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嘗知性命。

    不知性命,其言殆難常乎!命與業異。

    業者,人也。

    命者,天也。

    不可同語也。

    有志之士,考《正蒙》之論氣,則于典儀所辯,如數黑白,無足疑者。

    三事之說見于後章,因事而發,非一言而可盡也。

     (孫陀羅難陀者,佛之弟也,四月九日生。

    佛使出家,将上天,路經地獄,中心忻怖,守道彌笃。

    ) 佛之教,大抵以幻術為神通,先以此驚駭衆人之耳目。

    食者必慕,怯丈必懼,或者必疑,愚者必信,有一于比,則其術入矣。

    仰觀乎天,穹窿杳冥,何方可以為路?俯察乎地,厚重博實,何處可以建獄?佛所以誘動其弟者,殆變化如幻之所為也。

    其弟見天路而忻,見地獄如怖,忻怖之心交戰于中,而日守道彌笃,則其所謂道非正道也。

     (《經》曰:“若欲削發入道場時,應來和尚前長跪。

    和尚應生兒想,弟子于師應生父想。

    宜加尊重之意,誦出家咀雲:“毀形守志節,割愛無所親。

    棄家弘聖道,願度一切人。

    ”’) 教人丈必自正其身,欲人人善丈必先正人心。

    心與身無不正,所謂至善也。

    今僧人無子而心想弟子以為己子,弟子有父而心想和尚以為己父,比心為正乎,為不正乎?不待辯知矣。

    而愚人則惑而信之,不可不辯也。

    出家呗曰:“割愛無親”,而和尚父子各存父子之想,割在家自然之愛而為棄家假合之愛,忘在家天性之親而為棄家人僞之親。

    行乎幻妄而談乎實際,吾不信也。

    人之有父,猶身之有首也。

    今或自指其首曰:此幻妄也。

    則斷而棄之,欲取他人之首置諸頸上,必不能活矣。

    彼不父其父而以他人為父者,何以異此?“然則孔子言顔回視之猶父,非欤?”曰:“猶之為言,比方之謂也,非真以為父也。

    古者制服,父則緻喪三年,君則方喪三年,師則心喪三年。

    父者,身之所生也。

    君者,治之所存也。

    師者,道之所傳也。

    其尊雖同,其義則有差等矣。

    而共所謂師者,乃孔子、曾手、手思、孟轲之徒,非如世俗口傳耳受伸其占畢者也。

    是故顔回視孔子可以猶父,則未嘗名之曰父,而不父顔路也。

    視紥子猶父者,師之義也。

    孔子不得視回猶子者,為厚葬言也。

    鯉也苑有棺而無椁,孔子不可徒行舍車以為鯉之椁,則于回之葬,安得從顔路之請,舍車以為回之椁乎?聖人者,理義之宗也,其處情文之際如此,豈以智力強為之哉!理之自然,義之至當耳。

    佛氏不明理義之所止,故以人倫為愛欲,則心法滅之;以假為真谛,則心法起之。

    自以為是,而終于不可行。

    其所謂小道可觀而緻遠必泥,蓋君子之所不為也。

     (《度人經雲:“既著袈裟已,坐受六親拜。

    父母皆為作禮。

    ”》) 父子、君臣,人之大倫也。

    如天尊在上,地卑在下,不可趴也。

    未有無父而有子者,故手必拜父。

    未有無君而有臣者,故臣必拜君。

    此理之必然,非人以智巧造為之也。

    今佛之教,一削其發,身被胡服,即視父母如路人,接六親如糞土,以本心為妄,以僞行為真,不亦悖哉!孟子曰:“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

