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學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乳峰,使之作刺眼的突出。
而在東方戲劇裡頭使歐美人看了發笑的是用長袖揩拭無淚的眼眶。
倘使演劇的伶人,其體态美麗可愛,歌喉清越悅耳,則此小有才的演技已夠使觀衆感到滿足了。
要是演來真有精彩的話,則每一個身段,每一種姿态都能使人起一種美感,而每一個模樣兒,都可說是出色的畫面。
依乎此理,梅蘭芳之所以深受美國人士的熱烈歡迎,根本上是對的,雖說他的歌唱,究有若幹值得被贊美的藝術價值,猶成問題。
人們驚慕他的美麗的模樣兒,他的玉蔥樣的雪白的指尖兒,他的颀長而烏黑的眉毛,他的女性型的婀娜的步态,他的賣弄風情的眼波和他全部僞飾女性美的裝束——這些條件就是迎合全國無數戲迷心理的骨子。
當這樣的演技出自如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他的迎合觀衆心理是混同全世界的,是超國界的,因為他用姿态來表白了語言。
姿态是國際性的,一似音樂舞蹈之無國界隔别。
至以現代意識來論戲劇演技,則梅蘭芳怕還需要跟瑙瑪?希拉(NormaShearer)、羅斯?卻脫登(RuthChatterton)學學初步演劇術才是。
當他捏了馬鞭而裝做上馬的姿勢,或當他擺着劃槳假做搖船的模樣,那他的演技恰恰跟著者的一個五歲小女兒所做的不相上下,吾的女兒的騎馬法則用竹竿夾于兩腿之間而拖曳之也。
倘吾們研究元劇及其以後的戲曲,吾們将發現其結構常如西洋歌劇一般,總不脫淺薄脆弱之特性,對話不被重視而歌曲成為劇的中心。
實際表演時又常選其中最盛行最精彩的幾段歌劇,而不演全部戲劇,恰如西洋音樂會中的歌劇選唱。
觀衆對于所觀的戲劇,其情節大率都先已很熟悉于胸中,而劇中的角色,則由其傳統規定的臉譜和服裝而辨識,不在乎對話之内容而表明。
初期的元劇見之于現存的大名劇家作品者,全劇都包括四折,很少有例外者。
每折中的歌曲是依照著名的大套樂曲,采取其中一調,然後依其聲調拍子譜成歌辭,對話不居重要位置,許多古本戲曲中,對話且多被節删,這是大概因為對話部分,大多系台上表演時臨時說出的。
在所謂北曲中,每一折中的曲詞,乃自始至終由一個人單獨歌唱,雖有許多角色在劇中表演和講對話,但不擔任歌唱的任務——大概因為歌唱人才的缺乏。
南曲中則演劇技術上的限制不若北曲之嚴,故具有較大之自由伸縮性。
南曲系由北曲繁衍而來,全劇不限四出,故為較長之劇本,這種南曲盛于明代,稱為傳奇(一出劇情之長度,約等于英國戲劇的一幕)。
北曲每折一調一韻到底,傳奇則一出不限一調,且可換韻,故其腔調抑揚有緻,不同于北曲(一折即一出)。
北曲可以《西廂記》、《漢宮秋》(描寫昭君出塞和番故事)為代表作,南曲可以《拜月亭》、《琵琶記》為代表作。
《西廂記》全劇十出,然依其進行順序的性質而區分之,可分為五本,每本仍為四出。
中國歌劇與西洋歌劇,二者有一重要不同之點。
在歐美,歌劇為上流人士的專利品,此輩上流人士之上歌劇院,大多為社交上之吸引力,非真有欣賞音樂之誠心至于中國歌劇則為貧苦階級的知識食糧,戲曲之深入人心,比之其他任何文學與藝術為深刻。
試想一個民族,他的群衆而熟習唐豪叟(Tanhhauser)、曲利刺湯與依莎爾德(TristahandIsolde)和萍奈福(Pinafore)的歌曲,還能優遊風趣地讴歌哼唱于市井街頭,或當其失意之際,也來唱它幾句,洩洩晦氣,那你就獲得中國戲曲與中國人民所具何等關系之印象。
中國有種嗜好戲劇成癖的看客,叫做戲迷,這是中國所特有的人物,其性質非歐美所知。
你往往可以看見下流社會的戲迷,頭發蓬松,衣衫褴褛,卻大唱其《空城計》。
在古老的北京城市街中,且常有擺手作勢,大演其諸葛亮之工架者。
異國人之觀光中國戲院者,常吃不消鑼鼓的嘈雜嚣噪聲浪,每當武戲上場,簡直要使他大吃一驚。
與鑼鼓聲同樣刺激神經的為男伶強做高音的尖銳聲,而中國人顯然非此不樂。
大體上這情形應歸因于中國人的神經本質,無異于美國人的欣賞薩克斯風(Saxophone)及爵士音樂,這些可使任何一位中國大爺攪得頭痛。
真是無獨有偶!一切的一切不過是順應環境的問題。
中國戲院子裡頭鑼鼓的起源和矯飾尖銳聲之創始,隻有明白了中國劇場的環境以後,才能理會得。
中國劇場的流行式樣,大多用木闆布篷架搭于曠場之上,形如伊麗莎白時代的戲院。
大概情形,戲台系用臨時木架搭成,台面離地甚高,而又露天,有時則适搭于大道上面,蓋演唱完畢,便于撤卸。
劇場既屬露天,伶人的聲浪得與合場小販的嘈雜叫賣聲競争——賣饴糖的小鑼聲,理發匠軋刀聲,男女小孩的呼喊号哭聲,以至犬的叫吠聲。
處乎這樣喧嘩哄鬧聲上面,隻有逼緊聲帶,提高喉嚨,才能勉強傳達其歌唱聲于觀衆。
這樣情形,人人都可以去實地體驗。
鑼鼓的作用,也在所以吸引注意力,它們都是演劇前先行敲擊,所謂鬧場,其聲浪可遠傳之一裡以外,這就代替了影戲廣告之街頭招貼。
但既已有了現代化的戲院建築,還須沿用此等聲響,未免可怪。
不過中國人好像已習慣于此,好像美國人的習熟于爵士音樂。
時代将抹去這些殘迹,中國的戲劇最後總會靜雅而文明化起來,隻要把劇院建築現代化。
從純粹的文學觀點上觀察,中國的戲曲,包括一種詩的形式,其勢力與美質遠超于唐代的詩,著者深信,唐詩無論怎樣可愛,吾們還得從戲曲與小調中尋找最偉大的詩。
因為正統派的詩,其思想格調總擺脫不了傳統的固定範型。
它具有修養的精美技巧,但缺乏豪邁的魄力與富麗的情調。
一個人先讀了正統派詩然後再讀戲曲中的歌辭(中國戲曲,前面已經指出,可認為詩歌的集合),他所得到的感覺,恰如先看了不插在花瓶中的美麗花枝,然後踱到開曠的花園裡,那裡其繁錦富麗另是一番景象,迥非單調的一枝花可比了。
