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行類
關燈
小
中
大
趙清獻抃,貞介絕倫,巨細不茍。
晝之所為,夜必焚香以告于天。
其不敢告者,不敢行也。
始終一節,如青天白日,百世可師。
縱不以告于天,天無不知之也。
而人恒若以為不知也。
故必以告,為持身制行之至訣。
按公帥蜀時,有妓戴杏花。
公偶戲曰:「髻上杏花真有幸。
」妓應聲曰:「枝頭梅子豈無媒。
」逼晚,公使老兵呼妓。
幾二鼓不至,令人速之。
公周行室中,忽高聲呼曰:「趙抃不得無禮!」旋令止之。
老兵自幕後出曰:「某度相公不過一時辰,此念便息;實未嘗往也。
」可見公之端方,信及厮役,而其得力于克己者誠深矣! 司馬溫公嘗自言:「吾生平無他過人,但未嘗有一事不可對人言者。
」劉安世嘗學于公,求盡心行己之要。
公教之以誠,且令自不妄語始。
妄語一事,極不可解。
人于有關系處說謊,還是有意欺人;乃尋常說話,最沒要緊事,亦偏帶幾分虛頭。
想來甚是無謂,卻不覺口中道出,自非實曾用力,誠未易免也。
範忠宣公純仁,每戒其子曰:「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
人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
」有友請教于公,公曰:「惟儉可以養廉,惟恕可以成德。
」 邝子元曰:「恕之一字,固為求仁之要;量之一字,又為行恕之要。
學量之功何先?曰:窮理。
窮理則明,明則寬,寬則恕,恕則仁矣乎!」 韓忠獻公嘗言:「君子小人之際,皆當誠以待之。
知其小人,但淺與之接耳。
」凡人于小人欺己處,必露其明以破之。
公獨不然;明足以照小人之奸,然每受之,未嘗形于色。
此種局量,非大學問不能。
然全身遠怨之道,無出于此。
尚書雲:「必有容,德乃大。
必有忍,事乃濟。
」一毫之拂,即勃然怒;一事之違,即憤然發,是無涵養之力,薄福之人也。
故曰:覺人之詐,不形于言,有無限餘味。
李文靖公沆為相,有狂生叩馬獻書,曆诋其短。
公遜謝曰:「俟歸詳覽。
」生怒,遽詈之曰:「居大位而不能康濟天下,又不引退以讓人,久妨賢路,能無愧乎?」公于馬上踧踖再三,曰:「某屢求退,奈上未允,不敢去也。
」終無忤意。
薛文清公有雲:「辱之一字,最為難忍,自古豪傑之士多由此敗。
」嘗考王昶戒子雲:「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于身。
若己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當則無害于彼,妄則無害于身,又何反報焉?則其道在反己也。
」陸文定公雲:「或非意相加,度其人賢于己者,則我當順受,待其自悟。
其同于己者,大則理遣,小則情恕。
(衛洗馬曰: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幹,可以理遣。
)至不如己者,則以不足較置之。
是其道在審人也。
」昔賢雲:「逆我者,隻消甯省片時,便到順境,方寸寥廓矣!」故少陵詩雲:「忍過事堪喜,斯忍逆之方也。
」鄭孟發雲:「有以橫逆加我者,譬如行草莽中,荊棘在衣,徐行緩解而已。
」雲遊齋錄雲:「凡有橫逆之來,先思我所以取之之故,随思我所以處之之法,潛不動氣,而靜以守之,則患消而禍遠矣!斯處橫逆之道也。
」合數言,而可無難于涉世矣! 夏忠靖公少時,有人觸犯,未嘗不怒。
初忍于色,中忍于心,久之不覺俱化。
故知量亦從學問來。
唐一庵嘗語弟子曰:「人知顔子『不校』難及,不知一『犯』字學他不來。
」弟子曰:「何謂?」先生曰:「顔子持己應物,決不得罪于人。
故有不是加他,方說得是犯。
若我輩,人有不是加來,必是自取,何曾是犯?我輩未須學『不校』,且先學到『犯』字。
」 高景逸曰:「見過所以求福,反己所以免禍。
常見已過,常向吉中行矣!自認不是,人不好再開口矣!非是為橫逆之來,姑且自認不是。
其實人非聖人,豈能盡善?人來加我,多是自取,但宜反求,道理自見。
如此,則吾心愈細密,臨事愈精詳。
一番經曆,一番進益,省了多少氣力,長了多少識見。
小人所以為小人者,隻是别人不是而已。
」 陶侃為廣州刺史,在州無事,辄朝運百甓于齋外,暮運于齋内。
人問其故。
答曰:「吾方緻力中原,過爾優遊,恐不堪事,故自勞耳。
」常語人曰:「民生在勤。
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于凡俗,當惜分陰,豈可但逸遊荒醉?生無益于時,死無聞于後,真自棄也。
」 受橫受謗,所以降伏火性,為反求諸己地耳。
若一徑淡漠置之,便易流于悠悠任放;故須豎起脊梁,着實奮勵一番,方是君子為己之學。
程伊川自省雲:「農人祁寒暑雨,深耕易耨,吾得而食之,百工技藝,作為器物,吾得而用之。
介冑之士,披堅執銳以守土宇,吾得而安之。
無功澤及人,而浪度歲月,宴然為天地間一蠹。
」古人雲:「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
樂則淫,淫則惡心生。
」孟子以飽食暖衣,逸居無教,為近于禽獸。
