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師説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新安趙汸編
論學春秋之要
晦菴言:「看春秋,且須看得一部左傳首尾意思通貫,方能略見聖人筆削,與當時事意。
」 或問於程子曰:「左氏可信否?」曰:「信其可信者。
」朱子亦曰:「左氏所傳春秋事,恐八九分是。
」又曰:「三傳唯左氏近之。
」蓋疑之中又信,信之中又疑。
據澤一得之愚,則須全信左氏事實,而闕其浮誇與義理錯誤處,而後春秋可説。
此乃簡要切實之言,若且信且疑,則無益矣。
然杜元凱深信此書,而亦未見有以踰人者,此則理學未精之故。
今生於河洛、考亭諸大儒之後,理學明矣,若以此而學春秋,更用丘明、元凱之功,則經旨自應卓異,然伊川、晦菴於此一經,乃未嘗有成説者,此則不曾用得丘明、元凱工夫之故。
蓋用得元凱工夫,隻可到得元凱;用得丘明工夫,隻可到得丘明,自有等第。
及已到得丘明,去經旨尚隔數程,到此卻隻須虛心靜定涵養,然後聖人之心乃可得見。
及其得也,則凡一切要妙之義,不論大綱小目,皆不出程、朱平日討論意思中,而其事迹亦不過據左氏見在之文,未嘗有所移易變更,而義理自然的當精妙。
今學者舍鄙言不肯從事,而徒過用其心,非澤之所敢知也。
學春秋隻當以三傳爲主,而於三傳之中,又當據左氏事實以求聖人旨意之所歸。
蓋於其中自有脈絡可尋,但人自不肯細意推求爾。
春秋書法,須考究前後異同、詳略,以見聖人筆削之旨。
事同而書法異,書法同而事異,正是聖人特筆處。
大抵先於夫子未脩春秋前觀之,然後沿流而下,綱舉目隨,無不脗合。
若隻從隱公以後求之,宜乎多所不通也。
春秋本是記載之書,記事而提其綱要,以著得失、明大義也。
學者隻當考據事實,以求聖人筆削之旨,然自三傳已有不同,難以歸一。
至于近代,各信所見,視三傳甚輕,故晦菴先生不信諸家傳注,而亦自謂春秋難説,決意不解此一經。
澤一得之愚,以爲衆説雜亂難信,誠如晦菴之言,然若遂以爲決不可通,則亦太過矣。
蓋短中取長,未嘗不可。
今若於左丘明、杜預上,更加向上工夫,則考事既詳,義理分明,亦焉有不可通之理?澤既積五六十年之勤,一旦大有所悟,遂通聖人書法。
嘗謂物極則變,變則自然須復其常。
應諸經要妙不傳之旨,天地神明不欲使人知之,則無如之何。
若天地神明一旦欲使人知,則澤適乘其機,而悉得其説矣。
蓋用工既深,篤信聖人,天理亦有時而復故也。
説春秋當求事情,事情不得而能説春秋者,未之聞也。
如文公十八年,「二月,丁醜,公薨于臺下。
秋,公子遂、叔孫得臣如齊」。
兩卿如齊,雖桓公伯諸侯之時,魯亦未嘗如此。
原其事情,雖爲賀惠公立,謝齊會葬,然亦是爲立宣公之地。
自二卿如齊,至明年六月,齊人取濟西田,凡十三事,而八事皆爲齊,而子卒、夫人姜氏歸于齊、公即位,皆遂之爲也。
一歲之間,書卿聘齊者六,此果何爲哉?如此推尋,則知是公子遂殺適立庶,急欲求齊以定公位,故冒喪娶齊女,棄濟西田,此所謂事情,此所謂以經證傳,亦復以傳證經也,此爲説春秋要法。
左氏雖見國史,識本末,然所好惡與聖人異者常多。
公羊、穀梁大義雖有可觀,而考事益疏,亦非可據以求經旨者。
然三傳去古未遠,三家之注,義例雖不同,然猶勝於近代去聖久遠,遂乃肆意創爲新奇一切汛濫不根之説者。
故澤於此每用先儒取蘇子由春秋説之意,隻據左氏事實而參以公、穀大義,其衆説不齊者,每虛心以求至當之歸,其不可彊通者,則勿忘、勿助,以待理熟而自悟,及其有悟,則亦多在左傳中,而二傳亦時有所益,是以不敢輕毀傳注。