    ”如佛之教,亂倫兼愛,與墨氏相似。

    而其設僞善辯,則又甚焉。

    有志于道者,所宜慎擇也。

     (《經》雲:“出家入道,功德無量。

    六天人中,往反十世。

    若為出家作留難者,其罪深入地獄,黑暗無目。

    ” 富貴逸樂,人之所貪也,瘩聾瞽跛,人之所惡也。

    以人之所貪者誘人,使人相勸而出家;以人之所惡者怖人,使人相信而勿難:此所謂以利迫病良民之心,而不可救藥也。

    凡有所為而為善者,皆人欲之私,是利道也,異端邪說是也。

    無所為而善者,乃天理之公,是本心也,孔孟之教是也。

    其道正猶水火之不相入,而或者欲比而同之,蓋惑溺而未之思爾。

     (安法師作《出家戒》,其辭曰:“荷道佩德,萦仁負義,絕世離俗,回情易性,行人所不能行,割人所不能割,名日道人。

    ”) 仁者,人之本心也。

    義者,人之所共由也。

    曰仁與義者,立人之道者也。

    得此道而不失,名之曰德也。

    此由古至今萬世而無弊者也。

    佛氏絕世離俗,則異乎此。

    無親安得曰仁,無君安得曰義。

    不仁不義,安得曰道乎?聖人之教,皆因其良心,無不可行者,順情性之正也。

    今欲回情而易性,乃造作布置,非循自然之理。

    父母天性,不可割也。

    割所不可割,是無人之心也。

    然則其所謂道者,如孟子所謂“不仁”之道耳,非聖人之道也。

     (有羅漠至健陀羅國,見梵志捶訓稚童。

    羅漠曰:“世典文辭,徒疲功績,豈若如來聖教,福智冥滋。

    昔南海之濱,有枯樹五百,蝙蝠穴聚其中,諸商人甜止樹下,時屬寒烈,積新蘊火,枯樹忽然。

    商人中有誦阿毗達磨藏者,蝙蝠雖為火困,受好法音,忍而不去。

    命終,受生,舍家修學,并證聖果。

    子雖不佞,亦居一數。

    人今愛子,可許出家。

    出家功德言不能述。

    ”梵志感悟,放子出家。

    ) 萬物散殊,各有種類,其閻或以不同形相禅者。

    如雀入水化為蛤,鸠化為鷹,腐草化為瑩之類,時至則然,皆氣之近似而傳易者。

    不聞雀化為為鷹,鸠化為蛤,腐草化為蟋蟀也。

    若此生為蝙蝠,後生為人,則萬無是理期冀骺矗患奧叫谷求騙蝠五百靡責焚之,又令一僧誦經其側。

    蝙蝠既死,複令此僧指示受生之處。

    既生之後,此五百人者,年月日時形狀男女貧富壽命等無有異,又皆自言曰:“我前生真蝙蝠也。

    ”如是,猶不足信。

    何也?以萬物不能盡如是也。

     (高齊、元魏之際,國學大儒張賓曾經趟州偃角寺,索水、沙彌持與。

    問其其幾塵,方可飲之。

    惘然無對。

    乃以水澆其面。

    賓大,謂從屬曰:“非謂以水辱我,真顯佛法難思。

    ”即于其寺出家。

    ) 饑而食,渴而飲,動靜皆然,天理之自然也。

    然衆人由之而不知,故飯蔬飲水,箪食一瓢,雖吼、顔之樂,不為之變焉。

    張賓業儒,不知聖門自有潛心之地,乃為沙彌杯水所轉,裂冠裳,毀膚發,下喬木,入幽谷。

    此乃喪心失己,随波逐流之人也。

    彼乃目為大儒,以重其事,豈非誇其妄乎?夫大儒者,乃伊尹、周公、孔、孟之倫,仁贊烏足以識其彷佛哉! (釋僧肇曆觀經史,備盡墳典,性好莊、老,嘗讀《道德》章,歎曰:“美則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猶未盡也。

    ”後見《維摩經》,乃言:“今始知所歸矣!”) 以莊、老之道比之于佛,則有所不及,故僧肇棄莊、老而從佛。

    僧肇雖常曆觀經典,而未嘗深究,不得其旨,是以惑于異谒而不悟。

    其是釋而非老,殆亦走五十步而笑百步耳!《六經》言近而指遠,守約而施博,教者不可淩節而施,學者不可躐等而進,故學之者以為難。

    佛氏之道以利誘人口:“直下承當,一超立入。

    ”其辭善遁而無歸宿,故學之者以為徑。

    使僧肇于聖人經典中優避厭躍,見理明而釋義精,必以仲尼為大中至正之極,佛、老雖欲引之,亦不可得而引矣。

     (釋法顯有兄三人,發龁俱亡,其父懼禍,及顯三歲,度為沙彌。

    居家數年,病笃欲死,因送還寺,信宿使差。

    不複宜歸,母欲見之,不能得。

    十歲,遭父憂,叔父以其母寡獨立,逼使還俗。

    顯曰:“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正欲遠塵離俗,故入道爾。

    ”) 法顯在家為沙彌,未嘗言欲辭親也。

    及送寺之後,遂斷天性,此必寺僧有藥,偶能療其宿疾,因而誘道之。

    孩童無智,故信聽而不回也。

    凡此類,觀之者可以為戒。

    如有子弟未能自立,慎勿令從釋子語。

    蓋佛本以化誘為術,一為所熏,非豪傑之士,鮮不惑者。

    戒之哉!戒之哉!若法顯之父不知天命之不可推移,乃自陷其子于不仁不義之地,其愚則又甚也。

     (釋圓光少航墳典,詣理窮神。

    及聞釋宗,反同腐芥。

    由是出家。

    ) 人之禀氣不同,或昏、或明、或巧、或拙,或靜、或躁,或剛、或柔,千條萬端,非一言可盡也。

    脍炙人所共嗜,而有好食瘡痂者。

    晝夜人所共由,而有俾晝作夜者。

    方王澤将息,佛教未來,凡趨靜厭事之流,亦為山林之行,往而不返。

    如接與、荷蕢、長沮、桀溺,乃其所見偏蔽,舍此取彼,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文王之道,聖人不取也。

