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說項,祈盼特施恩典。
由于重視私人交情和面情,這位居間說項者倘其面子龐大得夠程度,則常常是達到目的的。
這樣辦理的方法常覺來得簡便,而且它的費用比之耽延時日的訴訟節省多多。
一種社會上的不平等乃由是而興起,就是夾有權勢的官吏、富豪及有面子的聯絡人和貧苦階級——他們的環境沒有那麼僥幸。
幾年前,安徽發生一件逮捕并監禁二位大學教授的案件,原因是為了一些戲谑的無意批評冒犯了當局,他的親屬沒有别的妙法,隻有奔向安徽省城晉谒軍事領袖懇求恩典。
另一方面,在同一省份中,幾個青年系與某一有力政黨有關,為了賭博而當場遭逮捕,這幾位青年于釋放之後,便直上省會,請求撤換冒犯了他們的警察當局。
沿長江某一城市,有一爿鴉片鋪子被搜查,他的存貨予以沒收,但經某一當地有力者的一個電報,公安局不但須聲明抱歉,以謝鹵莽,還得派遣警察衛隊送回沒收的鴉片。
某一牙醫生嘗替一位顯赫将軍拔出了一顆牙齒,将軍大悅,因授予一個頭銜給他。
有一次,某一部内的技師打電話給這位牙醫生,因直呼了他的名字而未用官銜,他馬上跑到部裡去,當着許多職員面前,把這技師打了一記耳光。
一九三四年七月,武昌有個婦人,因為天熱,穿着短褲在戶外睡覺而被捕,監禁了不多幾天,她就病死在監獄裡。
後來發現這位婦人是個官太太,那個生事的警察遂被槍決。
如此事件,層出不窮。
複仇是甜美的,但也有許多婦人不是官太太,有時而遭逮捕,其結局遂不是甜美的複仇。
儒家學說即代表此等理想,因為早如《禮記》,已有這樣的說法:“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 恩典是以為社會上名分觀念的要素,亦為孔子理想中的君子統治的具人性的父母政府之邏輯結果。
然則如老子所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否是對的呢?孔子的理想,似乎是天真的稚态,他想來一國之内,盡有那麼許多賢人君子,盡夠遍布全國以統治人民。
很明顯,他的算盤是打錯了。
在田野風的初民社會的淳樸生活時期,此種思想或許有實現可能,到了現代這個飛機摩托車時代,它一定失敗,凄慘地失敗! 可取之處,上面已經說過,為中國沒有固定的階級之分,沒有貴族政治。
這一點恰使吾人接近“命運觀念”,因使社會上的不平等成為可忍受。
命運的特征為無人永久地被踐踏在下面,而壓迫者與被壓迫者常有機會互相對易位置。
吾們中國人深信凡人皆有得意之一日,而“天理循環”,倘一個人而有才幹,意志堅決,抱負不凡,總能攀高升騰。
誰得預蔔?一個賣豆腐的女兒或許突然地引動了一位貴顯将軍的注目或許他的兒子交了鴻運,做了縣知事的守門人或則一個屠夫的女婿,假定是一個貧苦的中年鄉村塾師,可以忽然中了進士,像《儒林外史》所告訴我們的,那時或許馬上有一個鄉紳從城裡巴巴的趕來,邀他去他的公館裡住一程另一個跑來跟他換庚帖,義結金蘭第三個也是富商,送他許多綢緞绫羅,許多袋白銀縣知事又親自送他兩位豔婢,一個廚子,以替他的鄉下妻子服役這個屠夫乃喬遷至城中大公館,不勝從心坎底部快樂出來,忘卻往時他怎樣的時常欺淩其女婿,卻說他一向堅信女婿必有發皇之一日,現在他準備放下他的屠刀,而受女婿的奉養。
