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虛篇第二一
關燈
小
中
大
為地也有脈,如果斷絕地脈,是對地犯了罪。
(6)以上事參見《史記·蒙恬列傳》。
(7)夷:通“痍”。
痍傷:創傷。
瘳(ch#u抽):病好了。
(8)《史記·蒙恬列傳》“阿”字前有“而”字,可從。
阿:迎合。
興功:指興武功,修長城。
(9)此句《史記·蒙恬列傳》作“此其兄弟遇誅”,可從。
(10)引文參見《史記·蒙恬列傳》。
【譯文】 秦二世派使者持诏令去殺蒙恬,蒙恬大聲地歎息道:“我對上天犯了什麼罪過,卻要無罪而死呢?”過了好一會,又慢慢地說:“我的罪本來該死。
起自臨洮,直到遼東,築長城,挖溝渠,經過一萬裡,這中間不可能不斷絕地脈。
這就是我的罪過。
”便立刻服藥自殺。
太史公責怪他說:“秦國剛滅掉諸侯,天下人心還沒有安定,創傷尚未治好,而蒙恬作為名将,不在這個時候極力規勸皇上,拯救百姓的急需,恤養老人,憐憫孤兒,使百姓能和平地生活,卻去迎合皇上心意興武功,築長城,這樣說來,他們兄弟遭受誅殺,不也應該嗎!為什麼卻要怪罪“地脈”呢? 【原文】 21·7夫蒙恬之言既非,而太史公非之亦未是。
何則?蒙恬絕脈(1),罪至當死。
地養萬物,何過于人,而蒙恬絕其脈(2)?知己有絕地脈之罪(3),不知地脈所以絕之過。
自非如此,與不自非何以異?太史公為非恬之為名将(4),不能以強谏,故緻此禍。
夫當谏不谏,故緻受死亡之戳。
身仕李陵(5),坐下蠶室(6)。
如太史公之言,所任非其人,故殘身之戮(7),天命而至也。
非蒙恬以不強谏,故緻此禍,則己下蠶室,有非者矣。
己無非,則其非蒙恬非也。
【注釋】 (1)上下文皆言地脈,故疑“絕”後脫一“地”字。
(2)蒙恬:根據文意,疑為衍文。
(3)句無主語,疑“知”前奪“蒙恬”二字。
(4)前一個“為”字,疑“惟”字聲誤。
(5)任:擔保。
李陵(?~公元74年):字少卿。
西漢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西漢名将李廣之孫。
善騎馬射箭。
漢武帝時,為騎都尉,率兵出擊匈奴,戰敗投降。
後病死在匈奴。
(6)坐:定罪,判刑。
下:到,進。
蠶室:古代受宮刑的牢獄。
(7)殘身:這裡指受宮刑被割去生殖器。
【譯文】 蒙恬的話完全不對,而太史公的責怪也不正确。
為什麼呢?蒙恬絕斷地脈,罪過大到該死。
可是土地滋養萬物,對人有什麼過錯,而要絕斷它的脈呢?蒙恬知道自己有絕斷地脈的罪,卻不知道絕斷地脈為什麼有罪。
像這樣責備自己,跟不責備自己有什麼兩樣?太史公是責怪蒙恬作為名将,不能對皇上極力規勸,所以招緻這殺身的災禍。
真是該規勸的不規勸因此導緻遭受死刑的恥辱。
然而太史公自己由于擔保李陵而被判刑關進蠶室。
如果根據太史公責怪蒙恬的說法,那麼他自己就擔保了不該擔保的人,所以遭受宮刑的恥辱,是天命落在自己頭上。
責怪蒙恬因為不極力規勸皇上,所以招緻這災禍,那麼自己被關進蠶室,也有不對的地方了。
如果認為自己沒有錯,那麼責怪蒙恬就錯了。
【原文】 21·8作伯夷之傳(1),則善惡之行雲(2):“七十子之徒(3),仲尼獨薦顔淵好學。
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4),卒夭死。
天之報施善人如何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5),暴戾恣睢(6),聚黨數千,橫行天下,竟以壽終。
是獨遵何哉(7)?”若此言之,顔回不當早夭,盜跖不當全活也(8)。
不怪顔淵不當夭(9),而獨謂蒙恬當死,過矣。
【注釋】 (1)伯夷之傳:即《史記·伯夷列傳》。
(2)則:章錄楊校宋本作“列”,可從。
(3)七十子:指孔仲尼的七十二門徒。
(4)厭:飽。
(5)肝:炙,烤。
(6)戾(l@吏):兇暴。
恣(@字):放縱,無拘束。
(7)獨:反問語助詞。
《史記·伯夷列傳》“何”後有“德”字,可從。
(8)全活:活滿全部歲數。
這裡是長壽的意思。
