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共親。
罪莫大焉。
孔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
”而佛之徒兼犯之。
明君在上,良相佐治,卓然獨見,扶持仲尼之教,攘辟佛說,是斯民之天福也。
(沮渠蒙遜遇昙無識弘肩佛教,崇禮彌厚。
元魏聞識道術,将延之。
蒙遜不許。
識辭以求經而西,又知業期将及,累以終事。
遜忽之,令刺客于路害谶。
自是遜心愧其事,白日見鬼,以劍刺之,遂卒。
) 無谶之心,不過欲敷揚佛教爾。
然沮渠蒙遜崇禮方厚,國人未能成佛也,何為遽舍,又往魏邦乎?方元魏來迎,蒙遜不許其去,事之所宜慎處者也。
無谶棄此從彼,既負蒙遜崇禮之心;冒禍殺身,又乖元魏招延之意。
此皆縱心率意,無有規矩,道之所惡也。
且既知業期将及,姑安于遜以待死可矣,又何必留言激怒,以殘其軀乎!其生也尚不能以佛力免禍,至死矣乃能白日為鬼以複雠,又何信乎? (拓跋珪信任崔浩,殘害釋氏,毀破浮圓。
太武遭疠疾,方始感悟。
有白足禅來相啟發,生悔愧心,即誅崔浩。
) 按史,魏太武與崔浩皆信重寇謙之而惡佛法,因入寺,見沙門有兵器。
釀具及富人所寄藏物,乃誅沙門,焚經像,一切蕩除,滅其蹤迹。
然則釋子有以取禍矣。
後四年,然後浩被誅。
自恃才略,專制朝權薦五州士數千人為郡守,以新問舊,不用太子晃之言,又輿高允撰國記、實綠刊石,立于衢路,用彰直筆。
往來無不以為言。
北人忿怨,相與諧浩于帝,以為暴揚國惡。
帝怒,使有司按浩罪狀,召浩诘之。
浩不能對。
遂夷五族。
浩之罪如此。
然則浩有以取禍矣。
浩與太武信寇謙之而毀佛,正猶惡醉而強酒,夫豈足以治佛哉?惜其小有才不聞君子之大道,是以及禍。
不然,浩所建立,奇謀碩書多矣,當以埽除佛法為冠。
其不幸而死,乃其恃才專制、直筆犯衆之罪,非為破佛也。
疠疾,人之所常有也,苟以太武以毀佛而疠,則古者齊侯之疥店、晉侯之蠱疾、平公之膏盲、荀偃之瘅疽,是時未有佛也,不知又以何事而緻邪?白足啟發,則不足怪。
自為其教,勢須如此。
然崔浩之誅,則如史所載者,非白足所能殺也。
(三藏法師道希嘗坐井,口燥,瓶内空,弟子未來,無人汲永。
三藏乃取柳枝揮井口,密心誦,泉遂湧出,乎至井唇。
) 孟子曰:“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顯;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豈水之性哉?”予聞西域僧人人中國,有善持者,井溢枯,火明滅,龍山水,咒人興什,此亦素問移精變氣祝由之類耳。
杜甫論石犀曰:“自古雖有厭勝之法,江水終向東流,不可回也。
”如西域之咒,豈能乎五嶽為地,涸四海為田?歲大旱饑,豈能咒之使飽?兵大殺戮,豈能咒之使仁?然則區區揮柳枝、湧井水,将何濟乎? (北齊高洋誅滅李老,悉令出家,敢以抗者,命斬之。
于是并求剃染。
十年之中,僧二百餘萬,寺四千餘所。
二十八年,為周所滅。
) 仁贊記此者,以誅李老為快也。
十年之中,僧二百萬人、寺四千餘所,北齊崇奉佛教不為不至。
然四千餘寺、二百萬僧之衆,豈無聖智,能為齊園之福者?當冥資曆笄,祈夭永年,何為二十八年遽有滅亡之禍乎?然則言奉佛供僧田利益者,不足蘊據明矣。
(南宋元嘉中,有上事者雲:“比寺塔之飾過興,樂福之徒日甚。
”帝以問侍中何尚之曰:“範秦、謝靈運皆稱《六經》本是濟俗,性靈真要,會以佛經為指南。
此賢達正言,實誠有當。
若使率土之濱皆統此化,則朕垂拱坐緻太平。
”尚之對曰:“惠遺法師雲,“釋氏之化,無施不可。
”臣謂此說,有契理奧。
