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醒覺
關燈
小
中
大
國詩人海尼(Heine)——現三+夢三+幽四+敏三
英國詩人雪萊(Shelley)——現一+夢四+幽一+敏四
美國詩人愛倫波(Pce)——現三+夢四+幽一+敏四
李白——現一+夢三+幽二+敏四
杜甫——現三+夢三+幽二+敏四
蘇東坡——現三+夢二+幽四+敏三
這不過是我随手所寫的幾個例子。
一切詩人顯然有很高的敏感性,否則便不成其為詩人了。
我覺得愛倫波雖有其不可思議的富于想像力的天賦,卻是一個極健全的天才。
因為他不是很喜歡做推論的嗎? 我給中國民族性所定的公式是: 現四+夢一+幽三+敏三 我用“敏三”去代表豐富的敏感性,這種豐富的敏感性産生一種對人生的适當藝術觀念,使中國人很肯定地感到塵世是美滿的,因此對人生感到熱誠的愛好。
不過敏感性還有更大的意義:它事實上代表一種近乎哲學的藝術觀念。
因這理由,中國哲學家的人生觀就是詩人的人生觀,而且中國的哲學是跟詩歌發生聯系,而不比西方的哲學是跟科學發生聯系的。
這種對歡樂、痛苦和人生百态的豐富的敏感性,使輕快哲學有造成的可能;這一點可以在下文中看得很明白。
人類對于人生悲劇的意識,是由于青春消逝的悲劇的感覺而來,而對人生的那種微妙的深情,是由于一種對昨開今謝的花朵的深情而産生的。
起初受到的是愁苦和失敗的感覺,随後即變為那狡猾的哲學家的醒覺和哂笑。
在另一面,我們用“現四”來代表濃厚的現實主義,這種濃厚的現實主義就是指一種安于人生現狀的态度,是一種認為“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的态度。
所以這種現實主義使藝術家的信念變得更堅固,覺得這似乎朝露的人生,更為美麗。
同時,也使藝術家和詩人不至于徹底逃避人生。
夢中人說:“人生不過是一場夢。
”現實主義者回說:“一點也不錯,讓我們在夢境裡盡量過着美滿的生活吧。
”但是這裡的醒覺者的現實主義是詩人的現實主義,而不是商人的現實主義;那種趾高氣揚,欣欣然走上成功之路的年輕進取者的大笑,也将失掉,而變為一個手撚長須,低聲緩語的老人的大笑。
這種夢中人酷愛和平,沒有一個人肯為一個夢而拼命鬥争。
他會一心一意地和他做夢的同志一起過着合理美滿的生活。
因此人生的高度緊張生活即松弛下去了。
此外,這種現實感覺的主要功用,是要把人生哲學中一切不必要的東西摒除出去,它好似扼住了人生的頸項以免幻想的翅膀會把它帶到一個似乎是美而實則虛幻的世界裡去。
況且人生的智慧其實就在摒除那種不必要的東西,而把哲學上的問題化減到很筒單的地步——家庭的享受(夫妻、子、女)、生活的享受、大自然和文化的享受——同時停止其他不相幹的科學訓練和智識的追求。
這麼一來,中國哲學家的人生問題即變得稀少簡單,同時人生智慧也即是指一種不耐煩的态度——一種對形而上的哲學,以及與人生沒有實際關系的智識的不耐煩态度。
也指各種人類活動,不論是去獲取智識或是東西,都須立刻受人身本身的測驗以及對生活目标的服從。
其結果即,是生活的目的,不是什麼形而上的實物,而僅是生活本身。
中國人的哲學因為具有這種現實主義和極端不相信邏輯及智能,就變成了一種對人生本身有直接親熱感覺的東西,而不肯讓它歸納到任何一種體系裡去。
因為中國人的哲學裡有健全的現實意識,純然的動物意識,和一種明理的精神,因此反而壓倒了理性本身,而使呆闆的哲學體系無從産生。
中國有儒道釋三教,每一種教都是宏大的哲學體系,但它們都曾被健全的常識所沖淡,因而都變成追求人生幸福的共同問題。
中國人對任何一個哲學觀念、信仰、派别,都不願專心地相信,或過分起勁地去研究。
孔子的一個朋友對他說,他常常三思而後行,孔子诙諧地回答:“再,斯可矣。
”一個哲學派别的信徒最多不過是一個哲學的學生,可是一個人則是生活的學生,或者竟是生活的大師哩。
有了這種文化和哲學,最後結果,就是中國人和西洋人成了一個對照,中國人過着一種比較接近大自然和兒童時代的生活,在這種生活裡,本能和情感得以自由行動;是一種不太重視智能的生活,敬重肉體也尊崇精神,具有深沉的智慧、輕松的快活和熟悉世故但很孩子氣的天真,這些成了一種奇怪的混合物。
所以歸納起來說,這種哲學的特征是:第一,一種以藝術眼光對人生的天賦才能;第二、一種于哲理上有意識的回到簡單;第三,一種合理近情的生活理想。
