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崇正辯》何為而作欤?辟佛之邪說也。
佛之道孰不尊而畏之,曷謂之邪也?不親其親而名異姓為慈父,不君世主而拜其師為法王,棄其妻子而以生續為罪垢,是淪三綱也。
視父母如怨仇,則無恻隐;滅類毀形而無恥,是無羞惡;取人之财,以得為善,則無辭讓;同我者即賢,異我者即不肖,則無是非,是絕四端也。
三綱四端,天命之自然,人道所由立,惟蠻夷戎狄則背迄之,而毛鱗角之屬成無焉。
不欲為人者已矣,必欲為人,則未有淪三綱、絕四端而可也。
釋氏于此丕單除埽,自以為至道,安得不謂之邪欤?豈恃此哉?人,生物也。
佛不言生而言死。
人事皆可見也,佛不言顯而言幽。
人死然後名之日鬼也,佛不言人而言鬼。
人不能免者常道也,佛不言常而言怪。
常道所以然者理也,佛不言理而言幻。
生之後、死之前,所當盡心也,佛不言此生而言前後生。
見聞思議皆實證也,佛不以為實而言耳目所不際,思議所不及。
至善之德,盡于乾坤也,佛不知其盡,而言天之上、地之下輿八荒之外。
若動若植無非物也,佛不惜草木之榮枯,而憫飛走之輪轉。
百骸内外無非形也,佛不除手足而除發須,不廢八竅而防一竅。
等慈悲也,佛獨不慈悲父母妻子而慈悲虎狼蛇虺。
等棄舍也,佛獨使人棄舍其财以與僧,而不使僧棄舍其所取之财以與人。
河山大地未嘗可以法空也,佛必欲空之,而屹然沛然卒不能空。
兵刑災禍未嘗可以度也,佛必欲度之,而伏屍百萬。
烈焚淪沒,卒不獲度。
此其說之疏漏畔戾而無據之大晷也,非邪而阿?今中國之教,無父無君則聖賢辟之,萬世不以為過。
中國之治,殺父與君則王法誅之,人心不以為虐。
至于詭術左道皆重加禁絕,所以扶持人紀、計安天下也。
釋氏之說,盡麗于比數者,吾儒反相與推尊歸向,無乃有三蔽乎?三蔽謂何?一曰惑,二曰懼,三曰貪。
夫閩光于隙穴者,豈知日月之大,明囿智于一物者,豈盡三陰陽之變化,此凡民淺識也。
佛因而迷之,曰:“世界不可以數計,生死不可以世窮。
”于是不智者亦從而惑矣。
身拔一毛則色必栗然變,足複一刺則必惕然動,此凡民懦氣也。
佛因而惴之,曰:“報應之來,迅如影響之答;幽冥之獄,倍于金木之慘。
于是不勇者亦從而懼矣。
迫窮患害,必興饒益之想;謀及悠遠,必為子孫之慮,此凡民貪情也。
佛因而誘之,曰:“從吾之教則諸樂鹹備,壽富不足言;造吾之地則超位高明,天帝不足貴。
”于是不仁者亦從而貪嵌。
吾儒誠能窮理養氣而宅心,必無比三蔽。
有此三蔽,是衣冠身三而衆庶見也,是引夷貊人中國以為未快,又與禽獸同群而不知避也。
何乃不思之甚哉!無亦可悼之極哉!雖然,賢智之士有出塵之趣,高世之念者以事為膠擾,非清淨妙圓之體也,則曰:“吾豈有所貪懼如愚夫之所期欤?蓋将求佛所謂無上法第一義者,悟徹此心耳。
”嗚呼—堯、舜、禹、湯、文、武之德衣被天下,仲尼、子思、孟轲之道昭覺萬世,凡南面之君,循之則人輿物皆蒙其福,背之則人與物皆受其殃,載在方冊之迹著矣。
其原本于一心,其效乃至于此,不可禦也。
今乃曰是未足以盡吾本心、兼利萬物、為高士也,豈不猶食五谷而曰不足以妖、登泰山而曰不足以崇者乎?盍亦思三一聖人之言,窮萬物之理,反求諸心乎?今于聖人之言來嘗思,于萬物之理未嘗窮,志卑三一氣餒,伥伥然如逆旅之人也,乃率然曰:“妙道非六經所能傳,亦何言之易邪
