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關燈
乎六龍者也。

    不必用功而功成焉者也,大成也。

    大哉惟乾也。

    孔子之集大成,集羣聖之成也,即乾集羣龍之成者也。

    伊周雖聖,羣龍也。

    羣雖成功,不敢居也,不容以不潛也。

    至若孔子之成功,自有廣居以居,而無有乎或潛者也。

    非惟無潛,且無見、無惕、無躍、無飛、無亢也。

    故曰孔子之于潛,孔子之用功也,非成功也。

    設伊周而不囿于伊周,亦非成功而潛者也。

    成功亦用功也。

     論中 堯以不得舜為已憂,憂難得人于中而允執也;舜以不得禹為已憂,憂難得人于中而精一也。

    精于中而執之,必允無雜心也。

    一于中而執之,必允無二心也。

    莫非心也,心而主則中心,而貫則道心。

    人于人則不貫,不貫則比而無所主。

    既不能主乎人,又不能主于人人也,人亦禽獸也。

    人其心也,非道心也。

    心以貫心,而主于一人,以主乎億兆無算之人,道其心也,非人心也。

    人心非有滅也,道心非有加也。

    人聚而道,道散而人,莫非心也。

    道乎其心者,其用心也大而難,若存若亡,似有似無,心甚微也。

    人乎其心者,其用心也小而易,用于此自觸乎彼,用于彼自觸乎此,彼此相觸而利害相攻,心甚危也。

    心如是危,又如是微,奈之何哉?惟大哉之堯自透其心,見心雖危,而若有主乎其危者,安安在中;見心雖微,而若有主乎其微者,顯顯在中。

    中亦心也,心之心也。

    象身也,身立乎天地之中,中也。

    中也者,主也。

    主乎身者,中也,心也。

    以身主乎人之心者,中也,心也。

    身以主于人之心者,中也,心也。

    心乎道以道人,而人乎心者亦自不容不貫而道其心也。

    心于道,中也。

    堯則允執此中以為君。

    君者,中也,象心也。

    心在身之中,中在心之中,故名中。

    惟中為均。

    均者,君也。

    允孰乎中者,允執君以道其心也。

    道乎一己之心,以君主乎億兆無算之人之心,不惟伏羲之伏其羲而已也。

    必洗滌乎君以主道而成象于位,位乎上天下地之中,而允執之矣。

    中而必執,執而必允者,惟憂其或危也,惟憂其或微也。

    憂之莫解,則不容不旁求透心之人,如己之透,同見乎中之當執,孰之當允,以君象中,以位尊君,而共保乎心之不危不微,化乎人,純乎道而後已也。

    斯人也,豈易得哉?必得人如舜而後可以解其憂也。

    舜何人也,人雖未及堯之大,而亦足以君也。

    君哉其舜也,精一人也。

    在堯既為君矣,而舜何為哉?惟精乎中,惟一乎中。

    惟位乎君而已矣。

    其曰「欽哉,慎乃有位」,精一也,位中也。

    位而欽而慎,位之外無雜心也,無二心也。

    精一也,精此中也,一之中也。

    精此中,一此中,所以欽此位,慎此位也。

    欽此位、慎此位,所以精此中、一此中也。

     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人位乎中。

    人必君,則人也。

    君必位,則君也。

    臣民亦君也。

    君者,均也。

    君者,羣也。

    臣民莫非君之羣也,必君而後可以羣而均也。

    一身,則心為君也。

    君呈象于四體百骸,則元首為君也,若臣若民莫不有身也,莫不有四體百骸也,莫不有四體百骸,則莫不有元首也。

    莫不有身,則莫不有心也。

    莫不有元首、莫不有心,則莫不有君也。

    君莫非中也。

     堯之所以必于中而允執之者,欲人人之透心也。

    透心則心有主,而于四體百骸可以貫也。

    不惟貫乎己,貫乎人也。

