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心雜言

關燈
他術,使耳所聞者善,言目所見者善,行善根于心,則動容周旋,無非善。

    譬如胡越交居,再世則語音變,幼則視父兄,長則視朋友,雖然善惡有種,視先世如何耳。

     有過能悔者,不失為君子。

    知過遂非者,其小人欤。

     官爵富貴在人,謂之傥來。

    道德行義在我,謂之自得。

    傥來者足以驕妻妾,自得者可以輕公卿。

    君子所以修天爵而人爵,從之。

     事親有隐,而無犯事。

    君有犯,而無隐事。

    師無犯,無隐。

    聖人不易之論也。

    古之所謂犯者,以己所見而陳之于君,不以犯上為犯也。

    後世所謂犯者,處卑位而言非,其職徒以沽名之心務行其說,直前诋讦,無益于世。

    愚以謂若能以事師之道事君,無隐則不敢逄君之惡,無犯則不忍暴君之失,谏可行,言可聽,膏澤可下于民,不亦美欤! 欲去病,則正本。

    本固,則病可攻,藥石可以效。

    欲齊家,則正身,身端,則家可理,号令可以行。

    固其本,端其身,非一朝一夕之事也。

     事親孝者,事君必忠,何以知之?良知固存,雖妻子不能移。

    其愛推此以盡為臣之道。

    則爵祿安能易其守。

    子惟知有親焉。

    得不孝臣,惟知有君,安得不忠?所以良知者,其可忘乎?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相須之理也。

    然子不可待父慈而後孝,弟不可待兄友而後恭。

    譬猶責人以信,然後報之以誠。

    盡己之當,為君子所以立身之道。

    非求偹于人也。

    以禮義為交際之道,以亷恥為律己之法,遊息于是,朋友見欽,而不敢欺妻子。

    取法而不敢侮。

    盡思患預防之理,所以譬之四維,其可廢而不張乎。

     畋獵聲色之娯,易而難反。

    車服口體之奉,相尚而無厭。

    皆非逸豫安樂之道。

    靜吉動兇,德休僞拙,聖人戒告甚切,至反身而求,樂莫大焉。

    知此為君子,昧此為小人。

     恐懼者,修身之本。

    事前而恐懼,則畏。

    畏可以免禍。

    事後而恐懼,則悔。

    悔可以改過。

    知者以畏消悔,愚者無所畏,而不知悔。

    故智者保身,愚者殺身,大哉所謂恐懼也。

     心可逸,形不可不勞,道可樂,身不可不憂,形不勞則怠惰,易弊。

    身不憂則荒淫,不立。

    故逸生于勞,而嘗休。

    樂生于憂,而無厭。

    是逸樂也,憂勞其可忘乎? 毀譽雜至,觀其事,則毀譽明,善惡混淆。

    公其心,則善惡判,此在上之職也。

    若智効一官,能効一職,行其所當為,而不問毀譽,立乎其中道,則善惡如白黑也。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飾己以要譽。

    所以古人臨大節而不奪,今人見小利而易守。

    君子人則不然,無古、無今、無治、無亂、出則忠、入則孝、用則智、舍則愚。

     事親孝,則專其愛,而妻子不能移。

    事君忠,則盡其職,而爵祿不能動。

    竭力于親者,不必湏士類。

    緻身于君者,不必問品秩。

     黼藻太平,戡定禍亂,可以謂之忠乎?苟有隐于君,不若愚下不欺之忠也。

    列侯而封,擊鮮而食,可以謂之孝乎?苟有違于親,不若貧賤養志之孝也。

     有聖賢之君,無忠直之臣,則聰明不能逹逺,雖聖賢,或可欺大哉!所謂為君難。

     财用足以富國家,一夫可為。

    風俗所以系治亂,非有位,君子不能變。

    必欲弭禍亂,緻太平,非風俗淳儉不可。

     愛君切者,不知有富貴。

    為己重者,不能立功名。

     木有所養,則根本固,而枝葉茂,棟梁之材生。

    水有所養,則泉源壯,而流派長,灌溉之利博。

    人有所養,則志氣大,而識見明忠義之士出。

    可不養哉!故孟子所謂苟得其養,無物不長也。

     财不難聚也,取予當,則富足。

    國不難治也,邪正辨,則丕平。

    風不難化也,自上及下,而風行。

    俗不難革也,自迩及逺,而俗變。

     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則曲盡其孝。

    以保富貴之策奉君,則無徃不忠。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士大夫若止以一官之廪祿計,則不知其為素餐。

    請以驅役之卒,奉承之吏,供帳居處,詳陳悉算,則廪然如履氷,岌然如臨淵,有媿于方寸者多矣。

    若于奉公治民之。

     道不加思,則竊人之财,不足為盜矣。

     堂下逺于千裡,況于九重之深,雖堯舜不能知。

    比屋有人,能以所聞所見上體人君,愛民求治之意,委曲詳陳之,則都俞之間,可以弭禍亂,不兵而緻太平也。

     以忠孝遺子孫者,昌。

    以智術遺子孫者,亡。

    以謙接物者,強。

    以善自衛者,良。

     爾謀不臧,悔之何及,爾見不長,教之何益。

     利心專,則背道。

    私意确,則确公。

     能自愛者,未必能成人。

    自欺者,必罔人。

    能自儉者,未必能周人。

    自忍者,必害人。

    此無他,為善難,為惡易也。

     子之事親,不能承顔養志,則必不能忠于君弟之事,兄不能緻恭盡禮,則必不能遜于長上。

     家不和,無以見孝子,國不亂,無以見忠臣。

    如是則孝子忠臣不容見于世也。

    仆竊疑之,有人能克諧六親,欽順父母家,不使不和,莫大之孝也。

    有人能引君當道,将順正救國,不使之亂,莫大之忠也。

     嘗謂風俗不淳儉,則财用無豐足。

    葢貴富者,奢侈相尚。

    奉養之外,棄廢。

    寳貨窮極,土木惟務相勝,貧賤者專于工巧伎藝,古所未見。

    一日之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