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虛篇第十六

關燈
,散置三江中乎?人若恨恚也,仇雠未死(9),子孫遺在,可也。

    今吳國已滅,夫差無類(10),吳為會稽,立置太守,子胥之神,複何怨苦?為濤不止,欲何求索?吳、越在時,分會稽郡,越治山陰(11),吳都今吳,餘暨以南屬越(12),錢唐以北屬吳。

    錢唐之江,兩國界也。

    山陰、上虞在越界中(13),子胥入吳之江,為濤當自上吳界中(14),何為入越之地?怨恚吳王,發怒越江,違失道理,無神之驗也。

    且夫水難驅而人易從也。

    生任筋力,死用精魂。

    子胥之生,不能從生人營衛其身,自令身死,筋力消絕,精魂飛散,安能為濤?使子胥之類數百千人,乘船渡江,不能越水。

    一子胥之身,煮湯镬之中,骨肉糜爛,成為羹菹,何能有害也? 【注釋】 (1)湘江:河名。

    發源于廣西,主流流經湖南省東部,是湖南省最大河流。

    屈原自投汩羅,汩羅系湘江支流。

    參見王逸《離騷章句》。

     (2)申徒狄:殷末人。

    根據《莊子·盜跖》和《淮南子·說山訓》的記載,他因谏纣王沒有被采納,抱石投河而死。

     (3)衛:指春秋時衛國,菹(&租):把人剁成肉醬。

    衛菹子路:子路任衛大夫孔悝(ku9虧) 宰時,在貴族内讧中被殺、後被剁成肉醬。

    參見《淮南子·精神訓》。

    彭越(?~公元前196年):字仲,昌邑(今山東省金鄉縣西北)人。

    漢初大将,封梁王。

    後被告發謀反,為劉邦所殺。

    烹(p5ng抨):用鼎镬煮人。

    參見《史記·黥布列傳》。

     (4)渖(sh5n審):汁。

    故疑上文“汁”,系“渖”的旁注誤入正文。

    漎:根據文意,疑摐(ch&ang窗)”字之誤。

    上面“湯”,“汁”、“渖”三字從水,順手誤寫。

    摐:撞,擊。

    渖摐:這裡是湯汁濺擊的意思。

     (5)根據文章,疑“乃”前奪一“後”字。

    《藝文類聚》卷九引《論衡》文有“後”字,可證。

     (6)居:語助詞,無義。

     (7)吳:吳縣,古地名,漢時屬會稽郡。

    在今江蘇省蘇州市。

    通陵江:河名。

     (8)山陰江:河名。

    今浙江省浦陽江下遊。

    上虞河:河名。

    今浙江曹娥江的支流。

     (9)雠(ch¥u仇):同“仇”。

    仇雠:仇敵。

     (10)類:種類。

    這裡是後代意思。

     (11)治:政府所在地。

    這裡是建都的意思。

    山陰:古縣名。

    因在會稽山之陰(北)而得名。

    在今浙江省紹興市。

     (12)餘暨(j@計):古縣名。

    在今浙江省蕭山縣西。

     (13)上虞:古縣名。

    在今浙江省上虞縣。

     (14)本句意為波濤應當在吳國邊界終止,故疑“上”字是“止”字形近而誤。

     【譯文】 屈原懷着怨恨,自投湘江,而湘江沒有波濤;申徒狄跳河而死,河水也沒有波濤。

    世人一定要說屈原、申徒狄不夠勇猛,力量和怒氣都不如伍子胥。

    衛國把子路剁成肉醬,漢高祖把彭越煮成肉湯,伍子胥勇猛不會超過子路和彭越,然而他二人在鼎镬中沒有發怒,用煮成的沸湯或肉汁濺擊旁邊的人。

    伍子胥也是開始時先放入镬裡,後來才被投到江中。

    在镬中的時候。

    他的神魂又在什麼地方去了呢?難道他在镬裡的開水中膽怯,在江水中就勇猛?為什麼他的怒氣前後不相符合呢!再說投在江中,是哪條江呢?是丹徒的長江,錢唐的浙江,還是吳縣的通陵江。