女婿中了進士,嶽父也交了好運。
吾們羨慕他,但吾們不稱他不公平,因為吾門叫它命運或幸氣。
命運主義不單是中國人的智力的習慣,也是孔教傳習意識的一部分。
信仰命運與名分觀念的關系如是密切,緻使吾人有句流行俗語,叫做:“安分守己,聽天由命。
”孔子在稱述其自己的精神進展時說:“五十而知天命。
”又說:“六十而耳順。
”這個命運主義的原理為人們精力和知足精神的源泉,亦所以産生溫和平靜的中國精神。
因為沒有人常能交好運,而好運又不能臨到每個人頭上,人遂很願意容忍這種不平等,認為一種合乎天然的法則。
經由科舉考試之路,有志才幹之士常能獲得一種上進的機會更經由運氣或經由才幹,一個人可由非特權階級升入特權階級,就是他的得勢的日子。
一旦踏進了特權階級,他便愛弄特權。
随着地位的變遷,因生心理的變遷,他乃開始愛好一切社會不平等和一切特權。
此種轉變的面目,為現代每個革命成功人的顯著特例,他握緊他的鐵腕以限制報紙言論自由,比之他在革命初期所高呼打倒的軍閥還要來得猛鸷。
因為現在他有了大面子,他站立于超越乎法律與憲法的地位,交通規則和博物院章程于他微不足道。
這面子是心理作用的,仿佛中國人的生理面貌那樣有趣,心理的面子更為神妙而動人。
它不是一張面孔,可以揩洗或刮須,卻是可以“得”“失”“争取”,更可以當禮物一樣“贈送”。
這裡吾們達到中國人社會心理最微妙奇異的一點,抽象而不可捉摸的,但卻是最高等最精細的規範。
中國人的社交往來,莫不依此為準則。
中國人的面子,倒是容易舉幾個例子而難于下一界說。
例如首都官吏,可以用每小時六十裡速率開駛汽車,而交通規則限定每小時隻許三十五裡為最高速率,這就是有面子。
倘若他的車子撞倒了人,當警察前來,他寫寫意意從小皮夾掏出一張名片,優雅地微笑一下,一聲不發地撥開機輪,駛開去了,那他的面子才大得了不得。
倘逢這警察不願給他面子,假裝不認識他,這位官老爺乃開口打其官話,詢問他可認識本人的老子否?說罷,歪歪嘴,吩咐車夫開車,那麼他的面子更大了。
再倘使這警察堅持須把這車夫帶入局,于是這官員打個電話給警察局長,局長便将車夫開釋,而下令把那小警察革職,因為他有眼竟不識泰山,于是而他的面子真是大得和“天官賜福”一樣了。
“面子”的意義,不可翻譯,亦無從予以定義。
它好像是榮譽而不是榮譽,它不能用金錢購買卻給予男男女女一種實質的光輝。
它是空虛無實際的,而卻是男人家争奪的目标,又有許多婦女為它而死。
它是不可目睹的,但是它卻存在而展開于公衆之前。
它存在于太空之間,其聲息似可得而聞且其聲崇高而充實它不負公理上的責任,卻服從社會底習俗,它耽擱訴訟,拆散家産,引起謀殺和自盡。
但它也常使人經過同鄉人辱罵之後,勉力自拔于流浪無賴的惡行它的被珍視,高于塵世上一切所有。
它比之命運、恩典,更有勢力,而比之憲法更見重視。
它常能決定兵家之勝負而毀壞整個政府機構。
就是這空洞的東西,乃為中國人所賴以生活者。
倘把“面子”與西洋的榮譽觀念混纏,那是大大錯誤。
中國女子常為面子而死假如她的裸着的玉體無意中給男人家瞧見了,便羞不欲生,好像有些歐美婦女,為了私生子,很想投河自盡那樣。
