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祿篇第三

關燈
節行高,則曰:“賢哲如此,何不貴?”見人謀慮深,則曰:“辯慧如此,何不富?”貴富有命福祿(1),不在賢哲與辯慧。

    故曰:富不可以籌策得,貴不可以才能成。

    智慮深而無财,才能高而無官。

    懷銀纡紫(2),未必稷、契之才(3);積金累玉,未必陶朱之智(4)。

    或時下愚而千金,頑魯而典城(5)。

    故宮禦同才(6),其貴殊命;治生鈞知(7),其富異祿。

    祿命有貧富(8),知不能豐殺(9);性命有貴賤(10),才不能進退。

    成王之才不如周公(11),桓公之知不若管仲(12),然成、桓受尊命,而周、管禀卑秩也(13)。

    案古人君希有不學于人臣(14),知博希有不為父師。

    然而人君猶以無能處主位,人臣猶以鴻才為厮役(15)。

    故貴賤在命,不在智愚;貧富在祿,不在頑慧。

    世之論事者,以才高當為将相(16),能下者宜為農商。

    見智能之士官位不至,怪而訾之曰(17):“是必毀于行操(18)。

    ”行操之士,亦怪毀之曰:“是必乏于才知。

    ”殊不知才知行操雖高,官位富祿有命。

    才智之人,以吉盛時舉事而福至(19),人謂才智明審(20);兇衰禍來,謂愚暗(21)。

    不知吉兇之命,盛衰之祿也。

     【注釋】 (1)福:疑衍文。

    本篇以“命祿”為題,可一證。

    下文有“宦禦同才,其貴殊命;治生鈞知,其富異祿”,“命”、“祿”對言,可證。

    命祿:這裡指祿命。

     (2)銀:指銀質圖章。

    漢代禦史大夫和俸祿比二千石以上的官用這種印章。

    纡(y*于):系結。

    紫:指系在印紐上的紫色絲帶。

    漢代的相國、丞相、太尉、将軍、列侯用的金印上都束有紫色絲帶。

    懷銀纡紫:這裡指當上大官。

     (3)契(xi8謝):亦作偰、。

    。

    。

    傳說中商的始祖,帝喾之子,母為簡狄。

    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為司徒,掌管教化。

     (4)陶朱:即範蠡(l!裡),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縣)人。

    越國大夫,政家。

    助越王勾踐滅吳後,棄官經商,到宋國的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地成為大富翁,改名陶朱公。

    他認為物價貴賤的變化,決定于供求關系的有餘和不足。

    事參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5)頑:質地粗劣的。

    魯:愚鈍。

    典:主管,統轄。

     (6)官禦:疑作“宦禦”。

    《禮記·曲禮》:“宦學事師。

    ”鄭注:“學或為禦。

    ”可證。

    宦禦:做官。

     (7)治生:謀生計。

    鈞:通“均”。

    知:智慧,本領。

     (8)命:疑衍文。

    下文有“貴賤在命,貧富在祿”,可證。

     (9)豐殺:增減。

     (10)性:疑衍文。

    下文有“貴賤在命,貧富在祿”,可證。

     (11)成王:周成王。

    西周國王,姓姬,名誦。

    武王死時,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攝政。

    周公東征勝利後,他大規模分封諸侯,設東都成周(今河南洛陽),确立官制和禮制,鞏固西周王朝統治。

     (12)桓公(?~公元前643年):春秋時齊國國君,五霸之一。

    姓姜,名小白。

    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是位有作為的政治家。

    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亦敬仲。

    春秋時齊國穎上(颍水之濱)人。

    齊國大夫,政治家,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霸主,被齊桓公尊為“仲父”。

    知:同“智”。

     (13)秩:官吏的俸祿。

    這裡指祿命。

     (14)案:察看,考察。

     (15)厮:對人的輕蔑稱呼。

    役:勞役,仆役。

    厮役:被使喚的人。

    這裡指被君主使用的臣子。

     (16)根據文意,疑“高”後本一“者”字。

    “才高者當為将相”,與下文“能下者宜為農商”對文,可證。

     (17)訾(!子):非議。

     (18)毀:壞,缺陷。

     (19)吉:吉祥,吉利。

    盛:興盛,茂盛。

     (20)審:明悉。

     (21)暗:不明。

     【譯文】 有才能得不到施展,有智慧得不到實施。

    或者是施展了卻沒有成功,或者是實施過卻事不成,即使才能智慧都像孔子一樣,還是沒有辦好事情,立下功勞。

    一般人見别人節操、品行高尚,就說:“這樣賢良聰明,怎麼不當大官?”見别人智謀深邃,就說:“這樣會說機智,怎麼沒有發大财?”其實,做大官發大财是有祿命的,不在乎是否賢良聰明與會說機智。

    所以說:财富不能靠計謀得到,顯貴不能憑才能實現。

    智謀再深邃發不了大财,才能再高超也當不了大官。

    縱然身懷銀印金印,當了相國、丞相,也未必有稷、契的才能;縱然堆金如山,積玉如海,也未必有陶朱公的智力。

    有時反而很愚蠢的人卻擁有千金,質劣愚鈍的人卻統轄城池。

    可見,做官的才能相同,但命不一樣官就會有大小,經營生計的智慧一樣,但祿命不同就會有貧富。

    祿命有貧富,人的智慧不能使它增加或減少;人命有貴賤,人的才能不能使它升遷或斥退。

    成王的才能不如周公,桓公的智慧不如管仲,然而成王,桓公接受的是尊貴的命,而周公、管仲承受的是卑賤的命。

    根據考察,古代的君主很少有不向臣子學習的,學識淵博的人很少不被封為“父師”(太師)的。

    雖然這樣,君主還是以無能處于一國之長,臣子還是以大才被使喚。

    所以貴賤在命,不在聰明與愚蠢;貧富在祿,不在質劣與智慧。

    社會上的議論者,都認為才高的應該做将相,才低的隻宜事農商。

    見到智慧才高的人沒有得官做,就責怪并且非議他說:“這一定是在操行方面有問題。

    ”見到操行高尚的人,也責怪诋毀他說:“這一定是在才智方面有所不足。

    ”殊不知,他們的才能、智慧、品行、節操雖然都很高,但是官位的高低,财富、俸祿的多少,都是由命決定的。

    有才能智慧的人,在命吉、祿盛的時候辦事就會得福,人們就會說他才智高明;在命兇、祿衰的時候辦事就會遭受災禍,人們就會說他愚昧。

    這是人們不知道命有吉、兇,祿有盛、衰的緣故。

     【原文】 3·3白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