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濟類下
關燈
小
中
大
黃汝楫,越人。
宣和中,方臘犯境,乃盡瘗其财,将逃避。
聞賊掠得二千人,閉之空室,邀金帛贖之。
否則殺。
黃乃悉發所瘗,直二萬缗,輸之賊營,以贖其命。
二千人皆得歸,詣黃謝。
歡聲如雷。
夜夢金甲神從天而下,呼曰:「上帝有敕,以汝活人多,賜五子登科。
」後其子開、閣、閱、聞、誾,俱登甲第。
真會該前人,真會使錢人。
不然,瘗定二萬缗不用,與一堆瓦礫何異?又焉知不遭人之發掘哉?甚有因而賈禍者矣!即竟可以贻之子孫,而賢者則無所事此,愚者反益其花蕩。
财有聚必有散,聚之愈久者,其散之必甚速。
吾未見粟紅貫朽之家,曾有與其子孫,歲衣日食逐漸空乏而後貧困也;還望其散得不十分出醜為佳耳。
姚若侯有雲:「兵荒者,世界一劫運也,救劫者,順天之心,逆天之運。
天心好生,順以承之;天運行殺,逆以挽之,人道之所以與天地參也。
人欲一日而行千百善,一人而救千百人,舍卻此等時,無處着力矣!」創論!快論!至論!足空千古。
伏湛,為平原守。
更始時,倉猝兵起,天下紛擾,歲又大歉。
乃謂妻子曰:「天下皆饑,奈何獨飽?」乃共食粗粝,悉分俸祿以贍鄉裡。
後官至司徒,封侯,子孫世爵。
不必論所分多少,隻此一念,便堪侯封數世。
全琮,字子瑾,越人。
父柔,簡默沖退,好積聚。
使琮赍米千餘,至吳市易。
值旱荒,琮皆以赈饑貧,空船而返。
父責之,琮對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吳民方有倒懸之難,故因便赈給,不及啟也。
」父深奇之。
琮仕吳,封錢塘侯。
袁了凡曰:「凡系世家,未有不由祖德深厚而科第綿延者。
予舊館于當湖陸氏,見其堂中挂一軸文字,乃其先世兩代出粟赈饑而人贈之者。
文中曆叙古先濟饑之人,子孫皆膺高位,謂他日陸氏必有顯者。
今自東濱公而下,三代皆為九卿,其言若為左券雲。
」 李謙,嘗值歲歉,出粟千石以貸鄉人。
明年又歉,人無以償,謙即對衆焚券。
明年大熟,人争償之,一無所受。
明年又大歉,複竭家财,設粥以濟;死者複為瘗之。
或曰:「子陰德大矣!」謙曰:「陰德猶耳鳴,己自知之,人無知者。
今子已知,何足為德?」謙壽至百歲,子孫多顯。
謙之施濟大矣,何可複議?但遇歉而破券,誠盛德也;大熟而争償,是亦可以受乎!受而遇歉再貸,可為鄉人長備此千石粟矣;不受,便不可繼,後雖竭家财,止能設粥以濟耳。
若其所論陰德,則發微之言也。
黃兼濟,成都人。
時張詠知成都,夜夢紫府真君接語未久,忽報西門黃兼濟至,見幅巾道服入。
真君降階接之,列坐詠上。
至旦,訪得之,果夢中所見者。
因問平生所行何善,以緻真君禮遇如此。
黃曰:「初無善事,惟黍麥熟時,以錢三百缗收籴。
至明年禾黍未熟,小民艱食時粜之,價值不增,升鬥如故。
在我初無所損,而小民得濟危急。
」張公歎曰:「此宜坐吾上也。
」令吏掖而拜之。
黃後無疾而逝,子孫大顯。
此常平倉遺意也,匹夫可以行之矣!誠欲濟人,豈必勢位乎?然持此三百缗歲籴歲粜,其為民辛勤也,豈易易哉?愚以為是難于不受千石粟者。