嘗有言曰:「讀書之法,務要虛心,勿先以一説橫於胸中,遇有疑處,亦且存留,不可遽執所見。
如公羊、穀梁最難看,蓋事訛錯而義理時有可觀,善者從之,而可疑者闕之。
久之,事既順序,而義理亦明,然後是非可定。
古人最可取者,莫如鄭康成、杜元凱。
元凱於義理,雖隨左氏而錯,然推校經傳,亦最精詳,但得崇信左氏事實,於經甚有功。
學春秋者,若不出於此,而徒過用其心,非澤之所敢知也。
」 説春秋,當據左氏事實,而兼采公、穀大義,此最爲簡要。
杜元凱專脩丘明之傳以釋經,此於春秋最爲有功。
澤之用工大略亦倣此,但左氏有錯誤處,必須力加辯明,庶不悖違經旨,此所謂愛而知其惡,而杜氏乃一切曲從,此其蔽也。
學春秋,以考據左傳國史事實爲主,然後可求書法。
能考據事實,而不得書法者,亦尚有之,未有不考據事實,而能得書法者也。
孟子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
」隻就「史」字上看,便見春秋是紀事之書,學者須以考事爲先。
考事不精而欲説春秋,則失之疏矣。
夫考事已精,而經旨未得,尚多有之,未有考事不精,而能得經旨者也。
又須先曉史法,然後可求書法。
史法要精熟,書法要委曲,求合于中。
近代解經不通,遂作翻案法,如老吏整備文卷,雖可照刷,其若情實何? 古人説春秋大意,如公羊、穀梁緊切數條之外,則太史公「予聞之董生」一段,議論甚正大,無一語不好。
又如「左氏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及三叛人名之類,皆理明義正,春秋大意,亦自可知。
但欲推究精密,旁通曲暢,使筆削之指曉然,則前之衆説,俱未得爲完備。
故春秋一經,所以自秦漢以迄于今,未得的當之説者,正以此爾。
晦翁深知其故,每答門人以爲不知孰爲筆,孰爲削。
又公羊雲:「其辭則丘有罪。
」孟子亦曰:「罪我者春秋。
」今讀春秋,亦未見得聖人許多擔當處。
凡春秋所以難説者,晦翁此言,已得其矣。
此是灼見,諸儒之病,深知聖道不可淺窺。
澤所以勤苦四十年,孜孜汲汲,晝夜以思者,不過爲此而已。
大抵先儒非是不曉大意,止是推測本原未盡,此經傳注已多,然隻當以丘明、元凱爲主,卻更加精思,别用一種工夫,上泝其源,下沿其流,遊心既廣,冀有觸悟,如此而後庶幾真有所得。
及見春秋本意之渾全,譬猶登泰山,日觀窮鹹池、扶桑,以覩大明之升,光輝爛然,萬象昭著,而宇宙間雲霾物怪各已消散,若所見果能爾,則大義始明,而凡舊説之迂僻固滯、淺陋怪誕之説,不辯而自破。
靜而思之,雖於民生日用,未有旦暮水火之益,然而教義亦已明白,真曠世之奇事也。
春秋固是經,然本是記事,且先從史看,所以如此説者,欲人考索事情,推校書法。
事情既得,書法既明,然後可以辯其何以謂之經,何以謂之史。
經、史之辯既決,則春秋始可通,而凡古今之曲説異端,不待緻詰而無所遁其情矣。
晦翁謂春秋所以難説者,如孟子所雲「春秋天子之事」,又曰「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今看春秋,便不見得何者是聖人所削,亦便不見得如孟子所言、晦翁之説如此,澤謂如書弑逆,直史所書是如此,聖人所書亦是如此,聖人與直史之功何以辯?若果無辯,則直史所書亦可以懼亂臣賊子,何必聖人乎?如此推尋,方有意味。
所謂直史所書與聖人同者,如趙盾弑其君、崔杼弑其君,二國之史已如此書,其餘諸國書法亦必皆然。
據此則聖人果何以與直史異?如是推究,見得春秋果是難説,則始能不惑於傳注,卻方别下一種工夫,庶幾看到的當處耳。
澤之學,如立的以射,立的既高且遠,故難爲功。
今以其嘗涉歷者告人,人猶疑其誕謾也。
