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遇篇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好偷臣,孟嘗愛僞客也(6)。
以有補于人君,人君賴之,其遇固宜。
或無補益,為上所好,籍孺、鄧通是也(7)。
籍孺幸于孝惠(8),鄧通愛于孝文(9),無細簡之才(10),微簿之能,偶以形佳骨娴(11),皮媚色稱(12)。
夫好容,人所好也,其遇固宜。
或以醜面惡色稱媚于上(13),嫫母、無鹽是也(14)。
嫫母進于黃帝(15),無鹽納于齊王(16)。
故賢不肖可豫知(17),遇難先圖(18)。
何則?人主好惡無常,人臣所進無豫,偶合為是,适可為上。
進者未必賢,退者未必愚,合幸得進,不幸失之。
【注釋】 (1)奸巧:詐僞。
(2)簪(1n咱陰):古代男女用來卡住發髻或把帽子别在頭發上的一種針形首飾。
竊簪之臣:指春秋時楚将子反的一個部下。
這個人善于偷盜。
有一次,齊楚交戰,楚軍三戰三敗,夜裡他偷了齊軍将領的簪子,據說齊軍感到害怕,就把部隊撤了。
事參見《淮南子·道應訓》。
(3)雞鳴之客:指戰國時齊國貴族孟嘗君手下一個善于學雞叫的食客。
孟嘗君使秦,被秦留用。
後秦昭王要殺他,就帶着一夥食客半夜逃到邊境函谷關。
秦邊塞規定要天明雞叫才放人出關,這個食客便學雞叫,引得附近雞也跟着叫起來,于是孟嘗君僥幸逃出秦國。
事參見《史記·孟嘗君列傳》。
“是”後疑脫一“也”字,下文“籍儒、鄧通是也”、“嫫母、無鹽是也”,可證。
(4)親:愛。
子反:公子側,字子反,春秋時楚國的大将。
(5)孟嘗:姓田,名文,戰國時齊國貴族,襲封于薛(今山東滕縣東南),稱薛公,封号“孟嘗君”,齊湣(m!n敏)王時任相國,門下有食客數千。
一度入秦為相,不久逃歸。
後因田甲叛亂事,出奔魏,任魏相。
(6)僞客:弄虛作假的食客,這裡指學雞叫一類人。
(7)籍孺:《史記·佞幸列傳》作“闳儒”,漢惠帝的寵臣,與帝同起卧,無才能,僅以貌美而受寵。
鄧通:西漢南安(今四川省樂山縣)人。
文帝時為黃頭郎。
文帝做夢,有黃頭郎推他上天。
夢醒之後,根據其衣著尋找此人。
找到鄧通,于是受寵。
(8)孝惠:漢惠帝劉盈,公元前194~前188年在位。
(9)孝文:漢文帝劉恒,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
以上事參見《史記·佞幸列傳》。
(10)細簡:細小的竹簡。
細簡之才:形容學問淺薄。
(11)偶:雙方一緻,這裡指符合君主心意。
娴(xi2n閑):文雅,優美。
骨娴:體型優美。
(12)稱:美好。
(13)稱:贊頌。
媚:喜愛。
(14)嫫(m¥模)母:傳說是黃帝的次妃,相貌極醜,但賢德。
亦作“嫫姆”、“■母”。
無鹽:姓鐘離,名春,傳說戰國時齊國無鹽(今山東東平東)人。
相貌極醜,四十歲還未嫁人,自請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四點危難,被宣王采納,立為王後。
(15)黃帝:指傳說中的“五帝”之一,為中央之神。
參見8·6注(1)。
事參見《呂氏春秋·遇合》。
(16)齊王:這裡指齊宣王田辟疆,戰國初齊國君主,公元前319~前301在位。
事參見《新序·雜事》。
(17)不肖(xi4o笑):這裡指不賢,不成材。
(18)圖:算計。
先圖:預測。
【譯文】 有人連小技也沒有,胡亂以不正當手段去迎合上司的心意,也有被賞識的,像盜竊簪子的臣子,學雞叫的食客就是這樣。
盜竊簪子的臣子,被子反所愛;學雞叫的食客被孟嘗君所寵。
子反喜歡偷竊的臣子,孟嘗君寵愛弄虛作假的食客。
由于對主子有好處,主子就器重他們,其受到賞識重用理所當然。
有的雖無益處,但是為上司所歡喜,像籍儒、鄧通就是如此。
籍孺被漢惠帝寵幸,鄧通被漢文帝寵愛,他們連淺薄的學問也沒有,微小的才能也沒有,隻不過由于外貌漂亮、體型優美,皮膚細膩、顔色美豔而得到君主的歡心。
當然,美好的容貌,人人所喜愛,他們被賞識重用理所當然。
有的人容貌醜陋、顔色難看,卻又被君主贊嘗喜愛,嫫母、無鹽就是這樣。
嫫母被黃帝選為妃子,無鹽被齊王立為王後。
所以,人品好不好可以預先知道,但能否得到君主的嘗識和重用,卻很難預料。