在歐美,一人吃了耳光而不能決鬥以報複,那是他失了榮譽,不是失了面子。
另一方面,倘有一位道台老爺的醜陋公子逛窯子受了侮辱,他馬上回去帶一隊巡警來逮捕這個妓女,并封閉那妓院。
那是他有面子,吾們實在不能說他保持了他的榮譽。
戰争曾經失利,帝國曾經犧牲,都是為了将軍們要挾求索幾個尊榮的頭銜否則大可為了戰略關系退守新陣地。
今有兩造經過熱烈的争辯,各自堅持己見的辯駁拖延不決的法律争點,由聰明的裁判者聽來,明知其間并無實際使雙方不可和解的緣由,隻消想出一個文雅一些的解決辦法,那辦法恐怕是道歉了事。
一位軍事領袖,因為當衆受了同志的侮辱,可以分裂政黨至變更整個革命進程。
男人女人自願大暑天氣整天勞頓,不辭辛苦,俾遵循喪禮而保家聲,家聲即家族的面子,那些世代書香的破落戶甯可破産,甚至終身負債,都是為了同一理由。
不給人以面子,是不可寬恕的無禮,猶似歐美人的向人挑鬥。
許多官吏一夜須應酬三四處宴飲,甯可傷礙正常的消化機能,萬不能使任何主人失面子。
許多失敗的軍閥理應斬首或監禁,卻常遣送出洋,被以考察實業,考察教育的名義,所以為其投降的代價。
這辦法保全了他們的面子,也就是中國周期循環的内戰的原因。
四五年前,全體内閣因為避免某一閣員之撤職而提出辭呈,解散整個内閣以保全此一閣員之面子,其實此人老實不客氣地說應該滾蛋,或許還得受徒刑的處分(撤職将使閣員失面子,因為此時并無内閣之更疊)。
人情,一切太講人情,這個吾們的“面子”!但它又是志氣的刺激物,力能克服中國人貪愛金錢的心理。
它曾使一位教員先生感覺老大沒趣,因為他的外國校長堅決要增加他的薪水,從十八元增至十九元。
他情願受取十八元,否則須二十元,不然則甯可自殺,卻不願被呼為“十九塊人”。
一位丈人以不肯留其無聊賴的女婿吃頓夜飯,這樣下了他的面子,恐怕丈人的本意僅欲使其女婿改過做個像樣的人或許當此女婿垂頭喪氣,踽踽獨行的歸途中,倒就是他的努力向上的起點。
倘欲跟人家合夥出門,倒是跟沒有面子的人結伴,比較面子太大的來得安全。
有二位丘八太爺乘一條行駛長江的輪船,堅欲賣面子走進一間裝着多箱琉磺的艙間,這間艙本來是禁止閑人入内的,兩位大爺走進了去,便在琉磺箱上坐下,抽出香煙呼呼地吸起來,又把香煙屁股很不經意地竟随随便便抛擲,輪船買辦的忠告央求,一概置之不理。
結局,這一條輪船竟着火爆裂起來,于是此兩位丘八太爺獲得了面子喪失了生命,同時還犧牲了别人。
這樣的事情,不關乎有知識和無知識的問題。
有一位受教育的軍官五年前乘坐飛機,自量面子龐大,足以超過飛機的載重限量,故不顧機師的勸告,硬把笨重行李裝載上去,還不止此,他還要在他來送行的朋友面前賣弄特别面子,吩咐機師在機場上空繞一周匝,因為他是有勢力的軍官,這個面子當然要得。
可是把這機師弄得團團轉,不免着慌,這機身老是不肯保持平衡而上升,竟觸撞了一棵大樹,結果這位将軍折斷了一條腿,以支付面子的代價。
任何人苟相信獲得面子之利益,足以補償飛機載重過量所生之危險,則應該折斷他的腿,還得謝謝他。
由此觀之,面子這樣東西雖無從下一定義,但差不多有一點可以确定,即:在每個人失掉他的面子以前,中國将不成其為真正的民主國家。
