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釋智頭買海曲為放生池,遣沙門惠拔襄聞子上。
陳主嚴禁,立碑。
後有黃雀滿空,翺翔相慶。
顗曰:“魚來報吾恩也。
”比天台智者也。
) 天台智頭,釋門所謂高僧也,而其所為如此,殆亦庸人耳。
天地之間,生物之衆,不可以名盡,不可以數計。
區區於一池以活魚蝦蚌蠕之屬,不亦狹哉!佛力廣大,悲願崇深,不能及物,乃複托於世主,立碑書禁,則何貴於佛乎?彼池中之魚,仗智颉涵育之德,則當如明度所養鴿雛,超生人天之勝,而未能脫離。
舍鱗介而得羽毛,免鈎餌而就羅網,則亦何較耶? (釋齊安姓李,年數歲,有異僧款門,召見摩頂,安亟請出家。
父母呵止。
安曰:“祿利之養,止于親耳。
冥報之利,不其遠邪?圭組之榮,止於家耳。
濟拔之益,不其廣邪?”二親從之。
) 冥報之妄,予前章屢明之矣。
共所謂濟拔廣益者,殆亦空言耳。
昔二帝、三王治化之極,和氣充塞于兩間,以言其民,則比屋可封,刑措不用;以言其物,則百獸率舞,魚鼈鹹若。
其功德之所及,皆誠實著見,可指名而道于口,可視效而顯于事也。
如佛欲使衆生盡登覺路,皆證涅槃,同入妙樂國,共逢龍華會,盡空虛十方三世一切平等,如琉璃色,鹹得為佛。
蓋徒空言而無其實,自佛在時已不能爾,況其後學以妄傳妄者乎!非特齊安之愚所見如此,世之服儒衣冠、口誦先王,亦從而和之,曰:“諸佛威神之所建立,妙騰宏博,非周、孔所及也。
”蓋樂于誇誕而不敷其情實故耳。
今以是诘之,則又曰:“三界本空,諸有非樂,如佛者,乃無為功德也。
”夫既以空為宗,以有為患,則又何必言世界之事,以濟拔為功哉!齊安欲出家,其父母止之者,本仁心也。
一為僧人摩頂,遂決意不返者,遭勾誘也。
故凡子弟幻沖,資質慧利,可以教授者,當亟擇明師,誦以《六經》使入先王之道,慎不可與僧人狎熟?必為所誘惑而不可救也。
(釋惠寂年十五,懇請出家,父母不許。
年十七,又請,其親未決。
寂乃斷左無名指及小指,緻堂陛,曰:“答謝劬勞。
”遂依南華剃染。
) 後世聖道不明,異端肆於天下,為民上者不知以教化為事,遂使惠寂輩公然逢親毀形,徑行不顧,而刑辟不加焉。
夫父母之有子,生則賴其養,死則賴其葬,世則賴其紹而不絕,其顧複劬勞,如天如地之無窮,豈有量哉!而惠寂斷其二指以為報,何愚狠至此極也!然惠寂之良心則猶未亡,其曰“答謝劬勞”,則是亦知劬勞之當報,但迷于異教爾。
此皆為民上者當任其責。
教而不從,繼以誅戮,庶乎其少息矣! (釋僧生常于山中誦《法華經》虎蹲其前,誦竟乃去。
後每至諷競,辄見左右四人為侍街。
) 比惟僧生自見乎,抑與人同見也?若與人同見,其人必怖畏而去,以語於人,然後人得而知之。
若僧生自見,非存想之極,妄相成形,則深山窮壑之中,虎豹豺狼之所嗥,魑魅爾兩之所逢,僧生僅能脫身,因以為異耳。
(釋惠慶誦《法華經》,每夜吟諷,聞空中彈指贊歎之言。
後乘船遇風波,唯誦經不辍。
船在浪中,如有人牽之,倏忽至岸。
) 《法華經》,佛之所說也,惠慶但能誦之而已。
誦之猶可以輕犯風濤,則經之神力固當不可思議。
欲驗此事者,取《法華經》投于火而不能焦,投于水而不能濡,投于空中而不能焦,投于斧斤而不能傷,吾然後信其為異,而猶不信其正勝也。
(釋普明誦《法華經》,每至《勘發品》,辄見普賢乘象立在其前。
) 普明既每見普賢,何不相随而去?普賢既屢證普明,何不啟口一言?普賢在佛時是人乎,則既死千年之後,安得猶與白象俱存也?若表行為名而己乎?則假言立義,豈複有狀貌聲色之可見也?故凡狀貌聲色之物,無有人不能見而己自見之者。
人所不見而己或見之,非怪即妄而已。
(釋法莊誦《大涅盤經》,嘗聞兵仗羽街之鄉,實天神來聽。
) 石勃微時為人傭作,聞四面有聲,以告其母。
母曰:“作勞耳嗚也。
”勒後雄據中原,此蓋朕兆之先見所謂“國家将興,必有休祥”者也。
法莊誦經而聞兵仗羽衛之響,義知其為天神來聽,則妄矣。
古人曰:“天神降,地隻出,人鬼享。
”蓋“祭神如神在”。
“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非真有形聲影響之相接也。
僧人不明乎鬼神之情狀,故其言大抵入于詭怪。
又取事之疑似者附會為說。
佛經所記,鬼神之名,興其居處、形貌、衣服、職事不可勝數。
道家亦仿效而為之,渎亂天地,狃雜人鬼。
非先王之法,明君賢相所當革而正之者也。
(釋法恭誦經三十萬言,每夜諷誦,辄有殊香異氣入房。
) 凡學道者,得意則可忘言。
