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财類

關燈
劉大夏,自戶部侍郎予各歸,構草堂傍先壟,讀書其中。

    不通請托,薄田僅供衣食。

    常言:「财貨須務農服賈,凡力得者獲用。

    其餘易緻之物,終非己有。

    子孫視之,亦不甚惜。

    況官貨悖入者乎!」 深明天理,尤曆谙世故。

     裴璞,韋元方外兄也。

    卒後,元方客隴右,道逢武吏躍馬來,視之,乃璞也。

    驚喜拜曰:「兄去人間,任何武職耶?」璞曰:「吾職山川掠剩使,專主世間财之盈縮。

    世間農勤得谷,商勤得财,士勤得祿,隻得本分所有,不增本分所無。

    不勤,則并本分失之。

    子之逢吾,亦是前定,合得白金二斤;過此遺子,又當複掠,故不敢厚。

    」 勤得本分所有,不勤并失本分,可以消經營者之妄心,又非怠縱者可借口,天命人事,兩得其平。

    陸象山教家,每晨揖,三撾鼓,子弟一人唱雲:「聽、聽、聽!勞我以生天理定。

    若還懶惰必饑寒,莫到饑寒方怨命。

    」又唱雲:「聽、聽、聽!衣食生身天付定。

    酒肉貪多折人壽,經營太甚違天命。

    」二訓相參,真治生不易之理。

    陳幾亭雲:「俗子治生,精明之處多是刻,寬厚之處多是昏。

    若能瑣屑不較,而不失精明,泾渭了然,而務從寬厚,雖曰治生,抑亦通于學矣!」又雲:「貧者多高,富者多劣,亦為古高隐而概言之也。

    其實,家業日落,未必賢;産殖漸滋,未必不肖。

    如公子荊日增一日,勤儉所緻,無損于品。

    若汰侈成性,入不供出,堕盡祖宗之業,彌彰其不肖耳。

    豈得自附于灑落,以不問家人生産為高緻耶?」愚按凡所貴于有财者,為其能用财也,毋庸視财太重,亦毋庸視财太輕。

    視太重者,必欲藏之朽蠹,是為守财;視财太輕者,一徑蕩費浪用,是為棄财。

    然凡彼蕩費浪用者,一使之濟人利物,卻又不勝吝惜也。

    以此自負輕财,其惑不益甚乎? 四川資縣張禦吏,語其親鄧給事繼曾曰:「予按雲南日,丙夜獨坐,有绯衣人至前,曰:『某為公守錢神,待公久矣!』予問金何在,神指坐下示之,果見白金布地,數當千兩。

    因語神曰:『禦史豈得攜此,爾能送我家否?』神曰:『不難,但要鄉貫帖耳。

    』遂寫焚之,神即隐。

    比複命,有同年某,托薦一官,強納二百兩。

    歸而夜禱前事,神複至,獲八百兩。

    問何以減二百?神曰:『某同年金,是也。

    』悚然愧謝。

    」 姚若侯曰:「嗟乎!人之好利無厭者,為貪多耳。

    奈何明增暗減,如江畔沙洲,東長西塌哉!凡為官者,前世必有功德,今世乃有福祿。

    腳跟所到,皆必有守錢神以供之。

    然而不聞丙夜相見者,何也?蓋人多性急手癢,遇财即攫。

    其同年之金,不待納于複命之後;且所納者,又不止二百金,以及千金已也。

    則守錢神,亦安事以赤手空言,相見于燈燭之下哉?昔李景讓之母,早寡而貧。

    嘗掘地,得金數斛。

    拜禱曰:『天蓋以先君餘慶,憐氏母子貧苦,故賜此。

    若然,則願諸孤學問有成,此金不願取也。

    』遽揜之。

    已而景讓兄弟皆貴。

    又範文正公亦極貧,嘗得地埋金,而不取也。

    已而為相歸。

    有求施造寺者,欲出前埋金付之,則無有矣。

    隻有契細書曆仕祿入,如其金數!然則貪廉所得,均不越應分中。

    而順者遲收之,逆者捷得之。

    所得原同,而罪福則若霄壤焉。

    人宜何從哉?!」 徐孝祥,吳江人。

    隐居好學,布衣草履,泊如也。

    一夕,散步後園,見樹根一坎坷,谛視,有石甃。

    啟之,皆白金也。

    亟掩之,一毫弗取。

    後二十餘年,歲大饑,民不聊生。

    乃曰:「是物當出世耶!」啟穴,日取數錠,收籴散貧,全活甚衆。

    時有女出嫁,惟荊布遣之,于藏中物,锱铢無犯。

    子純夫,發解,官翰林承旨。

     收籴散貧,較不取者更進一籌矣!又其日取而無犯最難,真有坐懷不亂手段。

     兵部員外李約,嘗舟行,與一商舟相次。

    商忽病革,邀約相見,以一夜光珠遺之,因以二女為托,二女皆絕色。

    明日商死,财寶數萬,一舟之人莫不窺觊。

    約乃悉籍其數,寄之于官,二女立為擇配。

    當殓之時,複以所得夜光含之,人無見者。

    後商屬來理财,約請發視,夜光在焉。

    鹹為稱歎。

     太師楊公博,蒲州人也。

    其父服賈淮揚,衆商服其行誼。

    推為鹽祭酒。

    有關中鹽商,急于還鄉,将橐中千金寄公處,二年不返。

    公取埋花盆中,上值時卉。

    遣人于關中物色之,則商已謝世矣!止有一子,不知有金寄公處。

    公邀之至,指花盆謂曰:「此若翁所寄千金也。

    」其子愕然不敢取。

    公曰:「系爾家物,何必辭?」其子叩謝攜金而去。

    後生太師,曆官吏部尚書。

    孫俊民,戶部尚書。

     如二公,真可以死者複生,生者不愧矣!骨肉親故間,能由斯道者,曾有幾人?奚論泛泛哉! 舟師,姓吳,餘幹人。

    與其子載商至瑞洪,商遺金一袋于舟而去。

    吳理船艙得金,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