平民無論怎麼樣,總沒有多大面子。
問題是到什麼時候官僚階級才肯放棄他們的面子?等到街巷鬧市之間消失了面子,我們才有安全的交通。
等到法庭上面消失了面子,我們才有公平的裁判。
等到内閣各部之間消失了面子,而以面子統治的政府讓給了法治政府,吾們才能有一個真實的民國。
八、鄉屬制度 在缺乏社會精神的環境裡,何以能有博愛慈善的精神?團體公益事業,采取何種形式?其說明可以從鄉屬制度獲得之。
它就是家族制度升晉至較高一級的模型。
由于愛好家庭,生愛好氏族之心,由于愛好氏族心理,發展一種沾着鄉土的心理。
由此萌生一種情緒,可以稱為地方主義,在中國文字中叫做“同鄉觀念”。
這種地方主義将同鄉的人或同縣的人或同省的人連結起來,使之共同負責維持地方上的公立學校,公共積谷倉,同業公會,孤兒院,和其他公共機關。
基本上,他們是從家族心理萌生出來而始終絕不離開家族的基礎觀念。
它是家族精神的擴大,成為某數種市民合作手段的心理的原動力。
在各大城市中,沿海的或内地的,有許多省的或縣的基爾特組織,例如安徽同鄉會,甯波同鄉會,諸如此類。
隻要同鄉間有了富商巨賈,此等同鄉會常能被資助以巨大資金。
著者本鄉的漳州同鄉會,在上海擁有一百萬以上的資産,它設立了一所學校,同鄉子弟得免費入學。
同鄉會又常附有公寓旅社的設備,頗似歐美的俱樂部,内部裝置,也相當富麗。
同鄉會間有一種特殊制度,即捐款可以購買董事,同鄉會的另一效用為供給遊曆或過路的商人以各種所在地的向導工作。
前清時,全國各地的讀書人都得上北京去應三年一度的會試,北京城中就沒有一省一縣不設有它的同鄉會。
倘你找不到縣同鄉會,準可以找到省同鄉會。
在這種同鄉會裡,一般舉人和候缺的候補知縣都賴以栖身,有的且帶着家眷同居,宛如永久的逆旅。
有幾個省份如安徽、山西以網形的組織遍布全國各地,俾本省商人得以便利地通行全國,以懋遷有無。
在本鄉,此鄉屬精神使人民發展一種村鎮自治體的政治制度,這在中國為惟一的真實政府,中央政府僅為一班衙門階級抽收捐稅及兵士們所知道的機關,此抽稅者及丘八太爺常為假借公務,張牙舞爪下鄉滋擾的熱心分子。
其時在施行仁政的帝制時代,中央政府所加于人民的捐稅,至為輕微,而鄉民但覺得“天高皇帝遠”,固不知有所謂中央政府的德意。
征兵服役,向非人民所知,蓋國家承平之日久,既無戰争,又無匪賊,隻有那些流氓,那些不事生産的無用之徒,才轉起當兵的念頭。
及國家荒亂之秋,那就國家兵卒與地方土匪,怎樣也找不出可以清楚區别之點(此當系指軍閥時代之情形——譯者)。
其實就是二者之間加以區别,亦為非必要者。
至于講到法律與裁判的情形,則人民常怕上公堂,百分之九十五的争執是在本地長老輩面前解決的。
被卷入訴訟案件,認為事實上的一種羞恥。
年老的安分良民,常引生平未進衙門未上公堂以自誇,是以中央政府的三大作用:課收捐稅、維持和平和保持公正,直接關涉人民者至微。
根據中國式的政治哲學,政府統治之最優良者,應最少發揮統治作用,最少管閑事,即垂拱而天下治。
此思想曆久而不變,真正統治中國的政治機關,可以稱為農村社會主義的政府。
凡适用于農村者,亦必為都市共通精神的真髓。
此所謂鄉村或市鎮的地方政治機關,是非可目睹的。
它沒有具象的權力體,像市長或