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穆。
傳此風教,已遍寰區,缟戶億千,仁人百萬。
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
一刑息于家,萬刑息于國,則陛下之言坐緻太平矣。
”) 按史載宋文帝性仁厚恭儉,勤于為政,守法而不峻,容物而不弛,百官皆久于其職,守宰以六基為斷。
吏不苟免,民有所系。
三十年間,四境無事,戶口蕃息。
出租供徭,止于崴賦。
晨出暮歸,白事而已。
闾闾之内,講誦相聞,士敦操尚,鄉恥輕薄,江左風俗,于斯為美。
後之言政治者,皆稱元嘉焉。
史家乃實綠也,未嘗因崇飾佛塔、奉佛重僧,而能緻隆平也。
文帝謂何尚之者,自己失言。
謝靈運以放恣殺身,其言亦何足取乎?尚之阿意而對,敷演邪說,疑若可用,然終于不可者,何哉?佛住世說法四十九年,化導衆生,願力悲廣,亦不能使天竺一國盡奉其教。
蓋亂倫滅理,勢所難行也。
民之性善,天所命也。
然其生或感戾氣,或無常産,或值上失其道,于是有悖逆作亂之行。
嚴刑重辟猶未足以禁之。
乃謂使之皆持五戒,修十善,可以坐緻太平,不亦欺乎!且以五戒論之,百姓有争鬥、貪财色、為寇盜、造詐僞者,不知尚之用刑乎?不用刑乎?用刑,則與世法何異?不用刑,則犯戒者益衆。
億兆蚩蚩,又非可家至戶到,人人而誘勸之也,将何以處此?今僧之所聚,修戒持律之地也,猶可規罰,然後能齊,而況天下四海之人乎?是尚之慕其名而未嘗核其實,文帝悅共言而未嘗究其月、君臣為空虛誕幻之說以相應和,如說夢事,豈不可笑哉!且惠遠所謂釋教無施不可者,予請質之,曰:“人之生莫仁于父子,莫禮于夫婦,莫義于君臣,莫大于養生送死,莫治于禮樂刑政,凡所以維持倫理,胥立于世者,佛皆以為不可,而獨以無夫婦、父子、君臣,厭生患死,潔然自立于山林,空虛寂滅為可。
是亦有所可、有所不可,何謂無施不可戰?如尚之者,所謂大惑不解者欤!” (沙門功德,直舒手出香、掌中流水。
) 手上無火,何為出香?掌心無泉,何為流水?皆所謂幻術也。
如世之巫師,吐火吞刀,分身匿形,以欺愚俗,取金資之利以養其家。
王法修明,則當攘絕,不使鬼怪得以惑衆者。
正使手上出香,其能晝夜相續而不息乎?掌中流水,其能灌注飲勺而不竭乎?能如是者未免于幻,不能如是者又何歉乎? (南齊太祖建元中,安城野火,洞澤焚燼,惟數丈地草獨不然,遂往視之,得一金像。
既感靈瑞,而聖化益隆,在位三年而崩。
武帝季年下诏,公私不得出家為僧道、及舍宅起塔寺。
相承七主,合一十四年,為梁所誠。
) 方火之烈山焚澤,何人往視,見數丈不然之草乎?則必火息而後見之,或地有泉潤,火不能及耳。
奸人猾僧囚竊置金像于其間,以為靈瑞,齊祖不察而崇信之。
假如青蓮寶座,丈六金身,湧出地中,正是妖怪,又足賣貴乎?靈瑞既著,聖化既隆,不能為齊祖冥遐壽,三年而崩。
朋武帝禁人為僧,不許起寺,而運祚短促,為梁所滅,亦非毀佛之緻必矣。
(梁高祖斷織仙人鳥獸之狀,恐裁剪有乖仁恕。
宗廟祭祀并為蔬果,不使血食。
蓋欲與諸蒼生同契等覺,共會偏知。
) 甚哉,蕭衍之不明也!按史,衍作浮山堰以灌壽春,不乖仁恕乎?堰未成而壞,役夫死者聲聞數裡,不乖仁恕乎?納侯景,緻禍敗,饑餓病死于閡中者不知其數,不乖仁恕乎?身餓而死,宗廟廟颉複,不乖仁恕乎?未及與蒼生同契等覺,而其身先已為殍瘠矣。
乃禁斷織文,勿為鳥獸,恐見裁剪,不知輕重如此。
甚哉,蕭衍之不明也! (太學博士江泌女,小而出家,八九歲誦《出淨土》等經二十餘部。
長房雲:“是宿習,非關神授。
且據外典。
夫子有雲:“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此局談今生,昧于過往耳。