中國的詩歌是雅緻潔美的,但總不能很長,也從不具闊大闳深的魄力。
由于文體之簡淨的特性,其描寫叙述勢非深受限制不可。
至于戲曲中的歌辭,則其眼界與體裁大異,它所用的字眼,大半要被正統派詩人嗤之以鼻,認為俚俗不堪的。
因為有劇中的形象之出現,戲劇場面的托出,需要範圍較廣之文學魄力,他當然不能就範于正統派的詩歌界域之内。
人的情感達到一種高度,非短短八行的精雅律詩體所能适應了。
所寫的語言的本身,即所謂白話,已解脫了古典文學的羁絆,獲得天然而自由的雄壯的美質,迥非前代所能夢想得到。
那是一種從人們口角直接取下來的語言,沒有經過人工的矯揉修飾而形成天真美麗的文字,從那些不受古典文學束縛的作家筆下寫出來。
他們完全依仗自己的聲調與音樂藝術的靈感。
幾位元曲大作家,就把土語寫進去,保存它固有的不可模拟的美,它簡直不可翻譯,也不能翻譯成現代中文不可翻譯,也不能翻譯成别國語言。
比如像下面馬緻遠所作的《黃梁夢》中的一節,欲将其譯為外國語言,隻能勉強略顯其相近的意思而已。
我這裡穩丕丕土坑上迷沒騰的坐, 那婆婆将粗刺刺陳米來喜收希和, 的播那蹇驢兒柳蔭下舒着足,乞留惡濫的卧, 那漢子脖項上婆娑,沒索的摸。
你早則醒來了也麼哥! 你早則醒來了也麼哥! 可正是窗前彈指時光過。
戲劇歌詞之作者,得适應劇情之需要,故其字句較長,并得插入格外的字眼,韻律亦較寬而适宜于劇曲所用的白話文,宋詞韻律比較自由的特長,導源于歌行,現以之應用于曲調中,故長短行之韻律,早經現成的準備成熟,這種韻律乃所以适應白話而非所以适應文言者。
在戲曲裡頭,韻律來得更為寬松。
下面所摘的《西廂記》——這是中國文學的第一流作品——中的一節,為不規則韻律的一示例。
這一節是描寫女主角莺莺的美麗的: 未語人前先腼腆,櫻桃紅綻,玉粳白露,半響恰方言。
當她轉身見其側形的時候,她的美豔的姿容像下面的描寫着: 我見他宜嗔宜喜春風面,偏宜貼翠花钿。
宮樣眉兒新月偃,斜侵入鬓雲邊。
當她輕移蓮步,又這樣地描寫: 行一步可人憐,解舞腰肢嬌又軟, 千般袅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
戲劇既挾有廣大的普遍勢力,它在中國民族生活上所占的地位,很相近于它在理想界所處的邏輯的地位。
除了教導人的對于音樂的摯愛,它教導中國人民(百分之九十為非知識階級)以曆史知識,驚人動魄,深入人心。
逸史野乘和完全曆史的文學傳說,對于劇中人物的傳統觀念,控制普通男女的心和理想。
這樣,任何老媪都能認識曆史上的英雄像關羽、劉備、曹操、薛仁貴、楊貴妃,其具體概念較優于著者,蓋她們都從戲台上瞧得爛熟。
至于著者童年時代,因為受的教會教育,觀劇很受拘束,隻能從冷冷清清的曆史書本,一樁一樁零星片段地讀着。
未到二十歲,我知道了許多西洋故事,知道了約書亞(Joshua)的喇叭吹倒耶利哥(Jericho)的城牆。
可是直到近三十歲,才知道孟姜女哭夫哭倒萬裡長城的故事,像這樣的淺陋無知在非知識階級中倒不容易找得出。
戲劇除了普遍廣布曆史與音樂于民間,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功用,供給人們以一切分解善惡的道德意識,實際上一切标準的中國意識,忠臣孝子,義仆勇将,節婦烈女,活潑黠詭之婢女,幽靜癡情之小姐,現均表演之于戲劇中。
用故事的形式來扮演各個人物,人物成為戲劇的中心,孰為他們所憎,孰為他們所愛,他們深深地感受着道德意識的激動。
曹操的奸詐,闵子骞的孝順,卓文君的私奔,崔莺莺的多情,楊貴妃的驕奢,秦桧的賣國,嚴嵩的貪暴,諸葛亮的權謀,張飛的暴躁,以及目蓮的宗教的聖潔——他們都于一般中國人很熟悉,以他們的倫理的傳統意識,構成他們判别善惡行為的具體概念。
下記的一段《琵琶記》故事,乃所以顯示戲劇廣被于中國民衆的道德勢力的一種。
《琵琶記》那樣的故事,對于家庭的節孝,直接激發一種贊美心理,此種節孝心理已普遍地控制着民衆的理想。
《琵琶記》的長處,不在乎現代意識中所稱的戲劇的一貫性,它的全劇分至四十一出,劇情演進時期延長至數年之久也不在乎意象之美雅,《牡丹亭》在這方面遠勝于它也不在乎美麗的詩的辭藻,這方面,《西廂記》遠勝于它也不在乎熱情的濃郁,這方面,應較《長生殿》為遜色但是《琵琶記》終不失其崇高之聲望,純因其表揚家庭間孝與愛的動人。
此等美德,常在中國人心上抓握住溫熱的情愫。
它的影響尤為真實而典型的。
東漢之季,有蔡邕者,沈酣六籍,貫串百家,抱經濟之奇才,當文明之盛世。
本取功名如拾芥,奈以白發雙親,未盡孝養,倒不如聊承菽水之歡,暫罷青雲之想。
新娶妻趙氏五娘,才方兩月,儀容俊雅,德性幽閑,正是夫妻和順,父母康甯。
是年适值大比之年,郡中有吏辟如蔡邕。
惟路途遙遠,旅程羁延,深恐經年累月,盡忠則不能盡孝,盡孝則不能盡忠。
卒以嚴父之命,入京應試。
自是膝下承歡唯五娘是賴。
殿試發榜之日,邕以首甲狀元登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時丞相牛公,膝下單生一女,美而慧,頗屬意于邕,邕雖不願棄糟糠之妻,然逼于權勢,竟入贅牛府。
成禮之日,雖備極榮貴,邕悒悒寡歡,心未嘗一刻不思五娘也。
牛小姐偵知其情,頗有意玉成邕志,乃白于父,請許新夫婦回鄉一度省親。
丞相殊不悅,因未能成行。
是時邕家中景況日非,五娘賴纖纖十指,略事女紅,支撐全家生活,已自艱難,哪堪複遭饑荒。
所幸當地有義倉開赈,五娘亦領得施米一份,弱息可欺,歸途中動歹徒之觊觎,盡劫其所有以去。
五娘悲不欲生,将就道旁露井而躍入。
繼念家中二老,侍養須人,義不容死,因欲躍又止。