魏時舉,北魏巨鹿人。
值歲歉,谷價騰貴,因發廪出粜,價惟取人之半。
嘗語人曰:「兇歲之半價,即豐時之全價。
雖少取之,而又何損?使不遇歉,将求赢乎?」生子收節,累官仆射。
紹興丁卯大饑,流民滿道。
饒州富民段廿八,積谷數倉,閉不肯粜。
一日,方與家人評論物價低昂間,正幸踴貴,忽天雨晦冥,火光滿室,段遂為雷震死。
倉所貯谷,亦為天火燒盡矣。
顔光衷曰:「慣理錢谷者,便伏此根。
段其甚者耳!人不可不自勉。
」 祝染,延平沙縣人。
遇歲饑,辄為粥以施貧者。
後生一子,聰慧,應舉入試。
春榜将開,鄉人夢黃衣使者馳報狀元,手持一旗,上有「施粥之報」四字。
開榜,子果狀元。
又倪閃,字奏夫,穎悟嗜學,用儉好施,屢試弗遇。
人議之曰:「君以濟貧為事,何屢屈于春官?豈造物有未知耶?」閃聞,益自勵。
紹定四年大饑,道殍相枕,閃以糜粥濟之,活者甚衆。
次年赴試,人多夢豎旗于閃門,上書「饘粥陰功」四字。
果大魁天下。
朱沖,多買敝衣,擇市妪之善縫紉者,成衲衣數百。
當大寒雪時,以給凍者。
沖壽九十餘,子孫多顯。
崔子有言:「惠不在大,濟人之急可也。
敝衲之所直無幾,而寒雪時凍者得之,不啻重裘之溫矣!昔陳璲家本清貧,每急于行義。
常戒諸子,遇貧者宜随力赈之,不必計多寡;若待富後行,恐終無濟人之期。
人可以财力不及自诿哉?」 薛西原先生好施,嘗解綿以衣寒者。
或曰:「焉得人人而濟之?」先生曰:「但不負此心耳!」又曰:「天地間福祿,若不存些憂勤惕勵的心,聚他不來;若不做些濟人利物的事,消他不去。
」至言也。
顔光衷曰:「匹夫存心濟人,于人必有所濟。
凡救性命,所損
宣和中,方臘犯境,乃盡瘗其财,将逃避。
聞賊掠得二千人,閉之空室,邀金帛贖之。
否則殺。
黃乃悉發所瘗,直二萬缗,輸之賊營,以贖其命。
二千人皆得歸,詣黃謝。
歡聲如雷。
夜夢金甲神從天而下,呼曰:「上帝有敕,以汝活人多,賜五子登科。
」後其子開、閣、閱、聞、誾,俱登甲第。
真會該前人,真會使錢人。
不然,瘗定二萬缗不用,與一堆瓦礫何異?又焉知不遭人之發掘哉?甚有因而賈禍者矣!即竟可以贻之子孫,而賢者則無所事此,愚者反益其花蕩。
财有聚必有散,聚之愈久者,其散之必甚速。
吾未見粟紅貫朽之家,曾有與其子孫,歲衣日食逐漸空乏而後貧困也;還望其散得不十分出醜為佳耳。
姚若侯有雲:「兵荒者,世界一劫運也,救劫者,順天之心,逆天之運。
天心好生,順以承之;天運行殺,逆以挽之,人道之所以與天地參也。
人欲一日而行千百善,一人而救千百人,舍卻此等時,無處着力矣!」創論!快論!至論!足空千古。
伏湛,為平原守。
更始時,倉猝兵起,天下紛擾,歲又大歉。
乃謂妻子曰:「天下皆饑,奈何獨飽?」乃共食粗粝,悉分俸祿以贍鄉裡。
後官至司徒,封侯,子孫世爵。
不必論所分多少,隻此一念,便堪侯封數世。
全琮,字子瑾,越人。
父柔,簡默沖退,好積聚。
使琮赍米千餘,至吳市易。
值旱荒,琮皆以赈饑貧,空船而返。
父責之,琮對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吳民方有倒懸之難,故因便赈給,不及啟也。
」父深奇之。
琮仕吳,封錢塘侯。