法恭誦三十萬言,異于一言而悟者矣。
佛學以了心見性為至,不知異香入房,何預于道也?正使有之,亦妄聞耳,猶牛蟻弓蛇之類耳。
然必至于夜而後有,則又妄之最甚者也。
故凡所謂見普賢、聞天樂、天神來聽、異香入房之類,自僧人有識者猶鄙而不言,而士大夫忍或神之,以為希有。
籲!亦愚矣! (釋惠豫誦《大涅盤》,《法華》等經。
嘗寝,見人來扣戶。
問其故,答雲:“師應死,故來奉迎。
”豫曰:“小事未了,可申一年否?”答曰:“可。
”至明年而卒。
) 佛教中有術使人預知死期。
僧人得之,往往以為神異。
或曰:“吾某日當去。
”或曰,“明年某月吾去矣。
”此精于蔔相者亦或能之,何足貴哉?人死猶其生,其來不可禦,其去不可止。
若可留一年,則十年、百年皆可伸引而常存,此理之所必無也。
近世儒者如師魯尹公、子厚張公、康節邵公皆閑于死生之際,辭氣不亂,安靜而逝,君子猶以為未及曾子易篑之正也。
蓋聖人以生死為分内事,無可懼者,故未嘗以為言。
佛氏本于怖死,是以《藏經》五千四十餘卷、《傳燈》一千七百餘人,皆皇皇然以死為一大事。
彼三代之民直道而行,順受其正,天壽不貳,修身以俟之,不聞有輪之說。
豈非簡易明白之道,何至惴恐經營若彼其切哉?自佛教人中國,說天堂可慕,說地獄可怖,說輪回可脫,于是人皆以死為一大事,而舍生取義、殺身成仁之道晦矣。
夫既不以死為常事,必至于貪生失理,懼死怛化,而不能順受其正也。
自兩漠而上,戰國、春秋之時,聖人所謂道喪之世也。
當其時,義心激切,視死如歸者,班班可孜,其心初無慕怖,安于其義而已。
後世學佛者自以謂其道可以了達生死,而其行事視三代之風尚未能及,況聖賢之際乎! (沙門佛調自刎亡日。
近遠與訣,曰:“天長地久尚有崩,而況人乎?”遂遠房,端坐而卒。
後白衣弟子入山伐木,見調在岩上,衣服鮮明,驚曰:“和尚尚在此耶?”曰:“吾常在耳。
”遂發其冢,不見其屍。
) 道家者流,有修練之訣,共效至于飛空而仙,解形而去。
楞嚴經猶能斥之,以為外道。
佛鲷乃解形者也。
然僧人善為奸詐,吾猶未信其為解形也。
恐其未嘗死,故為此一節出奇示變。
他人不知而弟子知之,相與隐匿,必有所謀而然也。
不然,正是佛教所斥,其不足道亦明矣。
(佛圃澄善誦況,役使鬼物,以麻油雜芋塗掌,千裡外事皆徹。
見石勒以殺戮為務,沙門遇害甚衆,澄憫念之,見勒,曰:“至道雖遠,亦可以近事為證。
”即取甕盛水,燒香咒之。
須臾之間,生青蓮花,色耀于目。
勒由此信服。
于是中州胡晉略皆奉佛。
) 石勒,五胡之雄傑也,連百萬之衆,争衡僞定則能之矣,其于聖王之道則不知也。
佛圖澄乃幻術之最高者,然非正道所貴也。
聖人之心若監,物來能明,事至能斷,不役目而無不見,不役耳而無不問不勞智慮而無不知,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麗見天道,千歲之日可坐而緻,百王之法端拜而議。
何為能然耶?不欺不誕、不為幻巧、不說心法,惟盡理而已矣。
佛氏執理為障,聖人盡理而通,宜其背馳異趣,卒不可合也。
今使天下之人皆能為澄之所為,而于父不孝,于君不忠,則其所為,乃鼓亂作賊之具耳。
于父而孝,于君而忠,雖手不塗油芋,甕不生青蓮,無害其為道也。
後世人君當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了為法,勿如石勒為幻術所诳,傾心奉事,變其國俗,而無益于政治,發千載之一笑也。
(晉車出淮、泗,隴北被侵逼,三方告急。
虎乃瞋曰:“吾奉佛而緻外寇,佛無神矣。
”澄因讓亮曰:“王過去世為大商,主罽賓寺,當供大會中有六千羅漢,吾亦預會。
時得道人語吾曰:“此主人病死,當生雞身,後王晉地。
’今為王,豈非福耶?疆常寇,乃國之常耳,何為怨謗三寶乎?事佛當在體恭心順,顯暢三寶,則佛教永興,福祚方遠。
”)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是故有苗不服,則退而修德。
文王征崇不服,則退而修教。
舜、文大聖人也,而尚如此。
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我自反焉:必不仁也,必無禮也。
”今佛之為教未嘗責己,苟有乖忤,則曰魔事也,則曰業綠也,亦曾有二言曰,此必我末善者乎?石虎穴暴,固不足以語此。
澄苟以此試開導之,人情不遠,切己則思,安知其不少痊也了乃欺以前生之事,謬為商主之言,恐懼之以雞身,誘引之以王晉,而淮、泗被侵,三方告急,燈不能為之計也。