無奈,詣邕友張老處借得白米一把,歸奉二老,而五娘暗中自食糠秕。
不久,邕母謝世,其老父又卧病甚劇。
五娘獨侍湯藥,夜不交睫。
旋蔡翁亦繼之去世。
五娘鬻其斷發而葬之。
承張老之助,五娘為翁姑手築茔墓,疲極而暈,倒卧于墓旁。
夢土地神憐其境遇,遣二鬼役助之工作。
及醒,則墳墓已完成。
五娘驚喜,以之告張老。
張老因勸五娘入京尋訪丈夫。
五娘以為然,乃就記憶所及,手自描一丈夫之畫像,易尼姑裝,抱琵笆沿途行乞至洛陽。
适是時洛陽佛會甚盛,五娘至廟中張挂其丈夫畫像于熱鬧處。
是日,邕詣廟會行香,睹之,取此畫像而歸。
次日,五娘蹤至相府,盡為尼姑求施舍者。
事為牛小姐所聞,親迎入府,且謀戲試其丈夫之真情,終得雙妻團圓,受天子之榮典。
這樣的情節,便是一出戲劇獲在中國著名而流行的要素。
故事既具有此高貴的素質,使它受中國人之吸引之歡迎一似社會動态受英國報紙讀者的同情。
故事中有科舉考試,這在中國故事中有關各人的命運變動,故辄為重要關鍵。
吸引力之尤大者為叙述一節義的妻子和懇摯的女兒一對年老的父母需要扶養一個患難中的忠實朋友一位模範的夫人,她不妒忌情敵最後一個高官,權勢煊赫,得意忘形。
這是中國戲劇的幾種本質,一般民衆之知識食糧即賴以供給。
此同樣的性質,使《賴婚》(WayBoundEast)、《慈母淚》(OvertheHill)兩張影片在中國大大地出了風頭。
這樣的情形,也可以顯示中國人為惟一易為感情所動的民族,具有多愁善感的弱點。
十、小說 中國小說家常有一種特殊心理,他們自以為小說之寫作,有謬于儒教,卑不足道,且懼為時賢所斥,每隐其名而不宣。
舉一比較晚近的例子,像十八世紀夏二銘寫的《野叟曝言》。
他寫得一手高論卓識的好古文和美麗的詩詞,也有不少遊記傳記,其筆墨固無異于一般正統派文學家傳統的典型,現均收集于《夏懋修全集》。
但是他又寫了《野叟曝言》,可是《野叟曝言》不具撰著人姓名。
他的為《野叟曝言》的撰著人是明确的,可從他自己的詩文集裡頭的文字來證明。
然而直到一八九○年秋,他的孝忠的曾孫替他重印《夏懋修全集》,俾傳夏君之名于不朽,無論這位曾孫是不敢還是不願意,總之他沒有把這部小說收入集子裡頭,其實這部小說倒是夏君的不容争辯的最佳文學作品。
又似《紅樓夢》,直到了一九一七年,始由胡适博士的考證,确定其著作人為曹雪芹,他無疑是中國最偉大的散文作家之一,也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惟一散文大師(就白話文而言)。
吾人至今還不甚明了《金瓶梅》的著者究為誰何。
吾們又至今未能決定施耐庵、羅貫中二人之間,究屬誰是《水浒傳》的真正作者。
《紅樓夢》的開場和結尾便是此種對待小說态度的特征。
你且看他怎樣說法: 卻說女娲氏煉石補天之時,于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十二丈寬二十四丈的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那娲皇隻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單單剩下一塊未用,棄在青埂峰下。
此石後經一僧一道攜向紅塵走了一遭,又經過了不知幾世幾劫,因有個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從這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經過,忽見一塊大石,上面字迹分明,編述曆曆上面叙着堕落之鄉,投胎之處,以及家庭瑣事,閨閣閑情。
空空道人看了一回,曉得這石頭有些來曆,從頭到尾,抄寫回來,問世傳奇。
後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删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并題一絕,即此便是《石頭記》的緣起。
詩雲: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這故事的結束,正當此深刻的人間活劇演到最悲慘緊張的一刻,那時主角賈寶玉削發出家,他那多情善感的靈性已回複了女娲氏所煉的頑石的原形,那個先前的空空道人又從青埂峰下經過,他瞧見那補天未用之石仍在那裡,上面字迹,于後面偈文後,又曆叙了多少收緣結果的話頭,因再抄錄一番,袖了轉輾尋到悼紅軒來,遞示給曹雪芹先生。
曹雪芹笑道:“既是假語村言,但無背謬矛盾之處,樂得與二三同志,酒餘飯飽,雨夕燈窗之下,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題傳世。
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
”那空空道人聽了,仰天大笑,擲下抄本,飄然而去。
一面走着,口中說道:“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閱者亦不知。
不過遊戲筆墨,陶情适性而已。
”又據說後人見了這本傳奇,亦曾題過四句詩,為作者緣起之言: 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
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
這雖是些荒唐無稽之談,卻是說來很悲郁,很動人,倒也十分佳妙。
因為這些文章是随興之所至,為了自尋快樂而傾瀉出來。
他的創作,完全出于真誠的創作動機,不是為了愛金錢與名譽。
