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害篇第二

關燈


     【原文】 2·5德鴻者招謗,為士者多口(1)。

    以休熾之聲(2),彌口舌之患(3),求無危傾之害(4),遠矣。

    臧倉之毀未嘗絕也(5),公伯寮之溯未嘗滅也(6)。

    垤成丘山(7),污為江河矣(8)。

    夫如是,市虎之訛(9),投杼之誤(10),不足怪,則玉變為石,珠化為礫(11),不足詭也。

    何則?昧心冥冥之知使之然也(12)。

    文王所以為糞土,而惡來所以為金玉也(13)。

    非纣憎聖而好惡也,心知惑蔽(14)。

    蔽惑不能審(15),則微子十去(16),比幹五剖(17),未足痛也。

    故三監讒聖人(18),周公奔楚(19);後母毀孝子,伯奇放流(20)。

    當時周世孰有不惑乎?後《鸱鸮》作而《黍離》興(21),諷詠之者,乃悲傷之。

    故無雷風之變(22),周公之惡不滅;當夏不隕霜(23),鄒行之罪不除(24)。

    德不能感天,誠不能動變(25),君子笃信審己也(26),安能遏累害于人(27)?聖賢不治名,害至不免辟(28),形章墨短(29),掩匿白長(30),不理身冤,不弭流言,受垢取毀,不求潔完,故惡見而善不彰,行缺而迹不顯。

    邪僞之人,治身以巧俗(31),修詐以偶衆。

    猶漆盤盂之工(32),穿牆不見(33);弄丸劍之倡(34),手指不知也。

    世不見短,故共稱之;将不聞惡,故顯用之。

    夫如是,世俗之所謂賢潔者,未必非惡;所謂邪污者,未必非善也。

     【注釋】 (1)士:這裡指才能學問高的人。

    多口:口舌多,指遭受各方面的攻擊。

     (2)休:美好。

    熾(ch@赤):盛。

     (3)彌:通“弭”,止,息。

    彌口:住口。

     (4)危傾:這裡形容禍害極嚴重。

     (5)臧(1ng髒)倉:戰國時魯國人,魯平公寵信的近臣。

    魯平公要見孟子,臧倉向平公說了孟子的不是,于是平公終未見孟子。

    事參見《孟子·梁惠王下》。

     (6)公伯寮(li2o聊):姓公伯,名寮,字子周。

    春秋時魯國人,孔子的學生。

    曾向季桓子诽謗子路,孔子很不高興。

    事參見《論語·憲問》。

    溯:疑作“愬”。

    本書《偶會篇》、《論語·憲問》作“愬”,可證。

    愬:同“訴”。

     (7)垤(di6疊):小土堆。

     (8)污:停積不流的水,也指池塘。

     (9)訛(6俄):謠言。

    市虎之訛:戰國時,魏國人龐恭問魏王:“如果有人告訴你集市上有老虎,你信不信?”魏王回答:“我不信。

    ”“兩個說呢?”“我也不信。

    ”“三個人說呢?”“我信。

    ”龐恭說:“世本無虎,三人言而成虎。

    ”事參見《韓非子·内儲說上·七術》。

     (10)杼(h)助):織布機上的梭子。

    投杼之誤:有個與曾參同名者殺了人,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說她兒子殺了人。

    她不信,仍然繼續織布。

    接連又有兩個人來報信,她就相信了,于是扔下手中的梭子,跳牆逃跑。

    事參見《戰國策·秦策二》。

     (11)礫(l@利):小石,碎石。

     (12)冥(m0ng明):昏暗。

    冥冥:昏昧,形容無知。

     (13)文王:周文王。

    商末周族領袖,姬姓,名昌,在位五十年。

    惡來:商纣王的大臣,力大,能裂虎兕。

    喜歡進讒言。

    武王伐纣,惡來被殺。

     (14)蔽:受蒙蔽。

     (15)審:詳知,明悉。

     (16)微子:商纣王庶兄,名啟,封于微(今山東梁山西北)。

    因數谏纣王不聽,棄官逃走。

    周滅商,被封于宋,為宋國之始祖。

    事參見《史記·殷本紀》。

     (17)比幹:商纣王的親屬,官至少師。

    傳說纣淫亂,比幹犯顔強谏,勸纣王修善行仁,纣大怒,剖其心而死。

    與箕子、微子稱殷之三仁。

    事參見《史記·宋微子世家》。

     (18)三監:周武王滅商後,将商王舊地分給他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監管,總稱“三監”。

    參見《漢書·地理志》。

    聖人:這裡指周公旦。

     (19)周公:姬旦,周武王的弟弟,一稱叔旦,因封于周,故稱周公。

    周公奔楚:傳說周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周公旦執政。

    管叔、蔡叔散布流言,成王懷疑其謀反,周公逃亡楚國。

    事參見《史記·魯周公世家》。

     (20)伯奇:周宣王賢臣尹吉甫之子,因後母進讒言,被父親放逐。

    事參見《太平禦覽》卷五一一引《琴操》。

     (21)鸱鸮(ch9xi1o吃消):《詩經·豳(b9n賓)風》中一首詩的篇名,傳說是周公遭讒言後為表白自己的忠誠而寫。

    《黍離》:“《詩經·王風》中一首詩的篇名,傳說是伯奇被放逐後,其弟伯封想念他而寫的。

    興:作。

     (22)風雷之變:傳說周武王病,周公祈禱,願替武王死,祈畢将禱詞保存好。

    成王時,周公懼讒言奔楚,時天降風雷。

    成王發現周公禱詞,知其忠心,于是把他召回。

    事參見本書《感類篇》。

     (23)隕(y(n允):降落。

     (24)行:疑“衍”的壞字。

    十五卷本作“衍”,可證。

    鄒衍(約公元前305~前240年):戰國時齊國臨淄人,哲學家,陰陽五行家的代表人物。

    曆遊魏、燕、趙等國。

    他投燕時,燕昭王為表敬重,親自掃道迎接他。

    後來受讒入獄,仰天長歎,感動上天,五月降霜。

    事參見本書《感虛篇》、《變動篇》。

     (25)變:變異。

    指自然界的奇異現象。

     (26)笃信:深信。

    這裡指深信一切是“命”定的。

     (27)遏(8餓):阻止,制止。

     (28)辟(b@避):通“避”。

     (29)形幸:顯露。

    墨:污點。

     (30)白:清白。

    這裡指優點。

     (31)治身:修飾自己。

    巧俗:善于迎合世俗。

     (32)盂:盛水的器皿。

    工:手工藝工人。

     (33)穿:洞,孔。

    牆:牆壁。

    這裡指“盤盂”的邊壁。

    穿牆不見:指盤盂的邊壁上原來有洞,一塗上漆就看不出來了。

     (34)倡:指氣人。

     【譯文】 德行高尚的人容易招緻诽謗,有才學的人容易遭受各方攻擊。

    認為可以用非常美好的聲譽,就能止住别人的毀謗,求得不遭受嚴重的禍害,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