徒以頭暢三寶、永興福祚屬言,是有益乎?是無益乎?後世人主不幸而遇澄之幻,其亦信之乎?其将斥之乎? (澄謂弟子法祚曰:“戊申歲,禍亂漸萌,己酉,石氏當滅,吾及其未亂,先從化矣。
”即遣人辭虎。
虎出宮慰谕。
澄謂虎曰:“出生入死,惟道之常。
修短分定,非人能延。
念意未盡者,以國家心存佛理,無若興起寺廟,崇顯壯麗,稱斯德也。
”) 澄所以告其弟子與告石虎者,何得反複不侔耶?既曰“及其未亂,當先從化”,則是生死在我,去莊自如也。
又曰“修短分定,非人能延”,則是天命有限,欲止不可也。
則未知澄以數盡,不得已而死乎?抑數未盡,自經而絕乎’?智者必能辨之矣。
且當其将死之時,石氏危亂已著。
澄果有愛人忠虎之計,史必傳之,以為美談。
今其勸虎之言,曰“無若興起寺廟,崇顯壯麗”而已。
是以有道君子辟之曰:“佛氏之教,名為廣度衆生,終必歸于白利之塗。
”聖人複起,不易斯言哉! (澄左乳旁有一孔,圍四五寸,通微腹内,有時腸從中出,或以絮塞孔。
夜欲讀書。
辄拔絮,則一室洞明。
又齋日,至永邊,引腸洗之,還複内之。
自說生處去邺九萬餘裡。
) 華佗之為醫也,至于剖決智腹,洞視五髒,洗濯腎胃而藥之,乃濟人之實功也。
佛圖澄乳間之孔,理之所難明也。
人有九竅,其開阖出納皆有至理,缺一不可。
今乳間有孔,則氣自孔出,食自孔入,而咽喉無用矣。
蓋幻術之精,駭愚人之耳目者,亦猶吞刀吐火,殺人而複活,被系而自解之類耳。
夫以燭照夜,以食滋生,腸胃受納,變化而洩之,乃人生之常。
今開孔取明,引腸于外,既食而又滌之,不亦多事乎?借使實然,未免于反物為妖,執左道以惑衆,況萬無此理者哉! (釋通達祝ī師,講大乘。
左仆射房玄齡迎于第中,父事隆重,不以形吉緻隔。
曾見人騎驢曆寺,從而乞焉,惜而不輿。
其驢尋死。
) 取物于人必有禮義,非義不取,非禮不受。
他人之驢,我何有焉?乞之非義矣,其不輿者未為失也。
驢尋自死,亦事之适然,豈為不典而緻死哉?不然,天下凡人之物,僧皆可取,而不得即有禍患,此乃大盜之術也。
房公亦唐世之名臣,何為惑于此等,贻笑後代,乃将來之龜監耳。
(贊甯論:或曰:“感通之說近怪乎?”對曰:“怪則怪矣,怪在人倫之外也。
苟近人倫之怪,乃反當背道之徒,此怪非心所測,非口所能。
今神仙鬼物皆怪者也,仙則修煉成怪,鬼則自然為怪。
佛法之怪則異于是,自然而然,正怪也。
在人情則謂之怪,在諸聖則謂之通。
“感而遂通”。
故《智度論》雲:‘置世界于一毛,凝海水于五味’”) 先聖智周萬物而不語怪,必有不可語者矣。
不可語而語之,其弊無所不至。
而後世好奇之土,或著成編綠,豈知聖人之意哉?若贊甯所論,則又頗僻之殊尤者。
夫名寅不可亂,謂之怪矣,安得以為通?謂之通矣,安得以為怪?若“置世界于一毛,凝海水于五味,納須彌于芥子,斷妙善于棗柒”,皆以心法起滅,幻術隐顯,非道之正。
與“感而遂通”之教,猶白黑薰猶之不相侔也,豈可同年而語哉? (釋寶瓊,綿竹邑人,與什邡縣連封。
彼并祟道,不奉佛僧。
李氏正作道會,邀瓊,既至,不禮而坐。
餘謂不禮天尊,非法也。
瓊曰:“邪正道殊,所事各異,天尚不禮,何況老君?恐贻辱也!”泉不許。
遂禮,一拜,道像動搖。
又禮,“拜,連坐反倒。
合衆警懼,一時回信。
) 宣和中,令天下僧人頂冠易服,靡然從風。
都會精藍,改為道觀。
胡神佛像,無不更造。
雖以日華、嚴蓬律師等,守死冒形而不變,亦不能禦也。
于時四海九州之廣,未嘗聞有勁搖反倒之應。
寶瓊何以使然?蓋能幻耳。
不然,則或置像杌徨,或風力震動,事出偶爾,寶瓊因而自神。
衆又無識,故為聽惑也。
大抵佛、老皆異端,取此舍彼,是惡醉而強酒,惡濕而居下,何以相賢哉? (釋明度常講《金剛般若經》。
有鴿巢于屋楹,乳養二雛。
度每以餘粥就巢哺之。
忽學飛,堕地皆殒。
度夢二小兒曰:“兒等本受卵生,蒙上人為養育,誦經,持回向,令轉生人道,距此寺束十裡間某家是也。
”度孜之,果驗。
) 惟人為萬物之靈,今能使禽鳥之身化生為人,其功德真不可思議也。
後世如遇兵盜疾疫,生民減少之時,但募僧人誦《金剛股若》,而取一切禽鳥之雛,使自以粥飼之。
每一僧,歲中回向難凫易生之物,加以神力,免其殒堕。
見夢而徑化人身,姑以百數,則萬僧所哺,坐獲百萬生靈于一歲之間。
豈非至神之化,儒者所不能及矣!夫聽言之道,必以共事試之,而後信否可見矣。
(釋清虛遊藍田悟真寺。
上方北院舊無井,清虛祈泉,以刀子刺山,果獲泉湧。
) 水在地中,猶血在人身,無所往而不在也。