    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莫非人也。

    貫乎人,所以貫乎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人心而道心也。

    道心,道其心于君也。

    君其心于君臣,可以羣君臣,而君臣可均也。

    不然,則君不君,臣不臣,不羣不均矣。

    君其心于父子,可以群父子,而父子可均也。

    不然,則父不父,子不子,不羣不均矣。

    至于可以群夫婦而夫婦均,可以群昆弟而昆弟均,可以羣朋友而朋友均者,莫非君其心于道也,中也。

    中也者,道之主也;心也,不可以不執也。

    執之不可以不允也。

    惟精惟一,而後能允執也。

    惟欽惟慎,而後能精一也。

    精一惟授禹于授位之初者,亦惟憂其心之或危或微,而亦必得透心之人,如禹之無間乎己之透心,以永保其中于君于位,而自不危不微以解憂也。

    解舜之憂必禹,解堯之憂必舜。

    堯之下不獨一舜也,何為以不得舜為憂,舜之下不獨一禹也,何為以不得禹為憂?堯惟于中而允執,非舜不能受允執也。

    舜惟于中而精一,非禹不能受精一也。

    堯授位于舜而不授位于丹朱,是允執也。

    舜授位于禹而不授位于商均,是精一也。

    于中而精一而允執,則得人亦允執而精一也。

    苟非惟精惟一而允執在中,何為得舜得禹之執且允、一且精耶? 矩 學之有矩,非徒有是理,而實有是事也。

    若衡、若繩、若矩,一也。

    無聲無臭,事藏于理,衡之未懸,繩之未陳,矩之未設也。

    有象有形,理顯于事,衡之已懸,繩之己陳,矩之已設也。

    矩者,矩也,格之成象成形者也,物也。

     象物而象,形物而形者,身也,家也。

    心、意、知,莫非身也,本也,厚也。

    天下、國,莫非家也,厚也、本也。

    莫非物也,莫非形象也。

    是故心、意、知身乎身,身身乎家,家身乎國,國身乎天下者也。

    莫非身也,莫非物也,莫非形象也。

    天下家乎國,國家乎家,家家乎身,身家乎心、意、知者也。

    莫非家也,莫非物也,莫非形象也。

    象者,象也,上之象也,凡象莫非誠于上也。

    形者,形也,下之形也,凡形莫非成于下也。

    有上下,斯有前後也,斯有左右也。

    一身斯有一身之上下前後左右也,一家斯有一家之上下前後左右也,上下前後左右又莫非矩之形象也。

    物也,即理也,即事也。

    事也、理也,即物也。

    無物不有者矩也,不容不有者也。

    有矩,斯有物也,斯有身也,斯有家也。

    家者,形象乎其身者也。

    身者,形象乎其物者也。

    物者,形象乎其矩者也。

    不容不有者也,無物不有者也。

    不有矩,則不有物也,不有身也,不有家也,不容不有者也。

    有矩以矩其身,而學焉,庶乎其有身也。

    身者伸也,必學必矩,則身以之而伸也。

    伸者身也,否則必不能伸其身于上下前後左右,猶無身也。

    如上下前後左右之身何?何可以無矩于身乎?有矩以矩其家,而學焉,庶乎其有家也。

    家者,嘉也,必學必矩,則家以之而嘉也。

    嘉者,家也,否則必不能嘉其家于上卞前後左右,猶無家也。

    如上下前後左右之家何?何可以無矩于家乎?仲尼十五而志學,志此矩也。

    三十而立,立此矩也。

    四十而不惑,不惑此矩也。

    五十而知天命,知此矩也。

    六十而耳順,順此矩也。

    至于七十而始從心所欲不逾矩矣。

    夫聖如仲尼,自十五而七十,莫非矩以矩乎其學,學以學乎其矩。

    矩也者,不容不有者也。

     是故矩之于學也,猶衡之于輕重也,猶繩之于曲直也,莫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