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録下

關燈
黃楚望先生行狀 先生諱澤,字楚望,其先長安人,唐末有官於蜀者,知資州内江縣曰舒藝,卒葬資州。

    次子師明留居,後遂爲資州人。

    師明長子知權知丹山縣事。

    知權長子延節,宋初以德行道藝聞,拜宣德郎通判渠州,討寇有功,召入面奏當世利害剴切,太祖太悅,除大理評事,兼監察禦史,以子德潤、德全官稍顯,累贈金紫光祿大夫。

    季曰德柔,先生十世祖也。

    五世祖拂與二兄播、揆同年登進士第,蜀人榮之,爲賦詩,稱美其事。

    考某字儀可,以孝友聞,累舉不第,隨兄驥子官九江。

    蜀亂不復能歸,因留家九江,而貧日甚矣。

    先生生有異質,日誦數千言。

    年十二三,即盡通當代進士經義論策之學。

    内附。

    [1] 國朝年十六矣,慨然以明經學古、篤志力行自勵,好爲苦思,屢以成疾,疾止,則復苦思如故。

    嘗見邵子論天地自相依附,即以此思之。

    因及河圖、洛書,渾天、蓋天,吾道異端不同之故,以爲格物緻知之端,孰有大於此者?晝夜思之,弗得弗措也。

    年二十餘,始旁通古今史志、别集、詩文,皆不習而能,詩尤超邁清美。

    久之於周、程、張、朱之書有得,作顔淵仰高鑽堅論以自勉。

    是時,行省鉅公猶有尊賢敬學者,屢以書院山長之祿起先生教授江之景星、洪之東湖。

    考滿即歸,閉門授徒以爲養,悉取六經百氏傳注疑義千餘條,離析辯難,以緻其思,不復言仕矣。

    始,先生嘗夢見夫子,以爲適然。

    既而,屢夢見之。

    最後乃夢夫子親授所校六經,字畫如新。

    其家無一畝之殖,而決意歸休,以六經絶學爲己任,蓋深有所感發也。

    時大德甲辰,先生年四十五矣,自是以來十餘年間,屢悟聖經隱賾之義凡數十處,而失傳之旨,以漸可通,乃作思古吟十章,極言聖人德容之盛。

    上達於文王、周公,以緻其寤寐不忘之意。

    時郡守寓公猶有能敬重先生者,待先生以學校賓師之禮,月緻米六斛,鈔三十千。

    蓋國初賢守設此以奉前代寓公之無歸者。

    方二親高年,陋巷破窗,不蔽風雨,先生敬共奉持,菽水驩然,如有三牲之養也。

    又十餘年,而二親相繼終,先生年近六十矣。

    數經歲大侵,家人采木實草根療。

    行部有蔡副使者,考學糧之籍,謂先生一耆儒爾,月廪太豐,削其三之二。

    時先生老,不復能教授,而家人輩寒飢自此始矣。

    當其絶食相視,默默不知所出,而先生瞑目端居,涵泳優遊,未嘗少變,或與客談論終日,揖讓如平時,客不知先生未飯也。

    然終不爲一日降志以謀溫飽,唯以聖人之心不明,經學失傳若己有罪,用是爲大戚。

    蓋自昔所聞儒學之士,貧窶空乏,以終其身,未有若斯甚者,而先生晏然,曾不少動其意,非有高明卓絶之見、堅苦特立之操,其孰能與於此?先生卒於至正六年,丙戌,某月某日,得年八十有七,以郡人王儀甫所歸棺斂。

    九江學者蓋少,先生又深自韜晦,不求聞知,唯待人接物,則無貴賤長幼[2],一緻其誠,故死之日,遠近聞者,莫不哀之。

    娶某氏子,男二,聖、予幼者早夭、女二,劉齊賢、徐可久其婿也。

    孫男二女一。

     先生於經學,以積思自悟爲主,以自然的當不可移易爲則,故其悟也,或得諸幽閒寂寞之餘,或得諸顛沛流離之頃,或得諸疾病無聊之日,或得諸道途風雨之中。

    及其久也,則豁然無不貫通。

    自天地定位、人物未生以前,沿而下之,凡邃古之初,萬化之原,載籍所不能具者,皆昭若發蒙,如示諸掌,然後由伏羲、神農、五帝、三王以及春秋之末。

    其人倫之端,禮樂之本,皇道帝德、神化宜民之妙,井田區畫之初,封建自然之勢,鬼神祭祀之始,神物前民之用,起數立象之機,聲教文治之原,制作因革之漸,忠質文異尚之體,世變禮失之由,以力假仁之習,皆若身在其間,而目擊其事者。

    於是易、春秋傳注之失,詩、書未決之疑,周禮非聖人書之謗,凡歷代聚訟不決,數十年苦思而未通者,皆冰解凍釋,怡然各就條理。

    蓋由專精積久而後得之,每自以爲天開其愚,神啓其秘也。

     其於易以明象爲先,以因孔子之言,上求文王、周公之意爲主,而其機括則盡在十翼,作十翼舉要。

    以爲「易起於數,因數設卦,因卦立象,因象起意,因意生辭,故孔子曰:“易者,象也。

    立象以盡意。

    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

    ”聖人言易之爲教如此,易不可廢象,明矣。

    由象學失傳,漢儒區區掇拾凡陋,不足以得聖人之意,而王輔嗣忘象之説興,至邢和叔則遂欲忘卦棄畫。

    雖以近代鉅儒繼作,理學大明,而莫能奪也」。

    作忘象辯。

    「有一卦之象,有一爻之象。

    或近取諸身,或遠取諸物,或以六爻相推,或以陰陽消長,而爲象者學者,猶可求也。

    然有象外之象,則非思慮意識所能及矣,而況於立例以求之乎?李鼎祚綴輯於王氏棄擲之餘,朱子發後出而加密,丁易東繼之而愈詳,聖人立象之妙終不可見。

    」作象略。

    「象學既明,則因象以得意,因意以得辭。

    陰陽消長,有一定之幾。

    上下貴賤,有一定之分。

    善惡吉兇,有一定之則。

    位之當者,孔子無由獨言,其非,卦與爻之小者,文王、周公固不謂之大,然後知三聖人之易,一而已矣。

    若舍象而求,則人自爲易,不期於異而自異。

    」作辯同論。

    嘗曰:「易有八卦,有六十四卦,有三百八十四爻,有大象,有小象,有大傳繫辭,有説卦,有序卦,有雜卦,有河圖、洛書、蓍策之數。

    學者當隨處用工,各詣其極。

    至於一以貫之,而後全易見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