若不爾者,何以得辨内外、賢聖、淺深、過現乎?”) 人生禀氣,值五行之秀,則清明穎悟,記識絕倫。
近世如張文定閱《法華經》五日而成誦。
程明道幼年,人試以質帳,一目舉千人,無有差失。
《法華經》姑可以言宿習,質帳則非世間素有,亦可以言宿習乎?江泌女小而出家,既八九歲矣,其能誦經二十餘部,亦有資質慧而已,何足怪哉?便欲推為宿習,妄引二世,诋訾孔聖之言,坎井之蛙,固不知東海之樂也。
使泌愛其女,教以禮節,訓以詩書,輔成其美質,必為烈女賢婦,如宋之共姬、衛之共姜,行義立于當年,名節垂于後世,豈徒削發披缁,塊然為無用之物哉! (釋昙谛母夢一僧,呼之,為母寄塵尾并鐵镂書鎮。
既覺,見二物俱存,因而懷孕,生谛。
谛年五歲,母以塵尾示之。
谛曰:“秦王所饷。
”母曰:“汝置何處?”答曰:“不憶也。
”他日,谛随父之樊、鄧,見僧,遽名呼之。
契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谛曰:“阿上曾為衆僧采藥,被野豬傷,今可忘邪?”碧初不憶此,乃詣谛父。
谛父具說谛生本未并書鎮、尾等。
薯乃悟而泣曰:“即碧先師弘覺法師也。
師嘗為姚苌講《法華》,貧道為都講。
姚苌饷師二物,今遂在此。
”追記弘覺舍命,正是寄物之時日。
谛已出家,遊覽内外,遇物斯記。
晚入吳虎丘小寺,講禮、易、春秋。
) 昙谛能記塵尾、書鎮,是秦王所饷,而不能記所置之處,僧能記為姚苌都講,而不記為野豬所傷。
此何理也?以予考之,谛父戆,其母淫,而與僧奸者也。
塵尾,書鎮乃僧所私與,而非夢也。
僧知其有孕,而懼書之或洩,則以塵尾、書鎮之說教婦人,以夢為記耳。
故凡谛言秦王所饷及問僧豬傷之事,皆其母所教也。
此婦人既迷其夫,複诳其子,共謀久而不敗,則又皆僧碧之教也。
不然,夢得二物,覺而有之,萬無此理矣。
自謂為姚苌都講,指谛為先師,而谛亦不省其妄,益可見也。
谛晚能讀禮、《易》、《春秋》,必悟此事,恨母之失而惡釋之亂。
惜其時無能接之使反冠服者爾。
此亦為世人之永戒也。
(後周武帝季年,毀破前代一切佛塔,镕割聖容,焚燒經典,寺廟盡賜王公為第宅。
三坊釋子減三百萬,皆複軍民,還歸編戶。
蓋蒼生不幸,非吾宗之不幸也。
) 偉哉,周武之此舉也!禍敢花應之說所不能惑,茫昧無稽之言所不能诳,卓然自信,罷黜不疑。
使後嗣稍賢,能承美志,世傳弗失,以待聖王,則邪說與異端消滅已久,蒼生之幸,豈有量哉!若周武者,可謂明矣。
若周者,可謂勇矣。
後世英主者出,能視效雨增美之,又何槐于大禹放龍蛇、戮防風,周公驅虎豹,應苦戎狄,孔子成《春秋》、讨亂臣賊子,孟子辟楊墨、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豈特于周武有光而己也。
(沙門智賢譯天文二十卷,盡星辰之晷度,極日月之盈縮,苟非聖人,洞曉幽深,曷以世智而酌度者哉?) 智賢所譯《天文》,不知據何書而為之?若用佛說,須彌居中有四天,日月星辰各有宮室城郭人物,遠須彌山,互為隐現。
則是荒誕之言,無度數證驗,不能起曆,豈足信也?若用中國之法,則帝堯曆象、虞舜璿玑,占天授民,千古不忒,何待智賢推步而後著哉? (建業有七百餘寺,侯景焚熱,餘者無幾。
陳高祖皆備修補,翻譯新經,講通舊論,不謝前軌。
) 古人苜言曰:“前車複,後車戒。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夫梁蕭衍之奉佛,冠古絕今,無與為比者矣。
而其成敗可鑒,不誣也。
使衍信仁賢、修政事、遵先王之法、斥浮圖之道,豈特保共身心,且甯其國矣。
陳霸允當觀其所失,改轍國治,乃複繕修寺宇,翻譯經論,祈求利益,為婢妪之态。
是猶見入服丹砂、毀頭、腐背而死,又從而舐其鼎也。
