舟送之。

    中有士人滑稽,肆談無忌,定山怒不能忍。

    白沙則當談時若不聞其聲;及既去,若不記其人。

    定山大服。

     邵堯夫歲時耕稼,僅給衣食。

    名其居曰安樂窩,因自号安樂先生。

    旦則焚香燕坐;晡時酌酒三四杯,微醺即已。

    興至,成詩自詠,就事歡然。

    出遊城中,則乘小車,惟意所适。

    士大夫家識其車音,争相迎候;童稚皆驩,相謂曰:「安樂先生至也。

    」或留信宿,乃去。

     君子以太和元氣為主。

    止庵子每教人去殺機,甔甔子每教人養喜神。

    大聖人之申申夭夭與兢兢業業,初非二義。

    乃有無事而憂,對景而不樂,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緣故,豈非便是一座活地獄?昔人言:「景物何常,惟人所處耳。

    」詩雲:「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原是極凄涼物事,一經點破,便作佳境。

    彼郁郁牢愁,出門有礙者,即春花秋月,未嘗一伸眉頭也。

     程明道、伊川,各從群弟子同遊僧舍。

    明道與伊川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