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教類
關燈
小
中
大
府也。
吾既無以教子孫,不欲益其過而招怨。
并此金者,以惠老臣耳;吾與族黨共享以盡餘年,不亦可乎?」 昔賢有雲:「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舉而措之一家之人,謂之産業;舉而措之害天下之民以利一家之人,謂之冤業。
以事業作産業,人怨之;以産業作冤業,天殃之。
」乃古人于人怨,尚避而不為,今人于天殃,竟趨之若骛矣!昔賢又謂非分得财,是留冤債與子孫償,留冤債與子孫償,尚自以為愛子孫乎? 宜興萬古齋公吉,子士亨、士和,同舉進士。
贻書戒之曰:「願若輩為好人,不願若輩為好官。
」 嗟乎!為好人與為好官,竟不并行若此哉!古者論賢授職,其所謂好官者,好人也。
自世以制舉取士,而士之所日從事者,不複求之道德仁義,而徒習之學庸語孟。
夫學庸語孟者,誠聖賢教人為好人之方也,而士子舉以為朝廷,用我為好官之資。
讀一章一句,必不曰此義理如何行,而惟曰此文字如何做。
言及于為好官,則津津然有喜色;言及于為好人,則淡然無味;往往有迂怪而诋毀之者。
複何望登仕以後為好官而為好人哉?然誠以好官而為好人,比尋常好人當不啻十倍;若不為好人而惟求為好官,更藉為好官以為不好人,天下事尚可言哉?尚忍言哉? 泰和羅文莊公,兄弟叔侄相繼登朝。
每謂子弟曰:「勢位非一家物,須要看得破。
」後以冢宰歸養。
仲子谒選,乞書贻當路,圖仕南方,以便省問。
公曰:「數字不足惜,惜認『義命』二字欠确耳!平生訓汝謂何,而有是言!」竟不與書。
韓億知毫州,次子為西京判,谒告省觐。
公喜,置酒召僚屬,俾諸子隅坐。
忽問西京有疑獄奏谳者,其詳雲何?舍人思之未得,遂索杖大诟曰:「汝倅貳一府,事無巨細,皆當究心。
大辟尚不能記,則細務不舉可知。
」必欲撻之,衆賓力解,方已。
為朝廷成得好臣子,為百姓成得好官府,就家言之,則為「慈教」。
究其量之所至,則功德莫大于此矣!若夫為善積德,而子孫享之,豈非「慈」之最深者乎!立身行己,使可作楷模,豈非「教」之最切者乎!此又原本之言,愛子者所尤當加意也。
隽不疑,為京兆尹。
于行縣錄囚徒還,其母辄問有無平反,活幾何人。
如多所平反,母喜笑異他時;或無所出,母怒為不食。
故不疑為吏,嚴而不殘。
陶侃,母湛氏。
世貧賤,侃就學,母紡績給之。
侃少為縣吏,監魚梁。
以鲊遺母,不受。
責之曰:「爾為吏,以官物遺我為悅乎?是增吾憂也!」後侃所至,以廉幹稱。
财非從天降,不由地出。
夫仕宦而多财,非取之于官,即取之于民也。
崔玄晖為郎,其母盧氏誡曰:「吾見姨兄辛玄馭雲:『子姓仕宦,或聞貧不能自存,此好消息;若聞赀财充足,裘馬輕肥。
此惡消息。
』吾以為确論。
比見親表中仕宦者,多财以奉親,而親竟不問所從來。
必是俸祿餘赀,誠善;如不然,與盜賊何别?縱免大咎,獨不内愧于心乎?」又一陶母哉! 楊士奇,為四朝元老。
而其子楊稷,怙勢行惡。
士奇溺愛之,不及知。
或以實告者,則以為誣而疑之,其谀其善者,則以為實然而喜之。
由是稷惡日甚,緻幹上聽,乃付法司。
而特旨慰士奇曰:「卿子既乖家訓、幹國紀,朕不敢私卿,其以理自處。
」士奇感泣,乃論其子殺之。
姚若侯雲:「嗟乎!楊公,聰明慎密人也。
而稷能使之溺愛而不知,是其才必有大過人者矣。
凡權貴子弟,不幸而不才,征歌買妓,縱酒呼盧,其禍止于敗家。
尤不幸而有才,其智術足以結納官府,豪華足以延緻賓客,聚斂足以增置田産,而專于收養奸猾以為爪牙,攫取小民以恣魚肉,其父兄且倚之為家幹,同輩且羨之曰能人,一旦禍至,則殺其身而危其親矣!若轉其才而善用之,則國之賢能、家之麟鳳也。
」許氏家則雲:「生子質敏才俊,可憂勿喜。
便當豫加防檢,陶習謙厚,禁絕浮誇誕傲者與之遊處,庶可成遠大之器。
」陳幾亭雲:「累盛之家,子弟多渾厚。
忽生一雕巧自喜之人,衰象萌矣!」知言哉! 芒山有盜,臨刑,其母來訣。
盜曰:「我今死矣!願得我母ru頭一含。
」母乳之,盜齧斷ru頭。
血流,母死。
盜對衆曰:「我少時無知,偷得一禾一菜,我母見而喜之,遂積漸做賊,以緻有今日也。
」 此種愛小便宜光景,村媪每時有之,其子自多不肖,或幸未至盜耳。
然今富貴之家,多有見其子儇薄而喜其聰明,見其驕縱而稱為官樣,皆盜母類也。
幸推類可也!
