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化類
關燈
小
中
大
義,唐人,治東都。
出見田疇美者,辄下馬與僚佐共觀之。
召田主,勞以酒食。
有蠶麥善收者,或親至其家,悉呼老幼,賜以茶彩衣物。
民間言張公不喜聲伎,見之未嘗笑,獨見佳麥良繭則笑耳。
有田荒蕪者,則集衆杖之。
或訴以乏人牛,乃召其鄰裡,責使助之。
由是比戶豐實,稱富庶焉。
按此尚有長民之責也。
若後漢京兆王丹,隐居養志。
每歲農時,辄載酒殽于田間,候勤者勞之,其惰懶者恥不與。
皆兼功自勵,邑聚相率,以緻殷富。
其浮蕩廢業者,辄曉其父兄黜責之。
行之十餘年,其化大治。
誰謂匹夫無化俗之權哉? 士子某赴省試,文甚慊意。
于僧寺訪一神相士,士搖頭不答。
揭榜果黜,因再往問終身。
相者曰:「以君骨相,豈敢相許?莫如種大陰德,或可以回造化。
」士子歸途自思:「我貧士也,安能濟人?但我見近日為師者,多誤人家子弟,我從今隻留心教道,以積陰德。
」後複與試,尋前相士,再問之。
相曰:「君骨相全換矣!」揭榜果中。
留心教人,乃莫大陰德,宜造物之默相也。
吳中塾師于明英,力學強記,甚得時名。
但惟知自為,不肯講論。
時喜遊覽,不加檢束,且善于塗飾。
生徒課藝,已恒代草,冀以欺其父兄。
屢試棘闱不中,晚遭退黜死,子孫無識字者。
有一友嘗語予雲:「騙人财者謂之拐,偷人财者謂之賊,劫人财者謂之盜。
三者陽罰茍不及,陰戮必加之。
為師而受人束脯,又享人供奉,而誤人子弟,與此三者何異?」餘謂:「三者尚專攫财耳,實無他損于人也。
為師而誤人子弟,其攫财損人,殆兼人矣!」然而朝廷不聞設一法以繩之者,何也?蓋尊師重傅,立國規模;以賢人君子之禮優容之,亦責其以賢人君子自處耳!若陰司,則專補陽世所不及;陽法所縱,陰律每加嚴焉。
然則于生之受報,未知如是而止否也。
嘉興府某庠生,喜隐惡揚善,遇子弟親友談笑閨門事,便正色怒。
因作口業戒文,垂訓後學。
萬曆年間,年邁無科學。
門生多應試者,強邀之同入省。
偶出犯布政钺,因命題試文,大受知賞。
為咨學憲,得與棘闱。
榜發前一夕,夢其父曰:「前月有一士該中,為奸室女,除名。
文昌奏汝作口業文,勸戒後進,請以汝名補之。
來春還登甲榜,務益積德以報天恩。
」果聯捷。
宋時程一德,粗知字義,孜孜欲人為善。
每遇嘉言善行,辄刊刻施人,使世警悟。
一夕,夢梓潼帝君語曰:「汝有善念,諸刻俱錄報天庭矣!」自此三教典藉,不學而曉;子孫悉俊拔,多高第。
二程夫子,皆其後也。
黃庭堅,好作豔詞,人争傳之。
嘗谒圓通秀禅師,秀呵之曰:「公翰墨之妙,甘施于此乎?」時秀方戒李伯時畫馬事,庭堅笑曰:「某但空言,初非實踐,豈亦欲置我于馬腹中耶?」秀曰:「伯時但以想念在馬,惰落不過止其一身;公以豔語動天下人淫心,罪報何止馬腹?一朝絕筆,正恐入泥犁(華言地獄)耳!」庭堅悚然愧謝,自是絕筆。
按山谷以改正實錄竄死,剛方鐵石人也。
而好作豔詞,何哉?亦其生來有此一種俊才,不能自遏抑耳。
然用以為他述作,何遽不妙?一朝絕筆,虛心勇決可敬。
世非山谷之才,而假以風流自命,豔詞未審于山谷何如,泥犁知先山谷獨入矣! 某郡僚,暴卒複蘇,命請太守群僚至,告曰:「某被攝,見陰司主者,乞命甚哀。
主者憫之,謂曰:『汝能勸千人不食牛肉乎?限以三日,敕予再生圖之。
』非諸公為我遍勸百姓,不可得也。
」衆以為妄。
過三日,複報某官死矣!守大驚,召僚屬共持此戒。
立一簿于通衢,勸百姓願者書姓名。
一日得數千人,望空焚之。
少頃,報某官生矣!往訊之,雲:「複被使者攝去,主者方怒讓,有吏持一籍至雲:『是勸戒食牛人姓名。
』主者大喜,準延壽四紀;太守與衆,俱受福無量矣!」 朱在庵曰:「吾人之戒,止于一身一家。
固不若作一緣冊,時為捧持,随身勸化。
募緣者不費人一錢、粒粟,而應募者積福壽子孫,奚難慨許?」感應錄曰:「勸百人不食牛肉者,增壽一紀。