最後的産品就是一種對于詩人、農夫和放浪者的崇拜,這是可怪的。
以放浪者為理想的人 在我這個有着東方精
一切詩人顯然有很高的敏感性,否則便不成其為詩人了。
我覺得愛倫波雖有其不可思議的富于想像力的天賦,卻是一個極健全的天才。
因為他不是很喜歡做推論的嗎? 我給中國民族性所定的公式是: 現四+夢一+幽三+敏三 我用“敏三”去代表豐富的敏感性,這種豐富的敏感性産生一種對人生的适當藝術觀念,使中國人很肯定地感到塵世是美滿的,因此對人生感到熱誠的愛好。
不過敏感性還有更大的意義:它事實上代表一種近乎哲學的藝術觀念。
因這理由,中國哲學家的人生觀就是詩人的人生觀,而且中國的哲學是跟詩歌發生聯系,而不比西方的哲學是跟科學發生聯系的。
這種對歡樂、痛苦和人生百态的豐富的敏感性,使輕快哲學有造成的可能;這一點可以在下文中看得很明白。
人類對于人生悲劇的意識,是由于青春消逝的悲劇的感覺而來,而對人生的那種微妙的深情,是由于一種對昨開今謝的花朵的深情而産生的。
起初受到的是愁苦和失敗的感覺,随後即變為那狡猾的哲學家的醒覺和哂笑。
在另一面,我們用“現四”來代表濃厚的現實主義,這種濃厚的現實主義就是指一種安于人生現狀的态度,是一種認為“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的态度。
所以這種現實主義使藝術家的信念變得更堅固,覺得這似乎朝露的人生,更為美麗。
同時,也使藝術家和詩人不至于徹底逃避人生。
夢中人說:“人生不過是一場夢。
”現實主義者回說:“一點也不錯,讓我們在夢境裡盡量過着美滿的生活吧。
”但是這裡的醒覺者的現實主義是詩人的現實主義,而不是商人的現實主義;那種趾高氣揚,欣欣然走上成功之路的年輕進取者的大笑,也将失掉,而變為一個手撚長須,低聲緩語的老人的大笑。
這種夢中人酷愛和平,沒有一個人肯為一個夢而拼命鬥争。
他會一心一意地和他做夢的同志一起過着合理美滿的生活。
因此人生的高度緊張生活即松弛下去了。
此外,這種現實感覺的主要功用,是要把人生哲學中一切不必要的東西摒除出去,它好似扼住了人生的頸項以免幻想的翅膀會把它帶到一個似乎是美而實則虛幻的世界裡去。
況且人生的智慧其實就在摒除那種不必要的東西,而把哲學上的問題化減到很筒單的地步——家庭的享受(夫妻、子、女)、生活的享受、大自然和文化的享受——同時停止其他不相幹的科學訓練和智識的追求。
這麼一來,中國哲學家的人生問題即變得稀少簡單,同時人生智慧也即是指一種不耐煩的态度——一種對形而上的哲學,以及與人生沒有實際關系的智識的不耐煩态度。
也指各種人類活動,不論是去獲取智識或是東西,都須立刻受人身本身的測驗以及對生活目标的服從。
其結果即,是生活的目的,不是什麼形而上的實物,而僅是生活本身。
中國人的哲學因為具有這種現實主義和極端不相信邏輯及智能,就變成了一種對人生本身有直接親熱感覺的東西,而不肯讓它歸納到任何一種體系裡去。
因為中國人的哲學裡有健全的現實意識,純然的動物意識,和一種明理的精神,因此反而壓倒了理性本身,而使呆闆的哲學體系無從産生。
中國有儒道釋三教,每一種教都是宏大的哲學體系,但它們都曾被健全的常識所沖淡,因而都變成追求人生幸福的共同問題。
中國人對任何一個哲學觀念、信仰、派别,都不願專心地相信,或過分起勁地去研究。
孔子的一個朋友對他說,他常常三思而後行,孔子诙諧地回答:“再,斯可矣。
”一個哲學派别的信徒最多不過是一個哲學的學生,可是一個人則是生活的學生,或者竟是生活的大師哩。
有了這種文化和哲學,最後結果,就是中國人和西洋人成了一個對照,中國人過着一種比較接近大自然和兒童時代的生活,在這種生活裡,本能和情感得以自由行動;是一種不太重視智能的生活,敬重肉體也尊崇精神,具有深沉的智慧、輕松的快活和熟悉世故但很孩子氣的天真,這些成了一種奇怪的混合物。
所以歸納起來說,這種哲學的特征是:第一,一種以藝術眼光對人生的天賦才能;第二、一種于哲理上有意識的回到簡單;第三,一種合理近情的生活理想。
最後的産品就是一種對于詩人、農夫和放浪者的崇拜,這是可怪的。
以放浪者為理想的人 在我這個有着東方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