又因為它是正統文學界中驅逐出來的劣子,反因而逃避了一切古典派傳統的陳腐勢力。
小說的著作人非但絕不能獲得金錢與名譽的報酬,且有因著作小說而危及生命安全的。
江陰乃《水浒》作者施耐庵的故鄉,至今仍流傳一種傳說,述及施耐庵逃脫生命危險的故事。
據說施耐庵真不愧為一位具有先見之明的智士。
原來他當初不欲服仕于新建的明朝,寫了這部小說,度着隐居的生活。
有一天,明太祖跟劉伯溫遊幸江陰,劉伯溫為施耐庵的同學,那時因為贊襄皇業有功,朝廷倚為柱石,施耐庵所著的那部《水浒傳》的稿本,放在桌子上,這一次恰給劉伯溫瞧見,他馬上認識施耐庵的天賦奇才,不由因慕生妒,起了謀害之意。
當是時,朝廷新建,大局未臻穩定,對于人民思想多所顧忌。
乃施耐庵的說部其内容處處鼓吹“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平民思想,連強盜也包括在内,未免含有危險因素。
劉伯溫根據這個理由,有一次乃上奏聖天子請旨宣召施耐庵入京受鞫訊。
及聖旨抵達,施耐庵發現《水浒》稿本被竊,私計此番入京,兇多吉少,因向友人處張羅得白銀五百兩,用以賄賂舟子,叫他盡量延緩航程。
因得在赴南京途中趕快寫完了一部幻想的神怪的小說《封神榜》,叫皇帝讀了相信他患了神經病,在此假瘋癫遮掩之下,他得以保全了性命。
自是以後,小說在不公開的環境下滋長發育起來,有如野草閑花對踽踽獨行的遊客作斜睇,無非盡力以期取悅而已,像野草閑花之生長于硗瘠不毛之地,小說之滋興,全無培育漿液之優容環境。
它的出世,非有所望于報酬,純粹出于内在的創作動機。
有時這種野生植物隔個二十多年才開放一次鮮葩,可是這難得開放的鮮葩不開則已,開放出來的花朵真是說不盡的绮麗光輝! 這樣的鮮花不是輕易取得生存的,它灑過生命的血始得鮮豔地盛放一回,卒又萎謝而消逝。
這就可以比喻一切優美的小說和一切優美小說的本源。
塞萬提斯(Cervantes)這樣寫法,薄伽丘(Boccaccio)也是這樣寫法,他們純粹出于創作的興趣,金錢毫無關涉于其間。
即在現時代有了版稅版權的保障,金錢仍為非預期的目的。
無論多少金錢決不能使無創作天才的人寫出好的作品來,安逸的生活可以使創作天才者從事寫作為可能,但安逸生活從不直接生産什麼。
金錢可以把狄更斯(CharlesDickens)送上美洲的旅途,但不能産生《塊肉餘生錄》(DavidCopperfield)。
吾們的大作家,像第福,像費爾亭(Fielding),像曹雪芹、施耐庵,他們的所以寫作,因為他們心上有一樁故事,非将它發表不可,而他們是天生的講故事者。
天好像有意把曹雪芹處于荒淫奢華的家庭環境中,卒因浪費無度,資産蕩析,然後一旦豁悟,看穿了人生的一切空虛,及其晚年,已成窮儒,度其餘生于朽敗之第舍中,不時追憶過去之陳迹,宛若幻夢初醒,此夢境乃時而活現于幻想中,常使他覺得心頭有一樁心事,以一吐為快,于是筆之于書,吾們便稱之為文學。
依著者之評價,《紅樓夢》誠不愧為世界偉大作品之一。
她的人物描寫,她的深切而豐富的人情,她的完美的體裁與故事,足使之當此推崇而無愧色。
她的人物是生動的,比之吾們自己的生存的朋友還要來得跟吾們接近熟悉而懇摯,而每一個人物,隻消吾們聽了他的說話的腔調,吾們也很能熟識他是誰了。
總之她給了吾們一樁值得稱為偉大的故事: 瑤台瓊館,一座瑰麗谲皇的大觀園,富貴榮華,一個世代簪纓的大宦族,那兒姊妹四人和一個哥兒,又來了幾個姿容美豔的表姊妹,彼此年歲相若,一塊兒耳鬓厮磨地長大起來,過着揄揶戲谑的快樂生活幾十個絕頂聰明而怪迷人的婢女,有的性情溫文而陰密,有的脾氣躁急而直爽,也有幾個跟主子發生了戀愛也有幾個不忠實的傭仆老婆鬧了一些吃醋醜聞的穿插。
一位老太爺常年在外服官,居家日少,一切家常瑣務,委于二三媳婦之手,倒也處理得井井有條,那個最能幹、最聰明、最饒舌、最潑辣、最可愛的媳婦,便是鳳姐兒,卻是個根本不識字的娘兒。
主角賈寶玉,是一個正當春情發動期的哥兒,有着伶俐聰明的性情,端的愛厮混在脂粉堆裡,照書上的說法,他是給仙界遣送下凡來曆劫,叫他參透情緣便是魔障的幻境。
寶玉的生活,跟中國許多大家族中的獨嗣子一樣,受着過分的保護,尤其是他的老祖母的溺愛,那位祖母老太太是家族至高的權威者。
但寶玉也有一個見了怕的人,便是他的父親,寶玉一見了父親便吓得不敢動彈。
大觀園中的姊妹們,個個喜歡寶玉,而寶玉的飲食起居,都是讓幾個婢女來照顧着,她們服侍他洗浴,以至通夜守護着他的睡覺。
他鐘情林黛玉,黛玉是一個沒了父母而寄居于賈家的小姑娘,卻是寶玉的表姊妹,她是一個多愁善病的姑娘,她患着消化不良症,喝着燕窩湯過日子,可是她的美麗和詩才都勝過她的姊妹們,她的愛寶玉完全出于純潔的真摯的處女的心。
寶玉的另一個表姊妹是薛寶钗,她也愛着寶玉,不過她的熱情是含蓄而不露的,她的性情則比較的切實,從老輩看來,她比之黛玉是較為适宜的妻子。
最後乃由幾位老太太做主,瞞過了寶玉和黛玉,定下了娶寶钗的親事。
黛玉直等到寶玉和寶钗即将成婚的時候,才得到這個消息,這使她歇斯底裡地狂笑了一陣子,一縷香魂脫離這個塵世,而寶玉一直不知道這個消息,直等到成婚的一夜,寶玉覺察了自己的父母親的詭局,變成癡呆呆的呆子,好像失去了魂魄,最後,他出了家。
這樣詳詳細細都是描寫一個大家族的興衰。
其家族的不幸環境之漸次演進,至故事之末段令人喪氣它的歡樂的全盛時期過去了,傾家蕩産的險象籠罩着每個人的眉頭,無複中秋月下的盛宴,但聽得空寂庭院的鬼哭神号美麗的姑娘長大起來了,各個以不同的命運嫁到各别的家庭去了寶玉的貼身侍女被遣送而嫁掉了,而最不幸的晴雯保持着貞潔與真情而香消玉殒了。
一切幻影消滅了。
假使像有些批評所說,《紅樓夢》足以毀滅一個國家,那它應該老早就把中國毀滅掉了。