(沙門親依嘗居别所,四絕水洲,絕往造之路。
依乃鋪坐具于水上,如乘舟焉,或用荷葉,蹋水而渡。
) 比幻法也。
能幻之妙無所不為。
匿形王宮,盜淫宮女;隐身富室,竊取财貨;潛謀奸慝,聚衆作亂;無不以此。
其始也,一人為之以駭人耳目;信向者既泉,則其術得行。
揉雜人倫,椒擾王化,此所謂執左道以亂衆,王法所宜必誅而不赦者也。
匹夫匹婦之愚,苟見怪異,則必動心怖畏,以其不知道理所存,無足責者。
王公大人,斯民之所視效者也,而或崇信此等,不亦鄙陋而可恥乎! (德志值周武毀滅,敕從儒禮,秉操铿然,守死無懼。
帝愍其貞諒,哀而放歸。
) 孔子曰:“守死善道。
”于道之至善,以守死而不變,不亦智乎!于道之不善,以死守而不變,不幾乎天下之至愚乎!何謂道之至善?父慈而子孝、君仁而臣忠、兄友而弟恭、夫義而婦順是也。
此儒教也。
何謂道之不善?離天性之自然,而外立其德,自以為道者是也。
此佛教也。
佛者未嘗慕儒之善而學之,而儒者乃甘心于佛之不善而歸依之,是愚也。
若德志違令執迷,所宜誅責,用表至正。
周武乃以其守死而哀之,殆為所吓矣。
此亦啟發後世明君之一事也。
(天竺沙門智充,武德九年達京,住興善寺。
自古教傳,詞旨有所未谕者,皆委其宗緒,括其同異,渙然冰釋。
帝曰:“諸有非樂,物我皆空,眷言真要,無過釋典。
流通之極,豈尚翻傳。
”遂下紹,命碩德一十九人于興善創開傳譯,又敕左僅射房玄齡參助勘定。
) 佛之道以空為至,以有為幻,此學道者所當辯也。
今日月運乎天,山川著乎地,人物散殊于天地之中,雖萬佛并生,亦不能消除磨滅而使無也。
日晝而月夜,山止而川流,人生而物育,自有天地以來,至今而不可易,未嘗不樂也。
此物雖壞而彼物自成,我身雖死而人身猶在,未嘗皆空也。
唐祖何循習不思之甚乎?倘信以為然,又複東征西伐,經綸王業,何其求不樂而為不空哉?如不能行之于身,而徒言之于口,則是妄而已矣。
房玄齡,唐之賢相,輔緻升平,然所學蹇淺,守正不固,乃奉承僻命,參勘邪說,使政治駁褓,華夷混亂,其君不及于堯舜,其俗未興于禮樂,玄齡不自知也。
後世觀之,責備于賢者,豈非沒身之遺恨欤! (中宗以昔居房邸,幽厄無歸,祈念藥師,遂蒙降祉。
因命沙門義淨等重譯藥師琉璃光佛本《功德》,帝禦法筵,手自筆授。
又譯俗像功德等經。
李嬌、章嗣立、趙彥昭、盧藏用、張說、李儀二十餘人潤文,章巨源、蘇鑲監護。
) 昔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宮、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處仁遷義,聽伊尹之訓,複履尊位,為商之賢土。
如中宗者,歐陽文忠公謂之下愚不移,又何責焉?然有不可不辯,以為昏蒙之戒者。
其居房邸,幽厄無歸,祈念嚷師,速行反正之福。
及重譯經典,手自筆授,又命王臣潤文、監護,其功德過于房邸所念遠矣,而無救于武三思、畫後之亂,何欤?李峤、張說寺文土龌龊,惟命是從,不能格君之非,君十二所羞道也。
(釋法照遊五台,禮金剛窟,夜之未央,深自克責。
忽見一梵僧,稱是波利,曰:“子何自苦,其有欲乎?”照日:“願見文殊。
”曰:“志苟堅強,但瞑目随吾。
”遂引之入窟,見一院額,名金剛般若寺。
其院皆異寶莊嚴,中有秘藏,緘《金剛般若》,并一切經法,人物魁偉,殆非常所見也。
文殊大聖處位尊嚴,擁送旁午,宣言慰勞,因受記焉。
久之,波利引出,還至闆上,蹑複回眸之際,波利隐矣。
) 法照之求見文珠,心想既極,故梵僧之誘引法照,幻術必契。
或曰:“何以驗共幻乎?”予曰:“梵僧使法照暝目随之,即術之所行也。
法照首末不悟,終身堕于邪見而不得徹,可憫也哉!使當共時以一言門梵僧曰‘敬以直内’,無不敬,則邪說不能惑。