萬丈之山,飛流懸布,世人不以為怪,亦猶人頂顱來嘗無血也。
僧人鈎奇示高,居于大壑深岩,人所鮮到之地,或有水脈泉眼,因而導之,漸至深廣,則必立為美名,以著神迹,所在多有之。
借使高僧道力随感而有,未免因地得泉。
豈足表異。
若乃變化感應出于理外者,何不贊木斷竹,焚草镕金,鑒壁剜割,敲鐘擊鼓,而使水出,以資飲啜灌溉之利哉? (釋守素居院庭,有青桐四株,皆素手植。
元和中,卿相多遊此院。
桐至夏中,無何,發汗,污人之衣,若轉脂焉。
素之曰:“我種汝而汝滴汗,為人所惡,來歲若然,我必薪汝。
”自此無矣。
) 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
吾嘗聞熊弄梃、雀緣竿、馬舞床、鴉角抵、鹦鶴識字、鯉魚躍刀,其類甚衆,而未聞草木之能聽言受教者也。
桐忽有汗,已而又無。
桐非有知于此也。
今歲忽有,明崴忽無,皆偶然耳。
守素之意,特以其美陰。
貴客所賞,苟獲沾汗,則遊憩遂息。
以此為懼,疊緻禱祈。
而不知物小有偶然者。
攀緣公卿,賴此一物,為可憫歎也! (釋擻谒坐亡,須臾,口中出青色連花七莖。
) 宣和中,京師禅寺有長老坐化者。
當時盛夏,色身堅固,天柱不折,車馬奔湊,供施钜萬。
已而稍有穢氣,至者疑焉。
其徒貪于财利,不知變也,腐環益甚。
或發共奸,蓋用鐵錐自尻而貫于腦,垂手跌足,皆繩所雛也。
遂瑞坐亡,口出青蓮花,無亦此比乎!度死喉所受,正可五七莖耳。
芙蕖品類固有白者,其豔微青,猶白桃之變疑于碧色,皆世問聽有,非異物也。
僧人欲為奸利,則殘其師友不顧如此。
惑者方咨嗟歎慕,以為不可及,曰:“我何修而能至于足哉?”非天下之大愚乎! (釋鴻莒無疾而逝,至三更,手敲寵門者三。
弟子哭泣啟阙。
雲:“與吾換斬衣,綠佛土諸上善人嫌吾服章不淨。
”易畢而終。
) 古之人制禮,死者三日而後大斂,尚意其末死也。
過三日,則無可生之理矣。
鴻莒已死而踅蘇,在一日之内,無足怪者。
而共存戀衣服,不忍令弟子得之。
托言佛土善人好新惡弊。
易畢而死,其貪懾之情可見也。
人之死也,魂氣歸于天,體魄歸于地。
衣衾棺椁,所以藏體魄也。
若魂氣則無不之也。
鴻莒易衣而死,将以見佛土善人,是既死而體魄猶能行也,亦不知死生之故矣。
豈有上善人而嫌服章不淨者耶? (釋惠元于武陵平山立寺。
卒後,有人入武當山下見之,神色甚暢。
寄語寺僧,勿使寺業有廢。
自是寺内常聞空中有磬聲。
) (人既死無複再生之理。
惠元既死而再生,不可信也。
若非初未嘗死,故為此怪,則見于武當山下者,或以形狀偶類,或相與逐逃,應和而為之耳。
予嘗遊街嶽之方廣寺,寺僧靈鞏離席緻敬,為予言曰:“此五百羅漢所宅,有金燈玉磬之瑞。
”予曰:“玉磐可見乎?”鞏曰:“至誠祈禱,則聞之而已,不可見也。
”予門:“不可見,則何以知其為玉哉?”鞏面赤口呿而不能對。
而凡遊方廣,必供茗,修佛事,以祈見燈與陰磐也。
或曰:“然則金燈非乎?”予曰:“有一居士嘗于方廣蔬食緻齋,願見聖燈,自黃昏膜拜至午夜。
靈鞏雲:‘燈時至矣。
’俄風雨驟作不止,僧人與居士從者皆已懈倦就寝,而居士者拜祈愈切。
及雨收燈見,若有若無。
急呼衆人,既起,雨複作,又已黯然無所睹矣。
又有一居士嘗遊五台,瞻光景時,四方至者甚衆,内室充盈,獨于僧寺門授館。
一日四更後,遊人寂息,忽聞剝啄叩門者,司門僧誰何之?對曰:‘張燈人歸耳。
’通夕怪笑,捧腹殆痛。
及曉,以語人,無肯信之者。
方廣之燈,殆亦五台之飛燼欤!人言五台山有石如水精,承日月之光,光氣相射。
山高寒,多雲物,未嘗澄霁,時或雲破日漏,則被照之處帶成色。
故凡遊人皆誦日光菩薩,聲振山谷。
其事可疑矣。
僧人指其形似者為之立名,曰:‘此金橋也,此金輪也,此金燈也。
’愚俗之信,以謬承謬,莫可解也。
正使其真有燈者,未聞五台、方廣之僧能不用油蠟也。
” (釋惠力,晉興甯中,乞陶處,以為瓦棺寺。
初标塔基,每夕所标處辄移十步許。
因伺之,見一人著朱衣武冠拔标置東方。
遂于其處起塔。
) 凡釋氏所稱神怪之事,多以夜而後見耳。
其後見未有衆人同之者,故吾每于此緻疑。
以問其徒未有能答者也。
惠力所為建塔,必以供佛也。
相攸蔔地,擇其爽垲,古人亦為之。
朱衣武冠何物哉?乃能拔标移徒其處,他人不見而惠力又獨見焉?蓋欲倚此言為神怪,以欺惑衆心,圓其财物耳。
姑就其言辯之,其妄如此。
況萬無是理乎! (釋惠敬有一奴子及沙彌為鬼所擊。
其後山精見形,詣敬具謝,雲:“部屬不解,橫撓法師眷屬。