黛玉和寶玉,已成為全民族的情人,不在話下,鳳姐的潑辣,妙玉的靈慧,一個有一個的性格,一個有一個的可愛處,每個各代表一種特殊的典型。
而在東方戲劇裡頭使歐美人看了發笑的是用長袖揩拭無淚的眼眶。
倘使演劇的伶人,其體态美麗可愛,歌喉清越悅耳,則此小有才的演技已夠使觀衆感到滿足了。
要是演來真有精彩的話,則每一個身段,每一種姿态都能使人起一種美感,而每一個模樣兒,都可說是出色的畫面。
依乎此理,梅蘭芳之所以深受美國人士的熱烈歡迎,根本上是對的,雖說他的歌唱,究有若幹值得被贊美的藝術價值,猶成問題。
人們驚慕他的美麗的模樣兒,他的玉蔥樣的雪白的指尖兒,他的颀長而烏黑的眉毛,他的女性型的婀娜的步态,他的賣弄風情的眼波和他全部僞飾女性美的裝束——這些條件就是迎合全國無數戲迷心理的骨子。
當這樣的演技出自如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他的迎合觀衆心理是混同全世界的,是超國界的,因為他用姿态來表白了語言。
姿态是國際性的,一似音樂舞蹈之無國界隔别。
至以現代意識來論戲劇演技,則梅蘭芳怕還需要跟瑙瑪?希拉(NormaShearer)、羅斯?卻脫登(RuthChatterton)學學初步演劇術才是。
當他捏了馬鞭而裝做上馬的姿勢,或當他擺着劃槳假做搖船的模樣,那他的演技恰恰跟著者的一個五歲小女兒所做的不相上下,吾的女兒的騎馬法則用竹竿夾于兩腿之間而拖曳之也。
倘吾們研究元劇及其以後的戲曲,吾們将發現其結構常如西洋歌劇一般,總不脫淺薄脆弱之特性,對話不被重視而歌曲成為劇的中心。
實際表演時又常選其中最盛行最精彩的幾段歌劇,而不演全部戲劇,恰如西洋音樂會中的歌劇選唱。
觀衆對于所觀的戲劇,其情節大率都先已很熟悉于胸中,而劇中的角色,則由其傳統規定的臉譜和服裝而辨識,不在乎對話之内容而表明。
初期的元劇見之于現存的大名劇家作品者,全劇都包括四折,很少有例外者。
每折中的歌曲是依照著名的大套樂曲,采取其中一調,然後依其聲調拍子譜成歌辭,對話不居重要位置,許多古本戲曲中,對話且多被節删,這是大概因為對話部分,大多系台上表演時臨時說出的。
在所謂北曲中,每一折中的曲詞,乃自始至終由一個人單獨歌唱,雖有許多角色在劇中表演和講對話,但不擔任歌唱的任務——大概因為歌唱人才的缺乏。
南曲中則演劇技術上的限制不若北曲之嚴,故具有較大之自由伸縮性。
南曲系由北曲繁衍而來,全劇不限四出,故為較長之劇本,這種南曲盛于明代,稱為傳奇(一出劇情之長度,約等于英國戲劇的一幕)。
北曲每折一調一韻到底,傳奇則一出不限一調,且可換韻,故其腔調抑揚有緻,不同于北曲(一折即一出)。
北曲可以《西廂記》、《漢宮秋》(描寫昭君出塞和番故事)為代表作,南曲可以《拜月亭》、《琵琶記》為代表作。
《西廂記》全劇十出,然依其進行順序的性質而區分之,可分為五本,每本仍為四出。
中國歌劇與西洋歌劇,二者有一重要不同之點。
在歐美,歌劇為上流人士的專利品,此輩上流人士之上歌劇院,大多為社交上之吸引力,非真有欣賞音樂之誠心至于中國歌劇則為貧苦階級的知識食糧,戲曲之深入人心,比之其他任何文學與藝術為深刻。
試想一個民族,他的群衆而熟習唐豪叟(Tanhhauser)、曲利刺湯與依莎爾德(TristahandIsolde)和萍奈福(Pinafore)的歌曲,還能優遊風趣地讴歌哼唱于市井街頭,或當其失意之際,也來唱它幾句,洩洩晦氣,那你就獲得中國戲曲與中國人民所具何等關系之印象。
中國有種嗜好戲劇成癖的看客,叫做戲迷,這是中國所特有的人物,其性質非歐美所知。
你往往可以看見下流社會的戲迷,頭發蓬松,衣衫褴褛,卻大唱其《空城計》。
在古老的北京城市街中,且常有擺手作勢,大演其諸葛亮之工架者。
異國人之觀光中國戲院者,常吃不消鑼鼓的嘈雜嚣噪聲浪,每當武戲上場,簡直要使他大吃一驚。
與鑼鼓聲同樣刺激神經的為男伶強做高音的尖銳聲,而中國人顯然非此不樂。
大體上這情形應歸因于中國人的神經本質,無異于美國人的欣賞薩克斯風(Saxophone)及爵士音樂,這些可使任何一位中國大爺攪得頭痛。
真是無獨有偶!一切的一切不過是順應環境的問題。
中國戲院子裡頭鑼鼓的起源和矯飾尖銳聲之創始,隻有明白了中國劇場的環境以後,才能理會得。
中國劇場的流行式樣,大多用木闆布篷架搭于曠場之上,形如伊麗莎白時代的戲院。
大概情形,戲台系用臨時木架搭成,台面離地甚高,而又露天,有時則适搭于大道上面,蓋演唱完畢,便于撤卸。
劇場既屬露天,伶人的聲浪得與合場小販的嘈雜叫賣聲競争——賣饴糖的小鑼聲,理發匠軋刀聲,男女小孩的呼喊号哭聲,以至犬的叫吠聲。
處乎這樣喧嘩哄鬧聲上面,隻有逼緊聲帶,提高喉嚨,才能勉強傳達其歌唱聲于觀衆。
這樣情形,人人都可以去實地體驗。
鑼鼓的作用,也在所以吸引注意力,它們都是演劇前先行敲擊,所謂鬧場,其聲浪可遠傳之一裡以外,這就代替了影戲廣告之街頭招貼。
但既已有了現代化的戲院建築,還須沿用此等聲響,未免可怪。
不過中國人好像已習慣于此,好像美國人的習熟于爵士音樂。
時代将抹去這些殘迹,中國的戲劇最後總會靜雅而文明化起來,隻要把劇院建築現代化。
從純粹的文學觀點上觀察,中國的戲曲,包括一種詩的形式,其勢力與美質遠超于唐代的詩,著者深信,唐詩無論怎樣可愛,吾們還得從戲曲與小調中尋找最偉大的詩。
因為正統派的詩,其思想格調總擺脫不了傳統的固定範型。
它具有修養的精美技巧,但缺乏豪邁的魄力與富麗的情調。
一個人先讀了正統派詩然後再讀戲曲中的歌辭(中國戲曲,前面已經指出,可認為詩歌的集合),他所得到的感覺,恰如先看了不插在花瓶中的美麗花枝,然後踱到開曠的花園裡,那裡其繁錦富麗另是一番景象,迥非單調的一枝花可比了。
中國的詩歌是雅緻潔美的,但總不能很長,也從不具闊大闳深的魄力。
由于文體之簡淨的特性,其描寫叙述勢非深受限制不可。