(9)根據文意,疑前一個“不”字是衍文。
【譯文】 太史公作《史記·伯夷列傳》,排列善惡的秩序說:“七十二門徒,孔仲尼隻推舉顔淵好學。
然而顔淵卻屢屢貧窮,連糟糠也吃不飽,終于早死。
可見,上天報應善人是什麼樣子!盜跖天天亂殺無辜的人,烤人肉吃,兇暴、任意胡為,聚集朋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然能長壽。
這上天又遵循的是什麼道德呢?”像這樣說來,顔淵不該早死,盜跖不當長壽。
埋怨顔淵不該早死,卻又偏偏認為蒙恬該死,這是錯誤的。
【原文】 21·9漢将李廣與望氣王朔燕語曰(1):“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常不在其中(2),而諸校尉以下(3),才能不及中(4),然以胡軍攻取侯者數十人(5)。
而廣不為侯後人(6),然終無尺土之功以得見封邑者(7),何也?豈吾相不當侯?且固命也?”朔曰:“将軍自念,豈常有恨者乎(8)?”廣曰:“吾為隴西太守(9),羌常反(10),吾誘而降之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
至今恨之,獨此矣。
”朔曰:“禍莫大于殺已降,此乃将軍所以不得侯者也(11)。
”李廣然之,聞者信之。
【注釋】 (1)李廣(?~公元前119年):西漢名将。
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善于騎馬打仗。
漢文帝時,參加反匈奴戰争,為郎、武騎常侍。
景帝、武帝時,任隴西、北地等郡太守。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為衛尉。
後任右北平太守,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将軍“。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随大将軍衛青攻匈奴,以
(6)以上事參見《史記·蒙恬列傳》。
(7)夷:通“痍”。
痍傷:創傷。
瘳(ch#u抽):病好了。
(8)《史記·蒙恬列傳》“阿”字前有“而”字,可從。
阿:迎合。
興功:指興武功,修長城。
(9)此句《史記·蒙恬列傳》作“此其兄弟遇誅”,可從。
(10)引文參見《史記·蒙恬列傳》。
【譯文】 秦二世派使者持诏令去殺蒙恬,蒙恬大聲地歎息道:“我對上天犯了什麼罪過,卻要無罪而死呢?”過了好一會,又慢慢地說:“我的罪本來該死。
起自臨洮,直到遼東,築長城,挖溝渠,經過一萬裡,這中間不可能不斷絕地脈。
這就是我的罪過。
”便立刻服藥自殺。
太史公責怪他說:“秦國剛滅掉諸侯,天下人心還沒有安定,創傷尚未治好,而蒙恬作為名将,不在這個時候極力規勸皇上,拯救百姓的急需,恤養老人,憐憫孤兒,使百姓能和平地生活,卻去迎合皇上心意興武功,築長城,這樣說來,他們兄弟遭受誅殺,不也應該嗎!為什麼卻要怪罪“地脈”呢? 【原文】 21·7夫蒙恬之言既非,而太史公非之亦未是。
何則?蒙恬絕脈(1),罪至當死。
地養萬物,何過于人,而蒙恬絕其脈(2)?知己有絕地脈之罪(3),不知地脈所以絕之過。
自非如此,與不自非何以異?太史公為非恬之為名将(4),不能以強谏,故緻此禍。
夫當谏不谏,故緻受死亡之戳。
身仕李陵(5),坐下蠶室(6)。
如太史公之言,所任非其人,故殘身之戮(7),天命而至也。
非蒙恬以不強谏,故緻此禍,則己下蠶室,有非者矣。
己無非,則其非蒙恬非也。
【注釋】 (1)上下文皆言地脈,故疑“絕”後脫一“地”字。
(2)蒙恬:根據文意,疑為衍文。
(3)句無主語,疑“知”前奪“蒙恬”二字。
(4)前一個“為”字,疑“惟”字聲誤。
(5)任:擔保。
李陵(?~公元74年):字少卿。
西漢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西漢名将李廣之孫。
善騎馬射箭。
漢武帝時,為騎都尉,率兵出擊匈奴,戰敗投降。
後病死在匈奴。