”既終,室有異香) 凡撲
陳主嚴禁,立碑。
後有黃雀滿空,翺翔相慶。
顗曰:“魚來報吾恩也。
”比天台智者也。
) 天台智頭,釋門所謂高僧也,而其所為如此,殆亦庸人耳。
天地之間,生物之衆,不可以名盡,不可以數計。
區區於一池以活魚蝦蚌蠕之屬,不亦狹哉!佛力廣大,悲願崇深,不能及物,乃複托於世主,立碑書禁,則何貴於佛乎?彼池中之魚,仗智颉涵育之德,則當如明度所養鴿雛,超生人天之勝,而未能脫離。
舍鱗介而得羽毛,免鈎餌而就羅網,則亦何較耶? (釋齊安姓李,年數歲,有異僧款門,召見摩頂,安亟請出家。
父母呵止。
安曰:“祿利之養,止于親耳。
冥報之利,不其遠邪?圭組之榮,止於家耳。
濟拔之益,不其廣邪?”二親從之。
) 冥報之妄,予前章屢明之矣。
共所謂濟拔廣益者,殆亦空言耳。
昔二帝、三王治化之極,和氣充塞于兩間,以言其民,則比屋可封,刑措不用;以言其物,則百獸率舞,魚鼈鹹若。
其功德之所及,皆誠實著見,可指名而道于口,可視效而顯于事也。
如佛欲使衆生盡登覺路,皆證涅槃,同入妙樂國,共逢龍華會,盡空虛十方三世一切平等,如琉璃色,鹹得為佛。
蓋徒空言而無其實,自佛在時已不能爾,況其後學以妄傳妄者乎!非特齊安之愚所見如此,世之服儒衣冠、口誦先王,亦從而和之,曰:“諸佛威神之所建立,妙騰宏博,非周、孔所及也。
”蓋樂于誇誕而不敷其情實故耳。
今以是诘之,則又曰:“三界本空,諸有非樂,如佛者,乃無為功德也。
”夫既以空為宗,以有為患,則又何必言世界之事,以濟拔為功哉!齊安欲出家,其父母止之者,本仁心也。
一為僧人摩頂,遂決意不返者,遭勾誘也。
故凡子弟幻沖,資質慧利,可以教授者,當亟擇明師,誦以《六經》使入先王之道,慎不可與僧人狎熟?必為所誘惑而不可救也。
(釋惠寂年十五,懇請出家,父母不許。
年十七,又請,其親未決。
寂乃斷左無名指及小指,緻堂陛,曰:“答謝劬勞。
”遂依南華剃染。
) 後世聖道不明,異端肆於天下,為民上者不知以教化為事,遂使惠寂輩公然逢親毀形,徑行不顧,而刑辟不加焉。
夫父母之有子,生則賴其養,死則賴其葬,世則賴其紹而不絕,其顧複劬勞,如天如地之無窮,豈有量哉!而惠寂斷其二指以為報,何愚狠至此極也!然惠寂之良心則猶未亡,其曰“答謝劬勞”,則是亦知劬勞之當報,但迷于異教爾。
此皆為民上者當任其責。
教而不從,繼以誅戮,庶乎其少息矣! (釋僧生常于山中誦《法華經》虎蹲其前,誦竟乃去。
後每至諷競,辄見左右四人為侍街。
) 比惟僧生自見乎,抑與人同見也?若與人同見,其人必怖畏而去,以語於人,然後人得而知之。
若僧生自見,非存想之極,妄相成形,則深山窮壑之中,虎豹豺狼之所嗥,魑魅爾兩之所逢,僧生僅能脫身,因以為異耳。
(釋惠慶誦《法華經》,每夜吟諷,聞空中彈指贊歎之言。
後乘船遇風波,唯誦經不辍。
船在浪中,如有人牽之,倏忽至岸。
) 《法華經》,佛之所說也,惠慶但能誦之而已。
誦之猶可以輕犯風濤,則經之神力固當不可思議。
欲驗此事者,取《法華經》投于火而不能焦,投于水而不能濡,投于空中而不能焦,投于斧斤而不能傷,吾然後信其為異,而猶不信其正勝也。
(釋普明誦《法華經》,每至《勘發品》,辄見普賢乘象立在其前。
) 普明既每見普賢,何不相随而去?普賢既屢證普明,何不啟口一言?普賢在佛時是人乎,則既死千年之後,安得猶與白象俱存也?若表行為名而己乎?則假言立義,豈複有狀貌聲色之可見也?故凡狀貌聲色之物,無有人不能見而己自見之者。
人所不見而己或見之,非怪即妄而已。
(釋法莊誦《大涅盤經》,嘗聞兵仗羽街之鄉,實天神來聽。
) 石勃微時為人傭作,聞四面有聲,以告其母。
母曰:“作勞耳嗚也。
”勒後雄據中原,此蓋朕兆之先見所謂“國家将興,必有休祥”者也。
法莊誦經而聞兵仗羽衛之響,義知其為天神來聽,則妄矣。
古人曰:“天神降,地隻出,人鬼享。
”蓋“祭神如神在”。
“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非真有形聲影響之相接也。
僧人不明乎鬼神之情狀,故其言大抵入于詭怪。
又取事之疑似者附會為說。
佛經所記,鬼神之名,興其居處、形貌、衣服、職事不可勝數。
道家亦仿效而為之,渎亂天地,狃雜人鬼。
非先王之法,明君賢相所當革而正之者也。
(釋法恭誦經三十萬言,每夜諷誦,辄有殊香異氣入房。
) 凡學道者,得意則可忘言。
法恭誦三十萬言,異于一言而悟者矣。
佛學以了心見性為至,不知異香入房,何預于道也?正使有之,亦妄聞耳,猶牛蟻弓蛇之類耳。