由于重視私人交情和面情,這位居間說項者倘其面子龐大得夠程度,則常常是達到目的的。
這樣辦理的方法常覺來得簡便,而且它的費用比之耽延時日的訴訟節省多多。
一種社會上的不平等乃由是而興起,就是夾有權勢的官吏、富豪及有面子的聯絡人和貧苦階級——他們的環境沒有那麼僥幸。
幾年前,安徽發生一件逮捕并監禁二位大學教授的案件,原因是為了一些戲谑的無意批評冒犯了當局,他的親屬沒有别的妙法,隻有奔向安徽省城晉谒軍事領袖懇求恩典。
另一方面,在同一省份中,幾個青年系與某一有力政黨有關,為了賭博而當場遭逮捕,這幾位青年于釋放之後,便直上省會,請求撤換冒犯了他們的警察當局。
沿長江某一城市,有一爿鴉片鋪子被搜查,他的存貨予以沒收,但經某一當地有力者的一個電報,公安局不但須聲明抱歉,以謝鹵莽,還得派遣警察衛隊送回沒收的鴉片。
某一牙醫生嘗替一位顯赫将軍拔出了一顆牙齒,将軍大悅,因授予一個頭銜給他。
有一次,某一部内的技師打電話給這位牙醫生,因直呼了他的名字而未用官銜,他馬上跑到部裡去,當着許多職員面前,把這技師打了一記耳光。
一九三四年七月,武昌有個婦人,因為天熱,穿着短褲在戶外睡覺而被捕,監禁了不多幾天,她就病死在監獄裡。
後來發現這位婦人是個官太太,那個生事的警察遂被槍決。
如此事件,層出不窮。
複仇是甜美的,但也有許多婦人不是官太太,有時而遭逮捕,其結局遂不是甜美的複仇。
儒家學說即代表此等理想,因為早如《禮記》,已有這樣的說法:“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 恩典是以為社會上名分觀念的要素,亦為孔子理想中的君子統治的具人性的父母政府之邏輯結果。
然則如老子所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否是對的呢?孔子的理想,似乎是天真的稚态,他想來一國之内,盡有那麼許多賢人君子,盡夠遍布全國以統治人民。
很明顯,他的算盤是打錯了。
在田野風的初民社會的淳樸生活時期,此種思想或許有實現可能,到了現代這個飛機摩托車時代,它一定失敗,凄慘地失敗! 可取之處,上面已經說過,為中國沒有固定的階級之分,沒有貴族政治。
這一點恰使吾人接近“命運觀念”,因使社會上的不平等成為可忍受。
命運的特征為無人永久地被踐踏在下面,而壓迫者與被壓迫者常有機會互相對易位置。
吾們中國人深信凡人皆有得意之一日,而“天理循環”,倘一個人而有才幹,意志堅決,抱負不凡,總能攀高升騰。
誰得預蔔?一個賣豆腐的女兒或許突然地引動了一位貴顯将軍的注目或許他的兒子交了鴻運,做了縣知事的守門人或則一個屠夫的女婿,假定是一個貧苦的中年鄉村塾師,可以忽然中了進士,像《儒林外史》所告訴我們的,那時或許馬上有一個鄉紳從城裡巴巴的趕來,邀他去他的公館裡住一程另一個跑來跟他換庚帖,義結金蘭第三個也是富商,送他許多綢緞绫羅,許多袋白銀縣知事又親自送他兩位豔婢,一個廚子,以替他的鄉下妻子服役這個屠夫乃喬遷至城中大公館,不勝從心坎底部快樂出來,忘卻往時他怎樣的時常欺淩其女婿,卻說他一向堅信女婿必有發皇之一日,現在他準備放下他的屠刀,而受女婿的奉養。