    又況佛說人中國,有以惑人之耳目而移人之心意。

    宜夫一曲之士,棄經典而躭釋宗,如圓光者不可勝數。

    可悲也已#斨悲也已!或問乎有道君子曰:“學儒者晚多溺佛,何也?”對曰:“學而無所得,其年齒長矣,而智力困矣,其心欲遽止焉,則又不安也。

    一聞超騰侈大;之說,是以說而從之。

    譬之行人方履坦途,其進無難也,山忽高水其前,水俄深乎其下,而進為難也,于是焉有捷徑,則欣然由之矣,其勢使然也。

    夫托乎逆旅者,不得家居之安耳。

    未有既安于家而又樂舍于旅也。

    ”至哉斯言乎!至哉斯言乎! (《經》雲:“昔尊者阇夜多詣德義屍羅城,慘然不悅。

    少複前行,見一烏,欣然微笑。

    弟子怪而問之。

    尊者曰:‘我初至城,見一鬼子饑急,語我雲:“母入城,為我求食。

    我與母别,經五百歲,饑虛困乏,命将不遠,願與早來。

    ’吾見彼母,具說此意。

    鬼母答吾:“我入城來,經五百歲,未曾得一人涕唾。

    我新産,氣力羸劣,設得少唾,諸鬼奪去’吾聞鬼語,悲歎生死,受苦長遠,是以慘然。

    時複烏者,乃往過去九十一劫為長者子,欲得出家,父母不聽,強為求聘,成婚,生男,起愛染心,不複出家。

    從是以來,流轉五道,愍其癡愚,是以微笑。

    若複有人障出家人,罪報極苦,無得解脫。

    是故智者,殷勤方便,勸佐令成,勿作留念。

    ”) 凡聲,陽也。

    鬼無形無氣無聲,安得有言?能言者,不謂之鬼矣。

    此其妄一也。

    鬼子與母相别五百歲,而娠雲新産力赢。

    此其妄二也。

    鬼子既能言,豈不能行,何不随母入城,興衆鬼争唾,而獨居城外。

    此其妄三也。

    大抵多妄,直須不信,勿疑也。

     (《經》曰:“在家孝事父母,若從師學,開發知見,此恩大也。

    夫出家者,舍父母入法門中,出功德财,養智慧命,功莫大焉。

    追其所生,乃次之爾。

    ”) 佛氏之學,不以義權輕重,不以禮度可否,無分别心,惟嫌揀擇,故其出言有過,處事無節。

    若聖人則不然,其制禮曰:“事親有隐而無犯,緻喪三年。

    ”緻者,盡極不可加也信。

    “事君有犯而無隐,方喪三年。

    ”方者,比方也。

    君臣以人合,資于事父以事君,比于親喪而制服,義也。

    “事師無犯無隐,心喪三年。

    ”師雖授道,不可與君父同服,以比隆焉。

    故隐哀于心,以著不忘而已。

    蓋父之所生者,獨吾身也。

    君之所治者,非獨吾身也。

    師之所傳者,聖人之道,非師所得專,而受教者亦非一人也。

    故父一而已,君則有去就,師則無常主,其理如此,非人私智所、能輕重,故為等降也。

    是以稱情立文,無過而有節,萬世可行而無弊,聽謂道也。

    今以師資之功,在父母之上。

    借問無父母生汝身,則雖有良師,将誰教乎?古之師教人以仁義禮樂,皆以成其孝悌忠順之賓,人道之常也。

    今曰:“舍父母入法門,出功德财,養智慧命,功功莫大為。

    ”吾則曰:“舍父母,入非法門,出罪惡财,養賊惡命,刑莫大焉。

    ”師之名是也,師之實非也。

     (沙門仁贊曰:“悟理者内外齊貫,滞情者返通相懸。

    商車周冕,但知華首麗身,直發脆肌,安識生同死變。

    世雄氏由是創落須發,被服壞色。

    設使車發鑒人,威權振主,以道内照,于我浮雲。

    ”) 佛主教人去須發者,本欲毀形貌,示憎惡,然役勢須遠俗隐處以修其道耳。

    然有疑焉,蓋其說曰:“山河大地皆吾妙明中物。

    ”敢問發獨非妙明中物乎?以存須發烏有害,以去須發為人真,是則道之得否,似乎須發之有無而已。

    毛之生于面者三,獨去須發而不去其眉,則何說也?佛以六道輪回皆因愛欲,是從棄妻子,斷生息,以絕轉回之苦。

    然為僧者不能皆忘欲念,設戒甚嚴,而猶有犯者。