然必至于夜而後有,則又妄之最甚者也。
故凡所謂見普賢、聞天樂、天神來聽、異香入房之類,自僧人有識者猶鄙而不言,而士大夫忍或神之,以為希有。
籲!亦愚矣! (釋惠豫誦《大涅盤》,《法華》等經。
嘗寝,見人來扣戶。
問其故,答雲:“師應死,故來奉迎。
”豫曰:“小事未了,可申一年否?”答曰:“可。
”至明年而卒。
) 佛教中有術使人預知死期。
僧人得之,往往以為神異。
或曰:“吾某日當去。
”或曰,“明年某月吾去矣。
”此精于蔔相者亦或能之,何足貴哉?人死猶其生,其來不可禦,其去不可止。
若可留一年,則十年、百年皆可伸引而常存,此理之所必無也。
近世儒者如師魯尹公、子厚張公、康節邵公皆閑于死生之際,辭氣不亂,安靜而逝,君子猶以為未及曾子易篑之正也。
蓋聖人以生死為分内事,無可懼者,故未嘗以為言。
佛氏本于怖死,是以《藏經》五千四十餘卷、《傳燈》一千七百餘人,皆皇皇然以死為一大事。
彼三代之民直道而行,順受其正,天壽不貳,修身以俟之,不聞有輪之說。
豈非簡易明白之道,何至惴恐經營若彼其切哉?自佛教人中國,說天堂可慕,說地獄可怖,說輪回可脫,于是人皆以死為一大事,而舍生取義、殺身成仁之道晦矣。
夫既不以死為常事,必至于貪生失理,懼死怛化,而不能順受其正也。
自兩漠而上,戰國、春秋之時,聖人所謂道喪之世也。
當其時,義心激切,視死如歸者,班班可孜,其心初無慕怖,安于其義而已。
後世學佛者自以謂其道可以了達生死,而其行事視三代之風尚未能及,況聖賢之際乎! (沙門佛調自刎亡日。
近遠與訣,曰:“天長地久尚有崩,而況人乎?”遂遠房,端坐而卒。
後白衣弟子入山伐木,見調在岩上,衣服鮮明,驚曰:“和尚尚在此耶?”曰:“吾常在耳。
”遂發其冢,不見其屍。
) 道家者流,有修練之訣,共效至于飛空而仙,解形而去。
楞嚴經猶能斥之,以為外道。
佛鲷乃解形者也。
然僧人善為奸詐,吾猶未信其為解形也。
恐其未嘗死,故為此一節出奇示變。
他人不知而弟子知之,相與隐匿,必有所謀而然也。
不然,正是佛教所斥,其不足道亦明矣。
(佛圃澄善誦況,役使鬼物,以麻油雜芋塗掌,千裡外事皆徹。
見石勒以殺戮為務,沙門遇害甚衆,澄憫念之,見勒,曰:“至道雖遠,亦可以近事為證。
”即取甕盛水,燒香咒之。
須臾之間,生青蓮花,色耀于目。
勒由此信服。
于是中州胡晉略皆奉佛。
) 石勒,五胡之雄傑也,連百萬之衆,争衡僞定則能之矣,其于聖王之道則不知也。
佛圖澄乃幻術之最高者,然非正道所貴也。
聖人之心若監,物來能明,事至能斷,不役目而無不見,不役耳而無不問不勞智慮而無不知,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麗見天道,千歲之日可坐而緻,百王之法端拜而議。
何為能然耶?不欺不誕、不為幻巧、不說心法,惟盡理而已矣。
佛氏執理為障,聖人盡理而通,宜其背馳異趣,卒不可合也。
今使天下之人皆能為澄之所為,而于父不孝,于君不忠,則其所為,乃鼓亂作賊之具耳。
于父而孝,于君而忠,雖手不塗油芋,甕不生青蓮,無害其為道也。
後世人君當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了為法,勿如石勒為幻術所诳,傾心奉事,變其國俗,而無益于政治,發千載之一笑也。
(晉車出淮、泗,隴北被侵逼,三方告急。
虎乃瞋曰:“吾奉佛而緻外寇,佛無神矣。
”澄因讓亮曰:“王過去世為大商,主罽賓寺,當供大會中有六千羅漢,吾亦預會。
時得道人語吾曰:“此主人病死,當生雞身,後王晉地。
’今為王,豈非福耶?疆常寇,乃國之常耳,何為怨謗三寶乎?事佛當在體恭心順,顯暢三寶,則佛教永興,福祚方遠。
”)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是故有苗不服,則退而修德。
文王征崇不服,則退而修教。
舜、文大聖人也,而尚如此。
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我自反焉:必不仁也,必無禮也。
”今佛之為教未嘗責己,苟有乖忤,則曰魔事也,則曰業綠也,亦曾有二言曰,此必我末善者乎?石虎穴暴,固不足以語此。
澄苟以此試開導之,人情不遠,切己則思,安知其不少痊也了乃欺以前生之事,謬為商主之言,恐懼之以雞身,誘引之以王晉,而淮、泗被侵,三方告急,燈不能為之計也。