罪莫大焉。
孔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
”而佛之徒兼犯之。
明君在上,良相佐治,卓然獨見,扶持仲尼之教,攘辟佛說,是斯民之天福也。
(沮渠蒙遜遇昙無識弘肩佛教,崇禮彌厚。
元魏聞識道術,将延之。
蒙遜不許。
識辭以求經而西,又知業期将及,累以終事。
遜忽之,令刺客于路害谶。
自是遜心愧其事,白日見鬼,以劍刺之,遂卒。
) 無谶之心,不過欲敷揚佛教爾。
然沮渠蒙遜崇禮方厚,國人未能成佛也,何為遽舍,又往魏邦乎?方元魏來迎,蒙遜不許其去,事之所宜慎處者也。
無谶棄此從彼,既負蒙遜崇禮之心;冒禍殺身,又乖元魏招延之意。
此皆縱心率意,無有規矩,道之所惡也。
且既知業期将及,姑安于遜以待死可矣,又何必留言激怒,以殘其軀乎!其生也尚不能以佛力免禍,至死矣乃能白日為鬼以複雠,又何信乎? (拓跋珪信任崔浩,殘害釋氏,毀破浮圓。
太武遭疠疾,方始感悟。
有白足禅來相啟發,生悔愧心,即誅崔浩。
) 按史,魏太武與崔浩皆信重寇謙之而惡佛法,因入寺,見沙門有兵器。
釀具及富人所寄藏物,乃誅沙門,焚經像,一切蕩除,滅其蹤迹。
然則釋子有以取禍矣。
後四年,然後浩被誅。
自恃才略,專制朝權薦五州士數千人為郡守,以新問舊,不用太子晃之言,又輿高允撰國記、實綠刊石,立于衢路,用彰直筆。
往來無不以為言。
北人忿怨,相與諧浩于帝,以為暴揚國惡。
帝怒,使有司按浩罪狀,召浩诘之。
浩不能對。
遂夷五族。
浩之罪如此。
然則浩有以取禍矣。
浩與太武信寇謙之而毀佛,正猶惡醉而強酒,夫豈足以治佛哉?惜其小有才不聞君子之大道,是以及禍。
不然,浩所建立,奇謀碩書多矣,當以埽除佛法為冠。
其不幸而死,乃其恃才專制、直筆犯衆之罪,非為破佛也。
疠疾,人之所常有也,苟以太武以毀佛而疠,則古者齊侯之疥店、晉侯之蠱疾、平公之膏盲、荀偃之瘅疽,是時未有佛也,不知又以何事而緻邪?白足啟發,則不足怪。
自為其教,勢須如此。
然崔浩之誅,則如史所載者,非白足所能殺也。
(三藏法師道希嘗坐井,口燥,瓶内空,弟子未來,無人汲永。
三藏乃取柳枝揮井口,密心誦,泉遂湧出,乎至井唇。
) 孟子曰:“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顯;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豈水之性哉?”予聞西域僧人人中國,有善持者,井溢枯,火明滅,龍山水,咒人興什,此亦素問移精變氣祝由之類耳。
杜甫論石犀曰:“自古雖有厭勝之法,江水終向東流,不可回也。
”如西域之咒,豈能乎五嶽為地,涸四海為田?歲大旱饑,豈能咒之使飽?兵大殺戮,豈能咒之使仁?然則區區揮柳枝、湧井水,将何濟乎? (北齊高洋誅滅李老,悉令出家,敢以抗者,命斬之。
于是并求剃染。
十年之中,僧二百餘萬,寺四千餘所。
二十八年,為周所滅。
) 仁贊記此者,以誅李老為快也。
十年之中,僧二百萬人、寺四千餘所,北齊崇奉佛教不為不至。
然四千餘寺、二百萬僧之衆,豈無聖智,能為齊園之福者?當冥資曆笄,祈夭永年,何為二十八年遽有滅亡之禍乎?然則言奉佛供僧田利益者,不足蘊據明矣。
(南宋元嘉中,有上事者雲:“比寺塔之飾過興,樂福之徒日甚。
”帝以問侍中何尚之曰:“範秦、謝靈運皆稱《六經》本是濟俗,性靈真要,會以佛經為指南。
此賢達正言,實誠有當。
若使率土之濱皆統此化,則朕垂拱坐緻太平。
”尚之對曰:“惠遺法師雲,“釋氏之化,無施不可。
”臣謂此說,有契理奧。
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穆。