女婿中了進士,嶽父也交了好運。
吾們羨慕他,但吾們不稱他不公平,因為吾門叫它命運或幸氣。
命運主義不單是中國人的智力的習慣,也是孔教傳習意識的一部分。
信仰命運與名分觀念的關系如是密切,緻使吾人有句流行俗語,叫做:“安分守己,聽天由命。
”孔子在稱述其自己的精神進展時說:“五十而知天命。
”又說:“六十而耳順。
”這個命運主義的原理為人們精力和知足精神的源泉,亦所以産生溫和平靜的中國精神。
因為沒有人常能交好運,而好運又不能臨到每個人頭上,人遂很願意容忍這種不平等,認為一種合乎天然的法則。
經由科舉考試之路,有志才幹之士常能獲得一種上進的機會更經由運氣或經由才幹,一個人可由非特權階級升入特權階級,就是他的得勢的日子。
一旦踏進了特權階級,他便愛弄特權。
随着地位的變遷,因生心理的變遷,他乃開始愛好一切社會不平等和一切特權。
此種轉變的面目,為現代每個革命成功人的顯著特例,他握緊他的鐵腕以限制報紙言論自由,比之他在革命初期所高呼打倒的軍閥還要來得猛鸷。
因為現在他有了大面子,他站立于超越乎法律與憲法的地位,交通規則和博物院章程于他微不足道。
這面子是心理作用的,仿佛中國人的生理面貌那樣有趣,心理的面子更為神妙而動人。
它不是一張面孔,可以揩洗或刮須,卻是可以“得”“失”“争取”,更可以當禮物一樣“贈送”。
這裡吾們達到中國人社會心理最微妙奇異的一點,抽象而不可捉摸的,但卻是最高等最精細的規範。
中國人的社交往來,莫不依此為準則。
中國人的面子,倒是容易舉幾個例子而難于下一界說。
例如首都官吏,可以用每小時六十裡速率開駛汽車,而交通規則限定每小時隻許三十五裡為最高速率,這就是有面子。
倘若他的車子撞倒了人,當警察前來,他寫寫意意從小皮夾掏出一張名片,優雅地微笑一下,一聲不發地撥開機輪,駛開去了,那他的面子才大得了不得。
倘逢這警察不願給他面子,假裝不認識他,這位官老爺乃開口打其官話,詢問他可認識本人的老子否?說罷,歪歪嘴,吩咐車夫開車,那麼他的面子更大了。
再倘使這警察堅持須把這車夫帶入局,于是這官員打個電話給警察局長,局長便将車夫開釋,而下令把那小警察革職,因為他有眼竟不識泰山,于是而他的面子真是大得和“天官賜福”一樣了。
“面子”的意義,不可翻譯,亦無從予以定義。
它好像是榮譽而不是榮譽,它不能用金錢購買卻給予男男女女一種實質的光輝。
它是空虛無實際的,而卻是男人家争奪的目标,又有許多婦女為它而死。
它是不可目睹的,但是它卻存在而展開于公衆之前。
它存在于太空之間,其聲息似可得而聞且其聲崇高而充實它不負公理上的責任,卻服從社會底習俗,它耽擱訴訟,拆散家産,引起謀殺和自盡。
但它也常使人經過同鄉人辱罵之後,勉力自拔于流浪無賴的惡行它的被珍視,高于塵世上一切所有。
它比之命運、恩典,更有勢力,而比之憲法更見重視。
它常能決定兵家之勝負而毀壞整個政府機構。
就是這空洞的東西,乃為中國人所賴以生活者。
倘把“面子”與西洋的榮譽觀念混纏,那是大大錯誤。
中國女子常為面子而死假如她的裸着的玉體無意中給男人家瞧見了,便羞不欲生,好像有些歐美婦女,為了私生子,很想投河自盡那樣。
在歐美,一人吃了耳光而不能決鬥以報複,那是他失了榮譽,不是失了面子。