徒以頭暢三寶、永興福祚屬言,是有益乎?是無益乎?後世人主不幸而遇澄之幻,其亦信之乎?其将斥之乎? (澄謂弟子法祚曰:“戊申歲,禍亂漸萌,己酉,石氏當滅,吾及其未亂,先從化矣。
”即遣人辭虎。
虎出宮慰谕。
澄謂虎曰:“出生入死,惟道之常。
修短分定,非人能延。
念意未盡者,以國家心存佛理,無若興起寺廟,崇顯壯麗,稱斯德也。
”) 澄所以告其弟子與告石虎者,何得反複不侔耶?既曰“及其未亂,當先從化”,則是生死在我,去莊自如也。
又曰“修短分定,非人能延”,則是天命有限,欲止不可也。
則未知澄以數盡,不得已而死乎?抑數未盡,自經而絕乎’?智者必能辨之矣。
且當其将死之時,石氏危亂已著。
澄果有愛人忠虎之計,史必傳之,以為美談。
今其勸虎之言,曰“無若興起寺廟,崇顯壯麗”而已。
是以有道君子辟之曰:“佛氏之教,名為廣度衆生,終必歸于白利之塗。
”聖人複起,不易斯言哉! (澄左乳旁有一孔,圍四五寸,通微腹内,有時腸從中出,或以絮塞孔。
夜欲讀書。
辄拔絮,則一室洞明。
又齋日,至永邊,引腸洗之,還複内之。
自說生處去邺九萬餘裡。
) 華佗之為醫也,至于剖決智腹,洞視五髒,洗濯腎胃而藥之,乃濟人之實功也。
佛圖澄乳間之孔,理之所難明也。
人有九竅,其開阖出納皆有至理,缺一不可。
今乳間有孔,則氣自孔出,食自孔入,而咽喉無用矣。
蓋幻術之精,駭愚人之耳目者,亦猶吞刀吐火,殺人而複活,被系而自解之類耳。
夫以燭照夜,以食滋生,腸胃受納,變化而洩之,乃人生之常。
今開孔取明,引腸于外,既食而又滌之,不亦多事乎?借使實然,未免于反物為妖,執左道以惑衆,況萬無此理者哉! (釋通達祝ī師,講大乘。
左仆射房玄齡迎于第中,父事隆重,不以形吉緻隔。
曾見人騎驢曆寺,從而乞焉,惜而不輿。
其驢尋死。
) 取物于人必有禮義,非義不取,非禮不受。
他人之驢,我何有焉?乞之非義矣,其不輿者未為失也。
驢尋自死,亦事之适然,豈為不典而緻死哉?不然,天下凡人之物,僧皆可取,而不得即有禍患,此乃大盜之術也。
房公亦唐世之名臣,何為惑于此等,贻笑後代,乃将來之龜監耳。
(贊甯論:或曰:“感通之說近怪乎?”對曰:“怪則怪矣,怪在人倫之外也。
苟近人倫之怪,乃反當背道之徒,此怪非心所測,非口所能。
今神仙鬼物皆怪者也,仙則修煉成怪,鬼則自然為怪。
佛法之怪則異于是,自然而然,正怪也。
在人情則謂之怪,在諸聖則謂之通。
“感而遂通”。
故《智度論》雲:‘置世界于一毛,凝海水于五味’”) 先聖智周萬物而不語怪,必有不可語者矣。
不可語而語之,其弊無所不至。
而後世好奇之土,或著成編綠,豈知聖人之意哉?若贊甯所論,則又頗僻之殊尤者。
夫名寅不可亂,謂之怪矣,安得以為通?謂之通矣,安得以為怪?若“置世界于一毛,凝海水于五味,納須彌于芥子,斷妙善于棗柒”,皆以心法起滅,幻術隐顯,非道之正。
與“感而遂通”之教,猶白黑薰猶之不相侔也,豈可同年而語哉? (釋寶瓊,綿竹邑人,與什邡縣連封。
彼并祟道,不奉佛僧。
李氏正作道會,邀瓊,既至,不禮而坐。
餘謂不禮天尊,非法也。
瓊曰:“邪正道殊,所事各異,天尚不禮,何況老君?恐贻辱也!”泉不許。
遂禮,一拜,道像動搖。
又禮,“拜,連坐反倒。
合衆警懼,一時回信。
) 宣和中,令天下僧人頂冠易服,靡然從風。
都會精藍,改為道觀。
胡神佛像,無不更造。
雖以日華、嚴蓬律師等,守死冒形而不變,亦不能禦也。
于時四海九州之廣,未嘗聞有勁搖反倒之應。
寶瓊何以使然?蓋能幻耳。
不然,則或置像杌徨,或風力震動,事出偶爾,寶瓊因而自神。
衆又無識,故為聽惑也。
大抵佛、老皆異端,取此舍彼,是惡醉而強酒,惡濕而居下,何以相賢哉? (釋明度常講《金剛般若經》。
有鴿巢于屋楹,乳養二雛。
度每以餘粥就巢哺之。
忽學飛,堕地皆殒。
度夢二小兒曰:“兒等本受卵生,蒙上人為養育,誦經,持回向,令轉生人道,距此寺束十裡間某家是也。
”度孜之,果驗。
) 惟人為萬物之靈,今能使禽鳥之身化生為人,其功德真不可思議也。
後世如遇兵盜疾疫,生民減少之時,但募僧人誦《金剛股若》,而取一切禽鳥之雛,使自以粥飼之。
每一僧,歲中回向難凫易生之物,加以神力,免其殒堕。
見夢而徑化人身,姑以百數,則萬僧所哺,坐獲百萬生靈于一歲之間。
豈非至神之化,儒者所不能及矣!夫聽言之道,必以共事試之,而後信否可見矣。
(釋清虛遊藍田悟真寺。
上方北院舊無井,清虛祈泉,以刀子刺山,果獲泉湧。
) 水在地中,猶血在人身,無所往而不在也。
萬丈之山,飛流懸布,世人不以為怪,亦猶人頂顱來嘗無血也。