吾既無以教子孫,不欲益其過而招怨。
并此金者,以惠老臣耳;吾與族黨共享以盡餘年,不亦可乎?」 昔賢有雲:「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舉而措之一家之人,謂之産業;舉而措之害天下之民以利一家之人,謂之冤業。
以事業作産業,人怨之;以産業作冤業,天殃之。
」乃古人于人怨,尚避而不為,今人于天殃,竟趨之若骛矣!昔賢又謂非分得财,是留冤債與子孫償,留冤債與子孫償,尚自以為愛子孫乎? 宜興萬古齋公吉,子士亨、士和,同舉進士。
贻書戒之曰:「願若輩為好人,不願若輩為好官。
」 嗟乎!為好人與為好官,竟不并行若此哉!古者論賢授職,其所謂好官者,好人也。
自世以制舉取士,而士之所日從事者,不複求之道德仁義,而徒習之學庸語孟。
夫學庸語孟者,誠聖賢教人為好人之方也,而士子舉以為朝廷,用我為好官之資。
讀一章一句,必不曰此義理如何行,而惟曰此文字如何做。
言及于為好官,則津津然有喜色;言及于為好人,則淡然無味;往往有迂怪而诋毀之者。
複何望登仕以後為好官而為好人哉?然誠以好官而為好人,比尋常好人當不啻十倍;若不為好人而惟求為好官,更藉為好官以為不好人,天下事尚可言哉?尚忍言哉? 泰和羅文莊公,兄弟叔侄相繼登朝。
每謂子弟曰:「勢位非一家物,須要看得破。
」後以冢宰歸養。
仲子谒選,乞書贻當路,圖仕南方,以便省問。
公曰:「數字不足惜,惜認『義命』二字欠确耳!平生訓汝謂何,而有是言!」竟不與書。
韓億知毫州,次子為西京判,谒告省觐。
公喜,置酒召僚屬,俾諸子隅坐。
忽問西京有疑獄奏谳者,其詳雲何?舍人思之未得,遂索杖大诟曰:「汝倅貳一府,事無巨細,皆當究心。
大辟尚不能記,則細務不舉可知。
」必欲撻之,衆賓力解,方已。
為朝廷成得好臣子,為百姓成得好官府,就家言之,則為「慈教」。
究其量之所至,則功德莫大于此矣!若夫為善積德,而子孫享之,豈非「慈」之最深者乎!立身行己,使可作楷模,豈非「教」之最切者乎!此又原本之言,愛子者所尤當加意也。
隽不疑,為京兆尹。
于行縣錄囚徒還,其母辄問有無平反,活幾何人。
如多所平反,母喜笑異他時;或無所出,母怒為不食。
故不疑為吏,嚴而不殘。
陶侃,母湛氏。
世貧賤,侃就學,母紡績給之。
侃少為縣吏,監魚梁。
以鲊遺母,不受。
責之曰:「爾為吏,以官物遺我為悅乎?是增吾憂也!」後侃所至,以廉幹稱。
财非從天降,不由地出。
夫仕宦而多财,非取之于官,即取之于民也。
崔玄晖為郎,其母盧氏誡曰:「吾見姨兄辛玄馭雲:『子姓仕宦,或聞貧不能自存,此好消息;若聞赀财充足,裘馬輕肥。
此惡消息。
』吾以為确論。
比見親表中仕宦者,多财以奉親,而親竟不問所從來。
必是俸祿餘赀,誠善;如不然,與盜賊何别?縱免大咎,獨不内愧于心乎?」又一陶母哉! 楊士奇,為四朝元老。
而其子楊稷,怙勢行惡。
士奇溺愛之,不及知。
或以實告者,則以為誣而疑之,其谀其善者,則以為實然而喜之。
由是稷惡日甚,緻幹上聽,乃付法司。
而特旨慰士奇曰:「卿子既乖家訓、幹國紀,朕不敢私卿,其以理自處。
」士奇感泣,乃論其子殺之。
姚若侯雲:「嗟乎!楊公,聰明慎密人也。
而稷能使之溺愛而不知,是其才必有大過人者矣。
凡權貴子弟,不幸而不才,征歌買妓,縱酒呼盧,其禍止于敗家。
尤不幸而有才,其智術足以結納官府,豪華足以延緻賓客,聚斂足以增置田産,而專于收養奸猾以為爪牙,攫取小民以恣魚肉,其父兄且倚之為家幹,同輩且羨之曰能人,一旦禍至,則殺其身而危其親矣!若轉其才而善用之,則國之賢能、家之麟鳳也。
」許氏家則雲:「生子質敏才俊,可憂勿喜。
便當豫加防檢,陶習謙厚,禁絕浮誇誕傲者與之遊處,庶可成遠大之器。
」陳幾亭雲:「累盛之家,子弟多渾厚。
忽生一雕巧自喜之人,衰象萌矣!」知言哉! 芒山有盜,臨刑,其母來訣。
盜曰:「我今死矣!願得我母ru頭一含。
」母乳之,盜齧斷ru頭。
血流,母死。
盜對衆曰:「我少時無知,偷得一禾一菜,我母見而喜之,遂積漸做賊,以緻有今日也。
」 此種愛小便宜光景,村媪每時有之,其子自多不肖,或幸未至盜耳。
然今富貴之家,多有見其子儇薄而喜其聰明,見其驕縱而稱為官樣,皆盜母類也。
幸推類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