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濟類上

關燈


    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時縣宰嚴肅,撻一囚,流血滿前,怒猶未息。

    楊跪而解之。

    宰曰:「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楊叩頭對曰:「如得其情,哀矜弗喜。

    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霁威。

    家甚貧,私饋一無所受。

    遇囚人乏食,多方以濟之。

    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與其婦商之。

    婦曰:「囚從何來?」曰:「自杭來。

    沿途忍饑,菜色可掬。

    」逐辍己之炊,而煮粥以食囚。

    生子守陳、守址,南北吏部侍郎。

    孫茂元,刑部侍郎;茂仁,按察使。

     此一獄吏耳,而積德獲福如此。

    舊傳朱子之訓僚役有曰:「古雲公門中好修行,何也?公門常常比較,時時刑罰。

    其間貧而負累,冤而獲罪,愚而被欺,弱而受制,呼天搶地,無可告訴。

    惟公門人下得民隐,上知官情,艱苦孤危之際,扶持寬假一分,勝他人方便十分。

    若能釋貧解冤,教愚扶弱,無乘危索騙,無因賄唆打,無知情故枉,無舞文亂法,則一日間可行十數善事。

    積之長久,自然吉慶日至,子孫昌盛。

    如其不然,而狐假虎威,自負權勢,作奸犯科,争誇膽智;而一罹憲網,身命頓捐。

    縱或幸免,而子孫受之,來生償之。

    怨毒之财,豈有安享者哉?」 明池州邵道,充郡皂。

    索取财物,滿意則喜,否則拳毆之,官命行杖,極力施刑。

    力斃杖下者,不可勝數。

    後得異病,手足窘束,遍體腫決如闆痕,片片爛下,痛不可言。

    因呼曰:「善惡終有報,橋南看邵道。

    」卒至皮肉俱盡,餘骨在床,方絕。

    (以上輯用刑) 韓韶,字仲黃,為赢長。

    賊聞其賢,相戒不入境。

    餘縣多被寇盜,廢農桑。

    流民入韶縣界,韶憫其饑困,開倉赈之,所廪贍萬餘戶。

    主者争謂不可,韶曰:「長活溝壑之人,而以此獲罪,含笑入地矣!」太守素知韶名德,竟無所坐。

    李膺、陳實等立碑頌焉。

     民命至重,人心不泯。

    饑馑流離之苦,目擊者鮮不動念;特難得首任其責者耳!故自汲長孺矯制發粟以來,如範忠宣之擅發常平,洪文惠之擅留運米,以賢見稱者多矣!其得罪而死者,未之聞也。

    景泰中,徐淮大饑。

    王竤為巡撫,不待奏報,大發廣運官儲赈之。

    先是大饑疏至,上大驚曰:「奈何!百姓其饑死矣!」及得竤奏,大喜曰:「好都禦史!不然,饑死吾百姓矣!」此又為君之仁。

    聖明在禦,諒皆如是,當事者何憚而不為此乎? 富弼,字彥國,為樞密副使。

    坐謗,谪知青州。

    河朔大水,饑民流入境。

    弼乃撫所部豐稔者三州,虛己以請,勸民出粟,得十萬斛,随處貯之。

    括公私閑舍十餘萬區,散處其人,以便薪水。

    擇待缺官吏廉能者,給其祿,使循行問老弱疾苦。

    書其勞,約為奏請。

    率五日一召獎勞。

    委曲勸谕,出于至誠,人為盡力。

    山林河泊之利,有可取為生者,聽流民取之,主不得禁。

    死者大冢叢葬之,至者如歸。

    或謂弼非所以處危疑。

    曰:「吾豈以一身易六七十萬人之命乎?」行之愈力。

    明年,麥大熟,又各以遠近受糧而歸。

    仁宗聞之,遣使勞弼,即拜禮部侍郎。

    尋召相,封鄭公。

    壽八十,谥文忠。

     顔光衷曰:「處危疑而盡職,反以得君,禍福何常之有?」 趙抃,知越州。

    熙甯八年,吳越大旱。

    前民之未饑,為書問屬縣:「被災者幾處?鄉民待廪者幾人?溝防興築可僦民治者幾所?庫錢倉粟可發者幾何?富民可募出粟者幾家?」僧道所食羨粟,書于籍。

    乃錄孤老病不能自食者,人三萬餘。

    故事,歲廪窮民,當給粟三千石。

    抃簡富民所輸及僧道羨餘,得粟四萬八千石。

    自十月朔,人日受粟一升,幼小者半之。

    憂其衆相蹂也,使男女異日,人各受二日之食。

    憂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為給粟之所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