僧人鈎奇示高,居于大壑深岩,人所鮮到之地,或有水脈泉眼,因而導之,漸至深廣,則必立為美名,以著神迹,所在多有之。
借使高僧道力随感而有,未免因地得泉。
豈足表異。
若乃變化感應出于理外者,何不贊木斷竹,焚草镕金,鑒壁剜割,敲鐘擊鼓,而使水出,以資飲啜灌溉之利哉? (釋守素居院庭,有青桐四株,皆素手植。
元和中,卿相多遊此院。
桐至夏中,無何,發汗,污人之衣,若轉脂焉。
素之曰:“我種汝而汝滴汗,為人所惡,來歲若然,我必薪汝。
”自此無矣。
) 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
吾嘗聞熊弄梃、雀緣竿、馬舞床、鴉角抵、鹦鶴識字、鯉魚躍刀,其類甚衆,而未聞草木之能聽言受教者也。
桐忽有汗,已而又無。
桐非有知于此也。
今歲忽有,明崴忽無,皆偶然耳。
守素之意,特以其美陰。
貴客所賞,苟獲沾汗,則遊憩遂息。
以此為懼,疊緻禱祈。
而不知物小有偶然者。
攀緣公卿,賴此一物,為可憫歎也! (釋擻谒坐亡,須臾,口中出青色連花七莖。
) 宣和中,京師禅寺有長老坐化者。
當時盛夏,色身堅固,天柱不折,車馬奔湊,供施钜萬。
已而稍有穢氣,至者疑焉。
其徒貪于财利,不知變也,腐環益甚。
或發共奸,蓋用鐵錐自尻而貫于腦,垂手跌足,皆繩所雛也。
遂瑞坐亡,口出青蓮花,無亦此比乎!度死喉所受,正可五七莖耳。
芙蕖品類固有白者,其豔微青,猶白桃之變疑于碧色,皆世問聽有,非異物也。
僧人欲為奸利,則殘其師友不顧如此。
惑者方咨嗟歎慕,以為不可及,曰:“我何修而能至于足哉?”非天下之大愚乎! (釋鴻莒無疾而逝,至三更,手敲寵門者三。
弟子哭泣啟阙。
雲:“與吾換斬衣,綠佛土諸上善人嫌吾服章不淨。
”易畢而終。
) 古之人制禮,死者三日而後大斂,尚意其末死也。
過三日,則無可生之理矣。
鴻莒已死而踅蘇,在一日之内,無足怪者。
而共存戀衣服,不忍令弟子得之。
托言佛土善人好新惡弊。
易畢而死,其貪懾之情可見也。
人之死也,魂氣歸于天,體魄歸于地。
衣衾棺椁,所以藏體魄也。
若魂氣則無不之也。
鴻莒易衣而死,将以見佛土善人,是既死而體魄猶能行也,亦不知死生之故矣。
豈有上善人而嫌服章不淨者耶? (釋惠元于武陵平山立寺。
卒後,有人入武當山下見之,神色甚暢。
寄語寺僧,勿使寺業有廢。
自是寺内常聞空中有磬聲。
) (人既死無複再生之理。
惠元既死而再生,不可信也。
若非初未嘗死,故為此怪,則見于武當山下者,或以形狀偶類,或相與逐逃,應和而為之耳。
予嘗遊街嶽之方廣寺,寺僧靈鞏離席緻敬,為予言曰:“此五百羅漢所宅,有金燈玉磬之瑞。
”予曰:“玉磐可見乎?”鞏曰:“至誠祈禱,則聞之而已,不可見也。
”予門:“不可見,則何以知其為玉哉?”鞏面赤口呿而不能對。
而凡遊方廣,必供茗,修佛事,以祈見燈與陰磐也。
或曰:“然則金燈非乎?”予曰:“有一居士嘗于方廣蔬食緻齋,願見聖燈,自黃昏膜拜至午夜。
靈鞏雲:‘燈時至矣。
’俄風雨驟作不止,僧人與居士從者皆已懈倦就寝,而居士者拜祈愈切。
及雨收燈見,若有若無。
急呼衆人,既起,雨複作,又已黯然無所睹矣。
又有一居士嘗遊五台,瞻光景時,四方至者甚衆,内室充盈,獨于僧寺門授館。
一日四更後,遊人寂息,忽聞剝啄叩門者,司門僧誰何之?對曰:‘張燈人歸耳。
’通夕怪笑,捧腹殆痛。
及曉,以語人,無肯信之者。
方廣之燈,殆亦五台之飛燼欤!人言五台山有石如水精,承日月之光,光氣相射。
山高寒,多雲物,未嘗澄霁,時或雲破日漏,則被照之處帶成色。
故凡遊人皆誦日光菩薩,聲振山谷。
其事可疑矣。
僧人指其形似者為之立名,曰:‘此金橋也,此金輪也,此金燈也。
’愚俗之信,以謬承謬,莫可解也。
正使其真有燈者,未聞五台、方廣之僧能不用油蠟也。
” (釋惠力,晉興甯中,乞陶處,以為瓦棺寺。
初标塔基,每夕所标處辄移十步許。
因伺之,見一人著朱衣武冠拔标置東方。
遂于其處起塔。
) 凡釋氏所稱神怪之事,多以夜而後見耳。
其後見未有衆人同之者,故吾每于此緻疑。
以問其徒未有能答者也。
惠力所為建塔,必以供佛也。
相攸蔔地,擇其爽垲,古人亦為之。
朱衣武冠何物哉?乃能拔标移徒其處,他人不見而惠力又獨見焉?蓋欲倚此言為神怪,以欺惑衆心,圓其财物耳。
姑就其言辯之,其妄如此。
況萬無是理乎! (釋惠敬有一奴子及沙彌為鬼所擊。
其後山精見形,詣敬具謝,雲:“部屬不解,橫撓法師眷屬。
”既終,室有異香) 凡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