(6)坐:定罪,判刑。
下:到,進。
蠶室:古代受宮刑的牢獄。
(7)殘身:這裡指受宮刑被割去生殖器。
【譯文】 蒙恬的話完全不對,而太史公的責怪也不正确。
為什麼呢?蒙恬絕斷地脈,罪過大到該死。
可是土地滋養萬物,對人有什麼過錯,而要絕斷它的脈呢?蒙恬知道自己有絕斷地脈的罪,卻不知道絕斷地脈為什麼有罪。
像這樣責備自己,跟不責備自己有什麼兩樣?太史公是責怪蒙恬作為名将,不能對皇上極力規勸,所以招緻這殺身的災禍。
真是該規勸的不規勸因此導緻遭受死刑的恥辱。
然而太史公自己由于擔保李陵而被判刑關進蠶室。
如果根據太史公責怪蒙恬的說法,那麼他自己就擔保了不該擔保的人,所以遭受宮刑的恥辱,是天命落在自己頭上。
責怪蒙恬因為不極力規勸皇上,所以招緻這災禍,那麼自己被關進蠶室,也有不對的地方了。
如果認為自己沒有錯,那麼責怪蒙恬就錯了。
【原文】 21·8作伯夷之傳(1),則善惡之行雲(2):“七十子之徒(3),仲尼獨薦顔淵好學。
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4),卒夭死。
天之報施善人如何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5),暴戾恣睢(6),聚黨數千,橫行天下,竟以壽終。
是獨遵何哉(7)?”若此言之,顔回不當早夭,盜跖不當全活也(8)。
不怪顔淵不當夭(9),而獨謂蒙恬當死,過矣。
【注釋】 (1)伯夷之傳:即《史記·伯夷列傳》。
(2)則:章錄楊校宋本作“列”,可從。
(3)七十子:指孔仲尼的七十二門徒。
(4)厭:飽。
(5)肝:炙,烤。
(6)戾(l@吏):兇暴。
恣(@字):放縱,無拘束。
(7)獨:反問語助詞。
《史記·伯夷列傳》“何”後有“德”字,可從。
(8)全活:活滿全部歲數。
這裡是長壽的意思。
(9)根據文意,疑前一個“不”字是衍文。
【譯文】 太史公作《史記·伯夷列傳》,排列善惡的秩序說:“七十二門徒,孔仲尼隻推舉顔淵好學。
然而顔淵卻屢屢貧窮,連糟糠也吃不飽,終于早死。
可見,上天報應善人是什麼樣子!盜跖天天亂殺無辜的人,烤人肉吃,兇暴、任意胡為,聚集朋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然能長壽。
這上天又遵循的是什麼道德呢?”像這樣說來,顔淵不該早死,盜跖不當長壽。
埋怨顔淵不該早死,卻又偏偏認為蒙恬該死,這是錯誤的。
【原文】 21·9漢将李廣與望氣王朔燕語曰(1):“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常不在其中(2),而諸校尉以下(3),才能不及中(4),然以胡軍攻取侯者數十人(5)。
而廣不為侯後人(6),然終無尺土之功以得見封邑者(7),何也?豈吾相不當侯?且固命也?”朔曰:“将軍自念,豈常有恨者乎(8)?”廣曰:“吾為隴西太守(9),羌常反(10),吾誘而降之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
至今恨之,獨此矣。
”朔曰:“禍莫大于殺已降,此乃将軍所以不得侯者也(11)。
”李廣然之,聞者信之。
【注釋】 (1)李廣(?~公元前119年):西漢名将。
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善于騎馬打仗。
漢文帝時,參加反匈奴戰争,為郎、武騎常侍。
景帝、武帝時,任隴西、北地等郡太守。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為衛尉。
後任右北平太守,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将軍“。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随大将軍衛青攻匈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