凡説周易、春秋,既看傳注了,須要換卻精神心術方可。
若有所得,自然觸機而悟。
其機括,亦初不離經傳中,但人自不見爾。
正如周易先天圖,在康節看,自然生出許多道理,在他人看,隻是見得伏羲布置亭當而已。
故凡讀書爲最難,世人隻是通其訓詁文義,於妙處實無所契。
澤於周易、春秋是苦思之功,思慮既極,而鬼神通之,非妄言也。
説春秋所以難者,緣書法難考,端緒亦不一,聖人又未易知。
今説春秋,若將二百四十二年通求其義,亦未必能知春秋。
若將一二十年書法通看,亦未是知春秋。
唯是止將一二事詳細推校,看到的當不可移易處,然後知春秋果非聖人不能作。
周易雖失象學,春秋雖失書法,然經傳中未嘗無端緒可尋,但人自不曾精探力索耳。
若尋見端緒,自然合得經旨,不患人之不從,故周易、春秋廢墜,尚有復之理。
若禮,則本殘闕之文,遇有疑難,更難考據。
魯隱公居攝,凡事謙讓,故號令亦往往不行,如翬帥師是也。
無駭入極,無駭卒、挾卒,皆無氏,此皆謙不敢自謂爲君,所以如此。
及無駭卒,則不可無氏,所以始賜之,故後來都無不賜氏之例。
唯溺會齊師,然卻是貶,所以去族,非不賜也。
凡推春秋當如此。
凡看春秋,苟能知其大意,正不必安注腳。
所謂得大意者,如玩易必須曉卦象、爻象,使之透徹。
及識其變處,則易之辭自然易曉矣。
春秋是事,卻須考事之本末,而照察其情,又須推原聖人所以作春秋或筆、或削之指,則春秋自然易知矣。
周易、春秋是有繩墨規矩之文,不比他經。
學二經者,若知其有繩墨規矩,則始可學。
此二經者,若能探其旨,知其繩墨,識其規矩,則雖不下注腳,而經旨亦明。
澤於春秋,乃是逐事事比量,錙銖計較,務適於中,用心既久,始能純熟,所以後來説易,又較易。
蓋二書雖不同,而聖人之心,精妙則一。
春秋方嚴而有溫厚者,在周易通變而有典常者存。
圓融以求之,則理可得矣。
昔張旭學草書,見舞渾脫劒器及擔夫争道而大進,彼執技者猶有所感發,則澤因春秋而悟易,
」 或問於程子曰:「左氏可信否?」曰:「信其可信者。
」朱子亦曰:「左氏所傳春秋事,恐八九分是。
」又曰:「三傳唯左氏近之。
」蓋疑之中又信,信之中又疑。
據澤一得之愚,則須全信左氏事實,而闕其浮誇與義理錯誤處,而後春秋可説。
此乃簡要切實之言,若且信且疑,則無益矣。
然杜元凱深信此書,而亦未見有以踰人者,此則理學未精之故。
今生於河洛、考亭諸大儒之後,理學明矣,若以此而學春秋,更用丘明、元凱之功,則經旨自應卓異,然伊川、晦菴於此一經,乃未嘗有成説者,此則不曾用得丘明、元凱工夫之故。
蓋用得元凱工夫,隻可到得元凱;用得丘明工夫,隻可到得丘明,自有等第。
及已到得丘明,去經旨尚隔數程,到此卻隻須虛心靜定涵養,然後聖人之心乃可得見。
及其得也,則凡一切要妙之義,不論大綱小目,皆不出程、朱平日討論意思中,而其事迹亦不過據左氏見在之文,未嘗有所移易變更,而義理自然的當精妙。
今學者舍鄙言不肯從事,而徒過用其心,非澤之所敢知也。
學春秋隻當以三傳爲主,而於三傳之中,又當據左氏事實以求聖人旨意之所歸。
蓋於其中自有脈絡可尋,但人自不肯細意推求爾。
春秋書法,須考究前後異同、詳略,以見聖人筆削之旨。
事同而書法異,書法同而事異,正是聖人特筆處。
大抵先於夫子未脩春秋前觀之,然後沿流而下,綱舉目隨,無不脗合。
若隻從隱公以後求之,宜乎多所不通也。
春秋本是記載之書,記事而提其綱要,以著得失、明大義也。
學者隻當考據事實,以求聖人筆削之旨,然自三傳已有不同,難以歸一。
至于近代,各信所見,視三傳甚輕,故晦菴先生不信諸家傳注,而亦自謂春秋難説,決意不解此一經。
澤一得之愚,以爲衆説雜亂難信,誠如晦菴之言,然若遂以爲決不可通,則亦太過矣。