    與其去須發之無用,曷若即宮刑以去其為病根者哉?況求道利物主人,不憚飼虎投崖,割截身體。

    面目髓腦,要即與之,視身如空,一無所吝,何獨愛惜淫根而不斷除?彼青龍寺僧光儀猶能之,豈諸佛祖師之教戒反不及乎?凡能棄舍其所難。

    不教人舍其所難而姑舍其所易,剃發斷發以為難能,乃為之說曰:“佛不許五種不男人學道。

    ”吾不信其無奸心也。

     (後漢孝明帝夜夢金人,通人傳殺曰:“臣聞西方有神,其名為佛,陛下所夢,将必是乎?”诏遣使者羽林中郎秦景等一十四人如天竺。

    于月支國,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寫得經像,載以白馬,還達洛陽。

    ) 人之夢多矣,然未嘗夢世之所無者。

    漢明夢金人,殆亦始皇所鑄,去病所獲耳。

    而傅毅乃雲“西域有神”焉。

    帝求之而得者,乃經文與像。

    設非真金人也,漠明不明。

    傅毅入其說,中國不幸。

    摩騰傳其言,至今千有餘年,為害未泯。

    明帝、傅毅之罪大矣。

    且明帝夢金人,未嘗知有佛也。

    博毅雲:“西方有佛。

    ”及寫像而至,則非金人也。

    君臣之間,相誕如此,是以空教浸淫而莫禦。

    嗚呼!漢明、傅毅之罪大矣!明君之治必複實,君子之道必存誠。

    如高宗蘿博說之類,夢之正也。

    如孔子不夢周公之類,不夢之善也。

    過此、皆妄而已矣。

     (漠武穿昆明池底,值黑灰,以問東方朔。

    朔雲:“非臣所知,可問西域胡人。

    ”法蔺既至,追而問之。

    蔺雲:“此乃劫燒之遺灰也。

    ”) 以此說推之,則椎礦得金者,必曰佛之遺體也。

    得銀銅、鐵、錫者,又何物也?入海得珠者,必曰觀音之纓絡也。

    得瑪瑙珊瑚者,又何物也?據佛說,劫火洞然之後,空然無物,安得有灰?既有灰,則天地萬物之灰,當增厚于地數倍矣,安得謂之空乎?其說又雲:“世界空二十劫後,有風鼓之為風輪,然後有水輪,然後有金輪,然後有土地。

    ”夫灰與土等耳,不知風鼓水輪之時,劫火何在邪?或曰:“然則漢武所見何物也?”予曰:“是亦石灰之類耳。

    石中有白玉,沙中有黃金,蚌中有珠,草中有芝,五行秀氣聚散融結,何所不有?而釋子所論乃如此。

    智者當物物而辯之,勿為所惑也。

    ” (僧道适吳,合利耀靈于江左。

    迦羅遊魏,律儀創起于洛都。

    歸戒自此大行,圖塔由斯特立。

    既三團峙居,西蜀一郡獨無代綠。

    豈非佛日麗天,而無緣者弗觀,法雷震地,而比屋者不聞哉!) 曹操為臣而挾其君,奪其國,大不義也。

    孫權乘王室大亂而割據一方,亦非義舉也。

    惟蜀以帝室之胄,欲伸大義于天下,諸葛武侯輔之,其事最正,非吳魏所能拟。

    其功不成,則天也。

    獨無代錄者,可以見先主、孔明守先王之道,邪說矣谒無自而入。

    嗚呼美哉!夫日無所不照,而有不見者,雲之蔽也。

    雷無所不震,而有不聞者,氣限之也。

    世之明無過于日,世之聲無過于震雷。

    《六經》稱聖人之明德者,曰“明并日月”而已;稱其威令者,曰:“如雷如霆”而已。

    其言實而有證。

    假彼以喻此,故無失也。

    今其言曰:“佛日法雷。

    ”是以佛為真日,法為真雷,誇哉誕乎! (二藏法師覺明家世外道。

    沙門乞食,父怒打之,手足遂摯。

    問其坐犯,乃謂所打沙門。

    竭誠忏悔,數日便瘳。

    因是涕落,為其弟子。

    ) 凡不奉佛者,佛即謂之外道。

    沙門從乞,取非其有,義所不可也。

    主人不與,彼必有言色以激怒之,是以見垂耳。

    用力摯入,連其肱股,或緻差跌,則亦常事也。

    覺明因此乃入邪說于其父,不特陷其身,又且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