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儉類

關燈
:「人生衣食财祿,皆有定數。

    若儉約不貪,可得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

    譬如有錢一千,日用一百,則可十日,日用五十;便可二十日。

    若縱恣奢侈,一千之數,一日用盡矣!或難之曰:『世亦有廉儉而命促,貪侈而壽長者,何故?』曰『貪侈而壽,當生之數多也。

    若更廉儉,必愈壽矣!廉儉而促,當生之壽少也。

    若更貪侈,必愈促矣!』」 蘇東坡谪齊安,日用不過百五十。

    曰:「口腹之欲何窮?每加節儉,亦惜福延壽之道。

    」其在杭州,嘗書雲:「自今以往,早晚食不過一爵一肉。

    又尊客至,則三之,可損不可增。

    有召我者,以此告之:一日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财。

    」 廣德守趙次山公崇賢,方崖公大佑之大父也。

    方崖髫年夜讀,懷炭少許,欲為烘足之用。

    次山見之,叱曰:「汝少年讀書,當習勤苦,乃爾不能耐寒耶?如霜天雪夜,朝臣待漏,亦不免于寒苦耳。

    人生未老而享既老之福,則終不老;未貴而享已貴之福,則終不貴。

    」方崖謹佩斯訓,官至大司寇。

     懷炭夜讀,今缙紳家之良子弟也,而趙公乃斥其過享,前輩之家法如此!祝氏訓子書雲:「憶昔吾兄弟當爾兄弟之年,方且戴鬥笠,向赤日中采山灌圃,形容黧黑。

    吾十九歲始受書,爾叔受書更後。

    吾兩人夏無葛,冬無爐,朝夕不辍,以有今日。

    而爾兄弟乃得垂髫就傅,把舊書向北窗下披風而哦,免于樵圃之苦。

    是爾兄弟受享,過我兄弟遠甚。

    而或勤劬少避,可不可乎!警吾言,勿等于過耳蚋也。

    」是且以得讀書為受享矣!然吾輩寒素之子,衣食分心,奔走曠業,負笈無行李之費,求師鮮束修之資,楮筆艱難,膏火缺乏,種種苦楚,不可殚述。

    以此而觀,得如祝氏子者,謂之受享,誠宜也。

     雪峰、岩頭、欽山,至吳山下,濯足澗側。

    欽山見菜葉而喜,指謂二人曰:「此山必有道人,可沿流尋之。

    」雪峰恚曰:「汝智眼太濁,他日如何辨人?彼不惜福如此,住山何為哉!」入山,果無名衲。

     楊襄毅公父瞻之言曰:「現在之福,積自祖宗者,不可不惜;将來之福,贻于子孫者,不可不培。

    現在之福不惜,如燈之焰,愈焰愈易竭;将來之福能培,如添炷油,愈添則愈久。

    」知言哉! 唐幹符初,有朝士謂門僧聖剛曰:「凡以炭炊飯,先令燒熟,謂之煉炭。

    不然,猶有煙氣,難飧。

    」及被寇亂,昆仲數人與僧同竄。

    餓伏山莽中,得脫粟升許,手折生柴炊之。

    甫半熟,争以杓就鍋而食,以為至味。

    僧笑曰:「此非煉炭所為。

    」朝士慚悔。

     原評雲:「豈口腹先貴而後賤哉?彼揀擇精好?皆矯奢使然耳。

    」愚謂矯廉矯儉多矣,「矯奢」二字獨奇。

    然如此奢法,真奢之不近人情者也。

    争靡鬥侈,無可翻新,隻于一飯,又生出如許驕貴。

    寇亂之來,皆自此種暴殄有以緻之;而究使斯世亦同被其毒,悲夫! 楝塘陳良谟曰:「正德三年,州中大旱,各鄉無收;吾鄉賴堰水大收。

    明年又大水,吾鄉頗高阜,又獨收。

    兩次州官概申災,俱得免糧。

    因得買各鄉所鬻田産及器皿諸物,價廉而所值三倍。

    于是諸家奢侈相高,舊時樸素之風盡變。

    予告叔兄曰:『吾村當有奇禍。

    』問:『何也?』予曰:『無福消受耳。

    吾家與都與張,根基稍厚,猶或小可。

    彼俞費芮李四小姓,恐不免也。

    』叔兄不謂然。

    未幾,村大疫。

    四姓男婦,幾無孑遺。

    叔兄稍動念,曰:『吾三家畢竟何如?』予曰:『雖無彼四家之甚,耗損恐終有之。

    』果陸續俱遭回祿。

    」 姚若候曰:「嗟呼!奢侈之為禍若此。

    雪窦大師每雲:『人無壽夭,祿盡則死。

    獨盡為災,衆盡為劫。

    天以其所甚惜之福與人,人不知惜而天自為惜,則兵、荒、疫三劫生焉。

    有父于此,以其明月之珠、夜光之璧授之于子,子不知惜而抵擲之泥穢之中。

    其父見之,必奪珠收璧而去,加以楚撻乃已。

    兵荒疫三者,亦天奪珠收璧之法哉?』」 無福消受,斯不可享用。

    然則将為守錢兒乎?曰:積德以益福而已矣!蓋格之所雲儉者,非鄙啬之謂也。

    鄙啬之極,必生奢男。

    固有祖宗锱铢積之,而子孫泥沙用之者矣。

    大凡人生而有些錢财,亦是前生種下些福分,不可不自惜,而又不可不自用。

    其半菽不舍,非惜也;矯奢暴殄,非用也。

    窦禹鈞家無金玉之飾、衣帛之妾,而賴以全活者不可勝數,斯真為善惜!斯真為善用!前輩有詩雲:「忽聞貧者乞聲哀,風雨更深去複來。

    多少豪家方夜飲,歡娛未許暫停杯。

    」嗟乎!豈特歡娛也。

    甚而腹脹膨脝,嘔吐穢藉,思得少減涓滴而不能也。

    故有富人一盤飧,足供貧人七日飽者矣;一席宴,足供貧人終歲食者矣!究之一人之下箸,曾無幾何,而諧狎之饕餐,婢仆之狼藉,總折算其一人之祿食也;何如少存節省,多作幾年享受,旋行施濟,以留與子孫領用乎?昔甘矮梅先生通五經,從學甚衆,其徒有為禦史者谒之,留之馔,惟蔥湯麥飯而已。

    因口畀一詩雲:「蔥湯麥飯暖丹田,麥飯蔥湯也可憐。

    試向城頭高處望,人家幾處未炊煙。

    」噫,意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