蓋短中取長,未嘗不可。
今若於左丘明、杜預上,更加向上工夫,則考事既詳,義理分明,亦焉有不可通之理?澤既積五六十年之勤,一旦大有所悟,遂通聖人書法。
嘗謂物極則變,變則自然須復其常。
應諸經要妙不傳之旨,天地神明不欲使人知之,則無如之何。
若天地神明一旦欲使人知,則澤適乘其機,而悉得其説矣。
蓋用工既深,篤信聖人,天理亦有時而復故也。
説春秋當求事情,事情不得而能説春秋者,未之聞也。
如文公十八年,「二月,丁醜,公薨于臺下。
秋,公子遂、叔孫得臣如齊」。
兩卿如齊,雖桓公伯諸侯之時,魯亦未嘗如此。
原其事情,雖爲賀惠公立,謝齊會葬,然亦是爲立宣公之地。
自二卿如齊,至明年六月,齊人取濟西田,凡十三事,而八事皆爲齊,而子卒、夫人姜氏歸于齊、公即位,皆遂之爲也。
一歲之間,書卿聘齊者六,此果何爲哉?如此推尋,則知是公子遂殺適立庶,急欲求齊以定公位,故冒喪娶齊女,棄濟西田,此所謂事情,此所謂以經證傳,亦復以傳證經也,此爲説春秋要法。
左氏雖見國史,識本末,然所好惡與聖人異者常多。
公羊、穀梁大義雖有可觀,而考事益疏,亦非可據以求經旨者。
然三傳去古未遠,三家之注,義例雖不同,然猶勝於近代去聖久遠,遂乃肆意創爲新奇一切汛濫不根之説者。
故澤於此每用先儒取蘇子由春秋説之意,隻據左氏事實而參以公、穀大義,其衆説不齊者,每虛心以求至當之歸,其不可彊通者,則勿忘、勿助,以待理熟而自悟,及其有悟,則亦多在左傳中,而二傳亦時有所益,是以不敢輕毀傳注。
嘗有言曰:「讀書之法,務要虛心,勿先以一説橫於胸中,遇有疑處,亦且存留,不可遽執所見。
如公羊、穀梁最難看,蓋事訛錯而義理時有可觀,善者從之,而可疑者闕之。
久之,事既順序,而義理亦明,然後是非可定。
古人最可取者,莫如鄭康成、杜元凱。
元凱於義理,雖隨左氏而錯,然推校經傳,亦最精詳,但得崇信左氏事實,於經甚有功。
學春秋者,若不出於此,而徒過用其心,非澤之所敢知也。
」 説春秋,當據左氏事實,而兼采公、穀大義,此最爲簡要。
杜元凱專脩丘明之傳以釋經,此於春秋最爲有功。
澤之用工大略亦倣此,但左氏有錯誤處,必須力加辯明,庶不悖違經旨,此所謂愛而知其惡,而杜氏乃一切曲從,此其蔽也。
學春秋,以考據左傳國史事實爲主,然後可求書法。
能考據事實,而不得書法者,亦尚有之,未有不考據事實,而能得書法者也。
孟子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
」隻就「史」字上看,便見春秋是紀事之書,學者須以考事爲先。
考事不精而欲説春秋,則失之疏矣。
夫考事已精,而經旨未得,尚多有之,未有考事不精,而能得經旨者也。
又須先曉史法,然後可求書法。
史法要精熟,書法要委曲,求合于中。
近代解經不通,遂作翻案法,如老吏整備文卷,雖可照刷,其若情實何? 古人説春秋大意,如公羊、穀梁緊切數條之外,則太史公「予聞之董生」一段,議論甚正大,無一語不好。
又如「左氏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及三叛人名之類,皆理明義正,春秋大意,亦自可知。
但欲推究精密,旁通曲暢,使筆削之指曉然,則前之衆説,俱未得爲完備。
故春秋一經,所以自秦漢以迄于今,未得的當之説者,正以此爾。
晦翁深知其故,每答門人以爲不知孰爲筆,孰爲削。
又公羊雲:「其辭則丘有罪。
」孟子亦曰:「罪我者春秋。
」今讀春秋,亦未見得聖人許多擔當處。
凡春秋所以難説者,晦翁此言,已得其矣。
此是灼見,諸儒之病,深知聖道不可淺窺。
澤所以勤苦四十年,孜孜汲汲,晝夜以思者,不過爲此而已。