    有人說丢在丹徒的長江,但長江中卻沒洶湧的波濤,想說投在錢唐的浙江,可是浙江、山陰江、上虞江都有洶湧的波濤。

    三條江都有洶湧的波濤,難道是把皮口袋中的屍體分割開,分别丢入三條江中嗎?一個人如果懷恨憤怒想報仇,仇敵沒有死,或者仇敵的子孫還在,這是可以的。

    如今吳國已經滅亡,夫差沒有後代,吳國已成會稽郡,設置了太守,伍子胥的神魂,還怨恨什麼呢?興起波濤不停止,是想索取什麼呢?吳國和越國存在的時候,分占了今天的會稽郡,越國建都在山陰,吳國建都在今天的吳縣,餘暨縣以南屬于越國,錢唐縣以北屬于吳國。

    錢唐的江面,是兩國的界限。

    山陰縣和上虞縣在越國的界限以内,伍子胥被丢在吳國的江中,興起的波濤就應該終止在吳國界内,為什麼會進入越國的地方?懷恨憤怒吳王,卻在越國的江中發怒,違反了一般的道理,這是伍子胥死後沒有神靈的證明。

    況且水難驅使,人容易驅使。

    人活着憑的是筋和力,死了靠的是神和魂。

    伍子胥活着的時候,不能驅使活人營救和保護他自己,自己讓自己死去,筋力消滅,神魂飛散,怎麼能掀起波濤?即使像伍子胥這樣的人有數百千人之多,他們也隻能坐船渡江,不會隻身越過江水。

