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虛篇第二十

關燈
為善人”之“為”,通“謂”。

     【譯文】 宋人父子修善像這樣,天神報答他們,為什麼一定要讓他們先瞎然後再恢複視力呢?眼睛不瞎經常看得見,就不能保護他們嗎?這樣天神不能保護眼睛不瞎的人,那麼也就不能用使人失明的辦法來保護人了。

    假使宋國與楚國的君主使兩軍交鋒兵器都用鈍了,戰士流血死掉,被俘虜,死去回不了家,他們卻因眼瞎的緣故,能脫身不去打仗,可以說是天神報答他們了。

    如今宋軍與楚軍相互圍攻,兩軍并沒有交鋒,宋國大臣華之與楚軍大将子反口頭達成協議各自退兵,雙方軍隊都完整地撤回,武器的鋒刃沒有用壞的。

    即使有登城的戰鬥,也沒有死亡的威脅。

    說善人得報應指的是登城守衛這段時間嗎?如果當時他們不瞎,也還是不會死。

    眼睛瞎不瞎,一樣能擺脫而免死。

    天神讓他們瞎了眼,對行善的人有什麼好處呢!在宋國缺乏糧食的時侯,瞎了眼睛的人家,難道能獨家富裕嗎?一起參與登城守衛的人家都交換孩子來吃,劈人骨來燒的時候,反而因貧困偏偏瞎了眼看不見東西的,卻成了天神報應保祐的人,真是違背了善惡的實際情況。

    或許是宋人父子以前正好自己因為風寒發病瞎了眼,楚軍圍城解除之後,失明碰巧自己好了。

    世人看見他們父子做好事,又用二頭白犢祭祀,宋軍與楚軍相互攻打,唯獨他們沒有登城守衛,包圍解除以後,他們父子的眼睛又都恢複了視力,就說這是修善的報應,得到了鬼神的保祐。

     【原文】 20·8楚相孫叔敖為兒之時(1),見兩頭蛇,殺而埋之。

    歸對其母泣。

    母問其故,對曰:“我聞見兩頭蛇死(2)。

    向者出(3),見兩頭蛇,恐去母死,是以泣也(4)。

    ”其母曰:“今蛇何在?”對曰:“我恐後人見之,即殺而埋之。

    ”其母曰:“吾聞有陰德者,天必報之(5)。

    汝必不死,天必報汝。

    ”叔敖竟不死,遂為楚相。

    埋一蛇,獲二祐(6),天報善,明矣。

    曰,此虛言矣。

    夫見兩頭蛇辄死者,俗言也;有陰德天報之福者,俗議也。

    叔敖信俗言而埋蛇,其母信俗議而必報,是謂死生無命,在一蛇之死。

     【注釋】 (1)楚相:即楚國令尹。

    孫叔敖:春秋時楚莊王的令尹。

     (2)《新書·春秋》和《新序·雜事》,“蛇”下有“者”字,可從。

     (3)向者:剛才。

     (4)是以:因此,所以。

     (5)天必報之:下文言“有陰德天報之福者”,故疑應作“天報之福”。

    《新書·春秋》、《新序·雜事》,正作“天報之福”,可證。

     (6)二佑:指孫叔敖沒有死和做了令尹。

     【譯文】 楚國令尹孫叔敖是孩子的時候,看見了兩個頭的蛇,于是把它殺死并埋掉。

    回家對着他母親哭泣。

    母親問他原因,回答說:“我聽說遇見兩個頭的蛇的人會死。

    剛才出去,碰見了兩個頭的蛇,恐怕就要撇下母親死去,因此哭泣。

    ”他母親說:“現在蛇在什麼地方?”回答說:“我恐怕後來的人看見,就殺掉埋了。

    ”他母親說:“我聽說暗中有德行的人,天會以福佑報答他。

    你一定不會死,天肯定要報答你的。

    ”孫叔敖終于沒有死,并做了楚國的令尹。

    埋掉一條兩頭蛇,得到二次保祐,天報應做好事的人,這是明明白白的。

    我認為,這是假話,因為看見兩個頭的蛇就會死,這是老百姓說的;暗中有德行的人,天會報答他福祿,這是老百姓的議論。

    孫叔敖相信老百姓的話埋掉兩頭蛇,他母親相信老百姓的議論,認為一定會有好報,這就是說人的生死不決定于命,而決定于一條兩頭蛇的死活。

     【原文】 20·9齊孟嘗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其父田嬰讓其母曰(1):“何故舉之(2)?”曰(3):“君所以不舉五月子,何也?”嬰曰:“五月子長與戶同(4),殺其父母。

    ”曰:“人命在天乎?在戶乎?如在天,君何憂也!如在戶,則宜高其戶耳,誰而及之者(5)!”後文長與一戶同(6),而嬰不死。

    是則五月舉子之忌,無效驗也。

    夫惡見兩頭蛇,猶五月舉子也。

    五月舉子,其父不死,則知見兩頭蛇者,無殃禍也。

    由此言之,見兩頭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埋一蛇,獲二福(7),如埋十蛇,得幾祐乎?埋蛇惡人複見,叔敖賢也。

    賢者之行,豈徒埋蛇一事哉?前埋蛇之時,多所行矣。

    禀天善性,動有賢行。

    賢行之人,宜見吉物,無為乃見殺人之蛇(8)。

    豈叔敖未見蛇之時有惡,天欲殺之,見其埋蛇,除其過,天活之哉?石生而堅,蘭生而香,如謂叔敖之賢在埋蛇之時,非生而禀之也。

     【注釋】 (1)田嬰:戰國時齊威王的小兒子,盂嘗君田文的父親。

    一說是齊宣王的異母弟弟。

    曾為齊相。

    初封于彭城(今江蘇徐州),其後于薛(今山東省滕縣南),稱薛公,号靖郭君。

     (2)舉:養育,撫養。

     (3)《史記·孟嘗君列傳》和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