另一方面,倘有一位道台老爺的醜陋公子逛窯子受了侮辱,他馬上回去帶一隊巡警來逮捕這個妓女,并封閉那妓院。
那是他有面子,吾們實在不能說他保持了他的榮譽。
戰争曾經失利,帝國曾經犧牲,都是為了将軍們要挾求索幾個尊榮的頭銜否則大可為了戰略關系退守新陣地。
今有兩造經過熱烈的争辯,各自堅持己見的辯駁拖延不決的法律争點,由聰明的裁判者聽來,明知其間并無實際使雙方不可和解的緣由,隻消想出一個文雅一些的解決辦法,那辦法恐怕是道歉了事。
一位軍事領袖,因為當衆受了同志的侮辱,可以分裂政黨至變更整個革命進程。
男人女人自願大暑天氣整天勞頓,不辭辛苦,俾遵循喪禮而保家聲,家聲即家族的面子,那些世代書香的破落戶甯可破産,甚至終身負債,都是為了同一理由。
不給人以面子,是不可寬恕的無禮,猶似歐美人的向人挑鬥。
許多官吏一夜須應酬三四處宴飲,甯可傷礙正常的消化機能,萬不能使任何主人失面子。
許多失敗的軍閥理應斬首或監禁,卻常遣送出洋,被以考察實業,考察教育的名義,所以為其投降的代價。
這辦法保全了他們的面子,也就是中國周期循環的内戰的原因。
四五年前,全體内閣因為避免某一閣員之撤職而提出辭呈,解散整個内閣以保全此一閣員之面子,其實此人老實不客氣地說應該滾蛋,或許還得受徒刑的處分(撤職将使閣員失面子,因為此時并無内閣之更疊)。
人情,一切太講人情,這個吾們的“面子”!但它又是志氣的刺激物,力能克服中國人貪愛金錢的心理。
它曾使一位教員先生感覺老大沒趣,因為他的外國校長堅決要增加他的薪水,從十八元增至十九元。
他情願受取十八元,否則須二十元,不然則甯可自殺,卻不願被呼為“十九塊人”。
一位丈人以不肯留其無聊賴的女婿吃頓夜飯,這樣下了他的面子,恐怕丈人的本意僅欲使其女婿改過做個像樣的人或許當此女婿垂頭喪氣,踽踽獨行的歸途中,倒就是他的努力向上的起點。
倘欲跟人家合夥出門,倒是跟沒有面子的人結伴,比較面子太大的來得安全。
有二位丘八太爺乘一條行駛長江的輪船,堅欲賣面子走進一間裝着多箱琉磺的艙間,這間艙本來是禁止閑人入内的,兩位大爺走進了去,便在琉磺箱上坐下,抽出香煙呼呼地吸起來,又把香煙屁股很不經意地竟随随便便抛擲,輪船買辦的忠告央求,一概置之不理。
結局,這一條輪船竟着火爆裂起來,于是此兩位丘八太爺獲得了面子喪失了生命,同時還犧牲了别人。
這樣的事情,不關乎有知識和無知識的問題。
有一位受教育的軍官五年前乘坐飛機,自量面子龐大,足以超過飛機的載重限量,故不顧機師的勸告,硬把笨重行李裝載上去,還不止此,他還要在他來送行的朋友面前賣弄特别面子,吩咐機師在機場上空繞一周匝,因為他是有勢力的軍官,這個面子當然要得。
可是把這機師弄得團團轉,不免着慌,這機身老是不肯保持平衡而上升,竟觸撞了一棵大樹,結果這位将軍折斷了一條腿,以支付面子的代價。
任何人苟相信獲得面子之利益,足以補償飛機載重過量所生之危險,則應該折斷他的腿,還得謝謝他。
由此觀之,面子這樣東西雖無從下一定義,但差不多有一點可以确定,即:在每個人失掉他的面子以前,中國将不成其為真正的民主國家。
平民無論怎麼樣,總沒有多大面子。
問題是到什麼時候官僚階級才肯放棄他們的面子?等到街巷鬧市之間消失了面子,我們才有安全的交通。