傳此風教,已遍寰區,缟戶億千,仁人百萬。
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
一刑息于家,萬刑息于國,則陛下之言坐緻太平矣。
”) 按史載宋文帝性仁厚恭儉,勤于為政,守法而不峻,容物而不弛,百官皆久于其職,守宰以六基為斷。
吏不苟免,民有所系。
三十年間,四境無事,戶口蕃息。
出租供徭,止于崴賦。
晨出暮歸,白事而已。
闾闾之内,講誦相聞,士敦操尚,鄉恥輕薄,江左風俗,于斯為美。
後之言政治者,皆稱元嘉焉。
史家乃實綠也,未嘗因崇飾佛塔、奉佛重僧,而能緻隆平也。
文帝謂何尚之者,自己失言。
謝靈運以放恣殺身,其言亦何足取乎?尚之阿意而對,敷演邪說,疑若可用,然終于不可者,何哉?佛住世說法四十九年,化導衆生,願力悲廣,亦不能使天竺一國盡奉其教。
蓋亂倫滅理,勢所難行也。
民之性善,天所命也。
然其生或感戾氣,或無常産,或值上失其道,于是有悖逆作亂之行。
嚴刑重辟猶未足以禁之。
乃謂使之皆持五戒,修十善,可以坐緻太平,不亦欺乎!且以五戒論之,百姓有争鬥、貪财色、為寇盜、造詐僞者,不知尚之用刑乎?不用刑乎?用刑,則與世法何異?不用刑,則犯戒者益衆。
億兆蚩蚩,又非可家至戶到,人人而誘勸之也,将何以處此?今僧之所聚,修戒持律之地也,猶可規罰,然後能齊,而況天下四海之人乎?是尚之慕其名而未嘗核其實,文帝悅共言而未嘗究其月、君臣為空虛誕幻之說以相應和,如說夢事,豈不可笑哉!且惠遠所謂釋教無施不可者,予請質之,曰:“人之生莫仁于父子,莫禮于夫婦,莫義于君臣,莫大于養生送死,莫治于禮樂刑政,凡所以維持倫理,胥立于世者,佛皆以為不可,而獨以無夫婦、父子、君臣,厭生患死,潔然自立于山林,空虛寂滅為可。
是亦有所可、有所不可,何謂無施不可戰?如尚之者,所謂大惑不解者欤!” (沙門功德,直舒手出香、掌中流水。
) 手上無火,何為出香?掌心無泉,何為流水?皆所謂幻術也。
如世之巫師,吐火吞刀,分身匿形,以欺愚俗,取金資之利以養其家。
王法修明,則當攘絕,不使鬼怪得以惑衆者。
正使手上出香,其能晝夜相續而不息乎?掌中流水,其能灌注飲勺而不竭乎?能如是者未免于幻,不能如是者又何歉乎? (南齊太祖建元中,安城野火,洞澤焚燼,惟數丈地草獨不然,遂往視之,得一金像。
既感靈瑞,而聖化益隆,在位三年而崩。
武帝季年下诏,公私不得出家為僧道、及舍宅起塔寺。
相承七主,合一十四年,為梁所誠。
) 方火之烈山焚澤,何人往視,見數丈不然之草乎?則必火息而後見之,或地有泉潤,火不能及耳。
奸人猾僧囚竊置金像于其間,以為靈瑞,齊祖不察而崇信之。
假如青蓮寶座,丈六金身,湧出地中,正是妖怪,又足賣貴乎?靈瑞既著,聖化既隆,不能為齊祖冥遐壽,三年而崩。
朋武帝禁人為僧,不許起寺,而運祚短促,為梁所滅,亦非毀佛之緻必矣。
(梁高祖斷織仙人鳥獸之狀,恐裁剪有乖仁恕。
宗廟祭祀并為蔬果,不使血食。
蓋欲與諸蒼生同契等覺,共會偏知。
) 甚哉,蕭衍之不明也!按史,衍作浮山堰以灌壽春,不乖仁恕乎?堰未成而壞,役夫死者聲聞數裡,不乖仁恕乎?納侯景,緻禍敗,饑餓病死于閡中者不知其數,不乖仁恕乎?身餓而死,宗廟廟颉複,不乖仁恕乎?未及與蒼生同契等覺,而其身先已為殍瘠矣。
乃禁斷織文,勿為鳥獸,恐見裁剪,不知輕重如此。
甚哉,蕭衍之不明也! (太學博士江泌女,小而出家,八九歲誦《出淨土》等經二十餘部。
長房雲:“是宿習,非關神授。
且據外典。
夫子有雲:“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此局談今生,昧于過往耳。
若不爾者,何以得辨内外、賢聖、淺深、過現乎?”) 人生禀氣,值五行之秀,則清明穎悟,記識絕倫。