佛之道孰不尊而畏之,曷謂之邪也?不親其親而名異姓為慈父,不君世主而拜其師為法王,棄其妻子而以生續為罪垢,是淪三綱也。
視父母如怨仇,則無恻隐;滅類毀形而無恥,是無羞惡;取人之财,以得為善,則無辭讓;同我者即賢,異我者即不肖,則無是非,是絕四端也。
三綱四端,天命之自然,人道所由立,惟蠻夷戎狄則背迄之,而毛鱗角之屬成無焉。
不欲為人者已矣,必欲為人,則未有淪三綱、絕四端而可也。
釋氏于此丕單除埽,自以為至道,安得不謂之邪欤?豈恃此哉?人,生物也。
佛不言生而言死。
人事皆可見也,佛不言顯而言幽。
人死然後名之日鬼也,佛不言人而言鬼。
人不能免者常道也,佛不言常而言怪。
常道所以然者理也,佛不言理而言幻。
生之後、死之前,所當盡心也,佛不言此生而言前後生。
見聞思議皆實證也,佛不以為實而言耳目所不際,思議所不及。
至善之德,盡于乾坤也,佛不知其盡,而言天之上、地之下輿八荒之外。
若動若植無非物也,佛不惜草木之榮枯,而憫飛走之輪轉。
百骸内外無非形也,佛不除手足而除發須,不廢八竅而防一竅。
等慈悲也,佛獨不慈悲父母妻子而慈悲虎狼蛇虺。
等棄舍也,佛獨使人棄舍其财以與僧,而不使僧棄舍其所取之财以與人。
河山大地未嘗可以法空也,佛必欲空之,而屹然沛然卒不能空。
兵刑災禍未嘗可以度也,佛必欲度之,而伏屍百萬。
烈焚淪沒,卒不獲度。
此其說之疏漏畔戾而無據之大晷也,非邪而阿?今中國之教,無父無君則聖賢辟之,萬世不以為過。
中國之治,殺父與君則王法誅之,人心不以為虐。
至于詭術左道皆重加禁絕,所以扶持人紀、計安天下也。
釋氏之說,盡麗于比數者,吾儒反相與推尊歸向,無乃有三蔽乎?三蔽謂何?一曰惑,二曰懼,三曰貪。
夫閩光于隙穴者,豈知日月之大,明囿智于一物者,豈盡三陰陽之變化,此凡民淺識也。
佛因而迷之,曰:“世界不可以數計,生死不可以世窮。
”于是不智者亦從而惑矣。
身拔一毛則色必栗然變,足複一刺則必惕然動,此凡民懦氣也。
佛因而惴之,曰:“報應之來,迅如影響之答;幽冥之獄,倍于金木之慘。
于是不勇者亦從而懼矣。
迫窮患害,必興饒益之想;謀及悠遠,必為子孫之慮,此凡民貪情也。
佛因而誘之,曰:“從吾之教則諸樂鹹備,壽富不足言;造吾之地則超位高明,天帝不足貴。
”于是不仁者亦從而貪嵌。
吾儒誠能窮理養氣而宅心,必無比三蔽。
有此三蔽,是衣冠身三而衆庶見也,是引夷貊人中國以為未快,又與禽獸同群而不知避也。
何乃不思之甚哉!無亦可悼之極哉!雖然,賢智之士有出塵之趣,高世之念者以事為膠擾,非清淨妙圓之體也,則曰:“吾豈有所貪懼如愚夫之所期欤?蓋将求佛所謂無上法第一義者,悟徹此心耳。
”嗚呼—堯、舜、禹、湯、文、武之德衣被天下,仲尼、子思、孟轲之道昭覺萬世,凡南面之君,循之則人輿物皆蒙其福,背之則人與物皆受其殃,載在方冊之迹著矣。
其原本于一心,其效乃至于此,不可禦也。
今乃曰是未足以盡吾本心、兼利萬物、為高士也,豈不猶食五谷而曰不足以妖、登泰山而曰不足以崇者乎?盍亦思三一聖人之言,窮萬物之理,反求諸心乎?今于聖人之言來嘗思,于萬物之理未嘗窮,志卑三一氣餒,伥伥然如逆旅之人也,乃率然曰:“妙道非六經所能傳,亦何言之易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