等到法庭上面消失了面子,我們才有公平的裁判。
等到内閣各部之間消失了面子,而以面子統治的政府讓給了法治政府,吾們才能有一個真實的民國。
八、鄉屬制度 在缺乏社會精神的環境裡,何以能有博愛慈善的精神?團體公益事業,采取何種形式?其說明可以從鄉屬制度獲得之。
它就是家族制度升晉至較高一級的模型。
由于愛好家庭,生愛好氏族之心,由于愛好氏族心理,發展一種沾着鄉土的心理。
由此萌生一種情緒,可以稱為地方主義,在中國文字中叫做“同鄉觀念”。
這種地方主義将同鄉的人或同縣的人或同省的人連結起來,使之共同負責維持地方上的公立學校,公共積谷倉,同業公會,孤兒院,和其他公共機關。
基本上,他們是從家族心理萌生出來而始終絕不離開家族的基礎觀念。
它是家族精神的擴大,成為某數種市民合作手段的心理的原動力。
在各大城市中,沿海的或内地的,有許多省的或縣的基爾特組織,例如安徽同鄉會,甯波同鄉會,諸如此類。
隻要同鄉間有了富商巨賈,此等同鄉會常能被資助以巨大資金。
著者本鄉的漳州同鄉會,在上海擁有一百萬以上的資産,它設立了一所學校,同鄉子弟得免費入學。
同鄉會又常附有公寓旅社的設備,頗似歐美的俱樂部,内部裝置,也相當富麗。
同鄉會間有一種特殊制度,即捐款可以購買董事,同鄉會的另一效用為供給遊曆或過路的商人以各種所在地的向導工作。
前清時,全國各地的讀書人都得上北京去應三年一度的會試,北京城中就沒有一省一縣不設有它的同鄉會。
倘你找不到縣同鄉會,準可以找到省同鄉會。
在這種同鄉會裡,一般舉人和候缺的候補知縣都賴以栖身,有的且帶着家眷同居,宛如永久的逆旅。
有幾個省份如安徽、山西以網形的組織遍布全國各地,俾本省商人得以便利地通行全國,以懋遷有無。
在本鄉,此鄉屬精神使人民發展一種村鎮自治體的政治制度,這在中國為惟一的真實政府,中央政府僅為一班衙門階級抽收捐稅及兵士們所知道的機關,此抽稅者及丘八太爺常為假借公務,張牙舞爪下鄉滋擾的熱心分子。
其時在施行仁政的帝制時代,中央政府所加于人民的捐稅,至為輕微,而鄉民但覺得“天高皇帝遠”,固不知有所謂中央政府的德意。
征兵服役,向非人民所知,蓋國家承平之日久,既無戰争,又無匪賊,隻有那些流氓,那些不事生産的無用之徒,才轉起當兵的念頭。
及國家荒亂之秋,那就國家兵卒與地方土匪,怎樣也找不出可以清楚區别之點(此當系指軍閥時代之情形——譯者)。
其實就是二者之間加以區别,亦為非必要者。
至于講到法律與裁判的情形,則人民常怕上公堂,百分之九十五的争執是在本地長老輩面前解決的。
被卷入訴訟案件,認為事實上的一種羞恥。
年老的安分良民,常引生平未進衙門未上公堂以自誇,是以中央政府的三大作用:課收捐稅、維持和平和保持公正,直接關涉人民者至微。
根據中國式的政治哲學,政府統治之最優良者,應最少發揮統治作用,最少管閑事,即垂拱而天下治。
此思想曆久而不變,真正統治中國的政治機關,可以稱為農村社會主義的政府。
凡适用于農村者,亦必為都市共通精神的真髓。
此所謂鄉村或市鎮的地方政治機關,是非可目睹的。
它沒有具象的權力體,像市長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