至于戲曲中的歌辭,則其眼界與體裁大異,它所用的字眼,大半要被正統派詩人嗤之以鼻,認為俚俗不堪的。
因為有劇中的形象之出現,戲劇場面的托出,需要範圍較廣之文學魄力,他當然不能就範于正統派的詩歌界域之内。
人的情感達到一種高度,非短短八行的精雅律詩體所能适應了。
所寫的語言的本身,即所謂白話,已解脫了古典文學的羁絆,獲得天然而自由的雄壯的美質,迥非前代所能夢想得到。
那是一種從人們口角直接取下來的語言,沒有經過人工的矯揉修飾而形成天真美麗的文字,從那些不受古典文學束縛的作家筆下寫出來。
他們完全依仗自己的聲調與音樂藝術的靈感。
幾位元曲大作家,就把土語寫進去,保存它固有的不可模拟的美,它簡直不可翻譯,也不能翻譯成現代中文不可翻譯,也不能翻譯成别國語言。
比如像下面馬緻遠所作的《黃梁夢》中的一節,欲将其譯為外國語言,隻能勉強略顯其相近的意思而已。
我這裡穩丕丕土坑上迷沒騰的坐, 那婆婆将粗刺刺陳米來喜收希和, 的播那蹇驢兒柳蔭下舒着足,乞留惡濫的卧, 那漢子脖項上婆娑,沒索的摸。
你早則醒來了也麼哥! 你早則醒來了也麼哥! 可正是窗前彈指時光過。
戲劇歌詞之作者,得适應劇情之需要,故其字句較長,并得插入格外的字眼,韻律亦較寬而适宜于劇曲所用的白話文,宋詞韻律比較自由的特長,導源于歌行,現以之應用于曲調中,故長短行之韻律,早經現成的準備成熟,這種韻律乃所以适應白話而非所以适應文言者。
在戲曲裡頭,韻律來得更為寬松。
下面所摘的《西廂記》——這是中國文學的第一流作品——中的一節,為不規則韻律的一示例。
這一節是描寫女主角莺莺的美麗的: 未語人前先腼腆,櫻桃紅綻,玉粳白露,半響恰方言。
當她轉身見其側形的時候,她的美豔的姿容像下面的描寫着: 我見他宜嗔宜喜春風面,偏宜貼翠花钿。
宮樣眉兒新月偃,斜侵入鬓雲邊。
當她輕移蓮步,又這樣地描寫: 行一步可人憐,解舞腰肢嬌又軟, 千般袅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
戲劇既挾有廣大的普遍勢力,它在中國民族生活上所占的地位,很相近于它在理想界所處的邏輯的地位。
除了教導人的對于音樂的摯愛,它教導中國人民(百分之九十為非知識階級)以曆史知識,驚人動魄,深入人心。
逸史野乘和完全曆史的文學傳說,對于劇中人物的傳統觀念,控制普通男女的心和理想。
這樣,任何老媪都能認識曆史上的英雄像關羽、劉備、曹操、薛仁貴、楊貴妃,其具體概念較優于著者,蓋她們都從戲台上瞧得爛熟。
至于著者童年時代,因為受的教會教育,觀劇很受拘束,隻能從冷冷清清的曆史書本,一樁一樁零星片段地讀着。
未到二十歲,我知道了許多西洋故事,知道了約書亞(Joshua)的喇叭吹倒耶利哥(Jericho)的城牆。
可是直到近三十歲,才知道孟姜女哭夫哭倒萬裡長城的故事,像這樣的淺陋無知在非知識階級中倒不容易找得出。
戲劇除了普遍廣布曆史與音樂于民間,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功用,供給人們以一切分解善惡的道德意識,實際上一切标準的中國意識,忠臣孝子,義仆勇将,節婦烈女,活潑黠詭之婢女,幽靜癡情之小姐,現均表演之于戲劇中。
用故事的形式來扮演各個人物,人物成為戲劇的中心,孰為他們所憎,孰為他們所愛,他們深深地感受着道德意識的激動。
曹操的奸詐,闵子骞的孝順,卓文君的私奔,崔莺莺的多情,楊貴妃的驕奢,秦桧的賣國,嚴嵩的貪暴,諸葛亮的權謀,張飛的暴躁,以及目蓮的宗教的聖潔——他們都于一般中國人很熟悉,以他們的倫理的傳統意識,構成他們判别善惡行為的具體概念。
下記的一段《琵琶記》故事,乃所以顯示戲劇廣被于中國民衆的道德勢力的一種。
《琵琶記》那樣的故事,對于家庭的節孝,直接激發一種贊美心理,此種節孝心理已普遍地控制着民衆的理想。
《琵琶記》的長處,不在乎現代意識中所稱的戲劇的一貫性,它的全劇分至四十一出,劇情演進時期延長至數年之久也不在乎意象之美雅,《牡丹亭》在這方面遠勝于它也不在乎美麗的詩的辭藻,這方面,《西廂記》遠勝于它也不在乎熱情的濃郁,這方面,應較《長生殿》為遜色但是《琵琶記》終不失其崇高之聲望,純因其表揚家庭間孝與愛的動人。
此等美德,常在中國人心上抓握住溫熱的情愫。
它的影響尤為真實而典型的。
東漢之季,有蔡邕者,沈酣六籍,貫串百家,抱經濟之奇才,當文明之盛世。
本取功名如拾芥,奈以白發雙親,未盡孝養,倒不如聊承菽水之歡,暫罷青雲之想。
新娶妻趙氏五娘,才方兩月,儀容俊雅,德性幽閑,正是夫妻和順,父母康甯。
是年适值大比之年,郡中有吏辟如蔡邕。
惟路途遙遠,旅程羁延,深恐經年累月,盡忠則不能盡孝,盡孝則不能盡忠。
卒以嚴父之命,入京應試。
自是膝下承歡唯五娘是賴。
殿試發榜之日,邕以首甲狀元登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時丞相牛公,膝下單生一女,美而慧,頗屬意于邕,邕雖不願棄糟糠之妻,然逼于權勢,竟入贅牛府。
成禮之日,雖備極榮貴,邕悒悒寡歡,心未嘗一刻不思五娘也。
牛小姐偵知其情,頗有意玉成邕志,乃白于父,請許新夫婦回鄉一度省親。
丞相殊不悅,因未能成行。
是時邕家中景況日非,五娘賴纖纖十指,略事女紅,支撐全家生活,已自艱難,哪堪複遭饑荒。
所幸當地有義倉開赈,五娘亦領得施米一份,弱息可欺,歸途中動歹徒之觊觎,盡劫其所有以去。
五娘悲不欲生,将就道旁露井而躍入。
繼念家中二老,侍養須人,義不容死,因欲躍又止。
無奈,詣邕友張老處借得白米一把,歸奉二老,而五娘暗中自食糠秕。
不久,邕母謝世,其老父又卧病甚劇。
五娘獨侍湯藥,夜不交睫。
旋蔡翁亦繼之去世。
五娘鬻其斷發而葬之。
承張老之助,五娘為翁姑手築茔墓,疲極而暈,倒卧于墓旁。