近世如張文定閱《法華經》五日而成誦。
程明道幼年,人試以質帳,一目舉千人,無有差失。
《法華經》姑可以言宿習,質帳則非世間素有,亦可以言宿習乎?江泌女小而出家,既八九歲矣,其能誦經二十餘部,亦有資質慧而已,何足怪哉?便欲推為宿習,妄引二世,诋訾孔聖之言,坎井之蛙,固不知東海之樂也。
使泌愛其女,教以禮節,訓以詩書,輔成其美質,必為烈女賢婦,如宋之共姬、衛之共姜,行義立于當年,名節垂于後世,豈徒削發披缁,塊然為無用之物哉! (釋昙谛母夢一僧,呼之,為母寄塵尾并鐵镂書鎮。
既覺,見二物俱存,因而懷孕,生谛。
谛年五歲,母以塵尾示之。
谛曰:“秦王所饷。
”母曰:“汝置何處?”答曰:“不憶也。
”他日,谛随父之樊、鄧,見僧,遽名呼之。
契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谛曰:“阿上曾為衆僧采藥,被野豬傷,今可忘邪?”碧初不憶此,乃詣谛父。
谛父具說谛生本未并書鎮、尾等。
薯乃悟而泣曰:“即碧先師弘覺法師也。
師嘗為姚苌講《法華》,貧道為都講。
姚苌饷師二物,今遂在此。
”追記弘覺舍命,正是寄物之時日。
谛已出家,遊覽内外,遇物斯記。
晚入吳虎丘小寺,講禮、易、春秋。
) 昙谛能記塵尾、書鎮,是秦王所饷,而不能記所置之處,僧能記為姚苌都講,而不記為野豬所傷。
此何理也?以予考之,谛父戆,其母淫,而與僧奸者也。
塵尾,書鎮乃僧所私與,而非夢也。
僧知其有孕,而懼書之或洩,則以塵尾、書鎮之說教婦人,以夢為記耳。
故凡谛言秦王所饷及問僧豬傷之事,皆其母所教也。
此婦人既迷其夫,複诳其子,共謀久而不敗,則又皆僧碧之教也。
不然,夢得二物,覺而有之,萬無此理矣。
自謂為姚苌都講,指谛為先師,而谛亦不省其妄,益可見也。
谛晚能讀禮、《易》、《春秋》,必悟此事,恨母之失而惡釋之亂。
惜其時無能接之使反冠服者爾。
此亦為世人之永戒也。
(後周武帝季年,毀破前代一切佛塔,镕割聖容,焚燒經典,寺廟盡賜王公為第宅。
三坊釋子減三百萬,皆複軍民,還歸編戶。
蓋蒼生不幸,非吾宗之不幸也。
) 偉哉,周武之此舉也!禍敢花應之說所不能惑,茫昧無稽之言所不能诳,卓然自信,罷黜不疑。
使後嗣稍賢,能承美志,世傳弗失,以待聖王,則邪說與異端消滅已久,蒼生之幸,豈有量哉!若周武者,可謂明矣。
若周者,可謂勇矣。
後世英主者出,能視效雨增美之,又何槐于大禹放龍蛇、戮防風,周公驅虎豹,應苦戎狄,孔子成《春秋》、讨亂臣賊子,孟子辟楊墨、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豈特于周武有光而己也。
(沙門智賢譯天文二十卷,盡星辰之晷度,極日月之盈縮,苟非聖人,洞曉幽深,曷以世智而酌度者哉?) 智賢所譯《天文》,不知據何書而為之?若用佛說,須彌居中有四天,日月星辰各有宮室城郭人物,遠須彌山,互為隐現。
則是荒誕之言,無度數證驗,不能起曆,豈足信也?若用中國之法,則帝堯曆象、虞舜璿玑,占天授民,千古不忒,何待智賢推步而後著哉? (建業有七百餘寺,侯景焚熱,餘者無幾。
陳高祖皆備修補,翻譯新經,講通舊論,不謝前軌。
) 古人苜言曰:“前車複,後車戒。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夫梁蕭衍之奉佛,冠古絕今,無與為比者矣。
而其成敗可鑒,不誣也。
使衍信仁賢、修政事、遵先王之法、斥浮圖之道,豈特保共身心,且甯其國矣。
陳霸允當觀其所失,改轍國治,乃複繕修寺宇,翻譯經論,祈求利益,為婢妪之态。
是猶見入服丹砂、毀頭、腐背而死,又從而舐其鼎也。
(沙門親依嘗居别所,四絕水洲,絕往造之路。
依乃鋪坐具于水上,如乘舟焉,或用荷葉,蹋水而渡。
) 比幻法也。