    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給,計官為不足用也。

    取吏之不在職而寓于境者,給以祿而任以事。

    告富人無得閉籴。

    諸州皆榜禁米價;抃令有米者,任增價籴之。

    自解金帶籴米以施,為吏民倡。

    又發官粟,平價予民,凡五萬二千餘石。

    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以便籴者。

    又僦民修城四千一百人,為工三萬八千,計其傭,與粟再倍之。

    明年春,人疫病。

    為病坊,處疾病之無歸者。

    募僧二人,屬以視醫藥飲食,令無失時;死者使就處收瘗之法。

    廪窮人盡三月止。

    是歲五月止。

    事有非便文者,一以自任,不累其屬。

    應上請者,遇便宜辄先行。

    早夜憊心力,無巨細必躬親。

    故大旱而繼以疫,州無失所。

    卒相神宗,為名臣。

     救荒諸條,惟此最為詳盡。

    更為綜古策而約論之:一曰開倉赈貸。

    二曰截留上供米赈貸。

    謂過往上供糧米,截留平粜,疏請以價歸朝廷。

    或至冬籴米補解,則米價自落,國賦不虧。

    三曰自出米,及設法勸富民赈貸。

    四曰借庫銀,循環粜籴赈貸。

    五曰興修工作赈貸。

    令饑民有工食可食,而官府富民且易于集事也。

    然皆城市之民得蒙周恤,而鄉村山僻實惠難敷,所宜周詳曲處者也。

    大略赈濟之法,旬給升鬥,官不勝勞,民不勝病。

    坐而仰食倉米,卒無以繼。

    此立斃之術。

    莫若計其道裡遠近,口數多寡,人給兩月糧,歸治本業,可無妨生理也。

    趙令良帥邵興,蓋用此法。

    又李玉治鄱陽,将義倉米多置場屋,減價出粜。

    既先救附近之民,欲以此錢給價計口,逐月一頓支給,以濟村落。

    一物兩用,其利甚溥。

    蓋遠者用錢,可免減竊拌和之弊,轉運耗費之艱。

    且村民得錢,非惟取贖農器,經理生業,亦可收買雜料,和野菜煮食。

    一日之糧,可作數日之糧。

    此二策者,俱可行也。

    又所當慮者,上人一圖赈濟,則付裡正抄劄,實未有定議也。

    村民望風扶攜入郡,官司未即散米,裹糧既竭,餒死紛然。

    濁氣熏烝,疠疫随作。

    曾無幾何,而官倉已罄。

    是以赈濟之名,誤其來而殺之也。

    故須先印榜四出,谕以方行措置。

    發錢米下鄉,不可輕動,以免饑貧雲集之弊。

    然後于各鄉分立給粟之所,按裡照籍分撥,使各以便受之。

    壯者不去其故鄉,則生理依然;老弱不艱于遠涉,可無裹糧露宿、奔走負載之苦。

    第給發之際當核奸,造報之中當檢實。

    而朝夕經營,總宜盡心力為之。

    視為萬命生死所在,應不憚勤勞矣!其義倉米用平價,恐不足以給。

    更借庫銀,于多米地方循環粜籴。

    則于貴米時,減價四方之一,而民已有所濟。

    然必須多設粜所于鄉郊,以免無力者壅擠轉運之艱。

    更人定所籴之制限,以杜有力者轉販專利之害。

    至富民之價,切不可抑。

    抑之則閉籴,而民愈急,勢愈嚣,其亂可立待也。

    況官仰價,則客米不來,縱盡發富民之粟而平粜之,能得幾許?昔範仲淹知杭州,鬥粟百二十文,仲淹為增至百八十,仍多出榜文,具述杭饑增價。

    商賈争利齊集,米價頓減。

    蓋凡物多則賤,少則貴。

    不求賤而求多,文正所見,過人遠甚也。

    至于棄子有收,老病有恤,強籴必禁,盜萌必翦。

    此又慈祥之所自至,弭防之所最先者矣! 明道未,吳遵路治通州。

    值歲大饑,使民采薪刍,官為收置,以為直,易官米。

    至冬雨雪時,仍以原價易薪刍與民;時米價大減,而薪直則倍矣!官不傷财,民再獲利。

     歲方大荒,即有減價之米,貧民何處得銀錢來?薪是将來所必須,取于野而甚足。

    似此調度,迥越意表,然實亦從興修工作想出。

    當事者更體此意而推廣之,無不可救之荒矣 浙西大饑,範文正公為杭守。

    縱民競渡,與僚屬日宴湖上。

    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遊。

    又召諸佛寺僧謂曰:「歲歉,工直賤,可及時興造也。

    」時舟車伎樂、貿易飲食、工技服力之人聚者,無慮萬數。

    監司劾杭州不恤荒政,公乃條叙所以宴遊興造之故:皆欲發有餘之财,以惠貧民也。

    諸郡惟杭民不流徙。

     馮子猶曰:「凡出遊者,必力足以遊者也。

    遊者一人,而賴遊以活者,不知凡幾。

    往時蘇郡大饑,當事者以歲儉禁遊船。

    富家兒率治馔僧舍為樂,而遊船數百人,皆流徙失業。

    不知随時方便者類如此。

     陳堯佐,知壽州。

    歲大饑,自出米為糜以食餓者。

    吏民以故皆争出米。

    堯佐曰:「吾豈以是為私惠哉?蓋令以率民,不若身先之而使之樂從耳。

    」仕至平章事。

    壽八十二,贈司空。

     為糜乃富民事,非官長職也。

    然能以之率民,便有作用在。

     葉夢得,在武昌。

    值水災,既盡發常平所儲以赈,惟遺棄孩兒,無由得之。

    詢左右曰:「民間無子者,何不收畜?」曰:「患既長或來識認。

    」葉閱法例,凡災傷遺棄小兒,父母不得複取。

    遂作空券數千,具載本法。

    凡得兒者,皆使自明所從來,書券給之,官為籍記。

    凡活三千八百人。

     亂離之時,所在居民,奔匿山谷。

    有被嬰兒啼聲,賊得其處,故皆棄路傍。

    有教之為綿球,随兒大小,縛置口中。

    或預以甘物浸入綿内,使兒咂之。

    兒口中有物,自不能作聲,而不閉氣;又綿不傷兒口。

    此法亦不可不知。

     虞允文,知太平州。

    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