    伍子胥的整個身體,在镬中被開水煮,骨肉被煮得稀爛,成為肉湯,怎麼能掀起波濤危害人呢? 【原文】 16·14周宣王殺其臣杜伯(1),趙簡子殺其臣莊子義(2)。

    其後杜伯射宣王(3),莊子義害簡子(4)。

    事理似然,猶為虛言。

    今子胥不能完體,為杜伯、子義之事以報吳王,而驅水往來,豈報仇之義,有知之驗哉!俗語不實,成為丹青(5)。

    丹青之文,賢聖惑焉。

    夫地之有百川也,猶人之有血脈也。

    血脈流行,泛揚動靜(6),自有節度。

    百川亦然,其朝夕往來(7),猶人之呼吸氣出入也。

    天地之性,上古有之。

    經曰(8):“江、漢朝宗于海(9)。

    ”唐、虞之前也,其發海中之時,漾馳而已(10);入三江之中(11),殆小淺狹,水激沸起,故騰為濤。

    廣陵曲江有濤(12),文人賦之(13)。

    大江浩洋(14),曲江有濤,竟以隘狹也。

    吳殺其身,為濤廣陵,子胥之神,竟無知也。

    溪谷之深,流者安洋(15),淺多沙石,激揚為濑(16)。

    夫濤、濑,一也,謂子胥為濤,誰居溪谷為濑者乎?案濤入三江,岸沸踴(17),中央無聲。

    必以子胥為濤,子胥之身聚岸漼也(18)。

    濤之起也,随月盛衰(19),大小滿損不齊同。

    如子胥為濤,子胥之怒,以月為節也。

    三江時風,揚疾之波亦溺殺人(20)。

    子胥之神,複為風也。

    秦始皇渡湘水,遭風,問湘山何祠(21)。

    左右對曰:“堯之女(22),舜之妻也(23)。

    ”始皇太怒(24),使刑徒三千人斬湘山之樹而履之。

    夫謂子胥之神為濤,猶謂二女之精為風也。

     【注釋】 (1)周宣王(?~公元前782年):姓姬,名靜,一作靖。

    西周君主,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

    杜伯:周宣王的大夫,無罪被殺。

    顔介《冤魂志》引《周春秋》:“周杜國之伯名恒,為宣王大夫。

    ” (2)趙簡子:本書《訂鬼篇》作“燕簡公”,可從。

    燕簡公:春秋末燕國君主,公元前504~前493年在位。

    莊子義:燕簡公的大夫,被燕簡公所殺。

    事參見《墨子·明鬼》。

     (3)傳說杜伯無罪被殺,陰魂出現,射死了周宣王。

     (4)子:根據上文,疑系“公”之誤。

    莊子義害簡公:傳說莊子義被殺後,陰魂不散,用棍子把燕簡公打死于車下。

     (5)丹青:繪畫用的朱紅色和青色。

    這裡指文字記載。

     (6)泛:浮行。

    揚:顯示。

    動靜:這裡是形容脈博一張一弛。

     (7)朝夕:即潮汐,早潮與晚潮。

     (8)經:這裡指《尚書·禹貢》。

     (9)漢:指漢水,長江最長支流。

    源出于陝西省西南部,流經陝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和中部。

    朝宗:諸侯朝見天子,春天朝見叫朝,夏天朝見叫宗。

    這裡是比喻長江、漢水湧向大海,或比喻大海湧向長江和漢水。

    王充在這裡是采用後一種說法。

     (10)漾:這裡是水面寬闊的意思。

    馳:延緩、平緩。

     (11)三江:由于水經的地區不同而名稱各異,因此曆來關于三江的解釋很多。

    這裡可能是指北江、南江、中江,即指長江的中下遊。

     (12)廣陵:古縣名。

    在今江蘇省揚州市。

    曲江:即北江。

    流經今江蘇省揚州市南的一段長江。

    古代因水流曲折而得名。

     (13)賦:漢代形成的一種文體,講究文采,韻節,兼具詩歌與散文的性質。

    這裡是作賦的意思。

     (14)洋:水大的樣子。

     (15)洋:舒緩的樣子。

     (16)濑:(l4i賴):從沙石上急流而過的水。

     (17)根據文意,疑“岸”前奪一“江”字。

    《黃氏日鈔》引文有“江”字,可證。

     (18)漼:根據文意,疑“涯”形近而誤。

    下文有“子胥之身聚岸涯”,可證。

     (19)盛衰:這裡指月的圓缺。

     (20)疾:這裡是迅猛的意思。

    揚疾:另一說作“陽侯”。

    參見《淮南子·覽冥訓》高誘注。

     (21)湘山:一名君山,又名洞庭山。

    在今湖南省嶽陽縣西洞庭湖中。

    祠(c0詞):祭祀。

     (22)堯之女:傳說堯有二女,一叫娥皇,一叫女英。

    堯将他們嫁給了舜作妻。

     (23)參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24)太:遞修本作“大”,可從。

     【譯文】 周宣王殺了他的大臣杜伯,燕簡公殺了他的大臣莊子義。

    後來杜伯的陰魂射死了宣王,莊子義的陰魂打死了簡公。

    事理好像是這樣,但仍然是假話。

    如今伍子胥不能使身體保持完整,像杜伯和莊子義做的那樣去報複吳王,而是來回地驅趕着水,那點有報仇的意思,這是有知識的證明嗎!社會上流傳的不真實的話,變成了曆史記載。

    而記載曆史的文章,聖賢看後也會被迷惑。

    地上有衆多的河流,如同人有血脈一樣。

    血在血管中流動,脈搏顯得一張一馳,自然而有節奏。

    衆多的河流也一樣,它們的早潮和晚潮一來一去,就像人的呼吸出氣和進氣一樣。

    這些天地的本性,上古的時候也是有的。

    經書上說:“長江和漢水的潮水都來源于大海,堯、舜以前,它們從大海中出發的時候,水面寬闊、平緩;一流進三江裡,大概因為江小,江床淺,江面狹窄,于是水急浪起,所以騰湧成為波濤。

    廣陵的曲江有洶湧的波濤,文人曾作賦描述它。

    大江浩浩蕩蕩,而曲江卻有波濤,到底是由于它江面狹窄的緣故。

    伍子胥在吳都被殺身,卻在廣陵驅水成為波濤,可見他的神靈到底是無知的。

    溪谷本來很深,水流是平靜的,後來流經的地方由于河床淺沙石多,激蕩成為急流。

    看來波濤的形成跟山間急流形成的道理是相同的。

    要說是伍子胥驅水成為波濤,那麼又是誰在溪谷裡制造急流呢?考察一下波濤湧進三江,江岸被洶湧波濤拍打,江心卻沒有濤聲。

    如果一定要認為是伍子胥驅水成為波濤,那麼他的屍體就該聚集在岸邊。

    波濤的發生,随着月亮的圓缺而變化,其大小也随月亮的圓缺而不一樣。

    如果是伍子胥驅水成為波濤,那麼他的怒氣也會因月亮的圓缺變化而成為他的節度。

    三江有時刮風,揚起迅猛的波濤也淹死過人,這樣說來伍子胥的神靈,又成為風了。

    秦始皇過湘水,碰上大風,就問湘山祭祀的是什麼神,左右的人回答說:“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