為什麼呢?因為君主的好惡變化無常,臣子要進獻什麼才符合其心意,卻無法預先知道,偶然投合算是做對了,湊巧與其心意一緻就要算是好的了。
升官者未必賢能,退隐者未必愚笨,投合受寵的得任用,不受寵的則被斥退。
【原文】 1·7世俗之議曰:“賢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1)。
生不希世準主(2),觀鑒治内(3),調能定說(4),審詞際會(5),能進有補贍主(6),何不遇之有?今則不然,作無益之能,納無補之說,以夏進爐,以冬奏扇(7),為所不欲得之事,獻所不欲聞之語,其不遇禍幸矣,何福祐之有乎?進能有益,納說有補,人之所知也。
或以不補而得祐,或以有益而獲罪。
且夏時爐以炙濕(8),冬時扇以翣火(9)。
世可希,主不可準也;說可轉,能不可易也。
世主好文,己為文則遇;主好武,己則不遇。
主好辯,有口則遇;主不好辯,己則不遇。
文王不好武(10),武主不好文;辯主不好行,行主不好辯。
文與言,尚可暴習(11);行與能,不可卒成(12)。
學不宿習(13),無以明名(14)。
名不素著,無以遇主。
倉猝之業,須臾之名(15),日力不足,不預聞,何以準主而納其說,進身而托其能哉(16)?昔周人有仕數不遇(17),年老白首,泣涕于塗者(18)。
人或問之:“何為泣乎?”對曰?“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19)。
”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對曰:“吾年少之時,學為文。
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者。
用老主亡,後主又用武,吾更為武。
武節始就,武主又亡(20)。
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
是以未嘗一遇。
”仕宦有時,不可求也。
夫希世準主,尚不可為,況節高志妙(21),不為利動,性定質成,不為主顧者乎(22)? 【注釋】 (1)咎(ji)就):過失,過錯。
(2)不:根據文意疑應為“而”。
希世:迎合社會風氣。
準:估量,揣測。
(3)治内:這裡指君主轄境内的情況。
(4)調(ti2o條)能:調節專長。
說
以有補于人君,人君賴之,其遇固宜。
或無補益,為上所好,籍孺、鄧通是也(7)。
籍孺幸于孝惠(8),鄧通愛于孝文(9),無細簡之才(10),微簿之能,偶以形佳骨娴(11),皮媚色稱(12)。
夫好容,人所好也,其遇固宜。
或以醜面惡色稱媚于上(13),嫫母、無鹽是也(14)。
嫫母進于黃帝(15),無鹽納于齊王(16)。
故賢不肖可豫知(17),遇難先圖(18)。
何則?人主好惡無常,人臣所進無豫,偶合為是,适可為上。
進者未必賢,退者未必愚,合幸得進,不幸失之。
【注釋】 (1)奸巧:詐僞。
(2)簪(1n咱陰):古代男女用來卡住發髻或把帽子别在頭發上的一種針形首飾。
竊簪之臣:指春秋時楚将子反的一個部下。
這個人善于偷盜。
有一次,齊楚交戰,楚軍三戰三敗,夜裡他偷了齊軍将領的簪子,據說齊軍感到害怕,就把部隊撤了。
事參見《淮南子·道應訓》。
(3)雞鳴之客:指戰國時齊國貴族孟嘗君手下一個善于學雞叫的食客。
孟嘗君使秦,被秦留用。
後秦昭王要殺他,就帶着一夥食客半夜逃到邊境函谷關。
秦邊塞規定要天明雞叫才放人出關,這個食客便學雞叫,引得附近雞也跟着叫起來,于是孟嘗君僥幸逃出秦國。
事參見《史記·孟嘗君列傳》。
“是”後疑脫一“也”字,下文“籍儒、鄧通是也”、“嫫母、無鹽是也”,可證。
(4)親:愛。
子反:公子側,字子反,春秋時楚國的大将。
(5)孟嘗:姓田,名文,戰國時齊國貴族,襲封于薛(今山東滕縣東南),稱薛公,封号“孟嘗君”,齊湣(m!n敏)王時任相國,門下有食客數千。
一度入秦為相,不久逃歸。
後因田甲叛亂事,出奔魏,任魏相。
(6)僞客:弄虛作假的食客,這裡指學雞叫一類人。
(7)籍孺:《史記·佞幸列傳》作“闳儒”,漢惠帝的寵臣,與帝同起卧,無才能,僅以貌美而受寵。
鄧通:西漢南安(今四川省樂山縣)人。
文帝時為黃頭郎。
文帝做夢,有黃頭郎推他上天。
夢醒之後,根據其衣著尋找此人。
找到鄧通,于是受寵。
(8)孝惠:漢惠帝劉盈,公元前194~前188年在位。