大抵先儒非是不曉大意,止是推測本原未盡,此經傳注已多,然隻當以丘明、元凱爲主,卻更加精思,别用一種工夫,上泝其源,下沿其流,遊心既廣,冀有觸悟,如此而後庶幾真有所得。
及見春秋本意之渾全,譬猶登泰山,日觀窮鹹池、扶桑,以覩大明之升,光輝爛然,萬象昭著,而宇宙間雲霾物怪各已消散,若所見果能爾,則大義始明,而凡舊説之迂僻固滯、淺陋怪誕之説,不辯而自破。
靜而思之,雖於民生日用,未有旦暮水火之益,然而教義亦已明白,真曠世之奇事也。
春秋固是經,然本是記事,且先從史看,所以如此説者,欲人考索事情,推校書法。
事情既得,書法既明,然後可以辯其何以謂之經,何以謂之史。
經、史之辯既決,則春秋始可通,而凡古今之曲説異端,不待緻詰而無所遁其情矣。
晦翁謂春秋所以難説者,如孟子所雲「春秋天子之事」,又曰「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今看春秋,便不見得何者是聖人所削,亦便不見得如孟子所言、晦翁之説如此,澤謂如書弑逆,直史所書是如此,聖人所書亦是如此,聖人與直史之功何以辯?若果無辯,則直史所書亦可以懼亂臣賊子,何必聖人乎?如此推尋,方有意味。
所謂直史所書與聖人同者,如趙盾弑其君、崔杼弑其君,二國之史已如此書,其餘諸國書法亦必皆然。
據此則聖人果何以與直史異?如是推究,見得春秋果是難説,則始能不惑於傳注,卻方别下一種工夫,庶幾看到的當處耳。
澤之學,如立的以射,立的既高且遠,故難爲功。
今以其嘗涉歷者告人,人猶疑其誕謾也。
凡説周易、春秋,既看傳注了,須要換卻精神心術方可。
若有所得,自然觸機而悟。
其機括,亦初不離經傳中,但人自不見爾。
正如周易先天圖,在康節看,自然生出許多道理,在他人看,隻是見得伏羲布置亭當而已。
故凡讀書爲最難,世人隻是通其訓詁文義,於妙處實無所契。
澤於周易、春秋是苦思之功,思慮既極,而鬼神通之,非妄言也。
説春秋所以難者,緣書法難考,端緒亦不一,聖人又未易知。
今説春秋,若將二百四十二年通求其義,亦未必能知春秋。
若將一二十年書法通看,亦未是知春秋。
唯是止將一二事詳細推校,看到的當不可移易處,然後知春秋果非聖人不能作。
周易雖失象學,春秋雖失書法,然經傳中未嘗無端緒可尋,但人自不曾精探力索耳。
若尋見端緒,自然合得經旨,不患人之不從,故周易、春秋廢墜,尚有復之理。
若禮,則本殘闕之文,遇有疑難,更難考據。
魯隱公居攝,凡事謙讓,故號令亦往往不行,如翬帥師是也。
無駭入極,無駭卒、挾卒,皆無氏,此皆謙不敢自謂爲君,所以如此。
及無駭卒,則不可無氏,所以始賜之,故後來都無不賜氏之例。
唯溺會齊師,然卻是貶,所以去族,非不賜也。
凡推春秋當如此。
凡看春秋,苟能知其大意,正不必安注腳。
所謂得大意者,如玩易必須曉卦象、爻象,使之透徹。
及識其變處,則易之辭自然易曉矣。
春秋是事,卻須考事之本末,而照察其情,又須推原聖人所以作春秋或筆、或削之指,則春秋自然易知矣。
周易、春秋是有繩墨規矩之文,不比他經。
學二經者,若知其有繩墨規矩,則始可學。
此二經者,若能探其旨,知其繩墨,識其規矩,則雖不下注腳,而經旨亦明。
澤於春秋,乃是逐事事比量,錙銖計較,務適於中,用心既久,始能純熟,所以後來説易,又較易。
蓋二書雖不同,而聖人之心,精妙則一。
春秋方嚴而有溫厚者,在周易通變而有典常者存。
圓融以求之,則理可得矣。
昔張旭學草書,見舞渾脫劒器及擔夫争道而大進,彼執技者猶有所感發,則澤因春秋而悟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