夢土地神憐其境遇,遣二鬼役助之工作。
及醒,則墳墓已完成。
五娘驚喜,以之告張老。
張老因勸五娘入京尋訪丈夫。
五娘以為然,乃就記憶所及,手自描一丈夫之畫像,易尼姑裝,抱琵笆沿途行乞至洛陽。
适是時洛陽佛會甚盛,五娘至廟中張挂其丈夫畫像于熱鬧處。
是日,邕詣廟會行香,睹之,取此畫像而歸。
次日,五娘蹤至相府,盡為尼姑求施舍者。
事為牛小姐所聞,親迎入府,且謀戲試其丈夫之真情,終得雙妻團圓,受天子之榮典。
這樣的情節,便是一出戲劇獲在中國著名而流行的要素。
故事既具有此高貴的素質,使它受中國人之吸引之歡迎一似社會動态受英國報紙讀者的同情。
故事中有科舉考試,這在中國故事中有關各人的命運變動,故辄為重要關鍵。
吸引力之尤大者為叙述一節義的妻子和懇摯的女兒一對年老的父母需要扶養一個患難中的忠實朋友一位模範的夫人,她不妒忌情敵最後一個高官,權勢煊赫,得意忘形。
這是中國戲劇的幾種本質,一般民衆之知識食糧即賴以供給。
此同樣的性質,使《賴婚》(WayBoundEast)、《慈母淚》(OvertheHill)兩張影片在中國大大地出了風頭。
這樣的情形,也可以顯示中國人為惟一易為感情所動的民族,具有多愁善感的弱點。
十、小說 中國小說家常有一種特殊心理,他們自以為小說之寫作,有謬于儒教,卑不足道,且懼為時賢所斥,每隐其名而不宣。
舉一比較晚近的例子,像十八世紀夏二銘寫的《野叟曝言》。
他寫得一手高論卓識的好古文和美麗的詩詞,也有不少遊記傳記,其筆墨固無異于一般正統派文學家傳統的典型,現均收集于《夏懋修全集》。
但是他又寫了《野叟曝言》,可是《野叟曝言》不具撰著人姓名。
他的為《野叟曝言》的撰著人是明确的,可從他自己的詩文集裡頭的文字來證明。
然而直到一八九○年秋,他的孝忠的曾孫替他重印《夏懋修全集》,俾傳夏君之名于不朽,無論這位曾孫是不敢還是不願意,總之他沒有把這部小說收入集子裡頭,其實這部小說倒是夏君的不容争辯的最佳文學作品。
又似《紅樓夢》,直到了一九一七年,始由胡适博士的考證,确定其著作人為曹雪芹,他無疑是中國最偉大的散文作家之一,也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惟一散文大師(就白話文而言)。
吾人至今還不甚明了《金瓶梅》的著者究為誰何。
吾們又至今未能決定施耐庵、羅貫中二人之間,究屬誰是《水浒傳》的真正作者。
《紅樓夢》的開場和結尾便是此種對待小說态度的特征。
你且看他怎樣說法: 卻說女娲氏煉石補天之時,于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十二丈寬二十四丈的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那娲皇隻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單單剩下一塊未用,棄在青埂峰下。
此石後經一僧一道攜向紅塵走了一遭,又經過了不知幾世幾劫,因有個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從這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經過,忽見一塊大石,上面字迹分明,編述曆曆上面叙着堕落之鄉,投胎之處,以及家庭瑣事,閨閣閑情。
空空道人看了一回,曉得這石頭有些來曆,從頭到尾,抄寫回來,問世傳奇。
後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删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并題一絕,即此便是《石頭記》的緣起。
詩雲: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這故事的結束,正當此深刻的人間活劇演到最悲慘緊張的一刻,那時主角賈寶玉削發出家,他那多情善感的靈性已回複了女娲氏所煉的頑石的原形,那個先前的空空道人又從青埂峰下經過,他瞧見那補天未用之石仍在那裡,上面字迹,于後面偈文後,又曆叙了多少收緣結果的話頭,因再抄錄一番,袖了轉輾尋到悼紅軒來,遞示給曹雪芹先生。
曹雪芹笑道:“既是假語村言,但無背謬矛盾之處,樂得與二三同志,酒餘飯飽,雨夕燈窗之下,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題傳世。
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
”那空空道人聽了,仰天大笑,擲下抄本,飄然而去。
一面走着,口中說道:“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閱者亦不知。
不過遊戲筆墨,陶情适性而已。
”又據說後人見了這本傳奇,亦曾題過四句詩,為作者緣起之言: 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
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
這雖是些荒唐無稽之談,卻是說來很悲郁,很動人,倒也十分佳妙。
因為這些文章是随興之所至,為了自尋快樂而傾瀉出來。
他的創作,完全出于真誠的創作動機,不是為了愛金錢與名譽。
又因為它是正統文學界中驅逐出來的劣子,反因而逃避了一切古典派傳統的陳腐勢力。
小說的著作人非但絕不能獲得金錢與名譽的報酬,且有因著作小說而危及生命安全的。
江陰乃《水浒》作者施耐庵的故鄉,至今仍流傳一種傳說,述及施耐庵逃脫生命危險的故事。