(9)孝文:漢文帝劉恒,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
以上事參見《史記·佞幸列傳》。
(10)細簡:細小的竹簡。
細簡之才:形容學問淺薄。
(11)偶:雙方一緻,這裡指符合君主心意。
娴(xi2n閑):文雅,優美。
骨娴:體型優美。
(12)稱:美好。
(13)稱:贊頌。
媚:喜愛。
(14)嫫(m¥模)母:傳說是黃帝的次妃,相貌極醜,但賢德。
亦作“嫫姆”、“■母”。
無鹽:姓鐘離,名春,傳說戰國時齊國無鹽(今山東東平東)人。
相貌極醜,四十歲還未嫁人,自請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四點危難,被宣王采納,立為王後。
(15)黃帝:指傳說中的“五帝”之一,為中央之神。
參見8·6注(1)。
事參見《呂氏春秋·遇合》。
(16)齊王:這裡指齊宣王田辟疆,戰國初齊國君主,公元前319~前301在位。
事參見《新序·雜事》。
(17)不肖(xi4o笑):這裡指不賢,不成材。
(18)圖:算計。
先圖:預測。
【譯文】 有人連小技也沒有,胡亂以不正當手段去迎合上司的心意,也有被賞識的,像盜竊簪子的臣子,學雞叫的食客就是這樣。
盜竊簪子的臣子,被子反所愛;學雞叫的食客被孟嘗君所寵。
子反喜歡偷竊的臣子,孟嘗君寵愛弄虛作假的食客。
由于對主子有好處,主子就器重他們,其受到賞識重用理所當然。
有的雖無益處,但是為上司所歡喜,像籍儒、鄧通就是如此。
籍孺被漢惠帝寵幸,鄧通被漢文帝寵愛,他們連淺薄的學問也沒有,微小的才能也沒有,隻不過由于外貌漂亮、體型優美,皮膚細膩、顔色美豔而得到君主的歡心。
當然,美好的容貌,人人所喜愛,他們被賞識重用理所當然。
有的人容貌醜陋、顔色難看,卻又被君主贊嘗喜愛,嫫母、無鹽就是這樣。
嫫母被黃帝選為妃子,無鹽被齊王立為王後。
所以,人品好不好可以預先知道,但能否得到君主的嘗識和重用,卻很難預料。
為什麼呢?因為君主的好惡變化無常,臣子要進獻什麼才符合其心意,卻無法預先知道,偶然投合算是做對了,湊巧與其心意一緻就要算是好的了。
升官者未必賢能,退隐者未必愚笨,投合受寵的得任用,不受寵的則被斥退。
【原文】 1·7世俗之議曰:“賢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1)。
生不希世準主(2),觀鑒治内(3),調能定說(4),審詞際會(5),能進有補贍主(6),何不遇之有?今則不然,作無益之能,納無補之說,以夏進爐,以冬奏扇(7),為所不欲得之事,獻所不欲聞之語,其不遇禍幸矣,何福祐之有乎?進能有益,納說有補,人之所知也。
或以不補而得祐,或以有益而獲罪。
且夏時爐以炙濕(8),冬時扇以翣火(9)。
世可希,主不可準也;說可轉,能不可易也。
世主好文,己為文則遇;主好武,己則不遇。
主好辯,有口則遇;主不好辯,己則不遇。
文王不好武(10),武主不好文;辯主不好行,行主不好辯。
文與言,尚可暴習(11);行與能,不可卒成(12)。
學不宿習(13),無以明名(14)。
名不素著,無以遇主。
倉猝之業,須臾之名(15),日力不足,不預聞,何以準主而納其說,進身而托其能哉(16)?昔周人有仕數不遇(17),年老白首,泣涕于塗者(18)。
人或問之:“何為泣乎?”對曰?“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19)。
”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對曰:“吾年少之時,學為文。
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者。
用老主亡,後主又用武,吾更為武。
武節始就,武主又亡(20)。
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
是以未嘗一遇。
”仕宦有時,不可求也。
夫希世準主,尚不可為,況節高志妙(21),不為利動,性定質成,不為主顧者乎(22)? 【注釋】 (1)咎(ji)就):過失,過錯。
(2)不:根據文意疑應為“而”。
希世:迎合社會風氣。
準:估量,揣測。
(3)治内:這裡指君主轄境内的情況。
(4)調(ti2o條)能:調節專長。
說