能幻之妙無所不為。
匿形王宮,盜淫宮女;隐身富室,竊取财貨;潛謀奸慝,聚衆作亂;無不以此。
其始也,一人為之以駭人耳目;信向者既泉,則其術得行。
揉雜人倫,椒擾王化,此所謂執左道以亂衆,王法所宜必誅而不赦者也。
匹夫匹婦之愚,苟見怪異,則必動心怖畏,以其不知道理所存,無足責者。
王公大人,斯民之所視效者也,而或崇信此等,不亦鄙陋而可恥乎! (德志值周武毀滅,敕從儒禮,秉操铿然,守死無懼。
帝愍其貞諒,哀而放歸。
) 孔子曰:“守死善道。
”于道之至善,以守死而不變,不亦智乎!于道之不善,以死守而不變,不幾乎天下之至愚乎!何謂道之至善?父慈而子孝、君仁而臣忠、兄友而弟恭、夫義而婦順是也。
此儒教也。
何謂道之不善?離天性之自然,而外立其德,自以為道者是也。
此佛教也。
佛者未嘗慕儒之善而學之,而儒者乃甘心于佛之不善而歸依之,是愚也。
若德志違令執迷,所宜誅責,用表至正。
周武乃以其守死而哀之,殆為所吓矣。
此亦啟發後世明君之一事也。
(天竺沙門智充,武德九年達京,住興善寺。
自古教傳,詞旨有所未谕者,皆委其宗緒,括其同異,渙然冰釋。
帝曰:“諸有非樂,物我皆空,眷言真要,無過釋典。
流通之極,豈尚翻傳。
”遂下紹,命碩德一十九人于興善創開傳譯,又敕左僅射房玄齡參助勘定。
) 佛之道以空為至,以有為幻,此學道者所當辯也。
今日月運乎天,山川著乎地,人物散殊于天地之中,雖萬佛并生,亦不能消除磨滅而使無也。
日晝而月夜,山止而川流,人生而物育,自有天地以來,至今而不可易,未嘗不樂也。
此物雖壞而彼物自成,我身雖死而人身猶在,未嘗皆空也。
唐祖何循習不思之甚乎?倘信以為然,又複東征西伐,經綸王業,何其求不樂而為不空哉?如不能行之于身,而徒言之于口,則是妄而已矣。
房玄齡,唐之賢相,輔緻升平,然所學蹇淺,守正不固,乃奉承僻命,參勘邪說,使政治駁褓,華夷混亂,其君不及于堯舜,其俗未興于禮樂,玄齡不自知也。
後世觀之,責備于賢者,豈非沒身之遺恨欤! (中宗以昔居房邸,幽厄無歸,祈念藥師,遂蒙降祉。
因命沙門義淨等重譯藥師琉璃光佛本《功德》,帝禦法筵,手自筆授。
又譯俗像功德等經。
李嬌、章嗣立、趙彥昭、盧藏用、張說、李儀二十餘人潤文,章巨源、蘇鑲監護。
) 昔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宮、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處仁遷義,聽伊尹之訓,複履尊位,為商之賢土。
如中宗者,歐陽文忠公謂之下愚不移,又何責焉?然有不可不辯,以為昏蒙之戒者。
其居房邸,幽厄無歸,祈念嚷師,速行反正之福。
及重譯經典,手自筆授,又命王臣潤文、監護,其功德過于房邸所念遠矣,而無救于武三思、畫後之亂,何欤?李峤、張說寺文土龌龊,惟命是從,不能格君之非,君十二所羞道也。
(釋法照遊五台,禮金剛窟,夜之未央,深自克責。
忽見一梵僧,稱是波利,曰:“子何自苦,其有欲乎?”照日:“願見文殊。
”曰:“志苟堅強,但瞑目随吾。
”遂引之入窟,見一院額,名金剛般若寺。
其院皆異寶莊嚴,中有秘藏,緘《金剛般若》,并一切經法,人物魁偉,殆非常所見也。
文殊大聖處位尊嚴,擁送旁午,宣言慰勞,因受記焉。
久之,波利引出,還至闆上,蹑複回眸之際,波利隐矣。
) 法照之求見文珠,心想既極,故梵僧之誘引法照,幻術必契。
或曰:“何以驗共幻乎?”予曰:“梵僧使法照暝目随之,即術之所行也。
法照首末不悟,終身堕于邪見而不得徹,可憫也哉!使當共時以一言門梵僧曰‘敬以直内’,無不敬,則邪說不能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