然馬牛尚能引重緻遠,直豢豕而已矣! 從善如
晝之所為,夜必焚香以告于天。
其不敢告者,不敢行也。
始終一節,如青天白日,百世可師。
縱不以告于天,天無不知之也。
而人恒若以為不知也。
故必以告,為持身制行之至訣。
按公帥蜀時,有妓戴杏花。
公偶戲曰:「髻上杏花真有幸。
」妓應聲曰:「枝頭梅子豈無媒。
」逼晚,公使老兵呼妓。
幾二鼓不至,令人速之。
公周行室中,忽高聲呼曰:「趙抃不得無禮!」旋令止之。
老兵自幕後出曰:「某度相公不過一時辰,此念便息;實未嘗往也。
」可見公之端方,信及厮役,而其得力于克己者誠深矣! 司馬溫公嘗自言:「吾生平無他過人,但未嘗有一事不可對人言者。
」劉安世嘗學于公,求盡心行己之要。
公教之以誠,且令自不妄語始。
妄語一事,極不可解。
人于有關系處說謊,還是有意欺人;乃尋常說話,最沒要緊事,亦偏帶幾分虛頭。
想來甚是無謂,卻不覺口中道出,自非實曾用力,誠未易免也。
範忠宣公純仁,每戒其子曰:「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
人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
」有友請教于公,公曰:「惟儉可以養廉,惟恕可以成德。
」 邝子元曰:「恕之一字,固為求仁之要;量之一字,又為行恕之要。
學量之功何先?曰:窮理。
窮理則明,明則寬,寬則恕,恕則仁矣乎!」 韓忠獻公嘗言:「君子小人之際,皆當誠以待之。
知其小人,但淺與之接耳。
」凡人于小人欺己處,必露其明以破之。
公獨不然;明足以照小人之奸,然每受之,未嘗形于色。
此種局量,非大學問不能。
然全身遠怨之道,無出于此。
尚書雲:「必有容,德乃大。
必有忍,事乃濟。
」一毫之拂,即勃然怒;一事之違,即憤然發,是無涵養之力,薄福之人也。
故曰:覺人之詐,不形于言,有無限餘味。
李文靖公沆為相,有狂生叩馬獻書,曆诋其短。
公遜謝曰:「俟歸詳覽。
」生怒,遽詈之曰:「居大位而不能康濟天下,又不引退以讓人,久妨賢路,能無愧乎?」公于馬上踧踖再三,曰:「某屢求退,奈上未允,不敢去也。
」終無忤意。
薛文清公有雲:「辱之一字,最為難忍,自古豪傑之士多由此敗。
」嘗考王昶戒子雲:「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于身。
若己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當則無害于彼,妄則無害于身,又何反報焉?則其道在反己也。
」陸文定公雲:「或非意相加,度其人賢于己者,則我當順受,待其自悟。
其同于己者,大則理遣,小則情恕。
(衛洗馬曰: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幹,可以理遣。
)至不如己者,則以不足較置之。
是其道在審人也。
」昔賢雲:「逆我者,隻消甯省片時,便到順境,方寸寥廓矣!」故少陵詩雲:「忍過事堪喜,斯忍逆之方也。
」鄭孟發雲:「有以橫逆加我者,譬如行草莽中,荊棘在衣,徐行緩解而已。
」雲遊齋錄雲:「凡有橫逆之來,先思我所以取之之故,随思我所以處之之法,潛不動氣,而靜以守之,則患消而禍遠矣!斯處橫逆之道也。
」合數言,而可無難于涉世矣! 夏忠靖公少時,有人觸犯,未嘗不怒。
初忍于色,中忍于心,久之不覺俱化。
故知量亦從學問來。
唐一庵嘗語弟子曰:「人知顔子『不校』難及,不知一『犯』字學他不來。
」弟子曰:「何謂?」先生曰:「顔子持己應物,決不得罪于人。
故有不是加他,方說得是犯。
若我輩,人有不是加來,必是自取,何曾是犯?我輩未須學『不校』,且先學到『犯』字。
」 高景逸曰:「見過所以求福,反己所以免禍。
常見已過,常向吉中行矣!自認不是,人不好再開口矣!非是為橫逆之來,姑且自認不是。
其實人非聖人,豈能盡善?人來加我,多是自取,但宜反求,道理自見。
如此,則吾心愈細密,臨事愈精詳。
一番經曆,一番進益,省了多少氣力,長了多少識見。
小人所以為小人者,隻是别人不是而已。
」 陶侃為廣州刺史,在州無事,辄朝運百甓于齋外,暮運于齋内。
人問其故。
答曰:「吾方緻力中原,過爾優遊,恐不堪事,故自勞耳。
」常語人曰:「民生在勤。
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于凡俗,當惜分陰,豈可但逸遊荒醉?生無益于時,死無聞于後,真自棄也。
」 受橫受謗,所以降伏火性,為反求諸己地耳。
若一徑淡漠置之,便易流于悠悠任放;故須豎起脊梁,着實奮勵一番,方是君子為己之學。
程伊川自省雲:「農人祁寒暑雨,深耕易耨,吾得而食之,百工技藝,作為器物,吾得而用之。
介冑之士,披堅執銳以守土宇,吾得而安之。
無功澤及人,而浪度歲月,宴然為天地間一蠹。
」古人雲:「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
樂則淫,淫則惡心生。
」孟子以飽食暖衣,逸居無教,為近于禽獸。
然馬牛尚能引重緻遠,直豢豕而已矣! 從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