    ”秦始皇大怒,于是叫三千從事苦役的罪犯砍掉湘山上的樹木并且踐踏它們。

    那麼說伍子胥的神靈驅水成為波濤,就像說堯的二個女兒的精靈變成風一樣。

     【原文】 16·15傳書言:孔子當泗水之葬(1),泗水為之卻流。

    此言孔子之德,能使水卻,不湍其墓也(2)。

    世人信之。

    是故儒者稱論,皆言孔子之後當封,以泗水卻流為證。

    如原省之(3),殆虛言也。

     【注釋】 (1)當:對着。

    泗水:參見11·4注(4)。

    之:疑作“而”。

    《太平禦覽》卷五五六引《論衡》文作“而”,可一證。

    本書《紀妖篇》亦作“而”,可二證。

     (2)湍:這裡是沖刷的意思。

     (3)原:推究。

    省(x!ng醒):檢查,考查。

     【譯文】 傳書上說:孔子對着泗水而葬,泗水為之倒流。

    這是說孔子的聖賢德操,能夠使水回流,不去沖壞他的墳墓。

    世人也就相信它。

    于是儒者稱頌評論,都說孔子的後代應該封爵,并拿泗水回流作為證明,假如推究考查一下這件事,恐怕是句假話。

     【原文】 16·16夫孔子死,孰與其生?生能操行,慎道應天,死操行絕。

    天祐至德(1),故五帝、三王招緻瑞應,皆以生存,不以死亡。

    孔子生時推排不容,故歎曰:“鳳鳥不至(2),河不出圖(3),吾已矣夫!(4)”生時無祐,死反有報乎?孔子之死,五帝、三王之死也。

    五帝、三王無祐,孔子之死獨有天報,是孔子之魂聖,五帝之精不能神也(5)。

    泗水無知,為孔子卻流,天神使之。

    然則孔子生時,天神不使人尊敬(6)?如泗水卻流,天欲封孔子之後,孔子生時,功德應天,天不封其身,乃欲封其後乎?是蓋水偶自卻流。

    江河之流,有回複之處;百川之行,或易道更路,與卻流無以異。

    則泗水卻流,不為神怪也。

     【注釋】 (1)至:達到極點。

     (2)鳳鳥:鳳凰。

    傳說隻有天下太平時才出現。

     (3)河不出圖:相傳伏羲時黃河中有龍馬負圖而出。

    據說聖王出世才有此吉兆。

    參見《漢書·五行志上》。

     (4)引文參見《論語·子罕》。

     (5)上文皆言“五帝三王”,故疑“帝”後脫“三王”二字。

     (6)《太平禦覽》卷六三引《論衡》文,“不”上有“何”字,可從。

     【譯文】 孔子死後,比他生前怎麼樣?生前能修養操行,謹慎地遵循先王之道,順應天意,死後操行也就斷絕了。

    天祐助他道德最高尚,所以五帝、三王為他招來吉兆,都應該在他活着的時候,不應該在死後。

    孔子生前被拒絕排斥,不被容納,所以歎息說:“鳳凰不飛來,黃河沒有圖出現,我這輩子已經完了!”孔子生前沒有得到天的祐助,死後反而得到天的回報?孔子死,跟五帝、三王死一樣。

    五帝、三王死後都沒有得到天的祐助,唯獨孔子死後得到天的祐助,這豈不是孔子的魂魄聖靈,而五帝、三王的精靈不那麼神明了。

    泗水無知,它為孔子回流,是天的神靈讓它這樣做的活,那麼孔子生前,天的神靈為什麼不叫人們尊敬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