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教類

關燈
去。

    如此,即沒有記性人亦記得,絕無識見人亦理會得。

    聚談極害功程。

    凡年少喜談之人,都是浮浪不根,全無一點為己意思。

    或騁其記誦,或恣其臆見,似乎穎悟過人,鋒辯可愛,其實胸中都不領會,百難一成者也。

    今汝輩讀書,除飯食之暇、散步少頃,餘時則各安幾席,以靜觀為貴,以默想為神。

    遇有疑義疑字,特置一小冊,挨編日月,逐時登記,飯後相對,一一參考。

    既明了者,随即勾去;餘俟多聞廣記之士,乘便請教。

    如此,則實實擴充進益,比相聚閑談者霄壤矣!早成者,大都一頓奮發;晚成者,大都分析用功。

    人自十六七歲頗發英慧時,筆鋒正銳,墨氣正鮮,勤觀勤作,常如臨試,約半紀可登作者之堂。

    每見士人常年優遊,臨場數月方自鞭策,迨不能及,鍛羽而止:優哉遊哉,又仍故轍。

    如是者數科,每科用功半年,亦總有二三載勤劬矣。

    隻因不并在一時,終于不熟不進;較一頓并用,愚智天淵。

    」此說出錢龍門,深切晚成之病。

    吾恨聞此遲二十年!汝輩幸早聞之,讵甘明犯?況少年心不涉俗,專功最易;長而鮮涉俗者能幾人?日涉俗而日超然者,益無幾人。

    勞半功倍,必然之理。

    目前延緩,曰暫且無害;豈知日複一日,倏爾歲年,望後堪懼。

    撫今能不惜哉? 朱文公教子曰:「事師如事父,凡事必咨而後行。

    朋友年長以倍,丈人行也。

    十年以長,兄事之。

    年少于己,而事業賢于己者,厚而敬之。

    居處須是恭敬,不得倨肆傲慢。

    言語須要谛當,不得戲笑喧嘩。

    凡事謙恭,不得尚氣淩人,自取恥辱。

    不得多飲,荒思廢業。

    亦恐言語差錯,失己忤人,力當深戒,不可言人過惡,及說人家長短是非;有來告者,勿答。

    見人嘉言善行,則敬慕而記錄之。

    見人好文字,則借來熟看。

    或錄而咨問之,思與之齊而後已。

    」此可令初學者佩服。

     謝賀與賓客談人之長短,其母在屏後聞之,心甚怒。

    客去,笞責一百。

    或勸之曰:「臧否亦恒情,何責之重也?」母曰:「孔子愛兄女,必取三複白圭之士妻之(注)。

    今我獨有一子,乃出語妄議人之長短,此豈保身之道?」因涕泣不食。

    賀懼,痛自改悔,卒為名儒。

     【注】論語先進:「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集注:詩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南容一日三複此言,事見家語,蓋深有意于謹言也。

    此邦有道,所以不廢;邦無道,所以免禍。

    故孔子以兄子妻之。

    ~出版者注~ 鬼谷子雲:「口可以飲,不可以言。

    」是制之使不言也。

    程明道雲:「德進,則言自簡。

    」是自然能寡言也。

    朱晦翁雲:「覺言語多,便檢點。

    」是言而可不至失言也。

    昔人謂人生喪身亡家,言語占了八分。

    賀若弼父敦為宇文護所害,臨刑,呼弼謂之曰:「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

    」因引錐刺弼舌出血,誡以慎口,人之愛子,常有過于愛其身者,但遜此母幾先之識耳! 沈文端家居,将律例中極輕條款盡數摘出,與家塾子弟閑中講解,使彼知世俗所謂無傷者,皆法之所不能為也。

    而懔然不敢肆矣!甚為檢身一助雲。

     韓山子雲:「吾人生于世間,士農工商、男女貴賤,日用祇有二路:曰禮、曰刑。

    出于禮,則入于刑,更無别徑容身。

    可不慎諸?!」 胡文定公安國,子弟或出宴集,雖深夜不寝,以俟其歸。

    驗其醉否,且問所集何客,所論何事,有益無益。

    以是為常。

     規家日益曰:「世人有慮子弟血氣未定,而酒色博弈之事,得以誘其失德破家,則拘束之。

    嚴其出入,絕其交遊,緻其無所聞見。

    樸野蠢鄙,不近人情,殊不知此非良策。

    禁防一弛,情窦頓開,如火燎原,不可撲滅。

    況拘束既久,無所用心,私下密為不肖,與外遊何異?不若出入程以時候,遊接盡是端人,其事之不肖者,耳聞目見,自能識破,不為小人所搖蕩矣。

    」 又公家至貧。

    然「貧」之一字,于親故間,非惟口不道,手亦不書。

    嘗戒子弟曰:「對人言貧,其意将何求?汝曹志之。

    」 安貧者,不自覺其貧,即真貧者亦不肯自言其貧也。

    惟不貧而求富無厭者,乃惟見己之貧而常言之,其人品卑鄙已甚;又有一種人,欲訴己之貧,而更張人之富以形之,其心術益不可問矣! 疏廣為太子傅,受賜金歸,日賣金置酒,與族人故舊娛樂。

    或勸為子孫立産業,廣曰:「吾豈老誖,不念子孫哉?顧有舊田廬,令勤力其中,足供衣食。

    複增以赢餘,祇教其惰耳!賢而多财,則損其志;愚而多财,則益其過。

    且富者,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