」
出見田疇美者,辄下馬與僚佐共觀之。
召田主,勞以酒食。
有蠶麥善收者,或親至其家,悉呼老幼,賜以茶彩衣物。
民間言張公不喜聲伎,見之未嘗笑,獨見佳麥良繭則笑耳。
有田荒蕪者,則集衆杖之。
或訴以乏人牛,乃召其鄰裡,責使助之。
由是比戶豐實,稱富庶焉。
按此尚有長民之責也。
若後漢京兆王丹,隐居養志。
每歲農時,辄載酒殽于田間,候勤者勞之,其惰懶者恥不與。
皆兼功自勵,邑聚相率,以緻殷富。
其浮蕩廢業者,辄曉其父兄黜責之。
行之十餘年,其化大治。
誰謂匹夫無化俗之權哉? 士子某赴省試,文甚慊意。
于僧寺訪一神相士,士搖頭不答。
揭榜果黜,因再往問終身。
相者曰:「以君骨相,豈敢相許?莫如種大陰德,或可以回造化。
」士子歸途自思:「我貧士也,安能濟人?但我見近日為師者,多誤人家子弟,我從今隻留心教道,以積陰德。
」後複與試,尋前相士,再問之。
相曰:「君骨相全換矣!」揭榜果中。
留心教人,乃莫大陰德,宜造物之默相也。
吳中塾師于明英,力學強記,甚得時名。
但惟知自為,不肯講論。
時喜遊覽,不加檢束,且善于塗飾。
生徒課藝,已恒代草,冀以欺其父兄。
屢試棘闱不中,晚遭退黜死,子孫無識字者。
有一友嘗語予雲:「騙人财者謂之拐,偷人财者謂之賊,劫人财者謂之盜。
三者陽罰茍不及,陰戮必加之。
為師而受人束脯,又享人供奉,而誤人子弟,與此三者何異?」餘謂:「三者尚專攫财耳,實無他損于人也。
為師而誤人子弟,其攫财損人,殆兼人矣!」然而朝廷不聞設一法以繩之者,何也?蓋尊師重傅,立國規模;以賢人君子之禮優容之,亦責其以賢人君子自處耳!若陰司,則專補陽世所不及;陽法所縱,陰律每加嚴焉。
然則于生之受報,未知如是而止否也。
嘉興府某庠生,喜隐惡揚善,遇子弟親友談笑閨門事,便正色怒。
因作口業戒文,垂訓後學。
萬曆年間,年邁無科學。
門生多應試者,強邀之同入省。
偶出犯布政钺,因命題試文,大受知賞。
為咨學憲,得與棘闱。
榜發前一夕,夢其父曰:「前月有一士該中,為奸室女,除名。
文昌奏汝作口業文,勸戒後進,請以汝名補之。
來春還登甲榜,務益積德以報天恩。
」果聯捷。
宋時程一德,粗知字義,孜孜欲人為善。
每遇嘉言善行,辄刊刻施人,使世警悟。
一夕,夢梓潼帝君語曰:「汝有善念,諸刻俱錄報天庭矣!」自此三教典藉,不學而曉;子孫悉俊拔,多高第。
二程夫子,皆其後也。
黃庭堅,好作豔詞,人争傳之。
嘗谒圓通秀禅師,秀呵之曰:「公翰墨之妙,甘施于此乎?」時秀方戒李伯時畫馬事,庭堅笑曰:「某但空言,初非實踐,豈亦欲置我于馬腹中耶?」秀曰:「伯時但以想念在馬,惰落不過止其一身;公以豔語動天下人淫心,罪報何止馬腹?一朝絕筆,正恐入泥犁(華言地獄)耳!」庭堅悚然愧謝,自是絕筆。
按山谷以改正實錄竄死,剛方鐵石人也。
而好作豔詞,何哉?亦其生來有此一種俊才,不能自遏抑耳。
然用以為他述作,何遽不妙?一朝絕筆,虛心勇決可敬。
世非山谷之才,而假以風流自命,豔詞未審于山谷何如,泥犁知先山谷獨入矣! 某郡僚,暴卒複蘇,命請太守群僚至,告曰:「某被攝,見陰司主者,乞命甚哀。
主者憫之,謂曰:『汝能勸千人不食牛肉乎?限以三日,敕予再生圖之。
』非諸公為我遍勸百姓,不可得也。
」衆以為妄。
過三日,複報某官死矣!守大驚,召僚屬共持此戒。
立一簿于通衢,勸百姓願者書姓名。
一日得數千人,望空焚之。
少頃,報某官生矣!往訊之,雲:「複被使者攝去,主者方怒讓,有吏持一籍至雲:『是勸戒食牛人姓名。
』主者大喜,準延壽四紀;太守與衆,俱受福無量矣!」 朱在庵曰:「吾人之戒,止于一身一家。
固不若作一緣冊,時為捧持,随身勸化。
募緣者不費人一錢、粒粟,而應募者積福壽子孫,奚難慨許?」感應錄曰:「勸百人不食牛肉者,增壽一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