據說施耐庵真不愧為一位具有先見之明的智士。
原來他當初不欲服仕于新建的明朝,寫了這部小說,度着隐居的生活。
有一天,明太祖跟劉伯溫遊幸江陰,劉伯溫為施耐庵的同學,那時因為贊襄皇業有功,朝廷倚為柱石,施耐庵所著的那部《水浒傳》的稿本,放在桌子上,這一次恰給劉伯溫瞧見,他馬上認識施耐庵的天賦奇才,不由因慕生妒,起了謀害之意。
當是時,朝廷新建,大局未臻穩定,對于人民思想多所顧忌。
乃施耐庵的說部其内容處處鼓吹“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平民思想,連強盜也包括在内,未免含有危險因素。
劉伯溫根據這個理由,有一次乃上奏聖天子請旨宣召施耐庵入京受鞫訊。
及聖旨抵達,施耐庵發現《水浒》稿本被竊,私計此番入京,兇多吉少,因向友人處張羅得白銀五百兩,用以賄賂舟子,叫他盡量延緩航程。
因得在赴南京途中趕快寫完了一部幻想的神怪的小說《封神榜》,叫皇帝讀了相信他患了神經病,在此假瘋癫遮掩之下,他得以保全了性命。
自是以後,小說在不公開的環境下滋長發育起來,有如野草閑花對踽踽獨行的遊客作斜睇,無非盡力以期取悅而已,像野草閑花之生長于硗瘠不毛之地,小說之滋興,全無培育漿液之優容環境。
它的出世,非有所望于報酬,純粹出于内在的創作動機。
有時這種野生植物隔個二十多年才開放一次鮮葩,可是這難得開放的鮮葩不開則已,開放出來的花朵真是說不盡的绮麗光輝! 這樣的鮮花不是輕易取得生存的,它灑過生命的血始得鮮豔地盛放一回,卒又萎謝而消逝。
這就可以比喻一切優美的小說和一切優美小說的本源。
塞萬提斯(Cervantes)這樣寫法,薄伽丘(Boccaccio)也是這樣寫法,他們純粹出于創作的興趣,金錢毫無關涉于其間。
即在現時代有了版稅版權的保障,金錢仍為非預期的目的。
無論多少金錢決不能使無創作天才的人寫出好的作品來,安逸的生活可以使創作天才者從事寫作為可能,但安逸生活從不直接生産什麼。
金錢可以把狄更斯(CharlesDickens)送上美洲的旅途,但不能産生《塊肉餘生錄》(DavidCopperfield)。
吾們的大作家,像第福,像費爾亭(Fielding),像曹雪芹、施耐庵,他們的所以寫作,因為他們心上有一樁故事,非将它發表不可,而他們是天生的講故事者。
天好像有意把曹雪芹處于荒淫奢華的家庭環境中,卒因浪費無度,資産蕩析,然後一旦豁悟,看穿了人生的一切空虛,及其晚年,已成窮儒,度其餘生于朽敗之第舍中,不時追憶過去之陳迹,宛若幻夢初醒,此夢境乃時而活現于幻想中,常使他覺得心頭有一樁心事,以一吐為快,于是筆之于書,吾們便稱之為文學。
依著者之評價,《紅樓夢》誠不愧為世界偉大作品之一。
她的人物描寫,她的深切而豐富的人情,她的完美的體裁與故事,足使之當此推崇而無愧色。
她的人物是生動的,比之吾們自己的生存的朋友還要來得跟吾們接近熟悉而懇摯,而每一個人物,隻消吾們聽了他的說話的腔調,吾們也很能熟識他是誰了。
總之她給了吾們一樁值得稱為偉大的故事: 瑤台瓊館,一座瑰麗谲皇的大觀園,富貴榮華,一個世代簪纓的大宦族,那兒姊妹四人和一個哥兒,又來了幾個姿容美豔的表姊妹,彼此年歲相若,一塊兒耳鬓厮磨地長大起來,過着揄揶戲谑的快樂生活幾十個絕頂聰明而怪迷人的婢女,有的性情溫文而陰密,有的脾氣躁急而直爽,也有幾個跟主子發生了戀愛也有幾個不忠實的傭仆老婆鬧了一些吃醋醜聞的穿插。
一位老太爺常年在外服官,居家日少,一切家常瑣務,委于二三媳婦之手,倒也處理得井井有條,那個最能幹、最聰明、最饒舌、最潑辣、最可愛的媳婦,便是鳳姐兒,卻是個根本不識字的娘兒。
主角賈寶玉,是一個正當春情發動期的哥兒,有着伶俐聰明的性情,端的愛厮混在脂粉堆裡,照書上的說法,他是給仙界遣送下凡來曆劫,叫他參透情緣便是魔障的幻境。
寶玉的生活,跟中國許多大家族中的獨嗣子一樣,受着過分的保護,尤其是他的老祖母的溺愛,那位祖母老太太是家族至高的權威者。
但寶玉也有一個見了怕的人,便是他的父親,寶玉一見了父親便吓得不敢動彈。
大觀園中的姊妹們,個個喜歡寶玉,而寶玉的飲食起居,都是讓幾個婢女來照顧着,她們服侍他洗浴,以至通夜守護着他的睡覺。
他鐘情林黛玉,黛玉是一個沒了父母而寄居于賈家的小姑娘,卻是寶玉的表姊妹,她是一個多愁善病的姑娘,她患着消化不良症,喝着燕窩湯過日子,可是她的美麗和詩才都勝過她的姊妹們,她的愛寶玉完全出于純潔的真摯的處女的心。
寶玉的另一個表姊妹是薛寶钗,她也愛着寶玉,不過她的熱情是含蓄而不露的,她的性情則比較的切實,從老輩看來,她比之黛玉是較為适宜的妻子。
最後乃由幾位老太太做主,瞞過了寶玉和黛玉,定下了娶寶钗的親事。
黛玉直等到寶玉和寶钗即将成婚的時候,才得到這個消息,這使她歇斯底裡地狂笑了一陣子,一縷香魂脫離這個塵世,而寶玉一直不知道這個消息,直等到成婚的一夜,寶玉覺察了自己的父母親的詭局,變成癡呆呆的呆子,好像失去了魂魄,最後,他出了家。
這樣詳詳細細都是描寫一個大家族的興衰。
其家族的不幸環境之漸次演進,至故事之末段令人喪氣它的歡樂的全盛時期過去了,傾家蕩産的險象籠罩着每個人的眉頭,無複中秋月下的盛宴,但聽得空寂庭院的鬼哭神号美麗的姑娘長大起來了,各個以不同的命運嫁到各别的家庭去了寶玉的貼身侍女被遣送而嫁掉了,而最不幸的晴雯保持着貞潔與真情而香消玉殒了。
一切幻影消滅了。
假使像有些批評所說,《紅樓夢》足以毀滅一個國家,那它應該老早就把中國毀滅掉了。
黛玉和寶玉,已成為全民族的情人,不在話下,鳳姐的潑辣,妙玉的靈慧,一個有一個的性格,一個有一個的可愛處,每個各代表一種特殊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