袁了凡曰:「凡系世家,未有不由祖德深厚而科第綿延者。
予舊館于當湖陸氏,見其堂中挂一軸文字,乃其先世兩代出粟赈饑而人贈之者。
文中曆叙古先濟饑之人,子孫皆膺高位,謂他日陸氏必有顯者。
今自東濱公而下,三代皆為九卿,其言若為左券雲。
」 李謙,嘗值歲歉,出粟千石以貸鄉人。
明年又歉,人無以償,謙即對衆焚券。
明年大熟,人争償之,一無所受。
明年又大歉,複竭家财,設粥以濟;死者複為瘗之。
或曰:「子陰德大矣!」謙曰:「陰德猶耳鳴,己自知之,人無知者。
今子已知,何足為德?」謙壽至百歲,子孫多顯。
謙之施濟大矣,何可複議?但遇歉而破券,誠盛德也;大熟而争償,是亦可以受乎!受而遇歉再貸,可為鄉人長備此千石粟矣;不受,便不可繼,後雖竭家财,止能設粥以濟耳。
若其所論陰德,則發微之言也。
黃兼濟,成都人。
時張詠知成都,夜夢紫府真君接語未久,忽報西門黃兼濟至,見幅巾道服入。
真君降階接之,列坐詠上。
至旦,訪得之,果夢中所見者。
因問平生所行何善,以緻真君禮遇如此。
黃曰:「初無善事,惟黍麥熟時,以錢三百缗收籴。
至明年禾黍未熟,小民艱食時粜之,價值不增,升鬥如故。
在我初無所損,而小民得濟危急。
」張公歎曰:「此宜坐吾上也。
」令吏掖而拜之。
黃後無疾而逝,子孫大顯。
此常平倉遺意也,匹夫可以行之矣!誠欲濟人,豈必勢位乎?然持此三百缗歲籴歲粜,其為民辛勤也,豈易易哉?愚以為是難于不受千石粟者。
魏時舉,北魏巨鹿人。
值歲歉,谷價騰貴,因發廪出粜,價惟取人之半。
嘗語人曰:「兇歲之半價,即豐時之全價。
雖少取之,而又何損?使不遇歉,将求赢乎?」生子收節,累官仆射。
紹興丁卯大饑,流民滿道。
饒州富民段廿八,積谷數倉,閉不肯粜。
一日,方與家人評論物價低昂間,正幸踴貴,忽天雨晦冥,火光滿室,段遂為雷震死。
倉所貯谷,亦為天火燒盡矣。
顔光衷曰:「慣理錢谷者,便伏此根。
段其甚者耳!人不可不自勉。
」 祝染,延平沙縣人。
遇歲饑,辄為粥以施貧者。
後生一子,聰慧,應舉入試。
春榜将開,鄉人夢黃衣使者馳報狀元,手持一旗,上有「施粥之報」四字。
開榜,子果狀元。
又倪閃,字奏夫,穎悟嗜學,用儉好施,屢試弗遇。
人議之曰:「君以濟貧為事,何屢屈于春官?豈造物有未知耶?」閃聞,益自勵。
紹定四年大饑,道殍相枕,閃以糜粥濟之,活者甚衆。
次年赴試,人多夢豎旗于閃門,上書「饘粥陰功」四字。
果大魁天下。
朱沖,多買敝衣,擇市妪之善縫紉者,成衲衣數百。
當大寒雪時,以給凍者。
沖壽九十餘,子孫多顯。
崔子有言:「惠不在大,濟人之急可也。
敝衲之所直無幾,而寒雪時凍者得之,不啻重裘之溫矣!昔陳璲家本清貧,每急于行義。
常戒諸子,遇貧者宜随力赈之,不必計多寡;若待富後行,恐終無濟人之期。
人可以财力不及自诿哉?」 薛西原先生好施,嘗解綿以衣寒者。
或曰:「焉得人人而濟之?」先生曰:「但不負此心耳!」又曰:「天地間福祿,若不存些憂勤惕勵的心,聚他不來;若不做些濟人利物的事,消他不去。
」至言也。
顔光衷曰:「匹夫存心濟人,于人必有所濟。
凡救性命,所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